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寓言故事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其表现出的哲学智慧,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
一、郑袖不妒
【原文】
魏王遗荆王美人①,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②,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为之。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为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已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③。”王怒曰:“劓之④!”夫人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可从命。”⑤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⑥。
【注释】
①遗:赠送。荆王:即楚王。诗赋中常指楚襄王,传说中有襄王与巫山神女恋爱的故事,见宋玉《高唐赋序》、《神女赋序》。唐沉佺期 《巫山高》诗之二:“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裴回作行雨,婉娈逐荆王。”②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后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以及下人对主人妻子的称呼。现在多用于正式场合。③顷:刚才,不久以前。尝:《广韵》曾也。④劓(yi):原意为古代割鼻之刑。《玉篇·刀部》:“劓,割也。”⑤适:如果,假如,假定。可:应当,应该。⑥揄(yú):挥动,拿出。
【译文】
魏王又送给楚王一个绝色的美人,楚王的心很快就被魏美人迷住了。楚王的夫人郑袖,内心非常嫉妒,对外却表现出比楚王还要喜欢她,珠光宝气的衣服珍玩,一切都让魏女挑选,然后送给她。郑袖的这些假象,完全蒙蔽了楚王,楚王对郑袖说:“夫人知道我喜欢新来的美人,你能顺承王意、爱王之所爱,喜爱她却甚于我了,这是孝子赡养父母,忠臣侍奉君王的行为啊!”
郑袖确信楚王不再怀疑自己嫉妒魏美人了,便暗地里加快了设计加害魏美人的步伐。因此,对魏美人说:“楚王非常宠爱你,但不喜欢你的鼻子,小女子去见大王的时候,要掩住自己的鼻子,这样就会经常受到楚王的宠幸了。”
于是,魏美人毫不戒惕地听从郑袖的话,每次见楚王时,都掩住鼻子。楚王对郑袖说:“新美人来见我,经常掩住鼻子,这是为什么呢?”郑袖故意遮遮掩掩,假装糊涂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缘故。”楚王丝毫没有意识到郑袖的构陷,不知不觉地落入了郑袖精心设计的圈套,硬要追问个水落石出。郑袖窃喜时机终于等到了,便加油添醋地回答说:“不久前曾经听她说过,不喜欢闻到王的臭味。”楚王一听怒不可遏,大声喝道:“把她的鼻子割下来!”
由于郑袖事先曾经告诫侍卫说:“楚王如果有什么命令,必当立即执行。”所以,未等楚王息怒,侍卫顺势挥刀,便把美人的鼻子割掉了。
【说明】
《韩非子》全书共10余万言,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全书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则。作者善于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而取材于社会现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的寓言,则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虽然出自特定的环境,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因此,书中许多寓言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有的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如<自相矛盾>、<讳疾忌医>、<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老马识途>等,更是耐人寻味、警策世人,所以流传数千年仍被广泛引用而不衰。
张松如先生(笔名公木)说:“韩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反映了韩非子的历史观、社会观、文艺观以及方法论和认识论,可以说,读韩非子寓言故事,几乎等于读了一部法家思想辑要。”
<郑袖不妒>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韩非子借以说明‘人主失诛,大臣成私’的道理。
二、夫妻祈祷
【原文】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来束布。①”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②,子将以买妾。”
【注释】
①束:《易·贲》:束帛戋戋(jiān)。子夏传:“五匹为束。”(匹,四丈也。—《说文》)。②益:多,富,富裕。是:很,非常。
【译文】
卫国有一对夫妻向神灵祈祷,并且恭恭敬敬地跪在神前三叩九拜,虔诚地向神提出真诚的期望,妻子念念有词地祷告:“仁慈的神啊!但愿保佑我们平安无事,并赏赐我能得到一百来束布。” 她的丈夫在旁边埋怨道:“为什么求这么少一点点呢?”妻子回答说:“唉!太多了,你就会拿去买个小老婆。”
【说明】
<夫妻祈祷>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韩非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不同——即“利异”,不仅君臣之间的利益不同甚至相悖,而且在金钱的驱使下,夫妻之间亦各怀异心。
三、子罕辞玉
【原文】
宋人或得玉①,献诸子罕②,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③,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④。”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⑤,富而后使复其所。
(本故事出自《春秋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释】
①或:或,有也。—《小尔雅·广言》。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②诸:是古汉语中使用广泛的兼词,即“之于”或“之乎”的合音。子罕:春秋时期宋国的司城(掌管工程建筑的官),又名乐喜。③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是‘九拜’中最恭敬的。《周礼·春官·大祝》有所谓“九拜”的说法,排在第一的,也是最恭敬的叩拜礼就是稽首。稽,稽留。叩头至地停留多时,则为稽首。④纳:收藏,保存。请:愿意。⑤为之攻之:治理,加工。
【译文】
春秋时期有个宋国人,一天偶然挖到了一块美玉,连忙跑去献给掌管工程建筑的新任‘司城’子罕。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子罕执意不收。献玉的`人笑着说:“这块宝玉,我悄悄拿给雕琢玉器的工匠鉴定过,他认为绝对是块难得一见的珍宝,我才敢拿来敬献给您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大人您还是收下吧!” ?
子罕义正严辞地回答道:“我把洁身自爱、不贪图财物的操守视之为宝,你则把这块玉看作是宝。假如你把美玉给了我,我又贪婪地收下你献的美玉,我们两人岂不是都丧失了自己拥有的‘宝’吗?不如各自珍视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吧!”
子罕的这一番话,说得献宝人满脸愧色,叩头至地多时,然后缓缓对子罕说道:“大人啊!小民献玉,并不是要攀附权贵。您可知如今恶贼猖狂,而我在南山偶得此宝,远近皆知。小人若怀藏着宝玉,走不出乡里就会遇到危险,保留着它就等于自己找死。我还是把它送给大人您吧!这样我就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了!”?
子罕明白了献玉人的苦衷,就把他安置在城里住下来,而且把美玉收下,放在安全的地方,然后让玉工精雕细琢,再卖出去,把钱全部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一个富翁。最后安安全全地送他回家,还派人加强缉盗,保证百姓安宁。献宝人千恩万谢,欢天喜地返回家里,四乡百姓都敬佩子罕不占不贪的高尚品质。“子罕辞玉”的佳话从此流传开来。
四、狗猛酒酸
【原文】
宋人有酤酒者①,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②,然不售,酒酸怪其故③。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④,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⑤,而狗迓而龁之,⑥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⑦,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⑧,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上》)
【注释】
①酤(gū)酒:卖酒。②升:量酒的器具。为:酿造。③怪其故:对这种料想不到的事情感到奇怪。④问其所知: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闾(lǘ):邻里。⑤挈(qiè):用手提着。瓮:盛酒浆的坛。⑥迓(yà):《尔雅》:迓,迎也。即冲着。龁(hé):咬。⑦明:帮助开导。⑧蔽胁:蒙蔽控制。
【译文】
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
按理说,这个酒家一定会生意兴隆,可恰恰相反,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店主也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邻里中有学问的杨倩老人请教。杨倩老人问他:“您家店铺里的看门狗很凶吗?”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说:“狗的确很凶,但如此好酒为什么卖不掉呢?”杨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怀里揣着钱,提着酒壶、抱起酒坛,上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恶狗却冲着顾客龇牙咧嘴咬人,多可怕呀!你的酒再好,还有多少人敢来买呢? 所以,直到发酸也卖不出去。
一个国家也有恶狗,有道德有才干的人,身怀绝佳的治国方略与理想,想去帮助、开导大国君王,而那些大臣就像恶狗一样,龇牙咧嘴挡道咬人。这就是君王受蒙蔽受控制,而有道德有才干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啊!
五、鲁相嗜鱼
【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①,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其弟子谏曰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③,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⑤,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⑥。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下》)
【注释】
①公孙仪:复姓公孙,名仪。战国鲁穆公时的丞相。②弟子:门徒(亲受业的高第生称弟子,转相传授不直接受业的普通学生称门生,统称为门徒或诸生)。谏:规劝。③唯:因为。④即:假如。下人之色:指仰承别人的脸色。⑤此:这样。不必:未必,不一定。致:送给,给予。⑥为:帮助,治理。
【译文】
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做了鲁国丞相。他特别喜欢吃鱼,一国上下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应时鲜鱼进献给他。但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门徒有些不解,规劝他说:“先生特别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明确拒绝别人送鱼。假如接受别人的鱼,难免就会仰承别人的脸色。仰承别人的脸色办事,将会走上违法的道路,违法就会被罢免相位甚至入狱蹲监,这样一来虽然想吃鱼,未必还会有人无缘无故地送鱼给我,我又失去了俸禄,吃鱼的机会就没有了。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就不致于违法而失掉相位,这样我虽然爱吃鱼,还有足够的俸禄,能够长期供给自己吃上多种多样美味可口的鱼。”
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守法的思想品格,在这里明白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而且明白告诉人们,‘需要别人的帮助,等着别人来监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
有哲理的话有许许多多,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文言文的这里句子有哪些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14、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6、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1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19、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2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21、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24、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2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2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2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28、言必信 ,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2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3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33、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34、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35、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36、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3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40、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4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42、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4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44、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 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7、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附: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锁定谓语,按现代汉语的句法来确定其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除倒装句外,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其对应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比如“他艰难地挪动肥胖的身体”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挪动”是谓语动词,“身体”是宾语,“艰难”是修饰谓语动词“挪动”的状语,“肥胖”是修饰宾语“身体”的定语。如此看下来,词性、语序这些常规的语法概念是一目了然的。
在文言文中,谓语动词一般不能省略,如果谓语对应的位置上不是动词,我们得首先确定它的词性,继而确立词性活用类别,最后推知它的意思。
例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
解析:此句中“帝”和“死”二个字的翻译很关键。一个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根据这个规则来分析上面这个句子,可以判断出“帝”和“死”这二个字在这里属于词类活用,从词性上讲都是动词。
示例: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例2: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
解析:本句中“兴”“咨怨”二个词是命题者定下来的采分点,这两个词表面上看都不是动词,但两词都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其“动词性”是很容易得出的。
示例: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
二、锁定宾语,判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就成为使动或意动用法了。带宾语是这类词活用的基本标志。
例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2015年高考重庆卷)
解析:“师”是名词,这里带了宾语“之”(有一方一言的人),是意动用法,直译就是“以他为师”。
示例:(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例4: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2014年高考山东卷)
解析:此句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可带宾语,但其带了宾语“其命”,值得研究。再者,“活”在课文《鸿门宴》中出现过(项伯杀人,臣活之)。稍加迁移,即可译出。
示例: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三、借助同位置词义对举关系来推测词义
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表达的'效果,常常在一句话中将意义接近的两个词在相同的语法位置上并列出现,形成对举关系。这样,我们便可利用这种对举关系来推测两个实词中较难的那一个实词的词义。
例5: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2015年高考四川卷)
解析:这个句子很工整。“积”对“累”,“一勺”对“微尘”,“江河”对“峻极”,意思都很接近。这里“微尘”好懂,“江河”也好懂,根据同位置的对举关系,“一勺”与“峻极”的意思就能推测出来了。
示例: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小的灰尘来形成崇山峻岭,没有志向,没有勤奋,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
例6: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2014年高考天津卷)
解析:“补朝廷之治”与“救宰相有司之失”两个句子的结构相同,意思也应该相近。“失”“失误、过失”之义。根据对举关系,就不会将前一句的“治”这个词简单理解成“治理”了,而应该翻译成“治理的不足或欠缺”。
示例: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
四、抓住倒装句,使之调整成汉代汉语语序
倒装句式是翻译题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的表现形式。要按汉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7: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
解析: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
示例: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
例8: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2014年高考湖南卷)
解析:首句“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与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的结构一样。是什么样的缙绅呢?是与徐孟祥交往的缙绅。
示例: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者在文言文翻译中经常设置的采分点,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要不断增强采分点意识。另外,还应注意翻译后的句子在整体上要通顺、无语病,注意书写的大方、清晰。
将下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注意点:含介宾短语后置)
2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注意点:“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
3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注意点:“常与”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4、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5、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6、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7、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8、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鲁迅
9、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0、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李绅
1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1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3、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1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5、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司马迁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0、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2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庄子.山木》
22、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23、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
24、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25、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6、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27、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28、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
29、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3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3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33、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3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35、妙论精言、不以多为贵。--欧阳修
36、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37、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38、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39、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4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行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轲
4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4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4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45、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4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4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48、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4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50、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吕坤
51、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53、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曹植
54、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5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聃
56、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淮南子.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5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5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59、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0、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61、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62、西施有所恶而不能减其美者,美多也;嫫母有所善而不能救其丑者,丑笃也。--葛洪
63、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6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后句)
65、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6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6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69、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70、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71、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7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3、有教无类。
7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7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76、我们晓得人类有志向和抱负。这种东西是值得称许的,因为志向和抱负通常都被称为高尚的东西。为什么不可以称之为高尚的东西呢?无论是个人或国家,我们都有梦想,而且多少都依照我们的梦想去行事。--林语堂
7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78、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79、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80、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