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书法作品读书名言 正文

书法作品读书名言

时间:2025-05-05 16:53:38

1、读书钻入品意妙,创作跳出立意新。

2、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3、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

4、"书籍渐富,历代学者之著述,汗牛充栋",非一人财力能尽致,亦非一人精力能遍览。"故不可不择其有益于我者而读之。"读无益之书,与不读等,修学者宜致意。——蔡元培

5、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的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6、小有疑处,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俟归日逐一会理,切不可含糊护短,耻于咨问,而终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朱熹

7、我很赞成青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点文艺作品。但开卷不一定都有益,有时甚至有害。这就要语文老师推荐,为青少年学生推荐一批课外读物,每本最好能加点简单的介绍,以供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从中挑选。——马峰

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9、丈夫富贵自有期,映雪读书徒白首。——权德舆

10、读书之法无他,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11、读书须知出入法,初当求所入,终当求所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善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也。——陈善

1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3、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14、读书是苦的,不过,它超乎寻常的收获,却是甜的,干什么都要分个先后,读书也一样,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那读书,不就成了做营养品的厨师了吗?

15、人生是急促的,这句话应该促醒每一个人去举行一切他所想做的事。虽然勤勉不能保证一定成功,死亡可能摧折欣欣向荣的事业,但那些功业未遂的人,至少已有参加行伍的庆幸,即使他未获胜,却也算战斗过。——约翰逊

16、学习就像爬山,目的性强爬得就快,尽管山坡陡,但坚持登上山顶才是最大的成功。

17、以书为道,相隔万里也。 ——清·颜元

18、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元:许名奎

19、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法]鲁巴金

20、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法国哲学家、文学家)

21、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

2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23、知而好学,然后能才。——荀况

2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学则殆。 作者:陈独秀

25、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民谚

26、坏书如同坏朋友,能使我们堕落。 作者:菲尔丁

27、好书读的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 作者:萧伯纳读书名言

28、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 作者:《增广贤文》

29、有了知识不运用,如同一个农人耕而不播种。

30、做人简单,做事勤奋。

31、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书摘

32、读书以明理,可辨美善真。读书以求智,可利家国民。读书以修身,可戒贪痴嗔。读书以陶情,可养精气神。

33、莫等闲,白了少头,空悲切。——岳飞

34、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王维

35、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够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理查德·德·伯 利

36、读书就是力量,因为读书可以帮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的力量。

3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38、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

39、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

40、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佚名

41、先有了毅力,而后才有了伟大的目标。

42、做事一定要有计划,有计划一定要按时完成,抵挡其它只能带来暂时快乐的诱惑。

43、我一直深信,并没有一样东西是永远属于我们的;生命就好比旅行,也许在旅行的途中我们会拥有有些东西,但是究竟不能带走它。——佚名

4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45、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

46、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佚名

47、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48、因为读书,生命才春意盎然。

49、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布尔沃

50、爸爸说我虽然天天看书,但从不做笔记,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不可取的。

51、彻底消化几本书,强如把几百本书放在嘴里不咽下去。

5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53、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54、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赵恒

55、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书怀》

56、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57、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58、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作者:朱熹

59、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作者:汤显祖 出处:牡丹亭闺塾

60、人生就像一本难以解读书,岁月充当着翻阅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有完全读懂书里的意思,岁月已经将它翻阅了一大半,因为不懂因为总在摸索,所以一颗心常常会觉的很累。

61、足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62、辛苦一时,成就一世。

63、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64、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俄]列宁

65、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前苏联]巴甫连柯

66、现在我是成人了,不该再像伐木工人砍树那样读书。暴饮暴食必定引起消化不良,看书贪多贪快,如饥似渴,也会不解其中滋味。作者:安妮·弗朗索瓦 出处:闲话读书

67、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佚名

68、生活中,你可能会跟成百上千个人相遇,或是相处,表面上迎来送往,一团和气,却从未有过契合感。无论多熟悉,都觉得只是生命中的过客,在心底里,从未接纳过他们。就是说,你的身边一直很热,但你始终很孤独。

69、"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70、多读书你就会和喜羊羊一样聪明。

71、书籍是开启财富的.金钥匙。

72、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73、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 [英]罗斯金

74、有些书写出来似乎不是为了给我们什么教益,而只不过是要我们知道作者所知道的一些事情罢了。

75、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

76、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齐。(东非谚语)

77、念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力,盖理义收摄故也。——曾国藩。

78、求知是一种快乐,好奇心常识的抽芽。——培根

79、书本上的常识而外,尚须从糊口的人生中得到常识。 —— 茅盾

80、别健忘,读书是取得多方面常识的最重要的手段。 ——[英]赫尔岑

81、再没有比读书更便宜的娱乐,更耐久的满意了。—— 蒙台居

82、喜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酿成喜悦的时刻。 ——[法]孟德斯鸠

83、没有比念书更快乐的。

84、书籍是培育魂灵的东西。

85、绿色的生命需要我们的配合庇护。

1、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艺概》

2、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3、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4、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5、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6、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7、笔下龙蛇似有神。——张怀谨

8、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张怀谨

9、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10、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11、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

12、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13、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14、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项穆《书法雅言》

15、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16、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

17、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8、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19、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20、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21、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22、字无百日功。

23、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24、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25、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朱文长《续书断》

26、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书法雅言》

27、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刘熙载《艺概》

28、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29、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赵壹《非草书》

30、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朱文长《续书断》

31、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书谱》

32、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33、拳要打,字要练。

34、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35、字怕练,马怕骑。

36、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朱和羹《临池心解》

37、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张怀谨

38、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39、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松年《颐园论画》

40、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

41、书肇于自然。——蔡邕

42、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43、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44、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45、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46、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47、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48、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孙过庭

49、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

50、婉若银钩,源若惊鸾。——索靖()

51、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52、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张怀声

53、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下面是书法

1、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南朝梁皇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2、时时只见龙蛇走。——唐代诗人李白

3、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西晋书法家索靖

4、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5、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6、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7、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张怀声

8、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9、怒猊抉五,渴骥奔泉。——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新唐书·徐浩传》

10、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11、老夫之书,本无法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山谷文集》

12、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13、书肇于自然。——蔡邕

14、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15、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

16、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项穆《书法雅言》

17、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李铎

18、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朝梁皇帝萧衍

19、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20、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21、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晋书·王羲之传》

22、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艺概》

23、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24、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

25、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26、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27、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28、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29、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30、一点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画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肱。——元末明初文史学家陶宗仪《书史会要·书法》

31、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唐代诗人杜甫《醉歌行》

32、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语录》

33、心正则笔正。——北宋文学家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34、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35、怒蹄蹴踏苍山颓,岧嶤臃肿难为状。——清代文人严允肇《洗象行》

36、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37、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38、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39、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范温

40、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41、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42、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43、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44、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书谱》

45、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46、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书法雅言》

47、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学书自成家说》

48、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49、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艺概·书概》

50、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朱和羹《临池心解》

51、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清代学者方玉润《星烈

52、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

53、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

54、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55、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56、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57、拳要打,字要练。

58、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59、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

60、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61、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62、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议》

63、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皆欲骨内相称,神貌洽然。——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六体书论》

64、字怕练,马怕骑。

65、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附:如何学习书法

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字上去填写。

摹帖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字,用透明而不透墨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轮廓,用极细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来龙去脉,揣摩它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基础上,对帖字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要求去写,有一定规范和约束。摹帖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笔意,而易失古人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或者采用“双钩”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