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合群与不合群的名言 正文

合群与不合群的名言

时间:2025-05-01 04:40:5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常常会有一些应酬牵扯着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左右逢源,逢应酬就参加,遇聚会不推辞,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你不仅会觉得活得很累,而且还会感到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空虚。

反过来,如果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对一些没有必要的“应酬” 婉言相拒,对一些所谓的“聚会”借口推辞,对一些无关的“联谊”不予理睬,无疑会伤了一些平时很“要好”的朋友,自己也会让人说成是“不合群”。不过,自己却可以在这种“不合群”之中得到生活上的丰富,工作上的充实,学习上的满足。笔者就是这样一个“不合群”的人。比如,下午要上班,中午却有朋友邀我出去喝酒,我便随便找个借口委婉拒绝,一次两次可以理解,次数多了,朋友便私下里说我“不合群”,见面说起来也说我“不给他面子”;再比如,双休日准备陪妻子逛逛商场,或是携妻儿去看看老人,朋友却来打电话说是“三缺一”,而且“等得火上房子”,而我自然不会其所动,巧言予以推掉。事后,朋友见面提及此事,便说我“惧内”、“怕老婆”,有点“不合群”。

笔者也不否认,现如今,人们的工作节奏在日益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比过去发生了很大改变,在生活、工作、学习之余也更加注重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了,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多少新朋友变成老朋友……”而一个“不合群”的人,生活中缺乏知己,工作中缺少帮手,学习中没了朋友,确实是很苦恼的事,因而在日常的`生活中,便有些人改变自己的意愿,为“合群”而一味地去迎合朋友的要求,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朋友,才算是铁“哥们”,才算是够“意思”。殊不知,如此的“合群”,其结果是不仅浪费了自己的大好光阴,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

如今,改革大潮赋予了我们更加艰巨的使命和任务,面对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诸多挑战,我们任何人都离不开友谊和朋友,但真正的朋友不应该是“酒桌上一起碰杯”、“歌厅中一起唱歌”、“牌桌上一起搓麻”,而是应该成为你的拉拉队,在你落难时,拉你一把,给你安慰和帮助,让你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在你迷茫时,给你一盏明灯,照亮你前行的道路;在你糊涂时对你大喝一声,使你警醒,并给你加油、鼓气。如果只是因为不参加无关紧要的酒场和无关紧要的应酬而被人说成是“不合群”,那么就没必要为了那样的“合群”而去浪费时光,倒真的不如静下心来,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应酬,谢绝那些不必要的聚会,推辞那些不必要的联谊,踏踏实实地学点本领、做点事情。只要能在繁忙中挤出更多的时间用来按自己的意愿安排学习、工作和生活,即使做一个“不合群”的人,又有何妨呢?

朋友圈流传着一句很适合拿来当QQ签名的话:“聪明人未必不合群,但必定爱独处。”

这话除了稍微“非主流”了一点,其实也不无道理,其实如果我们去观察身边的聪明人,你会发现他们都是这样:

你可以很容易地和他们结识,互相也都谈得来,他们尊重你的信仰观点,你也理解他们的处境,但是当你们吃吃喝喝之后,想要深一步了解时,会发现他会有意无意地和你保持着微妙的距离,让你们之间虽然熟悉,但是始终隔着一层纱。

聪明人,往往很少交朋友,他们和多数人保持友好,却只和少数同等级的聪明人深交。

1、和聪明人做朋友,层次不对等的人难以交流

著名美剧《生活大爆炸》可以说是非常夸张地展现了“层次对等”这一概念,该剧描述了一大群高智商死宅,他们是物理学、宇宙学等等领域的拔尖人才,所以当其他平凡人角色加入时,他们之间不一样的思想的碰撞,制造了无数笑料。

天才死宅嘲讽着凡人啥都不懂,凡人嫌弃着天才们各种怪癖,没有生活常识。

放到现实生活中,其实往往是想要去结识高手的“你”会更加惶恐:当你想要和一群高手天才做朋友时,你是不是会准备很久,会去想自己谈论的话题会不会太LOW了,人家都看不上?

这种情况说难听点,就是你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这种层次,其实不仅仅是智商,也是阅历,交际能力等等综合实力的一种集合。

咱们这样的凡人思考问题往往都是A推理出B,B推导到C,然而聪明人们可不是这样,他们可能A过了就是E,然后就到H了,更甚者灵光一闪,大喊一声“尤里卡!”直接A到Z。

所以如果说聪明人要和很多人交朋友,他们就不得不降低到ABCD这个档次去,甚至还要去解释自己为什么会省略那些步骤。

这种情况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2、时间有限,应该把时间交给更重要的事

在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中,天才们的形象往往带有孤僻、讨厌社交这样的特征。

他们要不就是自身有社交缺陷,害怕社交;要么就是社交技巧MAX的高手,懂得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影视作品中,前一种情况更多,而现实生活中,后一种更多。

因为社交本身就是极其耗费精力的事情,就拿咱们普通人来说,过节要走人户串门,平日里要打点和同事的关系,隔三差五要和老同学老朋友聚一下,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地和不那么熟悉,但是又必须要应酬的人一起假装热情。

这些时间,对于聪明人来说,简直就是在浪费。所以他们往往会直接跳过这些选项,而是专注地去做自己认为真正重要的,有价值的事。

他们这样,可能会被他人侧目,觉得“孤僻、自负、不近人情”,然而往往就是这些人,才能做出杰出的成就。近年来最熟悉的这类例子,就是“苹果之父”:乔布斯。

3、别说功利,人脉确实分质量和价值

上述说了那么多,并不是说聪明人们都是自私的,不重感情的人,而是说他们更看重自己的追求,在社交的选择上,会比我们更加谨慎,且有价值。

英国心理学期刊曾经发布了一项关于人类学的'研究。

他们发现,与挚友的互动越多,一个人就觉得自己越快乐。而广义上的社交越频繁,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反而越低。

换句话说就是,咱们普通人现在口头中的“多去参加集体活动”、“多去认识些人”,其实是在让我们过的越来越不开心的。

反观聪明人,他们往往只看重重要的人,进行社交活动,而重要的人,就是“亲人”和“挚友”,这两类人,也已经是满足了一个人感性上和理性上的几乎所有诉求了。

你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QQ,微信上数百个、甚至上千个好友,你要花大把的时间去刷朋友圈点赞或者评论,生怕错过了什么东西导致自己可能在今后的什么时候,缺少一笔谈资。

然而这些疲于奔命式地把时间灌注在这样的“浅层朋友”身上,真的很值得吗?你的时间和精力就这么廉价吗?

所以与其愚蠢地追求“朋友多”,倒不如学学聪明人的做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专注于事。

那么在想要尝试的领域,却结识了解一些“挚友”,却结识一些真的高层次的,能够帮助到自己的人。

不需要多,但要走心。请把你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人身上。

1

朋友涵涵突然来借钱,要的不多,但听上去很急迫,说月底就能还,我赶紧给她微信转了账。晚上的时候,她说,谢谢你啊,小轨,但是这笔钱月底暂时还不上了,因为我是帮叶子借的,她正在筹钱装修房子等着结婚用呢。

我一惊,问她,哪个叶子?她跟我有什么关系吗?

她说,你没见过,但是我跟你提过,就是那个半夜跟她老公吵架跑到我家睡的那个女孩,我俩关系还不错。这个叶子,我确实听涵涵讲过几次。叶子建了个玩乐微信群,经常叫着群里一帮男男女女轮流请客,一起吃饭,一起爬山,一起唱歌,涵涵每次都参加。她会去参加群里每个人的婚礼并随上份子钱,会随时同意别人需要她凑数的饭局,不用提前约,随叫随到。

涵涵工作五年,几乎没存下什么钱,没男朋友没房没车,在我们圈子里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大家都说她很好相处,因为她极少拒绝别人,不管熟不熟。

涵涵的腿有点外八字,特害怕别人笑话她走路滑稽,但就是有贱胚子喜欢拿这个开她玩笑,尤其是关系稍显亲密的人,说她走路像一只上了煎锅的鸭子。别人指着她痛处哈哈大笑时,她也只是尴尬一笑。

我问她,不喜欢别人开的玩笑干吗不直接告诉对方?她说,我怕别人说我开不起玩笑,说我不合群。

嗯,很多人都会这样,胸口即便雷霆万钧,唇齿间却依然云淡风轻。为了一个别人口中的合群,明明想拒绝却不敢说出口,宁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也要对他人友善。

那么,你见群就合就算是合群了吗?

有多少人,明明讨厌社交却不敢不去;有多少人,明明不想瞎聊却硬是张开嘴强颜欢笑;又有多少人,幻想试图通过帮助别人来维持泛泛之交?

那些明知你不乐意,还要拿着“合群”胁迫你、为难你的人,也压根不是什么好人。

2

在报社做记者的时候,认识一个加拿大朋友达西,他聘请我给他做了一个项目的翻译。

项目结束后,达西在一个会所请项目组所有人欢聚庆功。十三个老外,来自五湖四海,就我一个中国人。那天刚好报社排表上分给了我两个版,而我手头上还有四篇稿子需要当天写完等着上版。所以去参加庆功Party的时候,我牵肠挂肚地对自己说,嗯,就玩1个小时,然后就滚回来干活。

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家都玩得兴致正浓。有人要玩射箭,让我帮忙跟工作人员沟通一下;有人想点首歌让台上那个身材火辣的歌手唱,要我帮忙问问需要多少钱……

因为第一次合作,我希望给达西他们留下好印象,以便以后有这种钱多事儿少的活儿,还能愿意再次找我。两个小时过去了,他们完全没有散的意思,而我,也不好意思先行告退,但是因为一堆稿子还在等着我,所以每过去一个小时,我就焦虑地看一下时间……

四个小时之后,我开始心不在焉,焦虑爆棚,如果晚上十点前交不了版,我必挂无疑。于是,我决定酝酿理由,酝酿各种抱歉的情绪好让自己能妥善退场。这个时候达西注意到我的不对头了。

他问,是不是有事需要提前走?

我脸一红,支支吾吾地说出各种理由和原因来表达自己不得不提前退场的惭愧与抱歉,没等我说完,他马上打断我,一脸诧异地问我,小轨,你要是有事需要提前离开,为什么不直接说呢?你随时可以走啊,这里没有任何人需要你迁就我们才能开心的,而且,也没有人有权利干涉你的自由啊。

之后,达西在中国的一年,我们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合作关系。

同道中人,和而不群;非你所愿,群而不合。

3

“合群”并不能成为一种可靠的价值判断,当你和一个群体交往感觉到累的时候,说明你们可能并不是同一类人。不是所有的群,你都要迎合,胁迫性融入群体很难给你带来任何舒适与价值。

更甚的是,当你削足适履地绑架自己强行融入一个自己压根不喜欢的群体,这往往意味着一种堕落的开始。

《在细雨中呼喊》一书中,余华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有很多人,只是因为害怕别人说他孤僻才去社交,才去牺牲自己的'独立精神与真实意愿让自己出现在声色犬马的群体狂欢中,但真正有所成就的人,都在用“不合群”的时间去重塑真正的自我。

合群确实能给很多人带来安全感,孤僻、不爱说话、跟大家玩不到一块去,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但是,有些平庸的群体就是怕你出挑,他们就是要同化你,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你拉低到平庸的层次里,这样,他们才有群体平庸的安全感。

你害怕不融入群体会被大家鄙视,但是,用“合群”胁迫你融入群体的人,更怕被你鄙视。无敌向来寂寞。妥协来的泛泛之交,很难让你受益颇多。合群确实会给人带来资源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明明心不甘情不愿,但是还是要打起精神来觥筹交错不断喝吐的原因。

但是,有独立精神的人,多数不稀罕那些所谓的人脉资源。泛泛之交,多是表面资源。唯有择良木而栖,择良友而交,让自身强大,沉淀真本事,才能跟别人平等对话,才能不卑不亢地谈合作共赢,而不是跪求帮忙。

朋友过生日,来吧;谁谁谁结婚,去吧;晚上来喝酒啊,好的。很多人跟我们并不熟,但因为一句“都是朋友嘛”,就挽着面子颠颠地去了。

为了“合群”,我们究竟浪费了多少时间?

我们以牺牲自我意愿为代价的“合群”,又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我们期待的友谊与资源?有时候,不是别人绑架了你的意愿,而是你用不切实际的期待绑架了自己。

合群很重要,但是要合一个什么样的群,更重要。没有人逼着你去做一个小可爱,合群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学习,彼此提升,或者只是为了纯粹而真实的情谊。

如果这两样你都不为,只是花费大把的时间让别人都说你“人很好”,那么,你就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这样的群,合而无用,只是在帮你消磨余生。

唯有尊重内心,擅做取舍,才能脚踏实地拥有一个清净快乐的自我。

合群不是规则,你终究还是要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