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题岳忠武王庙 〔南宋〕胡铨
匹马吴江谁著鞭,惟公攘臂独争先。张皇貔虎三千士,支持乾坤十六年。
堪恨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石头城下听舆议,万姓颦眉亦可怜。
【作者简介】
胡铨,南宋耿贤之臣,被后人誉为庐陵“五忠一节”之一,曾因向宋高宗谏杀秦桧等奸臣之头,被罢黜并羁管于广东、海南等地。秦桧死后复官,被宋孝宗重用,却仍然积极反对与金朝议和,曾一度亲自领兵抗金并建有战功。历任国史院编修、工部员外郎、权兵部侍郎、端明殿学士等职。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告老还乡,淳熙七年(1180年)卒于故里,谥号忠简。
【品析】
秦桧死后,岳飞昭雪,湖北转运司赵彦博呈请朝廷于鄂州﹙武昌﹚为岳飞建立庙宇,宋孝宗皇帝批复并诏令修建。此为南宋第一座岳庙,民众习惯称为“岳鄂王庙”。胡铨诗,即当拜谒此庙而写。胡铨与岳飞并无私交,但拳拳抗金报国之志,却心息相通。他的这首诗,敬仰、褒赞可见,愤懑、质疑可感知。惺惺相惜之意,耿耿追念之情,濡染于字句之间,与其说是“题庙”,倒不如说是一篇“哭祭”。
“匹马吴江谁著鞭”?开篇一问,便问得空旷、凄凉,然而却也发人深省。“靖康之变”,徽、钦二宗被掠,金军横扫中原;逃的逃、躲的躲、降的降,一百六十八年的大宋江山一朝倾覆,谁还有扭转乾坤之手?就在这遍地狼烟之中,却看到一个仍在挥鞭驰骋沙场的身影──只见他一马当先,率众浴血吴江,杀得金军如落花流水。让金人万没有料到的,在大宋覆灭时刻,竟挺出如此一位无敌英雄。“惟公攘臂独争先”!这一句,正是凝伫于岳王庙前的胡铨发自内心深处的一声赞叹。“张皇貔虎三千士,支持乾坤十六年。”正因为岳飞的军事奇才,严明的治军韬略,使得岳家军一如“貔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横扫江南江北。这里的“支持”,有别于今代词义,是支撑,是擎持。岳飞自二十四岁领兵抗金,至三十九岁被害于“风波亭”止,足足十六年,挺住了赵构的小朝廷,使其得以安定喘息。当然这个“挺住”,不无寥寥可数的其他几位将领功劳,但朱熹认为:“中兴将帅,以岳飞为第一。”这也绝非一人之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就连金人自己都不得不作如是称。也正因为如此,金国答应赵构、秦桧请求“和议”的首要条件,就是──“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对于以赵构为首的抱着金瓶玉瓯、娇妻美妾的南宋权宦们来说,“和议”的.诱惑力无疑是巨大的:只有“和议”“称臣”,才是维持小朝廷“歌舞升平”及各自既得利益的捷径和良策。而兼得金宋双方之利的汉奸秦桧,当然是此一“政议”的最大推行者。于是,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飞父子被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可叹一代精忠报国良才,竟命丧于昏君与奸佞之手。“绍兴和议”达成后,于绍兴十二年三月,赵构被金国册封为宋帝,实乃继“靖康之耻”后又一奇耻大辱!
“堪恨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此二句,巧妙借典喻事,可谓八字胜于千言。临淄之功,隐有二典,一为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平定齐都临淄之功,二为东汉建武五年,大将耿弇剿灭张步收复临淄之功。岳飞为砥砺心志,曾振笔疾书《后汉书·光武帝临淄劳耿弇》一节;我有幸一睹手迹,甚是奔驰豪放,气势咄咄逼人。他多么期望自己率军攻下临淄的那一天,也见到当今皇上像光武帝那样亲临并犒劳三军。也许胡铨也看到过岳飞的这一节遗文,因此独选“临淄”之事为典。然而,本可再建收复临淄奇功以一统中原,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此时,岳飞长叹犹在耳际:“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这也正是胡铨老臣一句“堪恨”所在,恰道出千古之怨愤!“钟室”一典,源自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钟室,并以“谋反”罪名杀之。此一典,正是影射岳飞被害一事。“钟室”一事为了什么?“风波亭”一事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当时的胡铨不便直说,却已说得明白,不愧为耿直磊落之臣也!
“石头城下听舆议,万姓颦眉亦可怜。”石头城,又称建康城,即今日的南京,曾被南宋奉为“行都”,是江浙的门户。建炎三年冬十一月,建康城被金人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便危在旦夕。建炎四年四月,岳飞泣血誓师,率军首先从建康城南面发动攻击,与金军大战于清水亭,且首战大捷,宋军随后乘胜追击,敌伏尸十五里。赵构的小朝廷保住了,而忠良却后来无辜被害。……岳公啊,您能否听到石头城下的人们在议论什么?我胡铨听到了!并于万千百姓紧锁着的眉头间,感受到了那份沉重的痛惜。
诗的最后一句,仿佛映出了一行悲怆的老泪。
上联:站着!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
下联: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
上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下联: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联: 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
下联: 名场利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
上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下联:不做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为难
上联: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
下联: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镇南来
上联:五转汞、七转铅、九转丹,万象皆清,洪炉中有真人诀
下联:一分屋、二分竹、三分水,纤尘不染,蜀国南来小洞天
上联:一粒米中藏世界
下联:半边锅内煮乾坤
上联:一苇渡江,达源溯六祖
下联:九年面壁,妙理悟三乘
上联:清华真佛地
下联:庄严古洞天
上联:翠翠殷殷,处处花花果果
下联: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上联:无生无灭历万劫而不古
下联:若隐若显远百福而常今
上联:朗万法之幽邃万德圆明
下联:觉大夜之重昏纤尘净尽
上联:开权显实随机应化
下联:通玄达妙离幻即真
上联:慈悲喜舍度樊笼出迷津
下联:信解行证入华藏之玄门
上联:净法界身本无出没
下联:大悲愿力示现受生
上联:现身净饭国中九有四生同尊慈父
下联:说法灵山会上十方三世共仰能仁
上联:一真法界或玄或妙不足以文字求
下联:大光明藏难思难议岂得以语言说
上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下联: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上联: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应如是观
下联:无我无人无众生寿者皆无为法
上联:世道大凌夷拜佛诵经正好安心韬智慧
下联:界限慕分别有教无类愿随多士证菩提
上联:青莲妙像琉璃光印于林端
下联:碧树幽栖钟磬声闻于岭外
上联:放大光明敢向无生说妙法
下联:得真解脱须从华里认如来
上联:中天调御越十地以居独尊
下联:慧日法王超九界而证妙果
上联:佛法似沧海纳众流而不溢
下联:经典如尺镜含万象而有余
上联:念处正勤三十七品为其行
下联: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运其心
上联:念念不离心,要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始算得打成一片
下联:佛佛原同道,知佛亦非佛,非佛亦佛,即此是坐断十方
上联:大千世界,弥勒笑来闲放眼
下联:不二法门,济颠醉去猛回头
上联: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
下联:其中如无活佛,何用这样庄严
上联: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
下联:只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
上联:笑到几时方合口
下联:坐来无日不开怀
上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下联: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上联:净土莲花,一花一佛一世界
下联:牟尼珠献,三摩三藐三菩提
上联:问观音为何倒坐
下联:恨众生不肯回头
上联:大慈大悲,到处寻声救苦
下联:若隐若显,随时念彼消愆
上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开颜便笑世间可笑之人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肚皮终不合时宜
上联: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下联: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上联: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下联: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上联:莫怪和尚们这般大样
下联:请看护法者岂是小人
人物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范仲淹心里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
故事一:划粥断齑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故事二:窖金苦读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