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鬼谷子战国策名言 正文

鬼谷子战国策名言

时间:2025-05-04 20:33:42

1、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鞅《商君书定分》

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3、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4、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5、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6、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7、公私不可不明,法制不可不审。——韩非《韩非子》

8、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9、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10、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1、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2、立法普法执法司法依法治国,公正公开公平公道秉公为民。——卢志勤

13、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

14、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15、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16、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17、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18、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张居正

19、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20、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21、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韩非子》

22、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23、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苏轼《策别第六》

24、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章》

25、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2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27、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欧阳询《艺文类聚》

28、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苏轼《策别第八》

29、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30、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31、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刘禹锡

32、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33、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34、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35、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张斐

36、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清)

37、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38、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39、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40、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41、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42、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43、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44、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45、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6、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47、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

48、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49、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50、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51、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韩非子有度》

52、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韩非子有度》

53、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54、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管子·法法》

55、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56、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5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58、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59、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60、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循吏列传》

61、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62、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63、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64、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65、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66、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苏辙

6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68、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69、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70、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71、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三国志》

72、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禹锡《天论》

7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74、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黄帝经·经法·君正》

75、法出于仪,威于义。——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76、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77、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刘恒

78、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79、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完颜雍(金世宗)

80、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81、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82、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83、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84、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85、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86、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8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88、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89、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奸劫弑臣》

90、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91、不以私害法,则治。——商鞅《商君书修权》

92、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9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孟子离娄上》

94、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95、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96、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97、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勒令》

98、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商君书》

99、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100、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作为中国纵横家鼻祖的张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学习权谋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自叹才能在张仪之下。张仪曾两次为秦相,前后共11年,亦曾两次为魏国国相,第一次4年,第二次仅一年余即卒于任上,死后葬开封市东郊宴台河村。

1、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出处】《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译文】兵力没有对手强大,不要去挑战,粮食不如对手多,不要打持久战。

2、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出处】《史记张仪列传》

【译文】羽毛虽轻,集聚多了,可以使船沉没;货物虽轻,但装载多了也可以折断车轴;众口所毁,就是金石也可以销熔;谗言诽、谤多了,即使是骨肉之亲也会消灭。

3、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于上。

【出处】《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译文】进攻强大的敌人就容易遭到危险;人民疲惫穷困,则容易抱怨君主。

4、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出处】《战国策张仪说秦王曰》

【译文】以治理混乱之国去攻打治理有序之国必遭败亡,以邪恶之国去攻打正义之国必遭败亡,以背逆天道之国去攻打顺应天道之国必遭败亡。

5、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

【出处】《战国策张仪说秦王曰》

【译文】假如谨慎做事,依道而行,可以占有天下。

莎士比亚说:你的舌头就像一匹快马,它奔得太快,会把力气都奔完了。发自内心的话,通常能深入人心。关于言语的经典名言警句,与您分享!

言辞是行动的影子。——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思考是我无限的国度,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德·席勒

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温·卡维林

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本·琼森

有多少话人们不得不说,只是为了打破沉默。——伊莱亚斯·卡内蒂

有一种人,他为了摆脱内心的激动状态,自己常常需要说话和爱听别人说话。—苏·西蒙诺夫

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

发自内心的话,就能深入人心。—尼扎米

语言属于一个时代,思想属于许多时代。—卡拉姆辛

争论是思想的最好触媒。—巴甫洛夫

言语本来应当是思想的仆人,但却往往变成思想的主人。—克鲁劳

舌头表露出的心境况,不下于表露出的身体状况。—科尔顿

说话周到比雄辨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培根

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莫里斯

人有两耳双目,只有一舌,因此应多听多看少说。—苏格拉底

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要。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但丁

言语是心灵的图画。—雷

言辞是行动的影子。—德谟克利特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契诃夫

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战国·鬼谷子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战国鲁·穀梁赤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聃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曾参

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司马迁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子

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战国策·秦策一》

高议而不可及,不如卑论之有功也。—汉·刘向

无验而言之谓妄。—汉·扬雄

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宋·魏了翁

修辞立其诚。—《周易·乾》

德进则言自简。—明·薛瑄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战国·孟轲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战国·荀况

言语须是含蓄而有余意。—程颢、程颐

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当则文。—程颢、程颐

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与己也。—程颢、程颐

理直而出之以婉,善言也,善道也。—明·吕坤

厚时说尽知心,提防薄后发泄;恼时说尽伤心,再好有甚颜色*——明·吕坤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明·钱琦

誉人之言太滥不可,责人之言太尽不可,一事虽不畅意,日后亦无悔心。含蓄之妙不可不知。—清·石成金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发言须句句有着落方好。人于忙处,言或妄发,所以有悔。—明·薛瑄

君子之精神命脉存乎言,考言而责实存乎德。故言也者,德之华也,不可伪也。—明·王崇庆

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当从心,巧言由来当禁。—太平天国《戒浮文巧言谕》

“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

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