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有诗意的书法名言 正文

有诗意的书法名言

时间:2025-07-06 22:08:45

1、读书钻入品意妙,创作跳出立意新。

2、读书在深思熟虑,实践在推陈出新。

3、开卷有益。——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4、童话不只是儿童们享用的食品。——列宁

5、只有科学的态度,才有科学的知识,只有科学的知识,才有科学的成就。

6、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

7、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丘

8、我学三十年,巧不能胜拙。汝年今弱冠,慎勿虚岁月。何必千里师,而后可受业。何必万卷书,而后称博洽。读书贵有用,岂徒资笔舌。立身一弗谨,万事皆瓦裂。晴窗明几砚,夜灯耿风雪。汝今其免旃,经史须涉猎。顾我何足学,当学古贤哲。——南宋于石

9、身边要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读诗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10、书不千轴,不可以语化,文不百代,不可以知变。注:书不千轴,读书不到一千卷。语,谈。化,融会贯通。变,流源变书。——皇甫浞

11、我初读此书,翻阅第一回觉得没味,便撂在一旁;隔了多日,偶然再翻第二回,却觉得渐入佳境,后来竟至不能释手。——朱自清

12、所谓阅读书籍的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叶圣陶

13、自学的人在读书收获和成功方面往往能超过受过专门教育的人,是因为他们目的明确,愿望强烈,深知自己要研究什么,要读哪些书。——诺·波特

14、过多地阅读平庸无奇的图书是在浪费时间,其实只有那些为之倾倒的书,才值得你一读。

15、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陆游

16、五车载书不堪煮,两都觅官自取忙。一元好问

17、有些书是不该被人们忘却的,但不该被人们记住的书是没有的。——奥登

18、吴顾恺每得父书,洒扫敛襟,拜跪读之,每句应诺,毕复再拜。——冯梦龙

19、在知识的积累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古汉语语法,对于学习历史、中医、文学的人价值很大,可是对学现代物理的人价值就小多了。可见,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王通讯

20、我的读书方法是博览与专修相结合,博览常采取浏览方法,增广见闻;专修时则集中攻读作卡片笔记,迄今已积累卡片一万余张,笔记二百万字左右。归纳起来:"博观之日,专门之的,勤奋之功,空灵之气。四者兼备,成功之秘。"——鲍昌

21、读书做笔记,尤其是精读书做笔记,虽然是笨工夫,但以我的体会,对致用是极为有益的。不仅对加强记忆十分有效,而且对锻炼思维、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精读书做笔记,特别是缩编式的笔记,即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书籍的内容,还要发现原书作者的治学方法。——啊满子

22、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23、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人们要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就必须得不断地读书和学习。

24、没有艰苦劳动,就没有科学创造。——南斯拉夫

25、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有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

26、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切斯特菲尔德

27、阅读的快乐不在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展开来。

28、我一生的嗜好,除了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2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0、书籍是科学的成果,但科学不是书籍的成果。——英。培根

31、读书心在书,为事心在事。——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32、没有一本书可以疏忽地阅读而得到益处。

33、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法国)谚语

3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5、书籍备而不读,等于废纸。——谚语

36、开卷有益,掩卷有味。 ——吴晗

37、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38、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作者:席勒

39、在科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新的书,在文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老的书。古典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衰老。 作者:布尔韦尔·利顿

40、学习本无底,前进莫徬徨。 作者:报摘

41、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作者:叔本华

42、我们看到的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在我们看到的最远的物体的情况下,光是在80亿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

43、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民谚

44、谬误百出的.书可能是本有趣的书;而一点谬误都没有的书也许是本十分乏味的书。——哥尔斯密

45、酿蜜不嫌花少;读书不弃分与秒。

46、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英国)培根

47、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度。——呢克拉耶娃

48、知识是青年人的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

49、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路,如征新土壤。

50、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51、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人。

52、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只要我们努力。

53、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一发超然。

54、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

55、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它不仅教给人们以知识,还教给人们许多的经验,开拓人们的眼界,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世界读书日,爱读书,成功之路就在脚下!

56、读书得到启蒙,读书学到礼仪,读书升华自我,读书提高了文化水平素质。读书增长社会经验阅历,读书才使我成了有用之才,读书才使我感悟到自然人类的变迁。世界读书日:博学今古典藏,善行美德渊源。

57、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生的伴侣,最真诚的朋友。

58、古往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59、教学论应当详细规定所出示的学习材料的最有效的序列。

60、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61、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62、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63、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诗意绝不是在表面的词句里,所有的真正的诗意是在深处。——梅子涵

64、为提升人生境界而读书,我们必然享受到心灵飞扬的"仙境"体验。如果你坚信自己能够成仙,那仙境便不远了——只要不懈地在字里行间修炼着自己。——肖克凡

65、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书摘

66、用珠宝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谢想云

67、读书翻页时感觉朋友很多,等到细品一个段落时朋友突然变少,等到细读一句话时朋友已经寥寥无几,等到我想用着重符号标出几个重点字词时却发现没有了。

68、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作者:伏尔泰

69、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作者:谚语

70、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作者:马克思

7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2、你把所读的和已经知道的联系起来时,阅读马上变得有趣了。——[美]哈维兰

73、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俄]别林斯基

74、书籍是最好的兄弟姐妹。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能够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

7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培根

76、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佚名

77、所有事物的存在是为了最终成为一本书。——马拉美 Stephane Mallarme

78、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79、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明)薛煊

80、读书百遍义自见。——裴松之

8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英国)培根

82、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有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玖书之法也。——陈善

83、书籍是通往未来之路的钥匙。

84、只为读书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85、学者观书,每见每知新意则学进矣。——张载

86、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

8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8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全无乃至远。——诸葛亮

89、欲高家世须为善;要好儿孙必念书。——《格言春联》

90、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气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91、念书愈多,精力就愈结实而勇敢。

92、久物之味,久则可厌;念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93、求学犹植树,春天着花朵,秋天功效实。

94、阅读一本不适合本身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需会这样一种本事,选择最有代价最适合本身所需要的读物。——别林斯

95、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情感和睦质,使人高贵。——波罗果夫

书法意境谈

郭有生

意境,是喜欢文学艺术的朋友熟悉的一个词语。

说到意境,我们首先想到了意象一词。在《周易·系辞上》中说: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尽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而舞之以尽神。”

这大概是人们第一次提出“意”与“象”之间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们对二者关系的逐步扩展深化的理解中,渐渐明白了艺术家在捕获客观的“象”就可以表现自己主观世界的“意”。如果说意象是对艺术作品局部的认识,那么意境就是对艺术作品整体的把握。从书法艺术来说,“境”就是整幅书法作品的视觉性形式,而“意”则是在这视觉性形式中蕴含的感受、性情和思想。

要创作出富有意境美的书法作品,一要心中有情思,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戒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己叹。“姚睿在《书法欣赏中的联想和想象》中说:“自古以来认为书法是一个人的心灵的表现。兴奋时,点画容易飞扬有神;发怒时,笔画容易表露出有力古拙;悲哀时,笔画容易枯燥随便。”二要深刻的把握书法的各种视觉形式的潜在表现力。比如方笔与圆笔的刚柔特点,以及刚可表现坚定、自信、强劲,而柔可表现柔情、温和、秀美等等。

我们欣赏书法的意境,一般来说有三个层次,一是直觉式,一是联想式,一是揣摩式。直觉式是欣赏者看到书法作品后,由书法作品的视觉形式直觉唤起的心理感受,浅层次的直觉我们会感到书法作品富有生命力,生动而富有魅力,而不是板滞僵死的,有道是有意无境,意则无所依附,有境无意,则境没有灵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感到一种无奈,即陷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地;传深层次的直觉会唤醒我们对意境的语言界定,并且一般是以形容词的形式出现的,大多在特点形容词、性格形容词和情感形容词的范围内,这是人们生活经验积淀在潜意识的表现,就像人们看到红色感受到热烈、温暖、活泼一样,是人们生活中对太阳、火焰、红旗等不断接触中形成的感受定势,比如看到草书的线条,我们感受到的奔放、激越等情感。陈龙海《线条之美:中国书法线条语言的审美解读》一文中说:“中国书法用线条建构的空间世界和时间流程中正是‘以生命为美,以生气盎然的对象为美的东方审美观’的具体化,正如伍蠡甫所说:‘我国书家的精神深处并没有像康定斯基那样消极的、颓废的‘内在需要’,因此作品中呈现出雄强、刚劲、浑朴、秀雅、潇洒、隽逸、奔放、严谨等十分多样化的风貌和境界。我国书法艺术能用抽象形式表现以上种种情境,堪称健康的抽象艺术,而且是值得大

书特书的。’中国书法从来就拒斥颓废、阴暗、小气、庸俗、软靡、蹇怯、退缩等精神风貌和境界。”

联想式是人们由书法的视觉形式联想到自然、生活中的某些形象,从而结合二者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内涵,比如由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联想到“婵娟美女,不胜罗衣”,有妍美娇弱之态,而结合章法的视觉形式——萧散疏朗,给人心态平和、温情绵绵之感,这种联想显然和欣赏者的艺术修养关系密切。如果书法视觉形式和书写内容没有关系,和作者创作时特殊的处境下的情绪没有关系,那么我们对书法意境的欣赏也许到此为止了。揣摩式是欣赏者结合书法视觉形式和书法书写内容甚至书写情境而揣摩体会出的书法神韵,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线条的流美,结体的妍丽,结合文章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的叙述描写,我们能深深感受到这幅书法作品的视觉性形式所表现的舒畅欢快的心情。

大家可以看出,书法的视觉形式,只有和书法书写的内容和谐的结合在一起,才有具体、丰富的“意”,才有为揣摩指向的“意”,否则只能表现出一种朦胧的“意”,一种只可以用一两个形容词表述的“意”,而不知其“意”为什么或怎么样。如苏轼的《寒食帖》,正是结合其内容,我们可以揣味到一正一欹的结字,似乎诉说他人生的颠簸;下半部分行笔轴的'倾斜,也似乎作者面对“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痛不可支;文字的大小采用大对比,也似乎在表白他情绪激烈的跌宕起伏;那“年”、“中”、“韦“、“纸”中拖长的一竖也似乎是作者的长吁短叹。

在这种情况下,书法的视觉形式和书写内容有这么两种关系:

一是互补式关系,即视觉形式之境所蕴含的“意”与书写内容所蕴含的意,有密切的关系,起到互补的作用,使其“意”更加完美、丰富。如明代沈度的《楷书四箴帖》,内容是宋代理学家程颐根据孔子《论语·颜渊第十二》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发展而成的道德戒律,而书法的视觉形式之境,有乌丝界栏似乎暗示不可逾越的规矩,严整的馆阁体似乎流露出严肃敬畏的态度,纵势的结体似乎展示出“四箴”道德境界高耸的威严。《泰山石峪金刚经》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这是书法史中一个有名的摩崖刻石,刻于五岳独尊的泰山南麓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处的花岗岩溪床之上。刻石南北长五十六米,东西宽三十六米,约计两千多平方米,是汉字刊刻面积最大的作品,因此从整体的章法上就显示了佛教震撼人心的力量。而结体扁平宽大,笔画粗硕稳健,看来如同八百罗汉安详打坐,有一种静穆祥和的意境;字体似隶似楷,又有几分篆意,又似乎展示佛家包容万物的气度。这种书法视觉形式的理解,同样是在书写内容的方向诱导下而出现的。

一是凸显式关系,也即书法的视觉形式表现出书写诗文的意境,二者具有重叠关系,比如写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书法线条、结字、用墨和章法,都要突出质朴、淡泊、自由、喜悦的诗歌内涵,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意境表现出来。写岳飞的《满江红》,就要在书法视觉形式中,把“怒发冲冠”、“壮怀激烈”的情绪蕴于其中。写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内容,自然要注意原诗所蕴含的孤寂、纷乱和凄婉的情绪,就要设计好章法的孤寂感空白,线条的纷乱性盘迂,结字的凄婉性欹侧。

书法的意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样的形式意味,有时候似乎是雨中花卉、月下美人给人以朦胧感;有时候又似燕下桃花、浪头风帆那样清晰;有时又像魔术师手中的彩带一样一挥就是飞鸽那样不确定。说到不确定性,我想任何视觉形式,都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相联系,这就为形式的解读带来多样性。而每一个书法欣赏者又生活经验不同,艺术修养不同,审美理念趣味也不同,那么对书法的体味自然更会是纷繁多样。

1.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2. 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

3. 草书的体裁几乎是通篇字字相连、一笔而成的。虽然字与字间偶有不连接处,但上下笔意贯串,首尾呼应相顾,而血脉相通,有一种笔墨飞舞、龙骧豹变、一气呵成的气势。在运笔过程中,每一个字的屹立部位,都似乎险象丛生,却又妙在能险中扣稳,使字形没有歪斜软倒之嫌,而有玲珑飞动之姿。

4.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5. 草书轻如鸿毛,龙飞凤舞。正楷苍劲有力,端端正正。

6. 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

7. 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8. 陈容取势险峻,他结字造型或倚或正,或重或轻,有“来如雷霆收震怒”之美。他行笔迅捷,用笔有力,发力沉重。

9. 字形正倚交错,大大小小,开开合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

10. 展纸挥毫,笔走蛟龙。直画如剑,曲笔似藤,点若危峰坠石,撇如兰叶拂风。纵横捭阖辟新径,酣畅淋漓写人生,是点线的巧妙组合,是生命的悲喜交融。

11. 毛体书法的魅力在于狂放不羁,气度磅礴,在于翻江倒海的革命激情和力量,以及直承“颠张狂素”的草书精髓。

12. 如果是柳公权式的如骨一般刚猛有力,气势雄强——结体遒劲,字字严谨,一丝不苟。瘦劲有力,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超尘脱俗。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

13. 如果是颜真卿式的如筋一般浑厚圆润——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字里行间厚重雄浑,大气脱俗。

14. 婉若银钩,漂若惊鸾。

15.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