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释义】 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释义】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5.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释义】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同他做伙伴。”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11.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1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会扰乱了大事。”
1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青少年时期,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年纪变老,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14.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
【释义】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1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慎言敏行篇
16.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17.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释义】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言论不肯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认为单单说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耻的。”
1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释义】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19.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
【释义】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那么说话和行动都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难么行为要正直,而说话要谨慎随和。”
20.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释义】孔子说:“听到合乎原则的话,能不接受吗?而接收之后能改正错误才可贵。听到顺从自己的话,能不高兴吗?而高兴之后能分析鉴别才可贵。而盲目高兴,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实际不改,对这种人我实在没有办法啊。”
21.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释义】孔子说:“他的话大言不惭,要他做起来就很难了。”
22.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呢。”
23.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要有九种考虑:看到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待人接物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要考虑是否诚恳,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怨怒发作前要考虑将引起的后果,看到名利时要考虑得到它是否合乎道义。”www.lizhidaren.com
一、德不孤,必有邻。
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四、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七、不迁怒,不二过。
八、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十、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十一、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十二、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十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十四、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十五、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十六、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十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八、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十九、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二十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二十二、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二十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二十四、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二十五、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二十六、巧言令色,鲜矣仁!
二十七、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二十八、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二十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三十、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三十一、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三十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三十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三十四、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三十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十六、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七、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三十八、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三十九、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四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四十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四十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四十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四十四、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四十五、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四十六、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四十七、不迁怒,不贰过。
四十八、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四十九、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五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五十一、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五十二、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五十三、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五十四、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五十五、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五十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五十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五十八、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五十九、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六十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六十二、是可忍,孰不可忍?
六十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六十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十五、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拓展: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