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老子说的名言及解释 正文

老子说的名言及解释

时间:2025-05-01 00:12:47

老子说的名言【1】

1.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5.治人事天,莫若啬。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9.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10.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说的名言【2】

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7.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说的名言【3】

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3.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4.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6.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7.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9.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0.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

11.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3.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4.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5.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6.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17.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8.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9.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22.曲则全,枉则直。

23.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2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26.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7.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30.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以下可能是您感兴趣的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老子名言的智慧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也就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不要以为弱势人家会瞧不起,其实,正因为人家看不在眼里,反而是生长的好契机。生命的原则是看内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长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的强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婴儿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

8、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

9、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10、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这句话告诫我们一定要对一些事情保持敬畏之心。

1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不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1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应该懂得知足常乐,老子说,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1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万事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1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故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聃

9、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

1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1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道德经》

1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

1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老子

1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1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道德经》

1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

17、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1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19、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20、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李耳《江海能为百谷王》

2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道德经》

22、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道德经》

2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道德经》

2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老子《道德经》

2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26、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

27、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老子》

2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

29、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德经》

30、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道德经》

3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

3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

3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道德经》

3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经》

3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

36、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道德经》

3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道德经》

38、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老子《道德经》

3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40、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道德经》

4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42、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道德经》

4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道德经》

4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

4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德经》

46、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经》

47、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老子《道德经》

4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道德经》

4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道德经》

50、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