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苏轼苏辙苏洵的名言 正文

苏轼苏辙苏洵的名言

时间:2025-05-05 02:27:27

飞鹰搏平原,禽兽乱衰草。苍茫就擒执,颠倒莫能保。

白兔不忍杀,叹息爱其老。独生遂长拘,野性始惊矫。

贵人识筠笼,驯扰渐可抱。谁知山林宽,穴处颇自好。

高飚动槁叶,群窜迹如扫。异质不自藏,照野明暠暠。

猎夫指之笑,自匿苦不早。何当骑蟾蜍,灵杵手自捣。

2、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苏洵

贫贱羞妻子,富贵乐乡关。不见李夫子,得意今西还。

白马渡浐水,红旗照蜀山。归来未解带,故旧已满门。

平生浪游处,何者哀王孙。壮士勿龌龊,千金报一餐。

3、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苏洵

十年曾作犍为令,四脉尝闻愍俗诗。共叹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谏致戎麾。

会稽特欲荣翁子,冯翊犹将试望之。船系河堤无几日,南公应已怪来迟。

台省留身凡几岁,江湖得郡喜今行。卧听晓鼓朝眠稳,行入淮流乡味生。

细雨满村莼菜长,高风吹旆彩船狞。到家应有壶觞劳,倚赖比邻不畏卿。

4、香——苏洵

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筋粗。

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5、送王吏部知徐州——苏洵

东徐三齐之南邻,夫子岂是三齐人。辞嚣乞静得此守,走兔入薮鱼投津。

徐州胜绝不须问,请问项籍何去秦?江山雄豪不相下,衣锦游戏欲及晨。

霸王事业今已矣,但有太守朱两轮。还乡据势与古并,岂有汉戟窥城闉。

论安较利乃公胜,行矣正及汴水匀。

1、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

2、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

3、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6、知理而后可以兵举兵,知势而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7、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

8、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9、明于大而暗于小。

10、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11、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12、兵良而食足,将贤而士勇。

1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4、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1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8、君子不待囊而劝,不待贬而惩。

19、善用兵者以形固。

20、君子慎始而无后忧。

2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22、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23、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24、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

25、择之以才,待之以礼。

26、教化之本,出于学校。

27、敌国相观,不观于其山川之崄、士马之众,相观于人而已。

28、贫民耕而不免于饥,富民坐而饱以嬉。

29、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末也。

30、事垂立而辄废,功未成而旋去。

31、夫功之成也,非成于成之日,必有所由也。

32、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33、为将之道,当先冶心。

苏洵苏轼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三,也是为一家人,苏洵便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在当时也是相当有名的人物,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在都是全才,不仅在文学上的贡献突出,在政治、史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下面依次来看一下父子三人的主要介绍。

苏洵,他是属于大器晚成的大人物,到五十岁左右他的作品才被许多人所熟知,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喜欢游览祖国的山水。快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但考试都落榜了,到了三十七岁考试还是落榜,于是他决心不再进行科举考试。

苏洵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继续去参加那些不合理的科举考试,而是自己自学成才,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等到他四十八岁那年,得到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他的文章才慢慢有了名气。

苏轼和苏辙的经历却跟他们的父亲完全相反,年轻的时候就被金榜题名但他们的一生却是十分坎坷。苏轼一生在各个地方当官,地方成绩显著,在朝廷中也当上了礼部尚书的职位,参考科举考试对当世的变故直言不讳。他的弟弟苏辙比他的言论更加激烈、尖锐,矛头直指皇帝,说皇帝沉溺与酒色中,不准时上早朝,不听从大臣的意见,却听从一些妇孺的话。结果他的言论引起朝廷轩然大波,众多臣子议论纷纷。苏辙的才能在元祐年间才算得到了一个大的发挥。

苏辙官职

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在苏辙的一生中,做官无数,二次被贬,一生的起起落落也使得我们对他的从官生涯更加关注了。

嘉佑二年年仅十八岁的他凭借聪明智慧与他的哥哥苏轼同时考中了进士。不久因为母亲的去世,从京城返回家中服孝。

嘉佑六年,又与苏轼一同考中了科举科,但当时由于他向上级起奏说要奉养亲人因此没有被任命做官。在这之后,他曾担任过大名府的推官。又在熙宁五年,极力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认为原来的法制不能进行修改。

在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过程中,他出任河南的推官。元丰二年,他的哥哥苏轼以作诗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抓捕入狱。因为救哥哥心切,他上书称用自己的官职来为苏轼赎罪,结果不但没有救出苏轼,自己也因为这件事情被贬官。

元丰八年,旧的党派执掌朝廷,他被朝廷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等官职。元祐四年受朝廷的委托出使契丹,回到朝廷后被封为御史中丞。过了两年,又被封为尚书右丞,这时他的地位已经是非常高了。元祐八年,旧法派被推翻,新发派又再次掌管了朝政。绍圣元年,苏辙上书反对新的政策,结果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雷州安置,后来又被贬到循州等地。苏辙的'一生有过辉煌的时候也有过低谷的时候,年少得志,但其中却又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苏辙读音

辙(zhé),意思指车轮压过的痕迹,部首是“车”,总笔画为16画。在古文中有多种含义。在《曹刿论战》“下视其辙”中的意思是指车轮压出来的痕迹;在《赠白马王彪》“改辙登高岗”中的意思是解释为车辆行驰的路线;在《<指南录>后序》“会使辙交驰”又指车辆的意思。

人们通过对人物苏辙的熟知,对这个“辙”字也就不再陌生了。

苏辙,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合称三苏。苏辙在治学的方面受到父亲的影响非常大,以儒家为主要方向的学习方向,最仰慕的人是孟子但同时又看遍百家。

他最擅长政治和历史方面的知识,在政治言论中纵观天下大事,所写的文章一针见血,十分中肯,如《上皇帝书》、《六国论》等。苏辙在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写文章既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又要有丰富、广阔的阅历。因此他十分羡慕和欣赏司马迁能游览天下与各路英雄交流。

苏辙的赋也是极具特色的,在《墨竹赋》中他把竹子形态写的非常逼真,又充满诗意。早年间对诗的写作上,苏辙并没有表达出出色的才华,与他哥哥苏轼的手法相差甚远,主要是写一写生活琐事和景物等,风格朴实平淡。但在晚年写诗的才情逐渐突显出来,所写的诗作富有情态,将情感融入在诗中。

苏辙名句

苏辙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所写的作品数不胜数,留下来的名言名句也是非常之多。他在做人、做事、待人、立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来看一下苏辙为后人所留下的精神财富。

在教化的方面,苏辙提出过“惟教之不改,而后诛之”的观点,他认为对犯错误的人进行教育,多数人还是会虚心接受并加以改之,这时候对那些仍然顽固不化的人进行施行他便无话可说了。在这方面,苏辙强调教化的重要性,不能只是一味用刑法去惩罚别人,而是需要注重教育感化人。

在做人的方面,苏辙提出过“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等观点,前者的意思是用语言去苛责别人非常容易,但是以正义来要求自己却非常难,后者的意思是说在这世界上并没有人能在不能端正自己的情况下去端正他人。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要求在自己行为端正的情况下才能去要求别人,自己能没有做到怎么能够去要求别人呢?

在做事的方面,苏辙提出过“遇繁而若一,履险而若夷”、“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的观点,前者的意思是遇见繁杂的事情的时候,好像在做一件事一样;处在危险的情况下,却好像行走在平地上一样。这个观点是告诫别人要有从容淡定的心理,即使遇到了困难也需要有从容不迫的态度。后者的意思则是说在事情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进行深谋远虑,等到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害怕了。这个则是在告诫别人要有忧患意识,要提前做准备。

苏辙散文

关于苏辙的作品非常多,他的著作也是非常丰富,在文学上被称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写作上既强调要注重自己的文学思想的内心修养,又要有丰富的阅历。

苏辙大部分的著作是在他被贬官和晚间闲居的期间所写,有《栾城集》、《春秋集解》十二卷、《古史》六十卷、《龙川别志》八卷、《龙川略志》十卷等等。在文学上创作上,苏辙比较重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艺术风格的相统一,同时强调在写作的过程中是在建立在实践上的。他要求个人的作品应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与其他人的作品区别开来。

他的散文是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他所写的散文结构严密、话语严谨、表达简练通畅、语言朴素淡雅。他的大量政治上的议论散文便具有这种特色。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却能体现出语气的波澜起伏,前后变化,说理能力极强,具有很强的逻辑能力。他擅长写政治和历史方面的论文,纵观天下,分析当时的时局,以古鉴今,并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所在之处。比如《六国论》中指出当时的六国的执政者不知天下的大势,没有团结一致对抗秦国,失去了韩、魏两国重要的保护屏障,结果导致六国全部覆灭的悲剧。又例如《黄州快哉亭记》中把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在抒情的过程中又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这就是他写文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