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政治课文出现的名言 正文

政治课文出现的名言

时间:2025-05-05 00:46:45

教学目的:

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讲授课文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从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列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用投影显示),导入新课: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这些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教诲和启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孔子以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1、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2、《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它和、、合称“四书”。(参考答案: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

三、学生接力翻译,老师提示有关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

四、自由朗读全文,并翻译全文:

五、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课文,能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集体背诵。

二、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讨论: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讨论课后练习二、三。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1.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2.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国语·勾贱灭吴》)

7.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下足也,而患其志行少耻也。(《国语·勾践灭吴》)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9.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1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11.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1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1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跨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斤斧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食,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寡子之于国也》)

1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无过矣。(《荀子·劝学》)

1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苟子·劝学》)

1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苟子·劝学》)

2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2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鸿门宴》)

2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2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潜《归去来兮辞》)

24.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25.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潜《归去来兮辞》)

2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潜《归去来兮辞》)

27.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潜《归去来兮辞》)

28.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范仲俺诗)

29.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潜《挽歌》)

30.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文心雕龙》)

31.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义列传》)

3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3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4.惨象,已使我1 2 下一页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温庭筠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梅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