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活着,经历着、坚持着,本就是多么的可喜。人生就是一场艰难的跋涉,我们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苦痛折磨,没必要将苦处放大,也没必要怨天尤人。放下心中负累,生活从没有拖欠过我们任何东西,不用总哭丧着脸。世界很大,风景很多。喝杯咖啡不加糖,品品苦滋味。
3、未来少预想,尽量别假设,把拥有当全部,看当下成永远,若浮躁过甚、浮夸过多、浮华过累,必欲壑难填、心境难平、负赘难卸,终劳力伤怀,徒增烦忧。人生需要爬坡过坎、涉险渡困,无须心耿于一处,驻足于一地,唯苦中寻乐、转苦为乐,方能抬宽视野、壮阔胸襟,看远了轻松点,想开了超脱些。
4、相信自己的坚强,但不要拒绝眼泪;相信物质的美好,但不要倾其一生;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但不要指责虚伪;相信努力会成功,但不要逃避失败;相信命运的公平,但不要忘了,当一扇门关上的时候,学会给自己画扇窗。
5、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
6、学会接受残缺,是人生的成熟。人无完人,缺憾是人生的常态。人生有成就有败,有聚就有散,没有谁能得天独厚,一手遮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人生的无奈。成熟的人,能淡然地面对一切不完美,所以不强求不执着,凡事尽人事,随缘而安。追求完美是美好的理想,接受残缺是美好的心态。
7、年轻时最好不要过分关注社会的阴暗面,要不然内心会越来越分裂,慢慢侵蚀掉积极向上的力量,滋生黑暗力量。无论面临的社会情景多么糟糕,我们都有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社会变革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可我们的生命仅有一次,也没那么长。所以要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做我们能够掌控的事。
【延伸阅读】
关于舍与得的故事:人生的舍与得
“舍得”一词,最早出自于明代袁了凡先生所著的《了凡四训》,后与中国传统的思想相互融合,随着时代的更迭,逐步演绎成为一种哲理。“舍得”在哲学范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佛家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儒家认为: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而在现代人眼里“舍”就是奉献,“得”是成果。它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人生必然面对的一种选择。
“舍”与“得”是对立的,但从“有舍有得”角度,它又是统一的,因此“舍得”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概念。“舍”是放弃,却成了成因,结出了“得”的成果,不舍者不得,得必因舍而得。佛经有云:“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万物循环往复,世事沧桑变幻,人生沉浮不定,“舍得”之道贯穿期间,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世间万事万物运行的道理均在“舍得”之间达到和谐统一。“舍得”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
每个人都不是超人,即使你是超人,也不可能样样都通,样样都中。你如果想做出一番事业来,你必须舍弃所谓的“样样”,必须依据你的意向选定你研究的领域,研究的专业,研究的课题。
人生的每时每刻,我们都会面临两难境地,需要做出抉择,常常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每条路上都有无限风光,可能理性和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最不该走的路上“风景这边独好”,更加充满了神秘、新奇、刺激和诱惑。更难的是我们往往不知道每条路收获和风险的比例是多少,选择其中一条,就必须放弃另外一条,这种放弃往往是令人心痛的。
鱼和熊掌似乎比较容易选择,两者相差甚远。可事实上生命中大多数抉择并不简单,总是劝告别人:权衡利弊,把舍与得写在一条线的左右两边,当得大于舍时就做,当得小于舍时就放弃。现实生活远非如此单纯,得与舍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的,何况万事万物都是处于剧烈的变化发展当中,并且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为得到的东西,与将因得到而舍去的东西没有太大的距离,于是将舍去的一切更令人无法忍受。
欧洲有一种鸟叫金雕,它筑巢生活于高山悬崖。金雕一窝只孵出两只幼雏。在食物不足的年代,小金雕就会挨饿,金雕妈妈也只能眼看着孩子饿得嗷嗷叫。到这时,两只小金雕就用力互相挤靠,结果总是相对弱小的那只被挤下山崖摔死。而这时的金雕妈妈又总是容忍这种“兽行”。
人类是难以理解金雕的,但是面对残酷的饥饿环境,金雕必须如此,否则就是全都饿死。岂止金雕,我们人类不也时时面对着痛苦的舍弃吗?拥有是一种幸福,可是有时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拥有。生活中,鱼和熊掌是不能兼得的,什么都想拥有从某种意义上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是一种伤害。
在我们的人生中,身处左右为难的情形会时常出现,比如面对两份同样具有诱惑力的工作,我们该选择哪一份?两个同样具有诱惑力的追求者,我们该选择哪一位?身处两难境地,我们必须尽快做出理智的抉择。如果我们长时间地在两难之间犹豫徘徊,患得患失,到头来终将会两手空空、一无所得。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悲伤,能抓住机会,得到人生的“一部分”美好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在佛经《百喻经》中有“驼瓮俱失”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大致意思是说,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这不仅又使我想起帕瓦罗蒂成为著名歌唱家的例子。有人曾向世界歌坛超级巨星卢卡诺·帕瓦罗蒂讨教成功秘诀。帕瓦罗蒂提到了自己问父亲的一句话。师范院校毕业时,痴迷音乐并有相当音乐素养的帕瓦罗蒂问父亲:“我是当老师呢,还是做歌唱家?”父亲告诉他:“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两把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择一把椅子坐上去。”帕瓦罗蒂选择了一把椅子——做个歌唱家。经过七年的努力与失败,帕瓦罗蒂才首次登台亮相。又过了七年,他终于登上了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假如帕瓦罗蒂当初没有立即做出抉择,既想当老师,又想当歌唱家,我想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哪样工作也不会做得出色。
释迦牟尼在宗教事业和王位之间,选择了创立佛教;鲁迅在拯救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之间,选择了成为一代文豪;迈克尔·乔丹放弃了棒球运动员的梦想,选择成为世界篮坛上最耀眼的“飞人”球星。
孟子曾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所以我们在选择取舍时必须要有理智、睿智和远见卓识,切不可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更不可本末倒置,因小失大。选择不能因为一粒芝麻丢了西瓜,不能因为留恋一棵小树而失去整片的森林。那么理智来自哪呢?一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些选择看似迷惑性很大,但如果你冷静分析,理智地抉择,就会对那些不适合自己,做出果断的放弃。在《驼瓮俱失》中,主人自己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判断,如果瓮对自己有用,可利用的价值大,那么就保留瓮;如果骆驼对自己有用,可利用的价值大,那么就保留骆驼。二是要理智地对待别人提出的建议,进而做出适合自己的抉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要视自身条件和具体情况而定,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
另外既然做出了抉择就要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地坚定自己的目标并奔向自己的目标,不要追悔自己没选择的那一方面,因为后悔会动摇你已经选择的目标,切记悔之无益。
善于舍弃是一种境界,是历尽跌宕起伏后对世俗的一种坦然,是饱经人间沧桑之后对财富的一种感悟,是运筹帷幄、充满自信的一种流露。只有在了如指掌之后才会懂得舍弃并善于舍弃,只有在懂得并善于舍弃之后才会获得大成功。
舍弃是一种坦荡的心境和大度的气概。生命里有很多事情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要舍弃。在我们蹒跚学步时如果父母不舍得放开我们的手,说不定我们到现在还不会走路;在我们经历一次成功时,要舍弃我们的骄傲,否则就没有下次的成功;我们受到挫折时,要舍弃挫败感,否则就会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下。
办公室王树立、刘立军、张晓红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能力以及自己的强烈意向,都纷纷考上了公务员,在外闯荡得都很好。看着他人的成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结合自己的实际,在前几年我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徘徊不定,在徘徊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几年。我还能在原地徘徊吗?如果这样下去,是不是将一事无成?不能这样,绝不能再这样下去,我要立即做出我的人生抉择,并为之付出应有的努力,直至成功。
有时同事见面,今天去体育馆打球了吗?我说有时间就去。草草应付一句,其实,我知道,我每天最应该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当然,体育锻炼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不能让它占据我的大量时间,我还有许多要紧的事情需要做。要想有所得,必须有所舍。我把自己的目标定为,要在五年内成为一名特级教师,要在五年之内考上南开的历史学博士,还要在此期间把孩子教育成才,力争考入全国重点大学;还要提高家庭的生活档次,物质的和精神的。所以,我每天要学英语、历史、文学、哲学、教育学、
既然自己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会无怨无悔地的为之努力,为之奋斗,我不再畏惧任何风雨。我要抓紧时间,学会专注,提高效率,奋力前行,直至成功!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1.
2.有关坚持的励志名言大全
3.
4.幽默励志名言座右铭
5.经典励志名言诗句
6.
7.
8.
9.
10.
名人名言: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毛主席)
一、考点解析:
(一)考点内容分析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句名人名言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论部分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既对立又统一。对立体现在二者的区别上,①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②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③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统一体现在二者之间的联系上,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②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③意识与物质具有统一性。从这可以看出毛主席的这句名言体现的是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联系——即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那具体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物质可以变精神”是指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人的意识的来源是物质世界,人的大脑因为有物质世界的刺激再经过人的实践从而做出对世界的反映,这就是“物质可以变精神”。例如,一只苹果砸在了牛顿的头上,牛顿经过一系列的论证推理得出“万有引力”这一理论。“精神可以变物质”是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就是说,它能反映客观事物并形成观念,从而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被后人广泛应用,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二)考点考试方式及考试角度分析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考试中常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有以下几个考试角度:
(1)物质与意识的`区别与联系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
二、真题再现
(2005年单选)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答案】B
【解析】该题考点是物质与意识的联系。题干中说的是要想经济上富裕就要先丰富你的思想,也就是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所以体现了精神可以转化成物质。考生要注意精神转化成物质是有条件的,就是要通过实践。选项A、C、D本身说法错误,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磁场是双方相互作用的,而正是这不可抵制的吸引力,才有了贴合的幸福,如此靠近,如此温暖
●不管人家爱不爱她,把自己的爱情当做图腾高高挂起,当做理想苦苦追寻。其实,爱情不过是两个人在一起腻腻歪歪,耳鬓厮磨而已。它是相互作用的,是需要交流和沟通的。有一种因爱生恨的是虐人型,还有一种爱的不能自拔的是自虐型。 ----庄雅婷《那件疯狂的小事》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异名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惺惺相惜。
●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这二者既是分立的又是纠缠在一起的。这二者迥然不同,有各自的内在结构、各自历史和传统,它们在历史上不断相互作用,在人类事物中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纠缠,令人迷惑。这就是“思想史”关注对象。 ----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
●美国的加德纳有进一步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由八大相对独立的因素所构成的,每一个因素都是独立的功能系统,但各个系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的智力活动。这八大相对独立的智力分别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肢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和自然智力。不同的智力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发源于特定的脑部位,受不同的学校教育影响,而且被不同的人所运用。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我们都具备推理能力,这种探索问题原因的行为(事情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或者为什么不是这个样子)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基因。我们认为,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有一个完美的解释。 这种寻找原因的需求导致我们将内在的资源用于创造一种完全理性、可控却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生活。有些人固执地想要追根究底,似乎只要知道了原因,便能控制事情的结果。实际上,生活中发生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由复杂的原因和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很多原因和条件是未知的或不可知的。 ----《认识你自己》
●经营婚姻,需要从自己做起。白龙王许老师说,婚姻这事,除了本身八字透露的婚姻信息之外,也要看两人之间相互作用。若是婚姻里有不利信息显示,双方要多些付出和包容,改变和克制自己不良性情,包容对方缺点和不足,人无完人,过度追求完美,只会让对方躲得更远。这样即使一婚再婚也不可能有和谐的婚姻。经营婚姻,要从自己做起!
●超弦理论认为,粒子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弦在空间运动;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而已。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结合来解释。
●2005年,杰弗里·萨克斯写了一本好书,叫做《贫穷的'终结》。在该书中他把全世界的贫困问题看成一个"贫困陷阱"。在这个陷阱中,糟糕的健康、落后的教育、匮乏的基础设施建设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但是,大计划中仍有希望。萨克斯写道:"成功走出这个贫困陷阱,远比看上去要简单得多。"
但是,如果富人想帮助穷人,他们必须面对一个无奈的现实--如果走出贫困陷阱易如反掌,为何计划者们至今尚未做到呢? ----威廉·伊斯特利《白人的负担》
●在沙堆试验中,有一件事情意义深刻,且饶有趣味:沙粒的运动不仅仅能把秩序变得混乱,也能把混乱转化为秩序。无论是沙粒、股票价格还是地壳的运动,遵循的都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公式,而是一个复杂的逻辑,其内部的相互作用的力量,跟任何外部的作用力量同等重要。这一演变的逻辑产生了山崩和地震,沙堆的作用可能更多的是塑造了新的事物,或许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事物都是这么来的。 ----乔舒亚·库珀·雷默《不可思议的年代》
●吹著微风的夜中街道 轮转不休的爱与诚 出声呼唤 去握住那手的话 就邀请他 前往魅惑的舞台 夺目远望 你还不明白吧 女孩子是如蜜般甜美的 让我充分告诉你吧 带著爱 晕眩起舞 我为蝶 你为俘虏 相互作用 翩翩起舞 正追赶著 伪装少女 长发摇晃在黑暗之中 舞蹈不止的美丽少女 若是未遂 「少女」便为虚幻 去迷惑他 前往麻药的世界 被囚禁著心而彷徨于此 这次不会再让你逃走了 女孩子的谎言亦为美德 来好好表现出它吧 带著爱 轻摇起舞 我微笑 你为俘虏 相互作用 空旷挥舞 白头偕老 伪装少女 带著爱 晕眩起舞 我为蝶 你为俘虏 相互作用 翩翩起舞 不停追赶 至始至终 带著爱 轻摇起舞 我微笑
●所有的所有、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一切、一切的所有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为什么家居风水会对家人产生影响呢?白龙王许老师这里简单解释一下,不同的家居会产生不同磁场,或者说五行气场,每个人的八字、大运不同,各有自身的五行气场,而两个气场相互作用,或相生、或相克等,就会影响到人自身的情绪、健康及气场,从而影响人的运势。并且,呆的时间越长的地方,影响就越大。
●不若爱情友情,都是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同物理学中提到的力一般。
●她:“我们用那个来做。先找一条蛇,然后除了蛇头和蛇尾,把中间的部分都涂成蓝色,然后把蛇放到一块同样是蓝色的地板上,再用摄像机拍下来,放给你看,你会看到什么。” 我:“我只会看到蛇头和蛇尾在动,看不到蛇的身体……啊!我懂了!”她:“就是你刚才懂了的那个意思。蛇头和蛇尾之间,有涂成蓝色的身体联系着,只是在拍摄后的画面上看不到罢了。你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其实是存在的。那两个看似无关的粒子,其实只是一部分——我们能看到的部分。而相互作用关联的,我们目前却看不到,或者说,我们现有的仪器检查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