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吴承恩《西游记》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3.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增广贤文》
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
5.知之者不如好之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6.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诗经·小雅·巧言》
8.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明代民歌《京师人为严嵩语》
9.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吴承恩《西游记》
10.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施耐庵《水浒传》
11.观化百代后,独立万古前。——清·魏源《偶然吟》
1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13.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涉江》
14.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蒲松龄《聊斋志异》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6.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
1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
1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19.男儿老兮天下事,但有志兮不有止。——清·梁启超《志未酬》
20.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上》
2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霄特》
22.闭心自慎,终不过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楚辞·桔颂》
23.天行不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24.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25.时日曷表,予及当皆亡。——《尚书·汤誓》
26.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笑林广记》
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8.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知心。——施耐庵《水浒传》
29.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楚辞·国殇》
30.民不畏死,奈何之死俱之?——《老子·七十四章》
3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32.悲哉秋之为气也!箫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
33.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明·戚继光《马上作》
34.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兵法·九地》
3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
36.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郑风·风雨》
37.君子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上》
38.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39.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主。——施耐庵《水浒传》
40.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楚辞·国殇》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42.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4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44.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4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
46.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47.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东毂》
48.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已力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4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东林书院门前对联
5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足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1、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5、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3、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4、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15、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7、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9、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3、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9、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30、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3、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4、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7、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8、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9、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41、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43、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44、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45、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46、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47、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48、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49、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50、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1、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5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3、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54、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5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5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57、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58、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59、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60、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1、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62、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63、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古代经典名言警句 1
1、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马致远)
2、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3、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8、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9、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曹雪芹)
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1、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12、可望而不可即。(刘基)
1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4、书到用时方恨少。
1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16、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1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8、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1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古代经典名言警句 2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古名言警句励志
58.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秦伯》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