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不同角度咏物名言 正文

不同角度咏物名言

时间:2025-04-30 01:03:22

易错题诊断

古诗鉴赏指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易错题强训。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语言主要是考查诗歌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2007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点火,节后点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解析】第(1)题侧重于对其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由此把握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2)题侧重于对本词的内容与形式的总体理解把握。赏析“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第(1)题时,同学们常常只注重语言的表层含义,而忽视语言的深层含义。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才能准确全面把握词人的心情。其次同学们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许多学生对苏轼豁达、乐观的性格印象深刻,没有认真地去读这首词,对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准。

在回答第(2)题时,有的同学弄不懂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不会由景入情作深入的分析。要记住“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中除了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之外,还有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要仔细体会蕴含在景物之中的情感。

2.(2007年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比较鉴赏。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较多地运用这种方式命题,2007年高考有6省市采用这种形式,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老师笔记《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易错题强训》。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对意境营造的领会等方面的比较。

第(1)题第一问考查咏物诗所咏事物的特点,解读时理解这首诗中海棠的特点,不要去猜想海棠花共性的特点。第二问考查的是表现手法。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表现手法中包括修辞手法。

第(2)题比较分析抒发感情的不同,要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诗歌的比较鉴赏,一般是从两者的异同点出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花的喜爱之情。细微之处的区别一是爱花在盛开之时,一是惜花在将谢之际。

实战演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注]不忿:怨恨。

(1)诗中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一诗中有句名言“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你认为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

(2)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分析作者在诗中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留春令咏梅花(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词的妙用。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试从这一角度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一句的艺术表现力。

(2)“雁来音信无凭”一句,表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是两首送别诗,两诗诗眼分别是什么?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两诗首句都写得别致,有什么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1.(1)描绘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的画面。(2)早晨的喜鹊声油然引起了深闺女子的惊喜和期望,但是喜鹊声并未给她带来喜讯,却又使思妇的内心限入极度的失望和怨恨;从而使诗韵不尽,耐人寻味。

2.(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开篇即唤出“孤雁”,对孤雁进行正面描写;结尾用了衬托的笔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2)作者借刻画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抒发其渴望骨肉团聚,梦想朋友重逢的真挚情感。

3.(1)“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2)曾几何时,梅花以芳心相许,“苦”字表达了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诉相思时,蓦然想借多情的使者“东风”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听说“东风”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恋住,因此,词人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闻说”,听说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强烈表露出他对梅花的爱之深、思之切。

4.(1)作者写“砌下落梅”是眼前所见之景,“拂了一身还满”是自己所做之事,但全句着一“乱”字,表面写“落梅”,实际写心情,表明了自己心情的烦乱。(2)作者用古代鸿雁传书的故事,来说家人也想念自己,会给自己来信,只不过是大雁没有把书信带给自己罢了,所以作者认为鸿雁传书的说法是“无凭”的。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极度思念的感情。

5.(1)孟诗诗眼是“断人肠”,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和伤感;王诗诗眼是“不觉有离伤”,用以抚慰友人,一扫送别之悲,而见其乐观开朗。(2)首句都不言别情,却说两地相连,有“天涯若比邻”之意,以此来宽解抚慰友人。

古诗鉴赏指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语言主要是考查诗歌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点火,节后点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解析】 第(1)题侧重于对其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由此把握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2)题侧重于对本词的内容与形式的总体理解把握。赏析“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第(1)题时,同学们常常只注重语言的表层含义,而忽视语言的深层含义。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才能准确全面把握词人的心情。其次同学们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许多学生对苏轼豁达、乐观的性格印象深刻,没有认真地去读这首词,对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准。

在回答第(2)题时,有的同学弄不懂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不会由景入情作深入的分析。要记住“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中除了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之外,还有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要仔细体会蕴含在景物之中的情感。

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 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较多地运用这种方式命题,2007年高考有6省市采用这种形式,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对意境营造的领会等方面的比较。

第(1)题第一问考查咏物诗所咏事物的特点,解读时理解这首诗中海棠的特点,不要去猜想海棠花共性的特点。第二问考查的是表现手法。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表现手法中包括修辞手法。

第(2)题比较分析抒发感情的不同,要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诗歌的比较鉴赏,一般是从两者的异同点出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花的喜爱之情。细微之处的区别一是爱花在盛开之时,一是惜花在将谢之际。

实战演习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注]不忿:怨恨。

(1)诗中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一诗中有句名言“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你认为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

(2)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分析作者在诗中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留春令 咏梅花(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词的妙用。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试从这一角度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一句的艺术表现力。

(2)“雁来音信无凭”一句,表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5.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是两首送别诗,两诗诗眼分别是什么?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两诗首句都写得别致,有什么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1. (1)描绘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的画面。(2)早晨的喜鹊声油然引起了深闺女子的惊喜和期望,但是喜鹊声并未给她带来喜讯,却又使思妇的内心限入极度的失望和怨恨;从而使诗韵不尽,耐人寻味。

2.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开篇即唤出“孤雁”,对孤雁进行正面描写;结尾用了衬托的笔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2)作者借刻画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抒发其渴望骨肉团聚,梦想朋友重逢的真挚情感。

3. (1)“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2)曾几何时,梅花以芳心相许,“苦”字表达了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诉相思时,蓦然想借多情的使者“东风”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听说“东风”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恋住,因此,词人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闻说”,听说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强烈表露出他对梅花的爱之深、思之切。

4. (1)作者写“砌下落梅”是眼前所见之景,“拂了一身还满”是自己所做之事,但全句着一“乱”字,表面写“落梅”,实际写心情,表明了自己心情的烦乱。(2)作者用古代鸿雁传书的故事,来说家人也想念自己,会给自己来信,只不过是大雁没有把书信带给自己罢了,所以作者认为鸿雁传书的说法是“无凭”的。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极度思念的感情。

5. (1)孟诗诗眼是“断人肠”,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和伤感;王诗诗眼是“不觉有离伤”,用以抚慰友人,一扫送别之悲,而见其乐观开朗。(2)首句都不言别情,却说两地相连,有“天涯若比邻”之意,以此来宽解抚慰友人。

2017年小升初招生模拟试题(重点中学)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基础部分

1、看拼音写汉字(5)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cōnghuì( ),演算使人jīngmì( ), 哲理使人思想shēnkè( ),论理使人有 xiūyǎng( ),逻辑修辞使人sànbiàn( )。

2、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5)

( ) ( ) ( ) ( )

璀璨 咀 嚼 粜米 趔 趄

( ) ( ) ( ) ( )

解 剖 恐 吓 倔强 埋怨

3、根据拼音填入空白处的恰当的汉字(4)

màn 不经心 条斯理 山遍野 轻歌 舞

火势 延 天真烂 临窗布 嘲笑 骂

4、改正下列词语和句子中的错别字(10)

A 不屑置辩 无遐顾及 相形见拙 自出新裁( )

B 见义思迁 纷至踏来 怨天忧人 人才汇萃( )

C 他虽然年近古稀,却仍然笔耕不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材富。 ( )

5、给下列加点的字词选择一个正确的释义(3)

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A 书本 B 信 C 写 ( )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A满足 B 讨厌 C 厌倦 ( )

③每日通宵达旦地看书。A 天亮 B 第二天 C 元旦 ( )

6、选词填空(4)

健康 健壮 震动 震撼 缓缓 慢慢 徐徐 惊叹 赞叹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假如《千手观音》由一群( )健全的女孩来跳,肯定也会跳出这样的效果,但给人的( )却要大打折扣。当21个聋哑女孩如精灵似的在舞台上( )舒臂的时候,我们( )的是,她们怎么可以舞得这么的完美呢?——我们感动的原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生命执著的爱。

7、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

A 民主街成了商业街后,行人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B 这部电影,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C 实现四化 ,需要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地奋斗。

D 他明知难以抵赖,但表面却从容不迫地抽着烟,看着审讯人员。

8、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句子练习:(4)

(1)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的历史。(修改病句)

(2)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所缺乏的,不是聪明,而是努力不够,毅力不强。(修改病句)

(3)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改成转述句)

(4)他小心翼翼地把那条筋疲力尽的大鲈鱼拖上了岸。(缩句)

8、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2)

下面有两句同题咏物的名言,请依照这种形式,以“蜡烛”为题,从不同的角度再写两则

例:橡皮:①为了帮助别人改正错误,不惜耗尽自己的生命。

②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却浪费了自己的青春。

蜡烛:①

9、语言积累(4)

① 不经一事, 。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 。

③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高适《别董大》中有句与上述诗句中的“无故人”意思相反,这句诗是“ 。”

④每当我们遇到棘手的问题往往一筹莫展,可经过冥思苦想,会突然发现问题的根源,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真可谓

。(陆游《游山西村》)

10、语言运用(2)

平平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平平,你真爱美呀,我刚晒的被单上也锦上添花了”

① 刘阿姨话的言外之意是 。

② 如果你是平平,你会怎样幽默而不失真诚地回答刘阿姨呢?

二、文言文阅读

(一)学者有四失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②,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③,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失: 过失,缺点 ②多:学得过多③止:遇到困难停止不前 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

或失则多,或失则易,

然后能救其失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3、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 (1)

三、现代文阅读(26)

①再过三天 ,小保姆一个月的试用期就到了。小保姆长得浓眉大眼,样子( )土气点,手脚( )很勤快。煮饭、洗衣、打扫房间,样样活儿都干得挺利索。毕竟是乡下来的姑娘,很实在,女主人对她的总体印象颇佳。不过,在最后三天中,女主人还想对她进行一项测试。

②清早,小保姆起床要去做饭,在房门口捡到一元钱。她想准是女主人掉的,就随手把它放在厅中的茶几上,像收拾一件杂物,随收随放,琐琐碎碎,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当中的`特殊意味:这钱藏着一个心计,对钱的漠视竟是一种抗争。

③第二天清早,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五元钱。她好生奇怪,女主人为何连续两天丢钱?她是个精细的主妇,怎么会丢三落(lu là)四的?咦,会不会是在试探,在怀疑我的诚实?小保姆想到这儿,翘起了嘴巴,很生气:怎么能这样小看人?怎么能这样侮辱人?她越想越气,准备找女主人论理。然而,她仔细一想,又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女主人刚从科长位上退休,富态中透着几分威严,待人接物很有风度。这样体面的人,怎么会玩“钓金龟”的小儿游戏呢?不会的。可是,再想回来,不是女主人,还会有谁把钱放在这儿?她迫切想知道究竟,于是眉头微微的蹙起,旋即用脚把钱拨进了茶几脚下……

④晚上睡前,小保姆趴在卧室窗前窥看厅中动静,她想看看女主人是否来取钱。不出所料,女主人果然悄悄来到厅中,在茶几前趴下,把手伸到茶几脚下……这一镜头令小保姆看呆了。女主人在小保姆心目中受敬重的位置坍塌了,变成了一个粗俗可鄙的恶婆婆。她恨恨的咬了一下嘴唇,似乎在暗暗下定一个什么决心,随后便安然上床睡觉去了。

⑤第三天清早,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十元钱。她的嘴角立即泛起一丝冷笑,便把钱捡了起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当晚 女主人找小保姆谈话 像当年找科员个别谈话一样 严肃 婉转 采用启发式 你在试用期的工作表现是不错的 这应该充分肯定 可是 唉!做人起头,路正长着呢!诚实是顶要紧的。你如果能够记住这一点,痛改前非,我还是想留下你的!

⑥“你是不是说我捡了10元钱?”

⑦“是呀!难道你不觉得自己有错吗?”

⑧“不,我已经将10元钱还给你了!”

⑨“咦,你啥时啥地还我钱了?“

⑩“早上7点,公共楼梯!”

⑾女主人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还想开口反驳,但“楼梯”两个字却让她像触电一样,浑身一颤。她一时脸红语塞(sāi sài sè),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怎么让她看到了?

⑿原来女主人每天早上7点钟都要下楼去锻炼,小保姆就把捡到的10元钱悄悄放在楼梯上。女主人下楼时,看见了10元钱,眼睛一亮,左右张望,看没人在场,便赶快捡起钞票揣(chuāi duān)进怀中,根本没有想到有谁也在悄悄地测试她……

1. 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2)

2. 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

丢三落( )四 语塞( ) 揣进( )

3 给⑤段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3)

4联系短文内容回答问题。(4)

① 小保姆的日常表现(限于十个字以内)是

② 这钱藏着一种心计,联系上下文,这里的“心计”指的是

5、女主人对小保姆接连三次“测试”,小保姆的表现是:(6)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6、女主人“脸红语塞,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4)

7 、题目“试”蕴含两层含义,仔细读文章,说说这两层含义分别是什么?(4)

四、

社会是一所学校,生活是我们的良师。在受挫折时我们学会了坚强;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在怒火燃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耐;在看到别人犯忌时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别人伤害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关心……请以“学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希望我们准备的2017年小升初招生模拟试题符合大家的实际需求,愿大家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重点初中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