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礼拜二午睡时刻名言名句 正文

礼拜二午睡时刻名言名句

时间:2025-05-14 06:16:58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的细节描写,品味爱的情感。

2、应该拥有一种博大的爱: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

2、理解“悲悯”情感和分析小说手法中节制的力量。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它博大无私,瀚如海洋;它绵长如线,细密如丝。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不知唱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与慈母的情怀。法国谚语说“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正如一部短小的黑白电影,在平静的、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展现了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他是他父亲的非婚生子,从小在外祖父家生活,外祖母经常给他讲一些神话传说和鬼怪故事,这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共30万字,因为独特的艺术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此,他就成为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个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

2、有关该作品的评价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认为最好的小说。——马尔克斯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最喜欢的十篇小说之一。——中国“先锋小说”家余华

“为什么神父都会在这个女人面前不安?为什么枯萎的鲜花会令我们战栗?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十分清晰,疑问后面的答案也是同样的清晰,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中国“先锋小说”家余华

三、文本研习

1、情节疏理

八月的一个炎热的午睡时刻,一个母亲带着女儿到一个遥远的小镇祭拜因为撬门而被当作小偷枪杀的儿子。

讨论:是不是“小偷”?在母亲心中他是怎样一个人?

文本:回放一下43段枪杀的过程。53-56段母亲的评价的句子。

结论:一个被贫困(麻绳作腰带,光脚)、饥饿折磨得走投无路(低哑、极度疲惫、有气无力)的人,偷点食物——事实上的小偷。

从母亲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他一贯的表现——孝顺(听话)、吃苦(拳击养家糊口没办法把牙全部拔掉),“非常好的人”

2、初步感知:

假如你是这位母亲,你得知这个事实之后会是一种什么心境?

——设身处地的想想母亲的心境:接受事实,悲痛,哀叹生活的残酷、命运弄人。

我们看看文中是如何表现母亲这过程中的情感波动的?

板书:自尊、坚强、隐忍、愤怒、悲痛

法国谚语:“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3、精读品鉴

研读母亲克制自己情绪的语句,体会作者节制的叙事方式。

(1)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明确:用坚强克制悲伤。

(2)“拖鞋穿上!”

“梳梳头!”

“你要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往后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分析三个感叹号的作用)

小结:临近小镇,心中悲痛又矛盾,用命令的口吻克制自己的脆弱,所以在语调上显得特别强硬。

明确:以命令克制脆弱内心十分悲痛而故作坚强维护自尊。

(3)找到神父之后的一番对话。

(略去叙述,找三个学生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明确:以执拗克制激动。

(4)母亲是如何重复地说自己是小偷的母亲的?请说说她说这些话的神态。

小结:这是一位坚强隐忍的母亲,当要面对许许多多的流言蜚语时,爱确实需要莫大的勇气呀!

明确:以平静克制愤怒。

(5)母亲是如何神色自如的回忆儿子的?

好人、听话、吃苦

小结:马尔克斯显然不想煽情,只是想克制地叙述一件本身无需渲染就令人震撼的事情,也许对这样的一位母亲煽情只是一种罪恶。但是,从她简单的言行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个妇女内心隐藏的悲痛是多么刻骨铭心。也许你可以隐隐感觉到,这个妇女表面上平静地就像大地,但是内心却犹如地底下的熔岩,奔突激荡。镇静的背后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

4、面对这样的母亲,课文中出现了的其他人物是怎样的表现?(神父与其妹妹)

(1)当母亲说到“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我是他母亲”时,神父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明确:脸刷地红了……头上开始冒汗了……咕咕哝哝地说

暗示着母亲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

(2)找出神父几次劝阻母亲去墓地的话语并结合背景加以分析:

A“天太热了,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呢?”

小结(结合背景分析):这是一般的家常搭话,是一个神父对一个普通母亲的问话。

明确:普通问候

B“等一会走吧”

小结(结合背景分析):神父对这对母女充满了关切,他为了避免母亲受到伤害,才提出建议。

明确:关切的劝阻

C“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

小结(结合背景分析)神父试图相劝却又无能力,但可以看出神父心中道德的天平向母亲倾斜。

明确:无奈的劝阻

板书:同情关爱悲悯

五、合作探究

1、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涵及社会价值

提问:小说中,作家描写了死去的“小偷”的母亲在世人面前的镇静以及神父在这位母亲面前的不安。这种镇静与不安的“倒错”,说明了什么?

小结:巴尔扎克曾说:“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她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神父在这坚强隐忍的母亲面前也汗颜了,母亲战胜了道德,这种感情超越时空,一个被人唾弃的小偷,在他们的母亲那找到了尊严,只有漫无边际的母爱才使她面对道德舆论的时候依然一如既往的表现自己的母爱。

板书日本谚语: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板书:“悲悯”——人类最高尚的情怀。

2、为什么将这么多笔墨(70段用了14、15段)化在母女俩乘火车时一路的环境描写?

窒息、荒凉、凄凉,不仅是写景也是写人物悲痛的心情。

“一模一样”可看出母亲根本没有心情赏景,只想快点到,心情很焦急——情感的蓄势

“荒凉”“贫瘠”,“香蕉公司”都是在暗示严酷的社会背景,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的状况正是如此,殖民者飓风般的掠夺和政权的反复更使这些国家处于极端的贫困之中,人民除了经受着贫穷之外,个体生命也没有丝毫的保障。为下文吃苦耐力的儿子因为饥饿偷食物作伏笔,也为后文镇上人们的这种麻木、蒙昧提供社会背景。——悬念、伏笔

3、作品以《礼拜二午睡时刻》为题有何深意?

作者选取一个夏日午睡时刻,不仅写出了时人的昏睡,但昏睡的仅仅是众人的身体吗?不,昏睡的还有众人的同情心和悲悯心,而母亲却在这一刻获得了生存的意义,获得了她作为一个母亲的全部价值,伟大的母爱打破了“午睡时刻”众人昏睡麻木的状态,不断的拷问着众人,在母亲的直视下,神父羞愧不安了,也让我们受到了心灵的震撼。这种震撼来源于母爱,来自于作家悲天悯人的一种情怀,更可能来自于生活本身。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母亲形象,学习情感节制的.处理方式。

2、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主题思想。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因为独特的艺术成就而让他获得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从此,他就成为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他本人认为的“最好的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提醒学生注意以下难读的字词。

褴褛(lánlǚ)、麇(qún)集、龟(jūn)裂、墁(màn)、执拗(niù)、揩(kāi)拭、蘸(zhàn)水、趿(tā)拉、撬(qiào)、一哄(hòng)而散、乱哄哄(hōng)。

2、思考概括: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女儿到一个荒凉的小镇去祭奠自己被当作小偷打死的儿子的故事。母亲和女儿的到来受到镇子上人们的围观,得到神父和他妹妹充满善意的帮助。

(三)鉴赏人物。

主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___________的母亲?

1、速读课文,寻找相关描述:

(1)从穿着打扮角度:穿着褴褛的丧服、身上没有一点线条、穿的衣服像件法袍。

(2)从神情外貌角度: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显得太老了一些、安贫若素、镇定安详、不动声色、神色自如。

(3)从内心情感角度:执拗、声音温和、忍住悲痛。

2、根据文意归纳概括:

贫困、坚韧、镇定勇敢、有尊严、与普通的母亲不一样、伤心欲绝而又压制着自己的情感。

3、一位特别的母亲

(1)找一找有关母亲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如:“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着神父。”

本文情感的节制就主要体现在“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上。这是一位失去了独生儿子,悲痛欲绝却又神色自如,保持着人格尊严的伟大母亲形象。伟大的母爱超越了道德、伦理等价值观,无边无际。

(2)引导学生阅读单元话题,学习情感节制的处理方式(选修教材88页)。

从“穿着褴褛的丧服”出场,到明确表示“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我是他母亲。”再到面对群众围观的勇敢无畏,“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人物内心汹涌澎湃的情感波涛隐伏于神色自如的言行之后。()这种有节制的情感处理方式大大增强了悲剧的力量,众人的愚昧、麻木,神父的善良、悲悯,母亲的坚韧、克制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四)生活环境。

主问题:母亲带着女儿来小镇祭奠自己的独生儿子,那么谁该为卡洛斯·森特诺的死负责呢?

1、读一读,议一议,思考卡洛斯·森特诺是不是小偷?

俗话说:“抓贼拿赃。”研读课文发现,卡洛斯·森特诺并没有实施偷窃的犯罪过程,所以,不能算是小偷。即使是在“凌晨三点钟”这样一个特殊时刻出现在寡妇雷薇卡太太的门前,也许是来躲雨的,也许头脑中还在进行要不要入门行窃的思索,也许滴滴答答的雨声扰乱了听觉,就被寡居多年敏感多疑的雷薇卡开枪打死了。

2、卡洛斯·森特诺的境遇?

“……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都拔掉了。”“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

明确:贫穷、饥饿、艰难的生活处境

3、小镇的环境

思考:文章开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介绍火车行程和两边小镇的情况?

“荒凉”“一模一样”“要大一些”“也更凄凉”“走过荒凉的车站,车站地上墁的花砖已经被野草挤得开始裂开。”

小镇到处是一样的荒凉,一样的贫穷;生活着的是郁热、麻木、冷漠的人;特殊时代导致了生存的悲剧。拉丁美洲长期饱受殖民主义者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人民除了经受着贫穷之外,个体生命也没有丝毫的保障。

(五)主题思想。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1)歌颂了超越道德、伦理的无边无际的伟大母爱。

(2)卡洛斯·森特诺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家庭的悲剧,同时也是时代的悲剧。镇子的荒凉凄凉,土地的贫瘠龟裂,大众的冷漠沉闷,生活的贫困无着都是殖民主义长期政治干预、经济掠夺的结果。

所以,《礼拜二午睡时刻》像其他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一样通过小人物的悲剧,反映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的主题。

(六)拓展阅读。

魔幻现实主义名作《百年孤独》。

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礼拜二午睡时刻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背包客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经没有一滴水,要不是渴得实在难以忍受,背包客是不会有失礼貌地闯进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背包客一推开门就发现炉子上有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他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干。

背包客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又觉得不妥,还是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这一等就是一天。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背包客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背包客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背包客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背包客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背包客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背包客彻底震惊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人类已经走到二十一世纪,竟然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锁。背包客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但是他马上陷入了困境,他发现给一个没见过锁的人解释什么是锁无异于给一个没见过马的人解释什么是套马一样困难。他只能勉强解释说,锁是一种工具,把它安在门上别人就进不来,只有用钥匙才能把它打开。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背包客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背包客。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背包客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背包客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划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背包客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主人生起了火,问背包客:“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好。谢谢!”背包客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吃晚饭的时候,背包客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背包客失眠了。背包客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背包客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 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背包客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很快,背包客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一时间,更多的驴友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背包客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礼拜二午睡时刻,背包客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口干舌燥。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选自《2014年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4.分析“背包客发表游记”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5.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背包客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阿拉坦乌拉为什么用“并不理会”“自顾自”这种态度对待背包客?)

⑵“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为什么要强调阿拉坦乌拉“中午时分骑马归来”?)

6.“锁”在小说中被赋予了丰富内涵,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锁”的理解。

《礼拜二午睡时刻》阅读答案

4.交代了驴友蜂拥而至的原因,为“奇迹”消失做铺垫,使小说情节急转直下。

5.⑴阿拉坦乌拉认为奶茶就是给那些口渴的人喝的,在草原上人人都这么做,没有必要解释和道歉,同时背包客说的“锁门”也让他疑惑不解。

⑵与上文“直到今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第回了家”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驴友“顺手牵羊”的行为困扰了草原牧民,改变了他们生活的状况。

6.略

礼拜二午睡时刻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背包客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经没有一滴水,要不是渴得实在难以忍受,背包客是不会失礼地闯进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背包客一推开门就发现炉子上有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他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光。

背包客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又觉得不妥,还是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这一等就是一天。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背包客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背包客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背包客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背包客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莲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背包客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背包客震惊了。背包客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但是他马上陷入了困境,他发现给一个没见过锁的人解释什么是锁无异于给一个没见过马的人解释什么是套马一样困难。他只能勉强解释说,锁是一种工具,把它安在门上别人就进不来,只有用钥匙才能把它打开。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背包客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背包客。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背包客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划着说。

主人生起了火,问背包客:“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吃晚饭的时候,背包客又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内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背包客失眠了。背包客想不到这片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道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

背包客彻底被震撼了。很快,背包客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一时间,更多的驴友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背包客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礼拜二午睡时刻,背包客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口干舌燥。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选自《2014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分析“背包客发表游记”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⑴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背包客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阿拉坦乌拉为什么用“并不理会”“自顾自”这种态度对待背包客?)(2分)

⑵“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为什么要强调阿拉坦乌拉“中午时分骑马归来”?)(3分)

3.“锁”在小说中被赋予了丰富内涵。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锁”的理解。(6分)

答案:

1.(3分)交代了驴友蜂拥而至的原因,为“奇迹”消失作铺垫,使小说情节急转直下。(写出一点给2分)

2.(5分)⑴阿拉坦乌拉认为奶茶就是给那些口渴的人喝的,在草原上人人都这么做,没有必要解释和道歉,同时背包客说的“锁门”也让他疑惑不解。(2分,笼统作答,如“对背包客说的话疑惑不解”给1分)

⑵与上文“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驴友“顺手牵羊”的行为困扰了草原牧民,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状况。(3分,如只答“为了强调回家的时间与往常不同”给1分)

3.(6分)分四个层级赋分:

第一层级:对文中的“锁”没有形成任何理解,得0分。示例:背包客渴了后,发现牧民家没有上锁,就进去喝奶茶。

第二层级:理解只停留在“锁”的表层意思,得1~2分。示例:牧民家先前没有上锁,后来都上锁了,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三层级:能联系全文,对“锁”的内涵作出自己的理解,但探究欠深入,得3~4分。示例:毡房不上锁,是牧民们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体现,也是牧民豪爽性情的体现;后来牧民家都上了锁,这把锁,锁住了驴友们偷的`行为,也影响了牧民的生活。

第四层级:能联系全文,对“锁”的丰富内涵作出较为准确而全面的分析,进而得出自己的感悟,得5~6分。示例:毡房不上锁,是草原牧民豪爽性情、淳朴民风的体现,蕴涵着牧民的生存智慧——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毡房上了锁,虽然锁住了驴友们“顺手牵羊”的行为,但也锁住了草原牧民长久以来相互提供帮助的方便,破坏了草原牧民的和谐生活。当我们背起行囊走向远方,自己的不当行为也许给当地带去困扰,甚至对当地的传统文化造成永久性的破坏,这是像背包客这样的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小说通过背包客的忏悔,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解决旅游开发与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