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说和做的名言及解释 正文

说和做的名言及解释

时间:2025-04-25 08:24:23

英语作文写作技巧1

书面表达是近几年初中英语中考的重要题型,是一种反映学生表达、传递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的语言测试手段,同时也是用于测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活用能力的一项综合性试题。《英语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学生“写”的技能提出了明确目标,它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然而,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的书面表达相对滞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甚微,一提起写作学生们就犯愁,甚至一字不写,有的干脆放弃。写一篇像样的英语作文对80%的学生来说是“难于上青天”。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方面:

(1)汉语影响、生词造句;

(2)词汇贫乏、搭配不当;

(3)句型误用、语法不通;

(4)信息不全、条理紊乱。因此,笔者结合新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探索了学生写作训练的方法。

一、积累词汇

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最大的障碍就是词汇量的缺乏,而扩大词汇量绝非死记硬背就能做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接触各种不同体裁的英语文章,利用“在句中记,在文中记”的方法来积累词汇。因此我们指导学生依据英语报刊的特点,按栏目、话题、题材、体裁归类收集常用词,将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汇积累到单词本子上,查字典写例句,初步学会这些单词的运用,放在身边,利用零散时间反复记忆,加强印象。还要求学生给出与单词有关的同义、近义、反义和词形相似的词,使词汇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复现。如:反义词appear/disappear,crowded/uncrowded,polite/impolite/rude。词形相似的词except/expect,chance/change/challenge。这样,通过大量的词汇练习不仅仅能有效地积累词汇,还为组句打下了基础,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为学生正确使用词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活用词句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量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让学生用简单的词组成句子,再以句子的构成作为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起点,引导学生从对单个句型的掌握,逐渐过渡到多种句型的混用,直到学生能连贯自如地表达思想。一句多译,句型转换,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关键。总的来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将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词、句作为材料让学生训练,使学生乐于接受,轻松完成,享受成功感。

例如:以study为中心组成句子。

I study in No.3 Middle School。I study very hard。My sister studies in the same school。But she studies harder than me。等等。

三、创设情景

例如,学生举行运动会,开“生日聚会”,以“A sports meeting”和“My birthday party”为语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仔细观察,亲身体验,然后试着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表达“A sports meeting”和“My birthday party”这些话题。在我们新教材的每个单元中,都设有写作训练题,它们用英语设置语境,用英语提示内容,这些写的练习,与我们平时用汉语给语境、用英语完成段落的方式相比,更为理想。当然,教师在设立语境话题时要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应从简到难,从浅到深进行。否则,学生会无从下笔,久而久之,他们会失去信心。

四、注重听、说和阅读的培养

在英语写作中听、说、读、写应同步发展。写作是一种语言输出形式,只有语言输入大于语言输出,语言输出才有可能。英语写作训练作为英语综合能力训练之一,是与英语的听说读不可分割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必须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比如笔者实施多年的“五分钟课前演讲”:在上正课前五分钟里,要学生用英语讲述一个故事(积累素材);或者课前朗读一篇短小精的文章,让大家课后模仿;或者就大家平时关心的话题写一个发言稿或演讲稿进行课前发言;或者让学生自立主题,围绕自己喜欢的主题写一段话。这种课前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写英文日记

要养成记英语日记勤练笔的习惯。经常用英语记日记等于天天在练笔,这无疑是提高英语写作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在记日记时,不要总是用简单句,要有意识地用一些好的词组、句型和复合句等,使文句更优美生动。对一些所给情景写的文章,写好后要对照一些范文,找出差距,然后再去练习,不仅能促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锻炼他们的恒心和学习毅力,同时对提高英语作文也是很有帮助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多练习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总之,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训练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总结出一些更富有创新活力的英语写作方法。鼓励学生平时要多积累语素材,要求他们坚持长期写作训练,做到善于思考、勤于训练、勇于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英语作文写作技巧2

一、审题立意

大学英语六级作文的题型一般是标题作文、主题句作文或情景、图表作文等等,去年六级作文考试有书信和记叙文,但基本都属于命题作文范畴,英语六级写作技巧。对于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至关重要的一步。所谓审题,就是要看清题意,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并围绕中心思想组织材料。也就是通过分析作文题给出的标题、主题旬或情景,找出关键词或中心词,明确写作要求,是写哪方面的内容,既包括题材上的要求,也包括体裁上的要求。如果不审题就随便下笔,想一句写一句,内容离题,即使再好的再华丽的再精心构思的词句表达也无济于事。另一方面,六级写作的目的是测试学生用英语书面表达思想的初步能力,并不是测试你母语创作能力,而且为了便于作文评卷有一尽量统一的标准,出题方式无论怎样变化,六级作文都可以归纳为三段式,有的甚至给出三段的段首句。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统一主题下的写作要点、思维和方式尽可能地同一化和统一化。鉴于此,我们应清楚六级写作没有太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在构思段落之前一定要仔细斟酌标题、主题句和段首字,找出关键词从而确定写作的方向和范围,而且还应记住要尽量缩小这个范围,不能脱离要求任意展开,那样属于跑题。

二、段落构思

文章的段落,是文章的基本组成部分,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的段落构思和合理的段落安排,根据不同的题材确定不同的段落写作顺序。六级作文从结构上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introductory part;展开部分(bodypart);结尾部分(ending part),而且每段往往只有一个主题,段中各支持句围绕明确的主题,层层展开论证并服务于主题句。整篇文章也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条理分明,完整统一。下面进一步说明每一部分的具体写作技巧与要求:

引言部分 introductory part

文章开头很重要,关系到全篇文章,一定要认真考虑好如何写好第一句,秘书工作《英语六级写作技巧》。一般紧扣主题,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如果已给出段首句,则要考虑如何跟开头连接好。在实际写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开头方式。

定义法。即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解放说明题中的关键词,给出关键词的定义。多用于给出一简单题目的标题作文。直接切入主题。也就是直截了当地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写作原由,如已给出每一段的中文提示,可直接翻译提示中每一段的中心思想,作为开头。

提问法。用疑问句或设问句开头,紧接着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或直接点明主题,这种方法如果使用得当,能够激起读者往下读的兴趣,以便找出答案。以故事背景开头,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及背景,然后在这个背景下引出正文。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文,使读者一开始就产生鲜明视觉形象。引用法。即引用名人名言或谚语等作为文章的开头,指出阅读的内容范围。

主题部分 body part

篇章写作不仅应层次清楚,而且主次也要分明i任何文章都有主体部分,即文章的精华部分。学生在这部分的写作错误五花八门,或者段落内容缺乏统一性,或者句与句之间缺少连贯性,层次混乱,信息的表达经常是跳跃式的想到什么写什么,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缺乏严密的逻辑性。针对这些错误,写主体段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要紧扣开头段提出的主题思想,突出中心。围绕主题句用一组意思连贯而且完整的句子展开文章,切记各展开句是能起到说明、支持或阐述主题的句子并服务于主题,全文保持统一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切题”。主体段取材必须精练典型,系统而完整。根据内容需要和字数的规定,确定要点的详与略后,选择正确的、典型的、具有说服力的事实、例子、数据和论据等说明解释并扩充主题。主体段要与开头段和结尾段有内在的必然归宿,要顺其自然地过渡,使用好承上启下的连接词或句子,防止突然转折。另外,主体段的句与句之间也要逐步展开,通顺连贯,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

结尾部分 ending part

文章如何结尾关系到写作的成败。好的结尾不仅在形式上起到面龙点睛的效果,而且在内容上读者明其宗旨,解其寓意。一般结尾段的写法有以下几种;总结式,即在上文所述事实和论据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使读者对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观点有个更完整而清晰的理解。首尾呼应式,即对引言段所提出的同题给出解决方案,作到首尾呼应,主题突出,结构匀称,使读者对提出的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提问式,这种结尾形式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并起到强调主题的作用。展望式,也就是要提出作者的希望、号召或表示信心和决心,使读者受鼓舞。引语式,引用名人名言,谚语俗语做文章的结尾,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但是对于前人成功的经验之上要如何借鉴,如何汲取和超越,王昌龄也在《诗格》提出了相关有见地的看法,他说:“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攒天海于方寸。诗人用心,当于此也。”从“万人之境”和“天海”即可看出对前人的借鉴首先是要博览,在博览之后,要“攒天海于方寸”即是要从中取其精华。因此,对于前人之作,既要“师之”,更要超越;既要有所取,更须有所创造。

3.“取思”。王昌龄所述的意境产生的最后一种原则便是:“取思”。王昌龄在《诗格》中这样解释:“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这是强调作者要主动地去寻找搜集客观境象,并以特定的心神与它们相互交融,寻找相互之间的契合点,由“象”入“境”,从而创造意境。

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要寻找“心”与“境”之间的契合点。对此王昌龄又于《诗格》中作了补充说明:“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以此见象,心中了见,当此即用。如无有不似,仍以格律之定,然后书之以纸,会其题目。山林、日月、风景为真,以歌咏之。犹如水中见月,文章是景,物色是本,照之须了见其象也。”这里清楚阐明了“取思”必须先要深入客观现实,然后再根据“心”与“境”之间的契合点取而所得。

从以上三种原则可见,王昌龄主要是围绕“境、心、思”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来论述意境的创造的。“境”即审美客体,“心”即审美主体,“思”即诗人的创作灵感和想象。意境的创造离不开“心”与“境”的契合,也离不开“思”的发挥,是“境、心、思”三者共同作用下的审美结合。

三、意境说的价值及意义

王昌龄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明确提出意境概念、确定意境范畴的第一人。他的意境说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对后世意境理论研究的启发和影响。

1.对前人思想的继承。意境说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是在意境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对前人思想的继承。王昌龄虽是开创意境说的先河之人,但其相关的意境理论也并不是横空出世的,也是从前人的文论中启发凝练而来的。因为在儒、道、佛三家思想文化的化合作用下,文学意境论已在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初见端倪。

陆机的“诗缘情”说来自于他的文论《文赋》中的“诗缘情而倚靡”之论述,所谓“诗缘情”即是指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强调了诗歌中情的成分。此说一提出,就与“诗言志”并驾齐驱,在诗歌理论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虽未论及意境,但从它强调诗歌中的情的重要性,从中可见王昌龄意境说中“情境”之端倪。因为“情境”的最终境界是“得其情”,此情乃作者自己抒发之情。

刘勰的“意象”说则是来自于他的文论《文心雕龙》中的《神思》篇:“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里,刘勰把意象与形式方面的基本要素声律相提并论,可见刘勰对意象的重视,但这里的意象并不是意和象的连缀,而是指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是作者在客观外物的感染之下,进行艺术想象的产物。王昌龄正是在这种对个别的意象的追求的启发之下,推展到了对诗歌意中之境的关注,继而启发了他以“境”论诗的想法。

钟嵘的“滋味”说出自于他的文论《诗品》中的序言:“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型,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那何为滋味呢?钟嵘在解释他对赋、比、兴的理解之后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即以“诗之至也”称之,可见“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即钟嵘论诗的审美理想,“味之者无极”道出了含蓄隽永的特点,所以所谓“滋味”不仅在欣赏过程中能够给人以美感,还能扩大“无极”之审美空间,就像听完一曲美妙的乐曲之后会有“余音绕梁”之感,从此说当中我们可见王昌龄意境说中无论是“物境”还是“情境”、“意境”中“言简而意无穷”之意。

2.对后世意境理论的启发。王昌龄的意境说不仅有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带来了后世意境理论研究的繁荣。

首先最先受到影响的是中唐的皎然,他在王昌龄之后,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他关于意境方面的论述是多方面的,研究也相当的.深入,他继承了王昌龄以“境”论诗的方式,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 “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他的重要文论《诗式》总结了“两汉以来,至于我唐,名篇丽句,凡若干人”的诗歌创作经验。他认为诗歌的构思过程就是取“境”的过程。所谓取境,就是选择,提炼诗境。他还提出了取境的两种方式:一是从生活中出发,先取境美,融入情思;二是先积精思,意境神往,触景生情。对于如何创造意境,皎然强调,首先要站得高,看得远。“诗人诗思初步,取境偏高,则一举体更高,取境偏逸,则一举体更逸,直于诗体篇目风貌。”其次,要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皎然还认为,赋特别是比、兴,是创造“境”的艺术构思方法。他的名言:“取象曰比,取义曰兴”。“比”就是相同的意念用不同的形象来沟通,即“意中之象”,“兴”就是相关的形象表现特定的情思,即“象中之意”。这两种取境方式都要求意境浑圆,自然流丽。皎然继王昌龄之后也为意境说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独特可贵的探索,是意境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其次便是晚唐时期的司空图,他在王昌龄提出的意境概念的启发下对意境作出了全面总结,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如他在《与极浦论诗书》中云:“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白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乞容易可谈哉?”又如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云:“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倘复与全工为美,即知味外之旨矣。” “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是从具体与抽象两个方面对意境内涵的规定。这里,“象外之象”,已非单个、确定的艺术形象,而是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味外之旨”亦非“象”可尽之。“意”而是引人无限回味的旨趣,意境的意与象这两个方面都由确定走向不确定,由有限走向无限,构成一个时间流动,蕴涵无限的精神世界,这正是“境生于象外”的确切涵义。从“立象以尽意”到“境生于象外”是一个质的飞跃。此时的“象”在艺术创造中不在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人们已可以创造出不只艺术家之“意”的蕴涵更为丰富的艺术境界。司空图还在《二十四诗品》论意境主要是对意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规定。例如他在《二十四诗品》中的“实境”一品,即由兴所得到的诗境。要求诗人必须于实境出发,做到景实、情实、理实。但又要融情入景,不着痕迹,情景交融,自然而然。而从实境出发,又不可拘泥于实,呈现实象。总之司空图论意境,一方面要求写实境;另一方面,也要求意境有“象外之旨”,即近似于王昌龄所追求的那种“意中之境”,“象外”可以理解为“意”,但并不等于“意”。司空图的“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从“意”与“象”两个方面超越了意象范畴,从“意”与“象”两个方面对意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规定,在逻辑思路上表现得更为明晰、全面和成熟,可以说是唐代意境理论的最高成就。

宋代意境理论中最有成就的是南宋的严羽,他针对一部分宋诗以理胜而不讲求意境的倾向,在缅怀盛唐诗歌并在王昌龄及唐代所有对诗歌意境的审美经验的启发下,提出“兴趣”说。此说见诸于其论著《沧浪诗话》。严羽《沧浪诗话》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出诗歌的特质是吟咏性情,并指出盛唐气象则是源于“兴趣”。严羽曰:“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诸人的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无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强调了意境创造要出自诗人的兴趣感动,惟有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感受,才能写出“羚羊挂角,无亦无求”这样有生命力的诗篇,同时也强调了意境理论的特点在于空灵蕴集而又浑然天成,并具有朦胧之美。为了创造出韵味无穷的空灵境界,严羽将佛家之最为重要的“悟”引入意境理论,提出了“妙悟”说,他说“论诗如论禅”,“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即是认为诗歌的意境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不是理论所能阐述明白的,要通过“悟”才能领略其中的奥妙。对于诗学而言,妙悟指诗人对诗境本体和实象的认识和把握。严羽极力推崇“盛唐气象”,总之,严羽的“兴趣”说和“妙悟”说,开辟了诗论发展的新境界,推动了意境理论的的发展。

清末的王国维是意境范畴发展史的最后一位总结者,亦是其终结者,集大成者。其著作《人间词话》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借鉴王昌龄等历代文人对“意境”范畴的探讨并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其《人间词话》中的第一条即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全书提到“境界”有十余处之多。自王昌龄以“境”论诗以来,“意境”和“境界”已经成为普遍运用的术语。但各人对“境界”的含义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有的指某种界限,有的指造诣的程度,有的指作品中的情或景,或情与景的融合。王国维对“境界”也有自己特殊而具体的审美内涵:“境非独为景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从他对“境界”的内涵的论述中,可见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追求“真景”、“真情”,其二是要真切表达,其三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真景与真情融合,从而达到“有境界”。围绕境界这一中心,《词话》又进一步提出和论述了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景语与情语、隔与不隔、对宇宙人生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内容,广泛接触到写实与理想的关系、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明确地、正确地高扬了意境范畴。由此可知,作为意境理论的终结者、集大成者的王国维,其著作《人间词话》具有划时代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 凤凰出版社,2005年172期。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85期。

3.叶朗,《中国美学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267期。

4.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63期。

5.郭绍虞 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44期。

6.张蓉,《中国诗学史话-诗学义理识鉴》,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170期。

7.赵永纪, 《诗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5期。

8.张少康,《司空图及其试论研究》,北京文苑出版社,2005年61-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