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师说的名言和名句 正文

师说的名言和名句

时间:2025-04-28 14:47:53

名句一:“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说》精辟地论述了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认为称之为教师之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他把教师是否有“道”做为择师的标准,这是对儒家"德无常师,主善为师"思想的发挥。无论社会地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谁拥有“道”,谁就可以为师。韩愈所说的“道”也就是统治者所宣扬的“道”,即“明人伦”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又要恪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以及"物格而后知至,知之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封建道德。韩愈提出"道"是衡量和选择教师的根本标准,因此,他要求教师首先忠于道,才能传道。韩愈强调"师道"正是对当时"耻学于师"不良社会风气的批判,这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

名句二:“传道、授业、解惑”。

《师说》明确提出了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至今看来,韩愈对教师职责的表述仍是相当准确的。韩愈提出教师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4]韩愈认为教师的这三项基本任务是紧密相联的,但以传道为本,以授业、解惑为辅。古之学者从师就是为了获取知识,希望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明道理,系统地传授知识,耐心认真地解答提出的问题,教师如果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没有完成教师的任务,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现在重新审视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却包含了丰富的意义。首先,表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次,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任务的界定,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这是对教师任务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这里的'"师"并非指各级官府的学校教师,也非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之人。

名句三:“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首句就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即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文章一开始就紧扣题目,一语破题,点出了“师”字。并用“必”这个表示肯定的语气副词,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指出教师工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师”对“学者”来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有”的。“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间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了。紧承下文"解惑",从解惑的角度,也就是从反面,对当时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一种:"耻学于师",羞于承认教师的恶劣风气进行了批判,说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磋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并指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于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吾未见其明也"。还指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总之,他认为圣人与一般人之所以有智愚之别,其根本原因在于圣人能够从师学习,而愚人却以从师为耻。通过古今对照,赞扬古人之从师,批评今人的耻于从师,在比较中又强调从师的重要性。

1、 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教师。

2、 想教孩子如何正派为人,教师应先从自己正派为人做起。

3、 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杜威

4、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

5、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6、 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7、 愚蠢的教师只会传授真理,聪明的教师应教孩子发现真理。

8、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

9、 师严道尊,教乃可施。——王守仁

10、 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教师不存在的地方,无知就变成了聪慧。

11、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12、 今天的积蕴,是为了明天的放飞,还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令教师欣慰的呢?

13、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14、 教师施爱宜在严爱与宽爱之间。

15、 教师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老师的影子。

16、 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17、 慈父+慈母=教师。

18、 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19、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20、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康有为

21、 书本也是好老师,活用才能成功。——陈安之

22、 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子

23、 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24、 和蔼可亲的态度,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的注脚。

25、 心灵的沟通胜于知识传递。

26、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7、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魏源

28、 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29、 在一定意义上,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儿女是父母的影子。——吴明

30、 怎样的老师造就了怎样的学生。

3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32、 感人肺腑的谈话,能医治孩子心灵的创伤。

3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34、我愿做人梯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华罗庚

35、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36、用一生的精力上好一堂课,去启迪一代人的心灵。

37、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

38、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

39、培养人,就是培养他获得未来,快乐的前景的道路。——马卡连柯

40、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韩愈在师说中名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 传授)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 军队)

【之】

①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对韩愈的评价: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

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杨慎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