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电影大空头经典名言 正文

电影大空头经典名言

时间:2025-05-06 01:31:50

篇一:

周末抽空看了一部美国的电影《大空头》,讲的是主人公们在05年发现美国的房地产业泡沫已经成为事实,而对赌房地产会崩盘,到07年大赚一笔的事情,所以他们也就成为做空美国房地产业的导火索。

当他们赚取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时,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看到如此巨大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几百万人失业,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矛盾重重。可他们也是实现美国梦的典型代表。美国的法律不会制裁他们,因为他们是合法的。究其原因,是谁造成了巨大的泡沫呢?这才是根本原因。谁造成的原因,谁承担的代价就会更大,当然是美国的银行业。

对比国内房地产行业,算不算巨大的泡沫呢?房价对应收入比、官方公布的7.8亿平米待售库存、空城、房叔房姐、蜗居等等已经说明了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泡沫了吧。可谁应当为此承担责任呢?谁应当为此付出代价呢?谁会做刺破泡沫的人呢?在国内肯定没人敢做大空头的。

刚性需求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改善性需求就别自不量力了。其实,说起这个“刚性需求”这个名词,我觉得无比可笑;但是,我也极其佩服使用这个词用来推销房地产的第一人,太适合这个国情了。先说说为什么可笑。刚性需求是用来形容人与房子的关系的,看似恰当,只不过是一顶好看的绿帽子。房子就是住所,是人类最基本需求的生活资料,它如同温饱一样重要。人类发展的第一步就要为温饱和住所奋斗,因为这是实现安全感的第一步。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在五千年前,甚至一万年前足以解决温饱和住所问题了。发展的进程的下一步,是追求科学、艺术等等更更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当然这一进程被自然灾害、战争、恶政严重阻碍了。可毕竟还是进化到了文明社会。可就在文明社会的今天,无数的人为这个“刚性需求”疲惫不堪,不可笑吗?这无数的人如果有闲暇的时间,去探寻智慧,去自我超越,这个国家岂不是进步的更快吗?如何适应国情,就不赘述了。

是谁造成的滔天泡沫的应当承担责任,应当付出代价。众多屌丝,因为买不起房,结不成婚,在付出着代价。请比屌丝勇敢一点吧。纸是保不住火的,用什么能包的住泡沫呢?有句谚语:玻璃的宿命是破碎。难道泡沫的宿命能硬的过玻璃吗?

篇二:

这部获得2016年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其实在电影圈,似乎反应不嘉。毕竟,要更好的看懂这部电影,需要了解金融圈那些堆积如山的、枯燥的、乏味的概念和公式,对于以放松、消遣、娱乐为主题的电影圈来讲,确实很不讨喜。当然,对于电影的意义,远不止放松、消遣和娱乐这一点。而通过电影,去认识和感受不同于平常的经历和生活,是我自己定义的电影的根本价值。

那么,从我的标准来看,这就是一部非常好的高分电影了。(后面内容,严重剧透)

在电影中,有四组不同的人马,从自身所接触的层面出发,在不同的方向上推进、研究、琢磨,最终发现了那个事实——世界经济发展陷入到一个阶段的崩溃边缘。——这就好比面对一个现在最为流行的词在表达的内容:发现了‘风口’。

发现这个‘风口’的过程,充满了四组人马各自的`曲折,这本来就是一个相当不易的过程。而当他们满心欢喜的等待接住这个天大的‘馅饼’时,麻烦才刚刚开始。——关键,就在于‘等待’两个字…经济崩溃,在当时看来是个必然趋势,但是,具体在哪个时间点上崩溃,就没有人知道了。而‘等待’,恰恰是最需要成本的,相当高的成本…它包括资金成本(按月不断追加的担保金)、心理成本(在心理上对于自我怀疑和抗压能力的磨砺)、道德成本(对于做空行为需要面对世俗的排斥和抵触)、司法成本(FBI介入的内幕调查)…等等。

是的,能扛过这些之后,你就有机会取得你目标的结果了。当然,如果没有扛到最后一步,将面临空手出局,甚至负债破产…而最终是不是真的能实现目标,真的只是一线之隔的事情。

整部电影,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对于这个‘等待’过程的讲述和表达。这是一个对人全方位考验的过程。在找对了‘风口’的情况下,依然要经历这些‘九死一生’的过程,剧中人物在这个过程中的各种纠结与彷徨…不断冒出的自我怀疑,不断出现的团队内部怀疑,不断面对的来自外部世界的质疑…这些过程,看得我心如刀绞。——这些,将是我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所必定要面对…那个程度、并且可能是更大的程度。

其实,根本无所谓风口不风口,因为世界的根本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在这个过程中,你所经历的所有,就是你自己价值的积累和体现。因为,这些才是实现路径上一定会经历的,这些就是实现路径上需要经历的。——这个世界上能实现自己目标的人本来就不多,不经历这些,怎么会轮到我们自己呢?!——经历了这些过程之后,如果实在不能实现,那么,你在别的地方也一定能够实现。因为最艰难的部分,你已经经历过了。

正因为如此,我认识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了。

因为,我知道,我的实现只与我自己的积累程度有关,而我自己的积累程度,我自己可控。那么,我的实现,我自己可控。——而这,是一个无比美妙的事实。

《大空头》绝对是年度最大惊喜之作,片中三条主线相辅相成,电影语言元素丰富精彩,基调和立场都极佳,而手法立场类似左翼纪录片,剪辑新颖大胆、炫技得当,末段反高潮处理了得。

美国电影《大空头》

当布拉德·皮特、瑞恩·高斯林、克里斯蒂安·贝尔和史蒂夫·卡瑞尔同时出现在一部电影中,你就知道它肯定来头不小。

没错,这部由皮特的电影公司Plan B和派拉蒙影业联合制作的冲奥影片《大空头》,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迈克尔·刘易斯的同名作品,这也是继《弱点》和《点球成金》之后,刘易斯的又一著作被搬上大银幕。故事发生在2008年,讲述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2007年美国信贷风暴前看穿泡沫假象,通过做空次贷CDS而获取利益,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的事件及人物都真实存在。

《大空头》日前在烂番茄网站11个用户中收获10个fresh,1个Rotten,新鲜度高达到91%,IMDB 8.4 ,著名The Wrap网站的评论时干脆直接管它叫“公开课喜剧’(lecture-comedy)”。就如同一边上课一边看喜剧,节奏非常快,利用信息不对称产生戏剧效果,很容易让人想起《神探夏洛克》中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推理。看来这部野心勃勃的明星A级大作势必要在即将到来的颁奖季有望“大显身手”。

近年来,讲述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电影层出不穷,那些描述事业大起大落,家破人亡,揭露人性贪婪的点子和面对“华尔街都是坏人”这个被好莱坞拍烂了的题材,本片却没有将视角局限于华尔街,而是从基础炒房者、推销员,到评级机构、大投行来了一个全方位的扫描,用了如此诙谐的黑色幽默台词把喜剧性包裹得极其扎实,还花了大量的镜头和对白讲解次贷危机知识点,从而将悲剧内核暴露的极其坦率,而且藏在这种搞笑表面下的是深深的悲哀,是普通观众买单一切、恶人消失无踪的悲哀,可谓娱乐性爆表:三线交织的剧情、聪明的幽默、精彩的群戏、增加真实度的手摇镜头、狂风暴雨和狂魔乱舞式凌厉浮夸的剪辑、打破第四面墙的的名人出面解说,在如此专业词汇的轰炸之下还会插入讲解桥段来帮助观众理解。所有信息都以最聪明的方式呈现;辛辣、机智、讽刺、犀利、尖锐,一连串刺激之后结尾的严肃伤感反而成了收束全片最有力的形式,难得政治不正确地酣畅淋漓批判了美国制度,直指金融机构的致命问题,引人深思。。。

而让观众从中找到新鲜感也是《大空头》把“金融课”引入银幕中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这部金融喜剧把一堂信息量密集的课程变成一出后现代闹剧。电影在讲述一切时有种不容忽视的愤怒感,但导演尽量把节奏放的非常快,就像是一边读着凯恩斯一边骑着摩托车在跳火圈,为了抓住人们的注意力。”

也很难得在一部好莱坞A级制作中见识到如此丰富的视听语言,直白的诚实态度以及客观的道德感,摄影与剪辑上它就像一部美国新浪潮电影,技巧自由多变,它甚至会请来玛格特罗比真人为你解释金融术语以代替传统的叙事装置,在剧作上也是反英雄反高潮的,而这或许是对待这个次贷危机故事的最合适态度。

所以这部《大空头》绝对是年度最大惊喜之作,片中三条主线相辅相成,电影语言元素丰富精彩,基调和立场都极佳,而手法立场类似左翼纪录片,剪辑新颖大胆、炫技得当,末段反高潮处理了得。而全片MBS CDO CDS各种术语轮番轰炸,词汇量被无情碾压,巨大的信息量也可能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但至少是一种新的尝试。从而很好地用末世来临的全景方式展现了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的行为。

此外,片中不断的争吵场景让人联想到《社交网络》,华尔街F4各具风格的演出,用黑色幽默的风格来“戏说”这场命中注定的金融危机,讨论着严肃悲惨的事实,随着Steve Carell在舞台上砰的一声,所有建立在泡沫上的虚荣与繁华都瞬间垮塌。所以这部看似任性致命且无形装逼的《大空头》将华尔街的逼装到了至高境界,非商科人士的高端入门,也诚如片中所说:华尔街就是爱把一切都冠上特殊名称,于是只有我们能装这类逼。

或许喜欢《大空头》这部影片不是因为电影本身,而是因为我们的时代,我们选择的职业,我们的事业,我们的故土和我们爱的人;是因为每个人都看到了即将在自己的国家发生的事,而只闭眼沉默地转移资产,然后歌舞升平,若无其事。跳出华尔街侧写这群厌世者的胜利,“邪恶银行家”题材拍出别样新意,好一出大咖云集比前年斯科塞斯《华尔街之狼》更为专业的警世恒言!

——too big to fail是政府视角,margin call是犯错者视角,the big short是空头受益者视角…或者说,《大空头》是难得看清事实的上帝视角。

PS.“大空头”——简单的说:专门卖出股票而不买入以此来获利的机构或其他,(他们有着雄厚的资金)可以把股价打下去。而本书逐步揭示了末日(金融危机)终将到来的原因,而主角则是末日的预言者。对末日进行压住就是与整个世界为敌,需要很大的勇气。金融体系的缺憾让贪婪的人们可以拿......

美国电影《大空头》观后感二:

年少时曾对华尔街人的生活浮想联翩,摩根斯坦利、高盛、摩根大通……一个个牛逼闪闪的名字天然地携带着荣耀、高贵和冷艳。相信直到此刻,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眼中,这些名字依然镶着闪光的金边(君不见新闻报章里成天引用他们的研报,仿佛因为“高盛”说了什么什么,就怎样怎样了)。然后在美国,08年金融危机过后,这些名字已经被赶下神坛,名誉扫地——这么说可能还客气了,应该说在大部分普通美国人的眼中,这些投行是造成他们在过去的六七年中失业、工资削减、生活水平下降、美国国家骄傲感随雨打风吹去的罪魁祸首。他们是贪婪、自私、欺骗、操纵的代名词,美国民众对他们的憎恶、条件反射式的仇恨,反映在政客争相与“华尔街”划清界限,将Wall Street与Main Street对立。

所有这些是《大空头》的大语境。说清楚这些是因为中国与美国间存在着的巨大context gap,不搞清楚无以理解这部电影为何在美国如此受欢迎(个人觉得还是有望角逐下今年的小金人的)——可以说《大空头》在美国的语境中是有着天然“政治正确性”的,尤其在好莱坞的小语境。

我个人在观影时,一开始会觉得有点无聊,因为不同于一般的靠悬念吸引人看下去的故事片,这部片子没有悬念,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些空头们会赚的盆满钵满,为什么要把故事巨细无遗地再讲一次呢?后来我想了下,这么解释可能国人能更懂些:如果现在有一部以个人视角讲八八始末的片子,你会有兴趣看吗?可是结局不都早知道了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念兹在兹的national moments,围绕这样的'magnet的任何故事,国人都可以反复咀嚼,不觉其厌。晓得伐?

可是这样的题材前人已拍过好几部,如何做出新意?从做空者的角度讲,自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对此豆瓣的很多影评已讲,不再赘述。细看下这里面的人,其实很多也是华尔街人,尽管不是最最主流意义上的(卡瑞尔扮演的角色挂靠在MS下面,高斯林的角色在德银下面),他们在

盛世下嗅到了衰败的气味,靠着金融家的敏锐、调查记者式的实地走访、和上访者般的执着bet against(个人一直不喜“做空”这个翻译)房贷衍生品市场,算是芸芸盲流里的先知者,也算是反了一下对这个群体的stereotype。

但即使是这些精英,当面对市场的狂欢,他们的CDS,不断被银行通知缴纳保费,老板咒骂,客户撤资,同僚讥笑,自我怀疑,他们也难免动摇,这一部分是我非常喜欢的。它让我想到当一个个体面对一个集体性的欺诈时,当所有人都欢庆皇帝的新衣时,有几人能挺身而出,道出国王是裸体的?即使说了,面对众人的嘲笑,他能坚持己见多久?很喜欢豆瓣上的一句短评:“我

喜欢投资。投资最让人享受的地方就是,你能证明全世界都错了,但你对了。” 简洁地道出了事情的真谛:还有什么事情比投资更能确定无疑、白纸黑字、真金白银地证明你比大多数人都聪明呢?生活中大部分时候你跟别人想法不一样时,你也只能笑笑,不置可否了。

先知者是幸福的,但同时也悲哀到骨髓。

很认同电影里的一句话,“人们总希望有权威来告诉他们如何来定义价值,他们选择权威,并不是基于事实情况,他们这样选,只是因为这些人看起来很权威,或说出了他们觉得熟悉的话”。这从一个侧面又证明了这个电影的价值,解释了导演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把很多细节讲清楚,请出名模、歌星来把CDS,CDO这样的概念再做一次科普了:因为尽管08年的金融危机造成了那么大的破坏力,大部分人还是人云亦云,不知道它是怎样发生、发展,酿成如此大祸的。而也只有回到历史情境,深入到这样的细节层面,大家才能真的懂得那些华尔街人有多么的贪婪、自私、欺骗、操纵。正是因为有这样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华尔街的击鼓传花的游戏才能不断玩下去。而即便已有好几部这样牛逼的电影产生,把事情讲的这么清楚,大部分人仍然会看到这个题材就觉得太硬,先入为主地弃看:放心,08年不会是最后一次。

P.S.在中国的语境中看这部片子也是很有意思的。基于人性贪婪(based on both sellers and buyers)的金融欺诈不是华尔街的专利,它到处在发生,中国当然也不例外。但中国唯一应当庆幸的或者只有一个,即天朝的金融体系还远远比不上美国那样发达,尤其是在衍生品市场上,MBS已是资产证券化的底限了,基于此的更多的衍生品还不被允许开发,这也意味着金融体系玩的再疯狂,酿出的祸也是个体性、局部性、区域性的(想想这几年来炒的沸沸扬扬的民间集资、P2P),还远远达不到08年金融危机那样的量级(片中有句话说的很好,如果说MBS是火柴,CDO就是煤油弄湿的破布,synthetic CDO则是原子弹,掌握在醉鬼总统手里。基于MBS的整个证券市场是原来房贷市场的20倍:think about that!)

电影大空头观后感一:

炒了a股快一年,自己还是对金融市场没有一个大的概念,我是惭愧的。主要是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其次周围人都在喊,a股是政策市,没法价值投资,所以也没有太多的主动性去探索。起初我想可能在相对滞后封闭的投资市场里,更多的监管和模式化交易反而能减少更多系统风险。可能a股在经历了一次之后,就不会出现08年金融危机这种,爆炸。当然了,2015年证明我的愚蠢和错误,也为自己草率付出了代价。

本片在我看来其实挺

电影大空头观后感二:

首先这几个死空头会受到证监会甚至警方的调查,结果一定是被没收所有非法所得利润并且很可能被冠以扰乱资本市场的罪名被投入监狱。

其次他们会被置于道德的审判台和舆论的煎锅里倍受鞭挞和煎熬,所有危机的受害者都会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因为他们是在恶意做空,根本就是危机的罪魁祸首。

更别提当什么英雄,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还被写入报告文学,改编成电影了。这种事只能发生在美国。

以上判断可以从中国最近这次做空股指期货事件找到有力的佐证。

个别做空机构被查,个别人被抓,但没有人真的可以肯定就凭他们的力量可以使股市暴跌?难道不是因为股市的炒作本已经接近疯狂,早已失去宏观经济的支撑?

做空和做多一样,本是投资的两面,我觉得要涨就做多,你认为要跌自然就做空,都是正常的投资行为,和道德没有一毛钱关系。

把舆论和股民的关注点转移到“恶意”做空势力上,政府正好顺势派出国家队。名义上是对抗做空拯救股市和股民,实则是拯救被严重套牢的国有银行以及所有政府在股市里的利益。

在国家队拉高后国家利益成功出逃后,股市被打回原形,仍旧按照它自己应有的规律下行,谁也阻挡不了,不过这次不再有人追究是否仍是有人在恶意做空而导致的。

电影大空头观后感三:

有一个问题,我前两天从广州双塔前经过时问过朋友,并且在陆家嘴花旗银行大楼前面经过时亦几乎要冲出我的脑海,那就是“为什么他们看起来仿佛和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讲真,我从来没感受到人有阶级之分,无论是面对政府人员还是土豪大亨还是文学名家,唯有看见这些金融人士时,内心一颤,手脚蜷缩,仿佛自己被土掩埋。当然,我不会当面承认。

朋友说还可以附加上艺术家。有理。

当然,我后来还得驳斥自己,人的追求不同,没有高低贵贱。又或者他们只关注金钱,远比文化人庸俗。种种借口,十分没有说服力。

其实有两三个理由。一,他们确实牛逼。二,他们让自己看起来很牛逼。三,我们觉得他们很牛逼。“你漂亮,不是客观上你漂亮,而是我内心觉得你漂亮”。对的,我们每天被钱牵着鼻子走,看见玩钱的人,自然觉得他们胜自己一筹。

好,讲回电影。展现华尔街风貌的.电影次贷危机之后又诞生不少,争议颇多的《华尔街之狼》中的纸醉金迷,想必还未从观众脑海中黯淡。这部不太一样,这部逆转胜的氛围颇浓,也不能说是小人物的胜利,但看着他们赢,观众心里必然是比较好受的。观众一开始就知道他们最终将赚得盆满钵满,成为投资神话,所以观影过程也颇为轻松。

讲道理,我真的以为我只要嘻嘻哈哈地看着男神们运筹帷幄、卧薪尝胆、笑到最后即可。然而事实是,看到结尾部分,我的脸简直和黑幕一样黑,陷入细思恐极的状态。讲道理,权力比钱可怕。

好久没看贝尔的戏了,一开篇还是让我有点儿惊喜的。玻璃假眼、不善交际、穿得好像流浪汉、其实大概就是个宅。就看他和新来的下属说几句话,我每分钟都要尴尬病犯。然而就是他默默地在电脑前面听摇滚乐,看数据,发现了房地产中的泡沫假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那么好做的,要说服老板,要说服各个银行给钱,要抵抗同行的嘲笑和老板的质疑,要顶住内心的压力,熬过暴风雨来临前虚伪平静的时间。讲真,一不小心,几亿就没有了,一条小命真不够赔的。然而他就是这么不言不语地呆着,他就是知道自己是对的。“你难道以为你比财政部长他们懂得多?”“我确实比他们懂得多。”

剩下的其他人都是由他启发才开始做空的。瑞恩高斯林知道了这消息,然后打错了电话,然后贝尔楼下的公司的各位知道了,便开始调查,接着从车库起家的小公司创始人在美联银行大厅捡到宝,回去找布拉德皮特这个老油条帮忙。通过这几条线,观众终于开始看清楚所谓的泡沫是什么。

讲起来美利坚真的好美好,人人都住着独栋大房,在家里养大宠物。事实上,其中好多人这边还收着穷人的房租,那边却压根没还房贷。四个人住着一百多个房间,游泳池里养鳄鱼,一收到债务信,立刻拎包走人。没工作没钱不要紧,你想要房,经理人帮你搞定。脱衣舞女什么也不懂,哎呀,这边贷款,那边也可以贷款,贷款之后还可以再贷,什么要还百分之两百,我什么都不知道呀。垃圾产品全塞进一个锅里,搅一搅,随便评个A级B级,没人会管的啦。银行里没几个人会仔细看的,尽管放心。

然后泡沫被捅穿了,受苦受难的还是人民自己。

然而片尾告诉我们什么呢,银行不会遭殃的。这个小麻烦过去了,他们就会开始酝酿新的把戏。所以诸位明眼人,赚完这一笔就收山吧,回去和家人一块儿种种地也挺好的。不要试图和强权对抗,没准儿他们一会儿就来查水表。

看着曾经热热闹闹的公司里瞬间人走楼空,个个都是绝顶的聪明人,却被耍得血本无归,心里真不是滋味。怎么,这还是个喜剧么?

是的。导演说咱们就是个喜剧。因为里头有太多专业词汇,所以就变着法儿地解说,一会儿是大厨做菜,一会儿是美女洗澡,一会儿是搭积木玩儿。又怕你看着闷,所以中间穿插各种代表性的流行事件和音乐,告诉你咱节奏快着呢。中间人物还会突然看准屏幕告诉观众其实事实情况不是这样的,都是为了戏剧性。好的,快节奏喧嚣地讲完故事,最后突然黑幕走字幕交代之后的事,就像是往桌上一摔剧本,或者往脸上扇一巴掌。沉默而响亮。

就像贝尔所说的,干这一行让他失去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内心逐渐被一些黑暗的部分吞噬。我这才想起来,他唯一一次发自真心地笑是因为收到妻子的短信说想他了。

说起来是你在操纵数据,事实上数据也在操纵着你。赚到钱却没时间花,花也花在一些消磨的消遣上。感情呢,一点没有。

他们确实影响着世界,但世界并不一定爱他们。

不管我下次见到他们还是不是有那么点自卑心理,但我希望我能做个问心无愧,为人所爱的人。这是最基本的,这是最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