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孙子兵法著名言论 正文

孙子兵法著名言论

时间:2025-05-05 03:49:39

古代名人最经典

1)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2)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3)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5)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6)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7)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京

8)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9) 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10)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古代名人最经典励志语录大全:

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2)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4)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5)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8)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9)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10)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13)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14)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15)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16)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17)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18)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1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20)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21)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2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3)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24)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25)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26)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7)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28)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列别捷夫

29)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30)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31)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3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3) 学无止境。——荀子

3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35)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6)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3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8)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39)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40)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关于古代名人的经典励志故事

关于古代名人的经典励志故事:李清照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话在李清照的一生也得到证明。宋朝的李清照生活在文化气氛浓厚的家庭里,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工于文章。所以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写了很多词。

李清照18岁的时候,手持盛开的桂花,带着一阵幽香,粉面含春,步步生莲,嫁给了当时著名的才子赵明诚。赵家也是很富裕的家庭,夫妻俩过着很幸福的生活。赵明诚虽是个绣花枕头,但也会写一点词,所以两人经常交换作品来欣赏。赵明诚著有《金石录》,而李清照就写了《金石录序》。序中详细地记载了夫妻的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她的词多数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真不愧为宋朝一代女词人。她写的词没有不好的。可赵明诚写得就没有她那么好了。他写的词从来就没有得过别人的夸奖,心里十分难受。某日,他眉头一皱,灵机一动,闭门写词,废寢忘食三日三夜,写成50首,再照抄了李清照的三句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夹在自己的作品中。他知道黄花就是菊花,这三句是手法极为高明的佳句,所以抄了去。然后就拿给友人陆德夫看。陆德夫看了之后就说:“你这作品只有三句是好的,其余都是垃圾。”赵明诚激动得浑身发抖,忙问:“哪三句?”那人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听了,脸色发青,一言不发,转身就走,陆德夫问他去哪里,他说:“看看本城哪座楼比较高。”“干什么?”“好让我跳下去,就此了结残生。”陆德夫忙劝阻。赵明诚命虽保住了,但心里留下了阴影。想想也是,李清照词写得好,人又长得漂亮,丈夫若是个废物,自然会觉得有点危险。李清照身材苗条,一阵风都能把她吹倒,但性格坚强,不像是窈窕淑女。在士大夫们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时代,她不仅掌握了广博的知识,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她曾献诗给赵明诚的父亲,当权的赵丞相。赵丞相说她“炙手可热心可寒”,所以说李清照是一个胆大包天的“花木兰”。这是她前半生的经历。

可是后来,金兵南侵,占据了北宋首都汴京(开封),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到处租房居住。不幸的是在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从此,李清照单独一人经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晚年过着凄惨的生活,天天都有感时伤乱、怀旧思乡的心情,这种心情在作品中也经常体现,如晚年所写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来她在孤独寂寞中死去,死时手中握着一枝干枯的桂花,花枝上还有李清照的泪水。

关于古代名人的经典励志故事:扁鹊学医

扁鹊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常常受到左邻右舍的赞扬。

离扁鹊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位名叫长桑君的老大夫,医术高明,四乡驰名。他发现扁鹊是棵好苗子,就有意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他。

一天,长桑君把扁鹊叫到面前,开门见山地说:“你如果愿意跟我学医,就到南山采药去吧,一年之后再来见我。”

扁鹊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第二天一早,就带着工具和药样出发了。他翻过一座座险峻峥嵘的山峰,穿过一片片遮天蔽日的森林,采啊,挖啊,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他不仅认识了许许多多药材,而且基本掌握了这些药材生长、采挖的规律。

长桑君见扁鹊满载而归,微微一笑:“你还要去民间给人们切脉,不完成五千例不能回家。”

扁鹊二话没说,又背起药箱奔走四方。他为各种各样的人切脉,从脉象的变化中,细细揣摸的病症。当他完成任务返回老师住处的时候,不禁大吃一惊,只见长桑君正躺在床上低声呻吟。原来,在扁鹊外出期间,长桑君不幸中风偏瘫,右半身不能动弹。

扁鹊好心疼啊!他不顾旅途劳累,放下行李就给长桑君烧水煮饭,熬汤煎药。晚上,他又端来一大盆热水,蹲在床前给长桑君洗脚,洗着洗着,长桑君左脚一蹬,把盆子踢翻了,水浇湿了扁鹊的衣服、鞋子。扁鹊一点也不在意,转身铲来一些灶灰,撒到了湿漉漉的地上,接着,又忙着安顿长桑君入睡。正在这时,长桑君突然觉得喉中瘙痒,“呸”,一口痰不偏不倚吐到了扁鹊的脸上。扁鹊仍然不急不躁,默默地掏出手帕把痰擦掉了。

夜深了,长桑君把扁鹊唤至床前,温情脉脉地说:“你已经经受住了三次考验:上山采药,对你识药用药大有好处;按脉切诊,对你断病治病甚有帮助;今天,我又亲眼看到你对病贴入微,胜似亲人。作为一个好医生必须具备的三点,你都有了。现在,我可以放心了。”说到这里,老人用颤抖的左手从枕下摸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医书,小心翼翼地交给了扁鹊。

从此,扁鹊边攻读,边实践,医术提高得更快了。

关于古代名人的经典励志故事:伍子胥过昭关

在诸侯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扩张了土地。可是大国的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势力大了起来。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大国国内的矛盾尖锐起来,都想把争夺霸权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 为了这个缘故,宋国大夫向戍(音shù)在晋、楚两国之间奔走,做调停人。 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会议”(弭音mǐ,弭兵就是停止战争)。在这次会议上,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代表南北两个集团讲了和,订了盟约。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外,各小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以后五十多年里,没发生大的战争。 到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国渐渐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

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郢音yǐng),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 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传说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个朋友,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这个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面貌变了,守关的认不出来,就被他混出关去。

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条大江拦住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个打鱼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江去。 过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现在送给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渔人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 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音liáo),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音hé lǘ)。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将军孙武,是个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吴王依靠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人,整顿兵马,先兼并了临近几个小国。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鞭打了一顿。 吴军占领了郢都。楚国人申包胥逃到秦国,向秦国求救。秦哀公没同意出兵。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说:“楚国虽然暴虐无道,但是有这样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们亡国!” 秦哀公派兵救楚国,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才撤兵回国。 吴王阖闾回到吴国都城,把第一大功归给孙武。孙武不愿意做官,回乡隐居去了。他留下的一部《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军事著作。

经典文学文化常识1

1.《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

《楚辞》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第二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收集而成。主要有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端午节吃粽子,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源头。

2.《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汉书》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史书。

《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编辑而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史界誉为“实录、信史”巨著。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概括史学、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孙武《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字典。

藏族叙事诗《格萨尔王传》我国最长的史诗.

鲁迅《狂人

郭沫若《女神》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3.法国--凡尔赛宫 英国--白金汉宫

俄国--克里姆林宫 中国--故宫

4.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5.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是古代儒家经典,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经典文学文化常识2

很多小朋友都有这样的`苦恼:语文学习效率不高、语文成绩提不上去、老是被父母和老师责备,准备了经典文学文化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高效地学习!

《唐诗三百首》编著蘅塘退士,清代人,原名孙洙,与夫人徐兰英一起编选,共选入310首诗。民谚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孔子和孟子,道家的老子和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我国国歌歌名《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知音”一词来源于战国时期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立(三十)不惑(四十)知天命(五十)花甲(六十)古稀(七十)耄耋(八九十)期颐(一百)

经典文学文化常识3

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儿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愚公移山》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

·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

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

《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故国策》33篇《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韩愈的《应科目时与人书》全文气势充沛,富于变化;分寸掌握得好。

应科目时与人书①

作者:韩愈

月日,愈再拜:天池之滨②,大江之濆③,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③。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之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犬宾)宾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⑤,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注释】

①应科目:即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应,参加考试的意思。

②天池:《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天池是寓言中的海。

③濆(fen):水边。汇:类。俦(chou):伴侣。

④(“犬宾”,为一字,读bin):小水獭。十八九:指多次。

⑤庸讵:相当于“岂”,表示反问。

【译文】

某月某日,韩愈再拜(书信用语,表示自谦):天池的边上,大江的水边,传说:有怪物存在,大概不是平常鱼类水兽等动物可以比得上的。它得了水,就能呼风唤雨,上天下地都很容易。如果得不到水,也就是寻常所见的那种形状,不用广阔险峻的高山土丘就能把它困住。然而它在没有水的时候,不能自己造出水来。它们十次有八九次被宾獭(一般的水兽)之流嘲笑。如果碰到有力量的人,可怜它们的窘境而把它们运输转移(到有水的地方),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这种怪物,报负和一般东西不同,它会说:“就算烂死在沙泥里,我也高兴。如果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是我的志向。”因此有能力帮它的人遇到他们,熟视无睹,就像没看见一般。他的死活,我们也无从知道了。如今又有一个有能力的人走到它的面前,姑且试着抬头鸣叫一声(因为能力的人已经对他们习惯视而不见了)。能不能知到有能力的人不可怜它的窘境,而忘记了举手之劳,把它转移到水里边?别人可怜它,是它的命。别人不可怜它,也是它的命。知到生死有命还鸣号求助的,也是它的命。我(韩愈)现在确实有点类似于它,所以不顾自己的浅陋,而写下这些话,希望阁下您垂怜并理解我!

【解析】

尝读书,见一篇《应科目时与人书》,并不了解其背景,猜想韩愈那时候应该很年轻吧,年少则气盛脸皮薄,好听的说法叫骨头硬有气节,本来是去求人家么,他偏偏耍了一把牛。

在唐朝,读书人参加科举之前,拜谒当时有名望的人(主要是大官),以求引荐,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就有人在考试前,写过“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样的句子,来试探那一届的主考官。不过人家的态度可是比韩愈谦虚谨慎的多了,我要是考官一定喜欢这种清楚明白自身地位的人,当然这家伙后来在学问上的成就可是比韩愈差的太多,文品和人品,在大多数人身上还是差相仿佛的。

这篇文章也同样是给当时的大人物的,很牛,口气很强硬,极其自以为是。当然这种牛脾气不分古今中外都有举不尽的好例子。文中借“怪物”之口,说道: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这种话自古以来有过无数种表现形式,并不新鲜。关键在于——第二段的几句话。

“今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我为之深深叹息,她终于也免不了“鸣号”,毕竟也是俗人。当然,从理论上说,人无完人,人力有时而穷,向别人要求帮助,绝对正当,毫无可耻。只是心里面还是很奇怪,忍不住的感到悲哀。也许我的联想不太准确,我想起了“让狗爬出的洞敞开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或许我亵渎了,然而我的确感觉到了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理智说服不了情感,情感战胜不了理智。而且我认为韩愈也有这种感觉,他的.“鸣号”也仅仅是“聊试”而已。而且我认为,即使如此韩愈已经感觉到了羞愧,所以他立刻接下来补充,“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将一切归之于命运,向“有力者”挑明,就算你帮了我,我也不会感激你,因为老天早就安排好了,——我窃以为这是死要面子,不够厚道。天主教义好像有一条“常怀感恩之心”,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在这方面似乎是略显欠缺了。

有名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不知是来自徐志摩还是张爱玲,总之流传极广。这味道似乎有点听天由命随波逐流,和韩愈的那句话感觉有些距离。

拓展阅读:韩愈《送孟东野序》

送孟东野序

作者: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1];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2]。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3]。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4],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5],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6],咎陶、禹[7],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8],又自假于《韶》以鸣[9]。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10]。伊尹鸣殷[11],周公鸣周[12]。凡载于《诗》、《书》六艺[13],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14],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15]。”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16]。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17]。臧孙辰、孟轲、荀卿[18],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19],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20]。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21],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22],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23];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24],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25]。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26]。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27],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

——选自中华书局影印本《全唐文》

【注释】

[1]激:阻遏水势。《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后世也用以称石堰之类的挡水建筑物为激

[2]炙:烤。这里指烧煮

[3]假:借助

[4]金、石、丝、竹、匏(páo袍)、土、革、木:我国古代用这八种质料制成的各类乐器的总称,也称“八音”。如钟属金类,罄属石类,瑟属丝类,箫属竹类,笙属匏类,埙(xūn熏)属土类,鼓属革类,柷(zhù助)属木类

[5]推敚(duó夺):推移。敚,同“夺”

[6]唐、虞:尧帝国号为唐,舜帝国号为虞

[7]咎陶(gāoyáo高姚):也作咎繇、皋陶。传说为舜帝之臣,主管刑狱之事。《尚书》有《皋陶谟》篇。禹:夏朝开国君主。传说治洪水有功,舜让位于他。《尚书》有《大禹谟》、《禹贡》篇

[8]夔(kuí奎):传说是舜时的乐官

[9]《韶》:舜时乐曲名

[10]五子:夏王太康的五个弟弟。太康耽于游乐而失国,五子作歌告诫。《尚书》载有《五子之歌》,系伪托

[11]伊尹:名挚:殷汤时的宰相,曾佐汤伐桀。《尚书》载有他所作《咸有一德》、《伊训》、《太甲》等文。或说系后人伪作

[12]周公:名旦,武王之弟。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王朝。后又辅佐幼主成王,曾代行政事,制礼作乐。《尚书》载有他《金縢》、《大诰》等多篇文章

[13]六艺:汉以后对《诗经》、《尚书》、《易》、《礼》、《乐》、《春秋》等六种儒家经典的统称

[14]孔子: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

[15]“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语出《论语·八佾》。木铎,木舌的铃。古代发布政策教令时,先摇木铎以引起人们注意。后遂以木铎比喻宣扬教化的人

[16]庄周:即庄子,战国时宋国蒙(今山东蒙阴县)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荒唐:漫无边际,荒诞不经。《庄子·天下》篇说庄周文章有“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的特色

[17]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后遭谗被贬。楚顷襄王时,国事日非。秦兵攻破郢都,屈原投汨罗江自尽。著有《离骚》等不朽诗篇

[18]臧孙辰:即春秋时鲁国大夫臧文仲。《左传》、《国语·鲁语》载有他的言论。孟轲:即孟子。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是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学大师。著有《孟子》。荀卿:即荀子。战国时赵人,儒家学者,著有《荀子》

[19]杨朱:字子居,战国时魏人。其说重在为我爱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言论散见于《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墨翟(dí敌):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一说宋国)人。墨家学说的创始者,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其言行主要见于《墨子》。管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人,辅佐齐桓公称霸。后人辑有《管子》一书。晏婴:即晏子。字平仲,春秋时齐景公贤相,以节俭力行,显名诸侯。其言行见于《晏子春秋》。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战国时楚国人。道家学说的始祖,相传五千言《老子》(又名《道德经》)即其所作。申不害:战国时郑国人。韩昭侯时为相,十五年,国治兵强。其说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有《申子》。韩非:战国时韩国公子,后出使入秦为李斯所杀。著名法家代表,其说见《韩非子》。慎到:战国时赵国人,著有《慎子》。田骈(pián):战国时齐国人。著《田子》二十五篇,今已佚。邹衍:战国时齐国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时称“谈天衍”。尸佼:战国时晋国人。著有《尸子》,《汉书·艺文志》列入杂家。孙武:即孙子。春秋时齐国人。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秦惠王时入秦为相,主“连横”说,游说六国与秦结盟,以瓦解“合纵”战略。苏秦:战国时东周洛阳人,著名纵横家。曾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抗秦,身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

[20]李斯:战国时楚国人。秦始皇时任廷尉、丞相。他对秦统一天下起过重要作用。有《谏逐客书》

[2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成都人。著名辞赋家,著有《子虚赋》、《上林赋》等。扬雄:字子云,西汉成都人。辞赋家,著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等,又有《太玄》、《法言》等专著

[22]节数(shuò硕):节奏短促

[23]弛以肆:弛,松弛,引申为颓废。肆,放荡

[24]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著名诗人,韩愈《荐士》诗称其“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著有《陈伯玉集》。苏源明:字弱夫,武功人,天宝进士。诗文散见于《全唐诗》、《全唐文》。元结:字次山,河南洛阳人。有《元次山文集》。李白:字太白,有《李太白集》。杜甫:字子美,有《杜工部集》。李观:字元宾,赵州赞皇人。贞元八年(792)与韩愈同登进士第。擅长散文,有《李元宾文集》

[25]浸淫:逐渐渗透。此有接近意

[26]李翱:字习之,陇西成纪人。他是韩愈的学生和侄女婿。有《李文公集》。张籍:字文昌,吴郡人。善作乐府诗,有《张司业集》

[27]役于江南:指赴溧阳就任县尉。唐代溧阳县属江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