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目的
1. 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智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已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者之富于常识也。
2. 教育的目的,不但是在改进个人,还要能影响于社会。
3. 大学的最大目标是在蕲求真理,要蕲求真理,必得锻炼思想,使人人能辨别真伪是非。
4. 大学之最大目标是求真理。这可以说是理知的,但亦可以说是道德的,所以道学问,即是尊德性。
5. 一般人以为大学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得专门之智识与技能,以为将来个人到社会中,从事谋生立业之基础,而为国家着想,则系造就领袖人才,领导群众以发展事业。
6. 大学毕业生不当以钱为目的,要当以服务为主旨。
论大学办学
7. 大学是培养未来各界领袖人才的地方。
8. 大学因为包涵万流,所以成其为大。
9. 大学之使命有三:其一,希望造就完人。完人必具智仁勇三达德,而涵濡于六艺之中。仁者爱人,故其上者必其有所成仁,而忠恕次之。……其二,学有专长,而于大学中植其基。大学学生对各项基本知识,固应多所明了……其三,养成自己能思想之人,而勿蕲教师逐字释义。
10.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11. 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
12. 教育的发达,学风的优良,在人不在屋,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3. 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
14. 若是一个大学单从事于零星专门知识的传授,既乏学术研究的空气,又无科学方法的训练,则其学生之思想难收到融会贯通之效。
15. 要使大学生能担当得起日后建国的重任,单教他们具有专门技术是不够的。
16. 以人民为前提原则之下,大学无疑的应具有学术自由的精神。
17. 在大学内通才教育与技术教育,理应并重。
论大学精神
18. 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
(一)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
(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19. 科学的目标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虽蹈危履险以赴之,亦所不释。
20. 科学家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丝毫不能苟且。
21. 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
22. 科学可以左右一个社会的环境,同时一个社会的环境也可以影响科学的存亡盛衰。
23. 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
24. 研究科学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并非专重应用。但应用科学方法,利用厚生,至国家之富强之境,固亦不可忽视。
25. 浙大的`精神,可以把“诚”“勤”两字来表示。……学生不浮夸,做事很勤恳,……风气朴实。这种风气,希望诸位把它保持。
26. 浙大之前身为求是书院,希望诸位离校以后,莫忘了母校“求是”的精神。
*论人才培养
27. 毕业同学,应以学业为重,虽在社会上工作,亦应勿可忘记学习。
28. 盖大自然即是一册完好教本,一粒花种种入于地,由发芽而至成长、开花、结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长状况,则所得何尝不胜读一册自然教本也。
29. 国家既如此优待诸君,诸君决不能妄自菲薄,忽视所以报国之道。国家给你们的使命,就是希望你们每个人学成,以将来能在社会服务,做各界的领袖分子,使我国家能建设起来成为世界第一等强国,日本或是旁的国家再也不敢侵略我们。诸位,你们不要自暴自弃说负不起这样重任。
30. 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沉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这几点是做领袖所不可缺乏的条件。
31. 吾辈大学生尤应为一般人士的表率。
32. 研究科学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并非专重应用。但应用科学方法,利用厚生,至国家之富强之境,固亦不可忽视。
33. 要晓得学校教育,尤其是书本教育,不是惟一的教育。
34. 要晓得最好的训导是以身作则,这个理论,无论古代的庠序、书院,今日新式的大学,统可应用的。
35. 诸位毕业离校以后,若要发扬光大你们的学问道德,必得能深思、能善疑,利用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要晓得天下事不进则退,不能发扬光大就是腐化。
36. 诸位
37. 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
38. 做领袖的人物,不但要有专门技术,清醒头脑,而且要肯吃苦,能牺牲一已,以卫护大众与国家的利益。
39.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40. 凡是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能独行其是。
41. 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统应该在求学时代养成和学习的。
42. 力诫学生勿受浮动盲从之恶习,须从学业思想道德体育各方面努力,方可养成将来健全的社会领袖,为国家民族效劳。
43. 立国虽暂,使蹈常习故,不求精进,即谓之老。立国虽久,使争荣斗盛,迈往无前,即谓之少。
44. 盲从的习惯,我们应该竭力避免,……我们要做有主张有作为的人,这样就非有清醒之头脑不可。
45. 年青的人,目光应远大,要有英勇前进无畏的精神,处处应以国家社会为念。
46. 时际非常,吾人之责任尤重!无论精神物质,两不可忽。
47. 思想同与肌肉,多予训练,并能发达。
48. 我们受高等教育的人,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然后在学时方不致害已累人,出而立身处世方能不负所学。
49. 现在的世界是竞争的世界,如果一个民族还是一味以享受为目的,不肯以服务为目的,必归失败。
50. 在目前竞争剧烈的世界,有了信仰心的民族和一个没有信仰心的民族竞争,没有信仰心的民族一定失败的。……我们四万几千万人各能同一信仰,则民族的复兴不是难的事。
诚信考试的主题班会教案1
一、班会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诚信的内涵,认识诚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感受诚信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通行证。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为人处世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践约守信,诚实做人,诚信考试。
3、素质目标
增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大力弘扬中华诚实守信美德。
二、班会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理解诚信的基本含义即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澄清在诚信做人方面的错误认识;
(2)理解诚信是立身之本、交往之道、优良道德传统;
(3)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做诚实守信的人,践行诚信考试。
2、难点
(1)理解诚信是立身之本和交往之道;
(2)了解考试作弊的不良后果。
三、教学方法
典型事例分析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班会过程设计
1、导入:联系生活、故事、创设情境
(一)两镜头
镜头一:校运会期间,有人委托请假,有人帮忙编故事,还觉得是助人人助,不分是非。
镜头二:期中考场上,东张西望,妄图通过眼睛的扫描获得分数。
(二)两故事
(1)“狼来了,狼来了”的教训
如果你在小事上经常失信于人,在大事上人们就会对你持怀疑态度。有个民间小故事,说的是个小孩子在山上放羊。他大概出于一种好奇心理,有一天突然大喊:“狼来了,狼来了,”山下的大人闻声赶来,才知道是个开玩笑,后来他又如此再三,人们就有点生气了,有一天狼果真来了,孩子又拼命喊:“狼来了,狼来了,”可是这一次谁也没有来,孩子被狼吃掉了。
小结:如果你在小事上经常失信于人,在大事上人们就会对你持怀疑态度。严重的信誉问题甚至会危及生命。
2、对故事进行讨论:如何做到诚信?
(1)诚信要讲诚实,如平时请假不以假话欺骗老师家长。
(2)讲信用,借别人的东西及按时归还。
(3)守承诺,不随便许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做到。
(4)对自己履行责任和义务,如平时的清洁活动,自己主动,依时完成,自觉遵守纪律。
(5)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贪小便宜,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尽自己的努力做好每件自己应该做好的工作。
(6)在学校里,我们要做到考试不作弊,不抄袭作业,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坚决改正,敢于承担责任。
总结:诚信是做人的一种品质,是职业道德的根本,是个人成就事业的根基。要想做到诚信,就要从生活中每件点点滴滴的小做起。希望同学们能牢记这一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处处做到诚信,为将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3、考试作弊的危害:自主发言、提高认识
科学和长远的角度分析,考试作弊对考生身心及长远发展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作弊作为一种欺骗行为,必然引起考生本人的紧张不安,产生不必要的考试焦虑而影响答题,且一旦作弊失败,考生通常会因为羞愧、失望和沮丧等不良情绪的产生而影响下一科目的考试,甚至还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心理上的“阴影”。另一方面,考生虽有可能通过作弊在某次考试中获得高分,但这并不能衡量该生真实的知识水平,更不利于该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改进。
考试作弊使得那些平时认真学习的人成绩不突出,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却因作弊而上去了。这是不公平竞争,因此,自觉克服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彻底打消作弊念头,还考试以真实面目,才是同学们明智的选择。
4、诚信公约:归纳、展示(先播放《曾子杀猪故事》,再介绍每年5月2日诚信节的由来。)
(1)以诚实为本,不讲假话,实事求是;
(2)考试不作弊、作业不抄袭;
(3)不贪小便宜,不失信于人,重信用、守承诺、讲信誉;
(4)把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事的底线;
(5)做到自己诚信与赢得他人诚信成正比;
(6)要做到诚信,从点滴做起,从你我做起;
(7)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坚决改正,敢于承担责任;
(8)为建立诚信社会作出贡献;时刻信守诺言,让诚信无处不在。
5、告别作弊签名仪式:全员参与
诚信点评:信用乃立身之本,守住信用就守住人品,守住人格。守信,总是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对待别人,用极其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真正的守信者不轻易许诺。是否许诺,从能否践约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所以一旦答应,一定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在践约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会有意想不到的阻力压来。因而守信者就更令人尊敬,楚汉时期的季节,重诺言,守信义,时人便有“得黄金百万,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赞言守信,在人们的心目中,比金钱要得的。
6、课后延伸:践行诚信考试,诚实做人
每人找出或写出一条自己喜欢的诚信格言。
五、会后跟踪和反思
诚信考试的主题班会教案2
活动目的:
通过本节的主题班会使学生对于诚信有个明确的认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以诚信为本,努力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诚实”、“守信”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律自爱,完善自我,文明考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文明学生。
活动过程:
一、引入。
从正面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诚信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美德。
同学们,在我们漫漫的人生路上,什么不可丢弃?在我们遇到艰难困苦时,什么要永留身边?它在我们身边,离我们是那样近;它离我们又是那样远,那样模糊。它是我们远行路上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它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诚信。
二、展开。
1、学生交流一些关于“诚实”、“守信”的名言。(8人次)
2、学生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印证“诚实”、“守信”的重要性。(3人次)
3、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谈感想。(如就班里发生的“废纸风波”、“作弊事件”,要求当事人从不同的角度谈认识。)
4、主持人小结,指出“诚实”、“守信”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都极其重要,而能够勇敢地正视自己的错误,则是向成功和文明迈出了一大步。
三、深化。
1、做发表自己对诚信考试的看法: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端正考试态度,争当一名诚信考生。2019—2019学年我们大二第二次考试即将来临,这是检验同学们学习成果的最好机会。在此,同学严守考试纪律,抵制不良考风,从我做起,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用真实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我们都拥有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大脑,我们要充分把握复习时间,勤奋求知,夯实基础,认真准备好每一门功课,以诚信的态度对待每一场考试;在考场上,我们要摩拳擦掌,施展自己的真才实学,以争取优异成绩,以诚信展现良好学风。
2、让学生代表发表自己对诚信考试的看法
四、总结、升华。
1、主持人对班会进行总结,朗读“诚实守信,做文明学生”倡议书。
2、全班同学在“诚实守信,做文明学生”倡议书上签名。
3、主持人提议全班同学背诵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二十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提出希望。(出示关于“诚实”、“守信”的名言投影,要求同学课后摘录整理关于“诚实”、“守信”的名言,并选其中一句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五、诚信格言大比拼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民无信不立。(孔子)
3、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4、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5、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6、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7、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最后的*山就是真诚。(爱默生)
8、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要把金玉当成宝物,而忠诚与信用才是宝)
9、华而不实,耻也。(只开花不结果实,令人感到羞耻。)
1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的真诚所达到一定程度,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11、君子诚以为贵。(有修养的人把真诚看得非常重要。)
12、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行为不正的人,不让人服气,言语不诚实的.人,不必与他在一起共事)
13、受人之托,终人之事。
14、言必信,行必果
总结: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作弊是一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是一种违反学校纪律、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我们怎会为了无足轻重的考试而放弃我们心中那纯洁的一贯的信念。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将会面带微笑,充满自信地走上考场,用扎实的知识,坚强的意志,求实的态度,为促进我校的学风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莘莘学子,诚信为本。让我们诚实面对自己,守住内心的一份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交出一份合格的诚信答卷!祝愿所有的同学都能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诚信考试的主题班会教案3
一、活动目的
“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通过此次主题班会使同学明确“诚信”的含义,理解“诚信”对学生自身发展和为人处世的重要意义。使同学崇尚诚信,远离虚伪欺诈,把诚信作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同时也使同学们重视学习,重视考试,懂得诚实守信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落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二、活动时间:20xx年7月7日
三、活动地点:工商管理学院各班级
四、活动形式及内容
(1)活动形式:以“内诚于心,外信与人”诚信考试为主题的班会,班会内容由各班级班长,团支书组织完成。诚信考试主题班会
五、活动要求
(1)活动形式及内容必须贴紧主题,不得脱离主题
(2)活动板报及内容新颖,要求创新
(3)活动中保持纪律
附:宣誓词
我庄严宣誓:我将遵守考纪,公平参与竞争,用我的人格和名誉担保,在体现公正、公平的考试中,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完成此次考试。担当自己应有的责任,塑造自己纯净的心灵,为树立班级文明形象,创建一个有序、和谐的学习环境作出最大贡献!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头衔越多,礼仪越繁。英国诗人 丁尼生
礼贵从宜,事难泥古。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礼仪周全能息事宁人。法国诗人 儒贝尔
非礼不动,非礼不言。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
人之有礼,忧鱼之有水矣。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 葛洪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
贵族重权利,百姓重礼仪。 阿奥斯汀
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
无论如何,一个人应永远保持有礼和穿着整齐。瑞典诗人、小说家 海登斯坦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礼仪对于人来说,就象酿酒用的酒曲,君子看重礼仪,小人轻视礼仪。蘖:酒曲,类似酿酒用的米。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曲礼》
礼致敬,不见好,迹不招尤,所谓淡而可久是也。清代文学家 陈道
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时间讲究礼仪。美国作家 爱默生
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春秋孔子《论语》不懂得客观自然规律,就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懂的礼义礼节,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明辨是非,不能了解别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不难有恩,而难有礼。清代医家 史典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春秋孔子《论语颜渊》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颜渊》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英国哲学家 约翰洛克
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英国哲学家 洛克
如果儿童任意地让自己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
一切礼仪,都是为了文饰那些虚应故事的行为,言不由衷的欢迎,出尔反尔的殷勤而设立的;如果有真实的友谊,这些虚伪的形式就该一律摈弃。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
旧籍于礼仪特重,记述甚繁,由今日观之,其制度大抵仅为纸上之空文,或其影响所届,止限于少数特殊阶级,似可不必讨论,此意昔贤亦有论及者矣。国学大师,历史学家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英国哲学家 约翰洛克
很多人会说很得体的话,却不会说有真情实感的话。这就像是很多女人握手的时候,只把几个冰冷的手指伸过去,表面上完成了一个礼仪,但是实际上却没有传达出热情。中国当代女作家 毕淑敏
礼仪又称教养,其本质不过是在交往中对于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轻视或侮蔑而已,谁能理解并接受了这点,又能同意以上所谈的规则和准则并努力去实行它们,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绅士。 英国哲学家 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