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能够以短短几十年影响后世千百年的王朝,只有秦与隋。隋朝开国的隋文帝杨坚和继位的隋炀帝杨广,都是历史上的明星皇帝。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杨坚出生在陕西冯翔县的 般若寺,由尼姑智仙抚育长大,13岁还家,15岁袭车骑大将军,20岁继承父爵,晋封隋国公。但促使杨坚下决心篡位称帝的,却是妻子独孤氏的名言“骑虎之 势,必不得下”。
杨坚的父亲杨忠与岳父独孤信本是生死挚友,独孤氏小杨坚14岁,所以隋文帝是历史上成了名的`“惧内”皇帝。最后还是听信独孤皇后 和次子杨广的蛊惑,废掉长子杨勇的太子位,改立杨广为太子。
独孤皇后死了不到三年,杨广就杀了病中的父亲,自己继位做了皇位。隋文帝杨坚在临死之前,才后 悔过分听信皇后的话,受了儿子的欺骗,便捶床叹息说:“独孤误我”!但是为时已晚。
隋炀帝杨广初登大宝,踌躇满志,作诗说:
“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
杨广是个荒淫出了奇的人,他杀父弑兄、奸母淫嫂,无恶不作,还经常自负地引镜自照,摸着自己的脖颈说“好头颅,谁当斫之”?
暴 君杨广也还办了几件好事:一是在洛阳建了一座新都城,东都;二是开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全长四千里,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和交流,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无休止的劳役和赋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公元612年,杨广调动大兵113万、民夫300万,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大败,全 国震荡,流寇四起,隋王朝的统治坐不稳了。
杨广不断派兵征剿,并亲自坐镇江都(苏州、扬州)指挥。他身边的禁卫军将士,多是陕西关中地区人,眼看跟着隋炀帝没有生路,无不想开小差回家。
将军宇文化 及利用这个机会,发动兵变,把隋炀帝杨广抓了起来。杨广对监视他的人说:“我何罪之有?”军士们说:“你相信奸邪,拒绝忠告,穷奢极侈,发动战争,使男子 死在战场,妇儿走上绝路,这就是你的罪。”
隋炀帝无话可说,自己解下汗巾被勒死了。统治中国的隋王朝,只传了两代三十八年就宣告灭亡了。后世学者,习惯以“隋唐”并称,因为隋朝的历史太短,实在是三百年李唐王朝的过渡期。
唐朝不是以阴谋篡位得的天下,而是像汉初一样,是以武功实力开国立业的。
宇文士及,字仁人,京兆长安人。父述,为隋右卫大将军。开皇末,□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诏尚①炀帝女南阳公主,为尚辇奉御,从幸江都,以父丧免,起为鸿胪少卿。其兄(宇文)化及谋弑逆,以主婿忌之,弗告。已弑帝,乃封蜀王。
初,士及为奉御,而高祖②任殿中少监,雅自款结。及从化及至黎阳,帝手书召之。士及亦遣家童间道走长安,通谆勤,且献金环。帝悦曰:“我尝与士及共事,今以此环献,是将来矣。”
化及兵日蹙,士及劝归命,不从,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俄而化及败,与德彝等自归。帝让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尔得时,我父子尚肯相假③乎?今欲何地自处?”士及谢曰:“臣罪当死,但臣往在涿郡,尝□陛下夜论世事,顷又奉所献,冀以此赎罪。”帝笑谓裴寂曰:“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上仪同三司。
从秦王④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迁王府骠骑将军。从讨王世充等,进爵郢国公。武德八年,权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王即位,拜中书令,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政尚宽简,人皆宜之。擢右卫大将军。
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帝尝玩禁中树曰:“此嘉木也!”士及从旁美叹。帝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乃今信然。”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帝意解。又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其机悟率类此。久之,复为殿中监。卒,赠左卫大将军,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有删改)
① 尚:娶公主为妻。② 高祖:指唐高祖李渊。③ 假:宽恕,饶恕。④ 秦王:与后文的“太宗”均指唐太宗李世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雅自款结 高雅
B.帝让之曰 责备
C.权检校侍中 代理
D.阳若不省,徐啖之 通“佯”,假装
6.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 开皇末,□述勋封新城县公。
② 臣往在涿郡,尝□陛下夜论世事
③ 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
A. ① 因 ② 与 ③ 其 B. ① 以 ② 与 ③ 之
C. ① 以 ② 于 ③ 其 D. ① 因 ② 于 ③ 之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B.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C.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D.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宇文士及和宇文化及同为隋右卫大将军宇文述之子,但是两兄弟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宇文化及不仅谋逆弑杀隋帝,而且不肯投靠李渊。宇文士及却成为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得力助手。
B.宇文士及担任尚辇奉御的官职时,得知李渊就是唐高祖,于是设法结纳,以图日后之用。
C.宇文士及曾经跟随秦王李世民平定宋金刚和王世充,李世民即位为皇帝后,更加重视宇文士及,经常将他请到寝宫谈话。
D.太宗皇帝曾经赏玩宫中嘉树,宇文士及也在旁边附和,太宗引用魏征的话,暗指宇文士及是谗佞之人,经过一番辩解,皇帝终于消气了。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 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上仪同。(3分)
② 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4分)
(2)宇文士及凭借什么获得了唐高祖和唐太宗的信任?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3分)
参考答案:
A “雅”此处应为副词,译为“平素,向来,素常”
B根据文意,第一处应为“凭借”,用“以”最合适。第二处意为“我从前在涿州,曾经和陛下在半夜里议论时局”,填入介词“与”最合适。第三处,应填入“之”,因为“其”一般不作宾语。
“得知李渊就是唐高祖”,错误,当时,李渊并未称帝,宇文士及也并未预先知道李渊会成为皇帝。况且,高祖是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9.【翻译与问答】(10分)
(1)①当时宇文士及的妹妹为高祖的昭仪,得到宠爱,因此宇文士及受到亲近尊重,进授仪同三司头衔。(“有宠”,得到宠爱,1分。“见”,被,受到,1分。句意通顺,1分。)
②有人告发他谋反,审查起来没有根据,调回朝廷任殿中监,因生病离京任蒲州刺史。(“或告”,有人告发,1分;“训无状”,审查起来没有根据,1分。以疾,因为疾病,1分。句意通顺,1分。)
(2)①政治上主动投靠李渊,暗进金环一事可以说明。②替皇帝在边境立威,并且收买人心。③处事谨慎,宫中之事即使是妻子也不泄露。④善解人意,在嘉树事件中,巧妙化解皇帝的怒意。⑤机智颖悟,通过了皇帝的'试探。(每点1分,答出任何三点即可得满分。)
【参考译文】
宇文士及字仁人,是京兆长安县人。父亲名述,在隋朝官至右卫大将军。隋文帝开皇末年,凭借父亲的功勋被封为新城县公。文帝杨坚曾把他带进卧室,同他交谈,认为他是优异人才。他按诏令娶炀帝杨广的女儿南阳公主为妻,任尚辇奉御,随从炀帝巡视江都。因父亲去世守孝离职,期满复职任鸿胪少卿。他哥哥宇文化及秘密策划叛乱时,由于他是炀帝的女婿,对他严守秘密,弑杀炀帝后,才封他为蜀王。
从前,宇文士及任奉御,李渊任隋朝的殿内少监,和他有密切交往。在跟随宇文化及到黎阳时,高祖亲写诏书邀请他去。宇文士及也暗地派遣仆人秘密赶到长安,表白心迹,并进献了一只金环。高祖高兴地说:“我曾和士及共事,今天进献金环,这表明他要来了。”
宇文化及的军事形势一天天紧迫,宇文士及劝他归附唐朝,宇文化及不听,他就和封德彝借口要求去督运军粮。宇文化及很快失败了,就和封德彝等人主动投奔长安。高祖责备他说:“你兄弟二人率领要求打回京城的人马确定了进攻关中的方略,那时如果打败了我李家父子,还会放过我们吗?你现在能到哪儿去安身?”宇文士及道歉说:“按我的罪过是该处死,但是我从前在涿州,曾经和陛下在半夜里议论时局,后来又进献金环,希望用这个办法赎罪。”高祖笑着对裴寂说:“他和我谈论治国平天下的大业,至今六七年了,您诸位都在他的后头。”当时宇文士及的妹妹为高祖的昭仪,得到宠爱,因此受到亲近尊重,进授仪同三司头衔。
跟随秦王李世民消灭了宋金刚,论功行赏,恢复了他在隋朝的新城县公封号,娶皇族寿光县主为妻,提升为秦王府骠骑将军。随同消灭了王世充等叛军,晋封郢国公爵号。武德八年(625),代理检校侍中,兼任太子詹事。秦王即位后,拜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并且以中书令的身份到凉州任都督。当时突厥多次侵犯边境,宇文士及要树立威望镇守边关,每当出入,都要摆列气势浩大的警卫队伍,又一个劲地降低身份,尊重下级军民。有人告发他谋反,审查起来没有根据,调回朝廷任殿中监,因生病离京任蒲州刺史。主持政务崇尚宽松简略,人人心情舒畅。后来回京升任右卫大将军。
太宗把他带进内宫交谈,有时半夜才出来,碰上他在家休假,往往派人催马召见他。宇文士及更加谨慎,他妻子曾问朝廷催他去干什么,他始终不应声。太宗有一次观赏宫中一棵普通的树说:“这是一棵珍贵的树!”宇文士及就在旁边大加赞美起来。太宗板起脸来说:“魏征经常提醒我疏远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我还不知道指的是谁,现在我可相信他的话了。”宇文士及道歉说:“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宰相们冒犯威严直言劝谏,弄得陛下手足无措。现在我有幸在您身边,不稍微将就一点儿,您虽然处在尊贵的天子地位,又有什么意思?”太宗的不满消失了。太宗又有一次用刀切肉,用饼揩手,递给宇文士及,时不时地瞅瞅他,宇文士及佯装没有看见,慢慢地吃着。他的机智颖悟都像这样。过了很久,又任殿中监。去世后,追认为左卫大将军,安葬在太宗预先为自己营建的昭陵墓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教,是中国存在时间最长,发展最为广泛的教派,往前推可以推到三皇五帝,商周兴衰,历史兴隆,万物归一。道,究竟是什么?上到君主,下到黎民,上古到现今,谁在悟道,谁在阐道,谁在释道,谁在布道,谁在得道,谁在失道。历史是一面镜子,可是什么是道?
善恶不分,忠奸不辨,妖道不明。阳光下躲避,阴暗中狂傲。商纣用他的昏庸和匮乏了结了他的自以为是。比干忠正,但忠正比不了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古训。西伯侯聪慧,但聪慧对于纣王而言,意味着威胁。姜皇后贤惠,但贤惠是欲望的绊脚石。谁不喝点酒呢?可是酒喝的无度就让人没有了度量,喝醉以后的人,已经把握不了分寸。
男人就会宠爱女人,女人也会爱男人,但能否爱到极致呢?爱的超越了一切呢?什么是爱情?问一问世间男女,爱情是什么?我一直喜欢一句
另一个有力的佐证是隋唐时期。隋炀帝年轻时期,不多宠,不奢侈,博得了父母的喜爱,夺得了太子之位。哥哥杨勇被赐死时,要求一杯毒酒,可是偌大的大隋举国上下却找不到一杯毒酒。压抑了许久的杨广,上位之后,骄奢淫逸。修建江杭大运河,累死琅琊郡。去扬州游玩,为了装饰,全国上下拔光了鸟的羽毛。东征高丽,大败而还,死伤将士上百万。民怨沸腾,为宇文化及所杀。事情就这么有趣,杨广死时想要一杯毒酒,宇文化及也是找不到一杯毒酒。
唐玄宗李隆基曾经重用过两个人,一个人叫张九龄。张九龄重用文人,举国清正,民风淳朴,创造了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开元盛世。后用李林甫,李林甫重用会做官的人做官,上欺皇帝,下欺黎民,大肆贿赂,卖官粥爵,天宝乱世,唐玄宗在逃亡蜀川的路上,杀掉了他最爱的杨贵妃。
同样是一个人都会有两副面孔,更何况是两个人。合久必分,分久必分,分分合合,没完没了。究其原因,没有领悟国之道也。战国纷争,秦始皇归于百家争鸣,过于宽松,实行严苛的统治。刘邦以仁义推翻了他。盛极而衰以后,又出现了三国演义。于是就是这样翻来覆去,难道这真是定数吗?中国外国都在找这个道,但这个道却一直没有找到。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世界就应该如此。世界究竟应该是反复的,还是循环的?
法制社会,追求平等,人权高于一切。所以,欧美国家一周所工作的时间还不到世界人均工作时间的一半,很多人不必上班,靠领救济金也能生活。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人,却可以只利用世界上四分之一的资源来养活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人口。他们只有不停的工作,没日没夜的劳作才能保护他们在这个世界生存的权利。
这平等吗?这怎么来谈人权?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只用十分之一的辛劳就换来十分之九的安逸,那人生在这个社会的意义何在?长此下去,用什么来支撑这庞大的开销和安逸。再换句话说,如果一生当中连个休息日都没有,连个旅游都没有,这样的人生也太悲催了吧。
所有人都该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道?什么是度?我们是一直反复下去,还是应该循环?善生吉,恶生凶,善恶之间有没有第三个可以循环的品质鉴定词?君子道长,小人道消,那么那些既非君子也非小人的人存不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