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在崛起是内在完善的外延
3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
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风险。
4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的双腿,站起来的是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精神。
5我们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员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6真正伟大的人不是使用武力征服人类的人,而是用真理征服人类的人;不是歪曲宇宙的人,而是认识宇宙的人。
7和托尔斯泰同时代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曾说过:"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
8历史的耐人寻味之处就是它的微妙与复杂.
9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内,给它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给世界带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
10俾斯麦:"我把他们全都打败了,全部!"
11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最爱的一句)
12一些知名人士在讨论,谁是最伟大的人物,是恺撒、亚历山大、成吉思汗,还是克伦威尔?有人回答,毫无疑问,是艾萨克·牛顿,非常正确,因为,我们应该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13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
14从地面仰望天空,是那样的遥远清澈,偶尔飘过的浮云会着主人们的视线,天空的上面是什么,是人类发展的温床,还是未来大国竞争的疆场
15从宇宙俯瞰地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也是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任由时光流逝,这一高度将永载史册。
对于历史要用大尺度来衡量。社会变革的完成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
16对一个伟大的民族而言,挫折意味着新的出发
17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的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在成为大国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经济秩序。
18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
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多少年来,法兰西共和国一直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根源也许就在于此。
19大国的真正崛起的脊梁依靠的不是所谓的政治家和商人,依靠的应该是科学家和思想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出现真正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很难崛起。
20.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荷兰,英国和美国
21成为大国的原因,郭旭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清昧。
但历史的胸怀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慷慨,它总是在让那些在第一时间适合它的规则,并拥有那个时期的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来充当世界的主角.
大多数人看大国崛起都是觉得非常激动,激情澎湃。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有点伤感。可能因为历史吧,感觉到它无比的沉重,尽管时过境迁,但人类还是有责任去创造未来,还是那句--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路。晕,以前不喜欢文科,现在居然喜欢上历史了。总之就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女王》是由导演史蒂芬·弗里尔斯执导,海伦·米伦和迈克尔·辛主演的政治历史电影,2007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影片简介:
故事发生在英国1997年大选前夕,托尼·布莱尔在大选胜出,成为18年以来首位工党首相。女王随后在画家为她绘官方人像画的时候,就向画家表达自己没有选举权而感到遗憾。而片中的女王也对托尼·布莱尔有点提防,这是因为托尼·布莱尔在选后提出要国家“现代化”,但托尼·布莱尔亦同时保证尊重王室的独立地位。稍后,托尼·布莱尔首次前往白金汉宫和女王进行每周汇报,席间女王又指令他组织新一届政府。
数个月后,威尔士王妃戴安娜与男友多迪·法耶兹在巴黎遇上车祸丧生,全英国即时一片愁云惨雾,成千上万的民众前往白金汉宫,在宫殿外的栏栅前放下鲜花致哀。而托尼·布莱尔亦发表了一篇由副手阿拉斯泰尔·坎贝尔所写的演辞,内容形容戴安娜是“人民王妃”,此话一出,遂为坊间所广泛采用。
死讯传出的时候,王室家庭正在女王位于苏格兰阿伯丁郡的宅第巴尔莫勒尔堡渡假。当听到他们一向钟爱有加的戴安娜香消玉殒,家庭中年长的成员无不感到心情复杂。电影中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认为,由于戴安娜在去年与她的儿子查尔斯王子离婚,所以并不算是王室家庭中的成员,为此,她向托尼·布莱尔坚持,葬礼应该以“私人性质”交给戴安娜的后人办理。经过一番的犹豫,女王又答允了儿子的请求,让他乘搭女王飞行队的飞机前往巴黎办理后事,并把王妃的遗体运回英国。而查尔斯则保证戴安娜的灵柩一定会盖上王室旗帜,而非一件“没有装饰的木盒”。
在伦敦,群众的鲜花排山倒海般挤满了王宫的栏栅外面,使得卫兵平日的换班仪式也要移到别处举行。与此同时,英国的小报开始因为王室迟迟没有向公众发表任何吊唁,而不耐烦起来。而查尔斯王子在戴安娜的遗体运返英国后,与托尼·布莱尔进行了简短的谈话,期间查尔斯同意托尼·布莱尔的看法,认为王室有必要更主动向公众表达哀思。到个这时候,托尼·布莱尔的支持度已因为事件不断急升,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幕僚,包括他的太太切丽·布莱尔给予不少有用的建议所造成的,但这批幕僚大多倾向共和,更认为君主制已过时落伍。
然而,托尼·布莱尔并不热情于共和,相反,他却设法向王室家庭施以援手,以免他日王室泥足深陷而无可求药。尽管他与王室的意见不尽相同,但他仍然对王室表示尊重,又对妻子对王室的态度加以叱责。(在稍后,托尼·布莱尔又表露自己是传统主义者,支持王室,并对工党党内对王室的鄙视方针加以愤斥)。经过数天以后,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沉重压力,托尼·布莱尔向身在巴尔莫勒尔堡的女王提出几道紧急措施,以期及时挽回民众对王室的信心。这些措施包括,女王应出席戴安娜在西敏寺的公开丧礼、在白金汉宫以英国国旗下半旗致哀(近400年以来首次)、以及亲自在王宫发表电视演说,向全国臣民讲述对戴妃之死的感受。托尼·布莱尔的建议使王夫菲利普亲王和王太后伊丽莎白皆感到相当愤怒。他们认为,采取这些措施,将等同向那些疯狂的传媒毫无尊严的投降,到时王室必处于更严峻的困境。女王明白到他们的理据,但同时也有所保留。当她稍后和母后谈话的时候,女王打趣地说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已经改变,统治者如果不能再理解人民就应该让位,而王太后则叫女王不要忘记她当初成为公主时所下的誓言(无论长或短,我要献出一生……为您们服务)。
最后英女王返回到伦敦,除了视察宫殿外堆积如山的鲜花外,又发表电视演说,讲述戴妃的生活与工作。两个月以后,托尼·布莱尔前往王宫作一次每周汇报,这时女王的支持度已经回复正常,但她相信自己将永远无法从“那星期”回复过来。此外,女王又向托尼·布莱尔提醒到,支持他的民众终有一日也会反过来反对他。开了一番玩笑后,两人就走到了御花园,融洽地讨论起施政国计来。
影片评价:
《女王》真的没有瑕疵,恐怕我拖了很久一直不知从何说起的原因正在于此,今天在电影院看过第三遍(前两次是年初的奥斯卡颁奖前夕)才终于斗胆弄墨。首先卖个关子,我不大同意既成的诸多评论对影片最经典镜头的读解:“鹿=王室的权威和尊严”——该观点似乎有悖导演的意旨,在后面的文章中小生将浅述己见。另外,不顾是否会背上“受贿”的指责而先行呼吁:全民都去看《女王》吧,好电影啊!对观众而言,《女王》最让人惊讶的部分不在于各个环节如何精良,而是将本国的、当朝的、健在的皇室成员,就一起真实的敏感事件以不真实的“非纪录片”的形式请上大银幕。仔细想一想,这是何其“胆大妄为”之举——不要说同样君主立宪的日本人不敢拍《平成天皇》,即便非君主制的国家(不管独裁或不独裁),除小布什外也少见哪位领袖被演绎进电影院,何况还不是官方出品的宣传片或传记片——别说是影史,上升到人类文明亦属罕见!所以说,我们怎么能不佩服导演斯蒂文·弗莱尔斯的无双手腕呢!?他不仅避免了阿谀谄媚、抨击批判、丑化颠覆等常见的几大俗套,甚至将一个很容易闷死人的题材炮制成幽默反讽火花四溅、娱乐指数居然不低的极具商业价值的文艺杰作……
《女王》令人动容,女王的父亲因为在位时的辛苦工作而先逝并且对女王的影响非常巨大,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从小就成为欧洲最高权力的拥有者,从登基起誓的那一刻起就把人民和国家放到自己生命的第一位,50年都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应该时时刻刻都宠辱不惊,保持镇静,喜和悲都要隐忍,还要深深地了解自己的人民.影片在特定的时期,充分展现了这些,而当得知有70%民众认为女王不悼念戴安娜的做法有辱皇家的威严,25%民众要求撤销君主立宪时.女王妥协了,放下之前的低调的抵抗,走到人民中和大家一起悼念,当看到民众悼念戴安娜所写的卡片时(他们不配拥有你之类云云),她心中的痛苦是别人无法想象的.本片另外一个点亮中心意思的时刻是:布莱尔实在忍受不了朋友对女王的污蔑而摔门而出所说的一番话,"那个女人将其一生奉献给了她的子民,50年不变地做着一份并不情愿的工作,一份她亲眼所见夺走她父亲的工作.她带着荣誉与尊贵恪尽职守,没有丝毫错失,现在我们却叫嚣着,对她必欲除之而后快,她领着全世界哀悼一个对她的好意毫不领情的人,一个多年致力于毁灭她所珍视一切的女人!" 女王的风度和胸襟不得不令人钦佩和感叹!
经典语录:
“首相先生!”
“早上好!陛下!抱歉又打扰您!陛下是否看过今天各大报纸的头条。”
“我抽空浏览了一两份。”
“既然这样,我的问题是您是否觉得有必要做出一些回应,安抚一下民众”
“不!我相信这只是几个过度热心的主编提高销量之举,我们不应该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一般情况下,我同意您的判断。但是,我的顾问们,一直在密切关注街头民众的情绪,陛下!我得到的信息是,现在民众的情绪,显得非常敏感。”
“那您有什么建议首相先生,让我发表一个声明吗?”
“不,陛下!我认为发布声明的时机,已经失去了。我只能建议白金汉宫马上降半旗表示哀悼,同时,尽快返回伦敦。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可以安抚他们,心中的,巨大的悲恸。”
“他们的?悲恸?如果你认为我会丢下两个失去母亲的小王子和这里的一切跑回伦敦献殷勤,那你就错了。我怀疑是否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国的民众,布莱尔先生。或者比我更相信英国民众的智慧和判断力,我相信他们任何时候都会拒绝接受这种,媒体煽动的,人为制造的过分悲哀,转而选择有节制的悲痛,和冷静的、私下的悼念。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的方式,安静,而且有尊严。这也是全世界钦佩我们的原因。”
“如果这是您的决定,政府一定会全力支持您!我们保持联系!”
“好的!再见!”
“这已经不是过去的时代了,人的价值观变了!当你无法理解你的民众的时候,也许就是你应该退位的时候了。”
“别说这种荒唐的话,你还记得自己的誓言吗?”
“我起誓将我的一生,无论漫长与短暂,奉献于我承担的使命。”
“你的全部生命。这是你对上帝的承诺,也是对你的民众的。”
“如果我的行为有损王冠的威严呢?”
“有损王冠的威严?你是立宪制以来最伟大的君主,也是立国以来最胜利的君主之一…… 不,不行,如果你宣布退位了,国家就乱套了。以后别想这些来,至少今天别想。”
“哦,妈妈……”
“你必须显示你的强硬,重振大英帝王的威严。你的王座是全欧洲最有权势的,上千年来稳坐权利的最高峰,不曾有过丝毫的动摇!历代先王列祖列宗,他们会放下手中的国事,诚惶诚恐的奔向伦敦,还就为了讨好一帮举着蜡烛歇斯底里祈求安抚的疯子!哼!岂有此理!”
那个女人把她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的子民,五十年如一日,承担着不情愿的职责,一份夺走了她父亲生命的职责。她完全怀着一份尊严与荣誉履行着义务,没有丝毫的瑕疵,而现在我们却在职责她冷血!就因为她不肯带领全世界的人,悼念这个,这个对她的赐予毫无感激之心的人,这个在过去几年甚至24小时之内,几乎毁掉女王所珍视的一切的女人!
现在人们喜欢煽情的眼泪和浮夸的表演,我不擅长这个,从来不擅长,我习惯将情绪深深的埋在心里。傻的是我以为这就是人们希望看到的,处境不变、沉稳内敛、平静如水,责任第一、个人第二,这就是我受的教育,这就是我知道的一切……不过我发现这个世界变了,做人应该现代一点。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温家宝总理
由上引出一个话题:一国的民主政治应该是怎样的政治?
知恩必报向来被认为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品德。据说,某些高等动物都知道感恩。不过,报恩者对恩人的义务是有一定限度的。
俄罗斯有一个童话叫《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渔夫对金鱼有救命之恩,金鱼自然知恩必报,但渔夫却在贪得无厌的渔婆的怂恿下提出一个比一个更加贪婪的要求,金鱼忍无可忍,终于扬长而去。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像那个贪得无厌的渔婆,总是要求臣民对“皇恩”承担无限的义务,即所谓的“忠”。
甚至被皇帝老儿赏根绳子自尽也还得谢恩。皇帝老儿或许真的算恩人,或封官,或赏赐,或大赦,或“平定海内”什么的,但报恩者承担的义务也实在沉重得太不成比例了,满门抄斩还得叫声“谢主隆恩”。
“皇恩”其实只是专制政治的伴生物,民主政治永远是一种不感恩的政治。
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因为他领导英国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应当说不仅有“恩”于英国,也有“恩”于全人类,但就在战争结束之际的大选中,英国人民抛弃了他。
他在知道自己失去首相职位之后意味深长地引用了古希腊人的`一句名言:“对自己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民族的一个特点。”
丘吉尔说对了,强大的民族是“忘恩负义”的,但是,还不甚强大确正在觉醒起来的民族也会变得“忘恩负义”。
韩国经济的腾飞,朝鲜半岛危机的缓和离不开三个前总统――卢泰愚、全斗焕和卢武铉。但是,“忘恩负义”的韩国人民把他们一个又一个的送进了大牢和最高检察大厅,韩国人民没有因为他们的功而原谅他们犯下的罪。
其实,丘吉尔也罢,卢泰愚、全斗焕乃至卢武铉也罢,都大可不必责怪他们的人民“忘恩负义”。说透了,一切统治者对人民都没有恩。因为,如果统治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那么,“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干好了,人民可以拥戴他;干不好,人民可以叫他让位;犯了罪,人民还要把他送上法庭。如果统治者的权力不是人民赋予的,那么他的统治就是不合法的。
如果什么时候,一个民族对统治者不再感激涕零,不再磕头效忠,不再三呼万岁,什么时候一个民族学会了“忘恩负义”,那么,这个民族有朝一日一定会变得强大起来的。 (本文由命题人编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句子作答)。
2、根据提示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①由个人的感恩说到对统治者的感恩→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⑤ __________________。
3、加引号的“忘恩负义”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举出了丘吉尔的例子之后,为什么还要举出卢泰愚、全斗焕和卢武铉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样理解“什么时候一个民族学会了‘忘恩负义’,那么,这个民族有朝一日一定会变得强大起来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民主政治永远是一种不感恩的政治。”。
2、②提出论点:民主政治永远是一种不感恩的政治――③举例证明民主政治是不感恩的――④进一步论述民主政治为什么是不感恩的――⑤总结全文:学会了“忘恩负义”的民族一定会变得强大起来。(意对即可。)
3、不能因杰出人物对民族做出过重大贡献,就将其个人凌驾于民族之上。(意对即可。)
4、丘吉尔是西方强大民族的代表,卢泰愚、全斗焕和卢武铉是东方不甚强大但正在觉醒起来的民族的代表,更有说服力。(意对即可。)
5、一个民族学会了“忘恩负义”就①意味着专制政治的消亡和民主政治的形成,而②“不感恩的政治”是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意对即可,酌情给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