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宗白华的十句名言 正文

宗白华的十句名言

时间:2025-05-12 07:06:59

1、变坏的绝不是新生的一代,只有在年长的人已经腐化之后,他们才会败坏下去。——孟德斯鸠

2、没有血气的人苍白,没有理想的人懈怠。——谚语

3、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曾国藩

4、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宗白华

5、每种首创事业的成功,最要紧的还是所有当事人的基本训练。——马明·西比利亚克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7、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8、少年的志,这正是人生的不幸。从内部来说,它会使他恃才自傲并阻碍他的成材;从外部来说,不信纸干什么事都会引起众人的妒忌。——佐藤春夫

9、所谓青春,就是心理的年轻。——松下幸之助

10、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法)罗曼·罗兰

11、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该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列夫·托尔斯泰

12、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我们青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奥斯特洛夫斯基

13、我知道什麽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高尔基

14、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黑格尔

15、太阳是幸福的,因为它光芒四照;海也是幸福的,因为它反射着太阳欢乐的光芒。——高尔基

16、如果说工业是主脑,那末农业就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斯大林

17、一个人的知识如果只限于学校学习到的那一些,这个人的知识必然是十分贫乏的。——于光远

18、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的多。——高尔基

19、蠢材妄自尊大,他自鸣的意的,正好是受人讥笑奚落的短处,而且往往把应该引为奇耻大辱的事,大吹大擂。——克雷洛夫

20、安的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穷人。——白居易

21、你要记的,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22、上天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而奉献。——松下幸之助

23、给予的最需要的方面不在物质财富范围内,它存在于人性特有的领域。——弗罗姆

24、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贝尔纳

25、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达尔文

26、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27、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乌申斯基

28、“未来”是青年人的一个天堂。——塞拉

29、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的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钱学森

30、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马克思

31、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32、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谢觉哉

33、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马卡连柯

34、痛苦和寂寞对年轻人是一剂良药,它们不仅使灵魂更加地美好,更加地崇高,还保持了它青春的色泽。——大仲马

35、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的的享受,很快就会变的枯燥无聊,索然无味。——休谟

3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7、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的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38、不管我们的成绩有多麽大,我们仍然因该清醒地估计敌人地力量时,提高警惕,决不容许在自己的队伍中有骄傲自大、安然自的和疏忽大意的情绪。——斯大林

39、青春终究是幸福,因为它有未来。——果戈理

40、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

41、坦白使人心地轻松的妙药。——西塞罗

42、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43、有过必悛,有不善必惧。——《国语》《国语·楚语下》

44、假如你认为能够,你便能够;假如你认为不能够;你便不能够。——戴维斯

45、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黑格尔

46、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别林斯基

47、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48、爱情存在于奉献的欲望之中,并把情人的快乐视作自己的快乐。——斯韦登伯格

49、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

50、怜悯是一个人遭爱顾运而引起的,恐惧是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亚里士多德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撰自勉联

二十年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从美学的角度概括生命,有一句极其精炼的话:“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类似的关于人生意味深长的成语警句,溯本逐源还有很多,诸如“平静如水;岁月静好;气定神闲;每临大事有静气;镇静自若;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等等,等等,这些言辞绘述的都是人内在气质的优雅平静,外在行为的裕达自如。它们不仅是人生内涵凝练的总结,也是生命之美优雅的概括。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心灵世界需要一份安然,一分宁静,判定一个人心志成熟与否,就看他的心是否可以静得下来,是否可以于生命熙熙攘攘的纷扰处持有一片寂寞、淡泊的宁静。宁静,与其说是人生的一种修养,不如说是一种对人对事胸有成竹,宽怀坦荡的智慧。生命的宁静是智慧的优雅,是优雅的智慧,更是对待生活,一颗理智的平常心的安随。

佛家有一个有趣的修行参悟的故事,一日,一个修行的小和尚去晋见师傅,“师傅!我日日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晚睡,心无杂念,自忖没有任何人能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还是无法通悟呢?”

老和尚听了,平静的`拿出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小和尚:“去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通悟了!”过不多久,小和尚跑了回来:“葫芦口太小、我把盐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通悟。”老和尚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摇晃了几下,盐就溶化了。他看着小和尚“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通悟?”

这个故事形象的说明了纷纷扰扰的人生,平心静气、宁静智慧、虚怀若谷、思考悟道与拥有一颗宁静的平常心之间内在的辩证关系。有句俗话,形象的形容了这种言华气躁,心智虚浮的人:满坛子醋不晃,半坛子醋乱晃。晃亦是张扬,张扬也就无法宁静以致远。宁静是一种智慧,它剔除了人性的轻浮,沉淀了欲望的焦灼。生命可以保持内在的宁静,是一种涵养的沉稳,也是智慧的优美与典雅。常言说:“满招损,谦受益。”“人满自败,水满自溢。”,智慧的宁静是一种豁达谦逊,宁静的智慧是一种从容自如的轻松淡定。

笔到此处,心中情不自禁的浮现出一些熟悉的脸庞,他们都是记忆中留存的镜像。生活中,他们的神情总是流露着一副不显山,不露水的淡定自若,镇定从容,遇事从不慌张,他们是生活和事业上难得的益友。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局者之迷就是因为不能平心静气,旁观者之清,亦因事不关己,可以静气平心对待之。人的一生总有迷糊的时候,聪明人偶尔犯,糊涂人经常犯罢了。有这样的朋友在身边,实在是上天的恩宠,他像一面镜子,时时刻刻照映着你的心灵,提示你用一个适宜的温度温存自己的人生。

人心难以揣测,世事变幻无穷,惟有静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方能两全。心安德馨,神清气定,内心安平才能够守持宁静,才能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呼吸在宁静的气息里,你会发现,浮躁会变得平静,污浊会变得澄清。面对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多少绝顶聪明的宠儿,一个不慎便滑入泥潭,自此不能自拔,不仅那份宁静的心态荡然无存,而且会在泥淖中越陷越深,直至黔驴技穷,滑向人生衰落的深渊。

内心拥有一份宁静是难能可贵的,保持这样的心境不仅是习惯性格的修养,还需要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一个健康人性的熏染。宁静,是思想的从容,思想是宁静广阔的天空。一个人,只有把过往的经历中所有苦烦、伤痛郁积的记忆,以及那些缓慢沉积的陋习从身边移除,把自己瓶中的水倒掉一些,以一颗宁静的平常心看人生,才有可能安享一份智慧优雅的淡定从容,才有可能证悟生命的底蕴,生活的从容,拥有宁静明达的人生。

宁静是平静自如的内心投射在生命风景里的一片青山绿水的倒影。从某种意义讲,宁静也是一种沉默,是沉默的智慧。如果说沉默是金,宁静就是金子挥发的光芒,是理性的沉默折射的智慧清澈的流泉。站在宏观的立场看待人生,往事如烟,人生如梦,所以生命才会有梦般的虚幻,人生才会有终归是虚无的欲望贪婪。欲无止境,人很难驾驭自己心中欲望脱缰的野马,所以才有了放逸带来的烦恼祸端。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经历了生命恢弘旷达,波澜壮阔的沉浮之后,一一都以平淡的形式叶落归根,有的甚至皈依佛门。究其根本,不外是“绚灿之极,归于平淡”一语成谶,万变其宗,千华之本。无论是与勾践一道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范蠡,还是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项羽,无一逃脱烟花绚灿,过往云烟,英雄气短,终极隐于宁静的皈依。

因著述《聊斋志异》而流传千古,并受王士祯推重以为奇才的蒲松龄,年轻时代,

绚灿之栖归于平淡,终究是宁静才能解脱生命的苦楚忧烦。宁静需要灵魂深处的透析,思想情境的通悟,不透无以平静,不悟无以安宁。宁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快乐,快乐之中,亦有一份宁静的心安理得。一个郁郁寡欢的人,不可能拥有内心宁静的感知,一个浮躁的,权欲、物欲、利欲熏心的人要想有一个宁静的心境,磐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生活,如果你拥有了一份宁静,那么,不要再过多的贪恋心神的虚荣,物欲的浮华,请黙守这份智慧优雅的宁静安好吧!

宗白华简介:

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宗之櫆,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祖籍为江苏常熟虞山镇。在安庆长至8岁后到南京上小学,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美学

宗白华经典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