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拓展阅读:《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
《金刚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也称《金刚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异译本主要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真谛的同名译本、唐玄奘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此经也可看成是般若的一个略本,因为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金刚经》虽然只有一卷,但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在汉地佛教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例如,禅宗六祖惠能就对此经十分推崇,认为“若欲入甚深法界、人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
《金刚经》全文约五千四百多字,经梁武帝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章(分)。通过佛陀与“解空第一”的弟子须菩提的问答,阐述了般若性空的道理。全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都是空的智慧。在《金刚经》中,佛陀用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实相者皆是非相”;世界万法本质上都是“性空幻有”,人们将“如梦幻泡影”的有为法执为实有,才生出种种烦恼;为了破除烦恼就应该扫相破执,这样才能认识到诸法实相。为了使人们真正做到扫相破执、无相无住,它还举了很多例子用以指导人们的修行实践。如,佛陀使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而进人涅架,却“无一众生实解脱者”,因为众生之相皆为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无实实在在之众生可得,是名众生。再如,佛陀的身体有三十二种相好,但不能根据这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不过是外在的虚妄之相,但又不能不以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样又会陷入另一个极端。《金刚经》对“相”的破斥是十分彻底的,指出对佛法也不能执著。“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只是破除烦恼,证悟真理的手段,并不是真理本身。经中以舟筏作喻,说明佛法只是方便施设,不应拘泥死守,“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另一个要点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相传六祖惠能听人诵经至此处言下大悟。住,意为住著之所,无住,则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著于一定对象。因万法无常住不变之自性,人之认识也不应以固定概念当作事物的`固有本质。《金刚经》最后强调,般若法门是佛法修行解脱的最高智慧,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承诺如果有人信持此经,并为他人解说,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报不可思议”。该经末尾,佛以一首偈颂作为全经思想的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在佛教史上影响极大,被认为是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其建立的性空幻有、扫相破执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是获取佛法正见的基础,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开展修行实践的前提。般若性空的理论,就佛教的信与解来说,主要解决了解的问题;就佛门的知与行来说,主要解决了知的问题,自然成为诸佛之母。对大乘佛教而言,《金刚经》及其思想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金刚经》作为译介最早、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对中国佛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就中国佛教宗派内部而言,隋唐以后天台、三论、法相、华严诸宗都十分崇奉《金刚经》,各宗大家都结合宗义写下了不少有关《金刚经》的注疏。直至近现代,寺院僧人日常课颂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在民间,《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连目不识丁的妇孺都有可能随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刚经》。在佛教扶世助化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金刚经》应验、感应故事成为中国民间社会劝善化导的重要形式。而以《金刚经》为题材的各种文化艺术创作则说明了该经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和地位。《金刚经》与中国佛教、中国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故要了解中国佛学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一下《金刚经》是十分必要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其中不乏名言,最为经典的十句有是哪些呢?
1.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3.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4.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5.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该无任何执著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6.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著、对众生的执著、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7.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8.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9. 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10.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众生本具的如来本性,不停住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离一切分别妄念,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澂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种布施。
二:别说别人可怜,自我更可怜,自我修行又如何?自我又懂得人生多少?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四: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五:认识自我,降伏自我,改变自我,才能改变别人
六:不好浪费你的性命在你务必会后悔的地方上。出
七: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样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好把他看做是坏人。
八: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九:得不到的东西,咱们会向以为他是完美的,那是正因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刻与他相处在齐。当有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完美。
十: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貌你会很痛苦。
十一: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十二: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十三:活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十四: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十五: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我,这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十六: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条疯狗咬你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口吗?
十七:不好太肯定自我的看法,这样貌比较少后悔。
十八:归元性无,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
十九: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忙自我的人。
二十: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二十一: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位官端正的人。
二十二:多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分心力反省自我,你懂吗?
二十三:说句谎话,要编造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二十四: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种无形的布施。
二十五:如果你不给自我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正因你自我的内心,你放不下。
二十六:学佛是对自我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二十七: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二十八:人之因此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十九: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三十: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_痴,从身语意之所生,切我今皆忏悔。
三十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
三十二:眼睛不好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年以后,那样是你的。
三十三: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三十四: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三十五:广结众缘,就是不好去伤害任何个人。
三十六: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此刻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三十七:原谅别人,就是给自我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三十八: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三十九: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四十: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四十一: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四十二: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职责。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职责。
四十三:永远不好浪费你的分秒,去想任何你不钟爱的人。
四十四: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四十五:当你愉悦时,你要想,这愉悦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四十六: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貌日子会好过点。
四十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我。
四十八:白白的过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样。
四十九:承认自我的伟大,就是认同自我的愚疑。
五十: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五十一:好好的管教你自我,不好管别人。
五十二: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但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五十三: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五十四: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五十五: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五十六: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五十七: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我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五十八: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十九: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我的修养不够。
六十: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我。
六十一:修行就是修正自我错误的观念。
六十二: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十三: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六十四:憎恨别人对自我是种很大的损失。
六十五:夸奖咱们,赞叹咱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咱们,指示咱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咱们才会进步。
六十六:能够把自我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六十七: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六十八: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六十九: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务必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愉悦。
七十:每种创伤,都是种成熟。
七十一: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七十二:你能够拥有爱,但不好执著,正因分离是必然的。
七十三: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造塔功德经》
七十四: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七十五: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好光埋怨自我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七十六: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阿含经》
七十七:不好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好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七十八: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七十九:当你对自我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八十: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明白它,这个叫做认命。
八十一:毁灭人只要句话,培植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