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魏征劝导李世民的名言 正文

魏征劝导李世民的名言

时间:2025-05-10 09:20:54

1、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

4、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5、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6、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当以此法授诸将,使易晓尔。

7、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8、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9、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10、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11、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12、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饥,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帮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侧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13、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可见文皇之胸怀,不愧天可汗之名也。

14、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15、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16、朕闻以德下人者昌,以贵高人者亡。是以五岳凌霄,四海亘地,纳污藏疾,无损高深。志冲欲以匹夫解位天子,朕若有罪,是其直也;若当无罪,是其狂也。譬尺雾障天,不亏于大;寸云遮日,何损于明!

17、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18、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籓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

19、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20、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21、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22、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

23、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24、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

25、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

26、会须杀此田舍翁!

27、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28、慷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2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30、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31、选贤之义,无私为本。

32、归语尔可汗,我父子东征,能寇边者可即来。

33、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满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34、理人必以文德,防边必以武威。

35、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人君出言欲闻己过,其国即兴;若出言欲人从己,其国即丧。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日月之蚀,人皆见之。

5、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7、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8、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9、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10、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

11、天下安危,唯在为政善恶。

12、小善不足以掩众恶,小疵不足以妨大美。

13、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

14、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心为心。

1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6、山有朽壤而崩,古人不以为患;唯政教有失,乃以为灾。

17、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18、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收,非不获兽,明年无兽。

19、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舍其所短。

20、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21、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

22、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2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4、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25、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