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触动心灵的力量(记叙文)
八(1)班 张天宇
①至今仍记得改变我的那句名言,它改变了我的思想行为和性格,也进而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它让我时刻铭记着每日三省。而改变我的那句名言,便是曾子那句“吾日三省吾身”。它像是一双手,触动了我的心灵,给了我一种无形的力量。
②仍记得小时候那处自私而又目中无人的我。同学们都远远地躲着我,每次谈论我时都是指指点点,体育活动课上也总是没有人和我玩耍。我总是很苦恼,但丝毫没有想到这些都是我的性格所造成的,反而,总是找别人身上的缺点,认为这都是别人的不宽容才让我如此的不合群。我总是努力地为自己的不合群找着借口,却并不曾想过去寻找根本的原因。我总是想着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贬低别人,却莫名地让别人都疏远了我。
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那句令我震惊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曾子。”我之所以震惊,是因为连教育家曾子都每天反省自己三次,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反省自己,每次都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我陷入了沉思。
④为什么我总是在“安慰”自己?为什么总是要把别人想得那么坏?为什么自己总是想要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贬低别人?我为什么目中无人,自私?我这是怎么了?我怎么如此可怕,性格如此坏?这一连串的问题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让我被真实的自己吓了一跳。原来自己真的这么可怕,难怪同学们会疏远我。我真该感谢这句话,它让我明白了反省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同学们疏远我的原因,让我下决心改变。同时它触动了我的心灵,给了我一种无形的力量,推使着我,让我改变,让我一点点把坏性格都消灭殆尽,逐渐拥有好品质。
⑤这以后,我像变了个人似的:言语上不现刻薄,不再总是贬低别人,课间总是帮助他人,替他人讲解问题,态度上也变得雨具发诚恳谦虚。最大的改变面貌是我彻底改掉了自私、目中无人的性格。同学们提起我时不再指指点点,而是赞许的声音,他们开始接纳我,我又融入了集体。
⑥直至今日我都忘不了那句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它产生的那股无形的力量让我的心灵一次次被触动。它改变了我的思想,也改变了我的行为,让我意识到错误,并及早纠正错误。
⑦我将永远铭记这句“吾日三省吾身”,它触动了我的心灵,也改变了我:我将真正做到每日三省,让自己越变越好,让好的品质如坚冰,珍藏我心中,而那些不好的品质则如流水平,悄悄流走。
6、触动心灵的力量(记叙文)
八(1)班 肖俊安
①在看见那句话之前,我的世界是黑白的。但当我看见那句“昂起头,给自己一个微笑”时,我的世界便有了色彩。它触动了我麻木的心灵,无形地改变了我,让我变得自信、开朗。
②以前的我,成绩并不是很好,性格也十分内向,同学们都不喜欢和我玩,所以我也很自卑,把自己封闭起来,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可是直到有一天,我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一句话:“昂起头,给自己一个微笑。”我的心猛地一震,这几个小小的铅字,犹如猛烈击打的鼓一般,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③“昂起头,给自己一个微笑。”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地回荡,触动了我那麻木的心灵。是啊,我为什么要这么消极,这么不自信呢?为什么我会看不起自己呢?难道我就真的比别人差吗?我就是如此讨人厌吗?为什么我不去证明自己我能行呢?我应该昂起头来,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微笑啊!是的,我不能这么不自信,不能自卑,我要相信自己,我一定能行,我是最棒的。我要做一个自信的人,我要相信自己,鼓励自己,去奋斗,去拼搏,我要用实际行动来向同学们证明自己,我一个可以做到的。加油!昂起头来吧!这短短的一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麻痹的心渐渐有了生机。
④我合上书本,昂起头来,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微笑。从那以后,我开始变得自信。见到了老师、同学,我会微笑着问好,不再低着头假装没看见。上课我会积极举手发言,不再躲着害怕被老师点到。课下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不再独自一个人做题。渐渐地,我完全融入了这个班集体,与同学们成了知心的好朋友,我的成绩也在一点一点地进步。同学和老师惊异我的改变,但随之投以微笑和鼓励的眼神。
⑤“昂起头,给自己一个微笑。”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改变了自己,变得充满自信,这份无形而又巨大的力量,让我铭记终生。
7、触动心灵的力量(记叙文)
八(1)班吴佳萱
①触动心灵的力量是无形的,但就仿佛一阵温暖的春风,无形却又胜似有形,在春暖花开的似水年华里,呵护了自然万物的纯朴景色。而我的春风,正是那句“你已经很棒了”,它让我收获了自信,鼓舞了我,震撼了我的世界。
②在儿时,曾经的我很自卑,总是埋着头,不愿与人进行交流,像一棵初春时的小芽,将自己包裹在厚实的土地中,我总认为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也是曾经的自己,一个不自信的自己。那时,懵懂的我一直认为很难引起老师与同学的注意,但这个想法在那一天到来后逐渐烟消云散。
③那是一个很平常的下午,初入小学的我又是独自走在校园里,一个瘦高的身影走过来,原来是老师,出乎我的意料,她轻轻地喊了我的名字,我抬起头来,看见老师亲切的笑容,老师温柔地拉起我的手,塞给我几颗糖果,笑着对我说,“在老师的眼里,你已经很棒了,如果能够自信一点就更好了,你说呢?”我使劲地点了点头,老师又露出了满足的笑容,转身走开了。
④起初,我没有特别的触动,但当我看到手里握着糖果时,我才发现,我的心也沉甸甸的,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随之而来。老师总是给予我们微笑和力量,而这句话是老师赠予我的一股甘泉,淌入心扉,让我获益匪浅:在这个世界上,不要担心没有人注意到你,其实总有人在关注着你,在默默地用爱,用心去呵护你。然而,因为不自信,我们试着低下头,想用自卑包裹住自己,正是这种不自然的方式,我们推动了很多份感动,只有自信地去面对人生,我们才能够发现,原来抬起头,我们可以感知到这么多份来源于生活中的美。
⑤“你已经很棒了”让我学会了许许多多:生活中,我学会了自信地面对每一个人,我学会了勇敢地与他人交流,思考自己的存在,我能够主动微笑地面对同学,与老师交谈,还会用言语,不仅是鼓励自己,也会打动别人,对他们说这句“你已经很棒了”,毕竟,每个人都有可能焕发光彩。六个字仿佛摇滚乐的音符,听完之后,细细回味,是触动心灵,对它最好的震撼。相信自己,你能破茧成蝶,冲上云霄,正是老师鼓励的力量,让我悟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那几颗糖果,让我的生活多了趣味。让我清楚地知道否定自己的存在是对生命的亵渎。
⑥春风唤醒了万物,老师的鼓励吹醒了内心的自信,触动心灵的力量改变了我的世界。“你已经很棒了”让我记忆犹新。老师,感谢您的鼓励,让我学会了笑看生活——对生活昂起头微笑,它也会对你微笑!也正是老师的一个鼓励,才让如今的我自信满满,这一份力量,改变了我的世界。
8、触动心灵的力量(记叙文)
八(1)班 吴晨昊
①在你无助的时侯,你是否感到有一股力量触动你的心灵,它如清泉滋润你干涸的心灵;又如警钟,紧催着你疲惫的身体;又如一双温柔的手,将你的心弦弹出一章美妙的乐曲。而那句话触动了我的心灵。
②从小到大,我都是抱着玩为主为主学习为次的心态学习的,无论什么作者都绞尽脑计地偷工减料,得过且过,事后老师找上门来,就以各种借口为自己减轻罪责,大部分借口都是夸大其词,甚至有时能临时想出一个借口来,我一直逃避现实,直到现在终一事无成。
③直到一天,我拖着沉重的书包回家,里面还装着一份不知如何动笔的
④我的心弦仿佛一支冰冷的手猛地拔了一下,这句话如同南极的玄冰冰层一般寒冷,没有丝毫的同情,用几乎理论性机械的话语,驳斥了我一切借口。我回想起我以前编借口的样了,我甚至愧对我自己,那不是因为编了一个合适的借口而免受老师责怪的幸运儿。而是一副失败得不能再失败的面孔,我惭愧我一次次地为失败找借口,我不仅欺骗了他人,更欺骗了自己,简直是自欺欺人。正因为我一直逃避现实,才导致我现在不现实的失败。如果我一直实实事求是,勇于承担错误,我学习的基础一定会更牢固,老师也会更相信我,我也会有更多朋友。但一切都晚了,我只能以后再改正。
⑤周六周日,我本想在检讨里推卸一点责任。但那句话一直在我耳畔回想,我还是一鼓作气交待了事情,结果老师也没有过多地找我。周一我做数学题时,我遇上了一道难题,习惯地想看看后面学霸的作业,正因为不能这样浪费时间的原因而正大光明,但那句话又在我耳畔回响,我控制了我的脖子,即使抓耳挠腮也不看别人。最后我虽没做出来,但在思维的过程时,我学到了许多。晚上做作业,本想草草了事,但那句话又在我耳畔回响,我放慢笔速,仔细思考起来,第二天我的作业都被老师打了好评……
⑥这句话大大地改变了我的为人处事的习惯,让我明白失败者为失败时找借口,成切者失败时为成功找方法。我将用我的心思去感受生活中的哲理,使我更优秀。
导语:曾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以下是他说的.名言大全,希望大家会喜欢。
1、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3、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4、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多言而慎焉。
6、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7、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为兄弟。苟是之不为,则虽汝亲,庸孰能亲汝乎!
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9、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0、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
11、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12、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役其身,亦可谓守业矣。
1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14、入是国也,言信乎群臣,则留可也;忠行乎群臣,则仕可也;泽施乎百姓,则安可也。
15、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16、曾子有问,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17、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得志,不安贵位,不博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则君子之义也。
18、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
19、君子进则能达,退则能静。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功也;岂贵其能静哉,贵其能守也。
20、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1、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
2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3、君子将说富贵,必勉于仁也。
一、仁者无敌。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赏析】孟子反对用刑杀来治理国家,他认为仁政是最好的治理方式。有仁德的人无敌于天下,对国内能通过推广仁德来使百姓安定,对外以至仁伐不仁,决不至于让血流得把捣米的木槌都漂起来。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能修养仁德,他就能使天下人心服口服;对国家来说,奉行仁政,对内对外都能成功治理。孟子讲的治国之道是要统治者努力推行仁政,以德治国,反对刑罚杀戮。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释义】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一切政治措施都由这一原则出发)要统治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赏析】孟子认为有仁德的人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有德行的人当政,他能把自己的仁德推广到天下,这样就是推行仁政,由类似尊老爱幼的仁德美善出发去制定国家的政策,管理天下就是很轻松的事了。
三、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赏析】这是孟子与邹穆公一段对话中的一句。当时,邹国与鲁国边境发生械斗。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地方官员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对这些可恶的百姓,要杀呢,杀不尽;不杀呢,这种瞪着眼睛看长官战死而不去救助的行为,太可恨了。你说怎么办?”孟子回答说:“灾荒年,你的老百姓有的饿死在沟边路边,青壮年四散逃荒的就有几千人,而你的粮仓里、府库里却装得满满的。地方官员却没有一个来向你汇报,对老百姓这种严重饥荒情况,还说形势大好。这些地方官员的行为,就叫做对国君怠慢、对人民残忍呀!曾子说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人民在危难时得不到官府的救济,现在才有报复的机会。所以只要你行仁政,关爱百姓,百姓自会爱护他们的长官,而愿为之效死了。”
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是个胸怀宽广的大儒。他长期周游列国来推行自己的主张,要在天下实行仁政,要统治者保民爱民,与民同乐,实现天下统一。《孟子·公孙丑下》里记载他的话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了我,还有谁呢?)正是有这种心胸,他才能对推行仁政孜孜不倦,即使身处厄运困境,也不改变志向理想。
五、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释义】(圣人)出自于同一类的人,却远远高出于众人。
【赏析】这是孟子对孔子的崇高礼赞。孟子认为孔子是人类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杰出人物,“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伟大)于孔子也”。并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六、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当今之世(如果要想平治天下),除了我能做到,还能有谁呢?
【赏析】这是孟子的宏伟抱负及自信之语。孔孟二人均有治世忧道的心情,孟子更多次明确自己迫切希望参与治理天下国家的抱负。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他独特的历史观。他认为从周文王、武王开国距今已七百多年了,应该有圣王出现,而自己能当“名世”之士,作伊尹、姜太公一类的人。所以他说:当前,如果上天还不想使天下得到平治,那也就算了;如果天意想使天下得到平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七、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
【释义】(社会有分工,)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就
担当管理工作,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就被别人管理。
【赏析】这是孟子批判农家学说的话。农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许行,主张“贤者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国君及在上位的人应当同农民一道种田,才能吃饭;自己煮饭,同时管理国事。
孟子反对这种观点,揭露了这种观点的许多荒谬可笑之处,阐明其事实上的不可能,从而正面阐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合理性。
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身在富贵之中要不迷乱本性,身在贫贱之中要不改变志向,身在威势武力之下也绝不卑躬屈膝,有违道义,这样才可算作大丈夫。
【赏析】一个人只有坚持自己的追求,坚持修养仁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目标,恒心恒德,才算是大丈夫。富贵也好,贫贱也罢,都不能改变理想和节操,这才是大丈夫。
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处】《孟子·离娄上》
【释义】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赏析】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违背了这些要求和规范,就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顺应这些规则,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工匠不使用圆规矩尺,他就不能很好地画出自己想要的图形。所以,我们必须强调制度、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句哲言现在已经转化为成语了,就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十、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释义】作践自己的人,没必要跟他谈什么有价值的言论;抛弃自己的人,不能跟他一起干什么有价值的事业。
【赏析】孟子认为,开口闭口都非议“礼”和“义”的人,就是所谓的自暴;自身不能坚守“仁”的信念、遵循“义”的规范,就是所说的自弃。这个提法和我们今天的“自暴自弃”有所不同,但是都不脱离与理想、志向、情趣的关系。
十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释义】人们的共同缺点就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赏析】一个人应该性格内敛、品德谦虚才好。爱好仁德的人,有志于修养德行的人,绝不会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而那种目光短浅的人,他们只要有一丁点收获,就开始沾沾自喜、得意洋洋。孟子对这种人非常不满,极力讽刺他们。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们努力学习,昼夜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他们没有固定的老师,唯善是从,谦虚谨慎。孟子对他们这一类人是崇敬的。
十二、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出处】《孟子·离娄下》
【释义】爱说别人的坏话,该知道有什么样的坏结果吧?
【赏析】这是孟子告诫人言人之恶,必遗后患的道理。就常情而论,一个人有不良之行,是不喜欢别人背后议论的,报复就是必然的`了。庄子说:“灾人者,人必反灾之。”就是这个道理。
十三、友也者,友其德也。
【出处】《孟子·万章下》
【释义】交友啊,是结交他的好品德。
【赏析】这是孟子的话。他认为交友之道,贵在结交其德。因此交友时就不应考虑对方的权势,而应该考虑对方的品德,这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古人认为朋友是五伦之一,是家庭之外重要的人际关系。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所以古人讲“以友辅仁”,是说朋友是来辅助自己的仁德的。所以以天子身份友匹夫而不为屈尊,以匹夫身份友天子而不叫僭越。
十四、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处】《孟子·告子上》
【释义】(即使有天下最易生长的东西)只有一天曝晒它,却有十天冷冻它(也不能生长的了)。
【赏析】孟子告诫人不论进德修业,均需专心致志、有始有终,绝不能时作时辍,甚至一作十辍,一进十退,亦即俗谚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工作时间少,而嬉游、闲散日子多,如果这样,必将一事无成。
十五、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释义】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兼得,那就放弃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牺牲生命而求取正义。
【赏析】君子一切以仁义为指归,只有仁义道德才能让他真正动心。所以,在危及道义的时候,君子舍生取义。生命对于道义而言微不足道,失去了仁德,失去了真善美,失去了正义,生命只不过是臭皮囊,是行尸走肉,一点意义都没有。故而,在生死义利之间如何取舍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行之高下,确实应该慎重。
十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出处】《孟子·告子下》
【释义】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去。
【赏析】这是孟子的名言。他认为就个人来讲,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是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就国家来讲,国内若无尽忠竭智的辅弼大臣,国外又无敌国外患可担心,只知安享太平,而不知危难将至,则国恒亡。由此可见,忧患意识强而又能艰苦奋斗,就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壮大;而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就会导致衰亡。这便是历史的演变法则。
十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出处】《孟子·尽心上》
【释义】得到天下有美好才德的青年,而教育他们成才,这是人生的第三种乐趣。
【赏析】孟子所说的“三乐”,是指“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种乐趣,均是“为人之乐”:一为天伦之乐,一为做有“一身正气”之人之乐,一为做人师之乐。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种为人师之乐,更是人生中一种深层次的快乐。他认为君子的这三种人生乐趣,超过于称王于天下的乐趣。
十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释义】困厄不得志时就独自修炼保全好自己,显贵得意时就使天下都得到好处。
【赏析】这是传统儒家的修身思想。历史上,中国的士大夫经常以此自励,要求从自己做起,努力寻求内心的美善,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而弘扬仁义于天下,使天下人受益。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熠熠闪光的人格,引领着新时代的读书人去寻求人格的完善。
十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处】《孟子·尽心下》
【释义】如果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赏析】这句话中的“书”,今天已经变得广泛起来,并不专指《尚书》。我们读书,是为了寻求其中的真义,为了给现实人生服务。如果完全相信书上讲的,让书牵着鼻子走,成了书的奴隶,成了“读死书”。所以,读书不仅要能读进书里去,还要能读到书外来,要理论联系实际。
二十、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释义】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是人,把仁爱之心和人合起来说,便成为做人之道。
【赏析】孟子在这里把仁爱之心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人之异于禽兽就在仁与不仁之分。他指出“仁”,是人的本心。所以“仁”,是为人而存在,人,离开了“仁”,便近于禽兽;反之,仁,也非人不能实行和体现。因此,仁与人合而言之,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孔孟学说的目的,不外修己治人,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个人说,要作仁人志士;就治国说,要行仁政,即德政,这一切都以“仁”为基础,并弘扬它。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