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佛的名言大全 正文

关于佛的名言大全

时间:2025-05-02 16:45:13

1、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3、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4、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5、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6、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7、下下人有上上智。

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9、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10、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11、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12、佛法是不二之法。

13、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4、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15、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16、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17、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8、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19、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20、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21、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22、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23、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24、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25、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26、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27、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28、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29、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30、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31、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32、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

33、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34、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35、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36、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37、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38、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39、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40、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41、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42、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43、慈悲心是拔出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44、菩提心是为度化一切众生而修持成佛。

45、无论做什么事,不要忘了正知正念,一切功夫下到心地上。形式上、表面上的'东西都不是修行,除了修心,别的哪有什么可修的?

46、慈悲心、菩提心发出来了,无论做什么都有功德,都是为众生,说话和念咒没有区别,说什么都是咒语,都是智慧。你自己就是佛。一切都是你,你就是一切。

47、发自内心的去为众生着想,为众生服务,所求的自然就有,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48、缘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你,有的人不喜欢你,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别人吗?把自己的心管好,不要执着这些。

49、只有自己的心障碍自己,别的没有什么障碍。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就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50、有分别心念佛是杂修杂念,无分别心念佛是专修专念。

1、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八大人觉经》

2、多欲为苦,生死的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3、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4、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佛说十善业道经》

5、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佛说十善业道经》

6、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佛说十善业道经》

7、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佛说十善业道经》

8、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佛说十善业道经》

9、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佛说十善业道经》

10、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佛说十善业道经》

11、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12、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3、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14、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5、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6、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

17、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8、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9、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20、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21、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22、佛法是不二之法。

23、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4、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25、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26、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27、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28、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9、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30、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3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32、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33、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34、下下人有上上智。

3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6、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37、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38、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39、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40、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41、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42、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43、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44、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45、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46、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47、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48、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49、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50、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51、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52、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53、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54、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55、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56、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

57、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58、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59、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60、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61、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62、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63、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64、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65、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66、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

67、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68、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69、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70、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71、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72、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73、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当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74、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75、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76、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1、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2、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3、寻牛需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亦寻。

4、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5、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6、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7、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8、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9、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0、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1、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13、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14、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15、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16、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17、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1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9、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20、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21、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22、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23、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4、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25、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26、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27、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28、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29、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30、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31、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3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33、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4、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35、众生界即诸佛界。

36、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7、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38、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3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40、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41、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去管别人。

42、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3、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44、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45、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46、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47、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成就众生净,则佛土净。

48、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49、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50、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之中。

51、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52、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53、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54、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55、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56、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57、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58、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59、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60、信心清净,则生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