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如着起之茴,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2、 尊师重道,爱国立德。
3、 文学来自勤奋,高分源自拼搏。
4、 世上的成功者愿意付出的远超过规定,同时还以欢喜的心去做。
5、 勤奋踏实,诚实守信。
6、 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霍勒斯·曼
7、 自省权力,自省责任,自省人格,自省言行。
8、 教学过程即学生的发展过程。
9、 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经验,别盲目的迷信,那己经是“过时”的东西了,古人云:“世易则时移,时移则备变。”别让自己陷入经验的迷宫中。
10、 不听指点,多绕弯弯。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11、 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12、 松树在悬崖峭壁上巍然挺立,雄风不衰,是因为它具有勇于傲霜斗雪的内在气质。
13、 志存高远,心系天下。
14、 面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然后重整旗鼓,这是一种勇气。
15、 一生之苦今日吃,三年之乐来日享。
16、 以宇宙为教室,牵自然为宗师。
17、 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地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练。因此,浮在上面的,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必须以率直、谦虚的态度,乐观进取、向前迈进。——松下幸之助
18、 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智慧就在哪里。
19、 教育就是服务,是学生的服务。
20、 我不是最好的,但却是唯一的向前冲,让我们与众不同。
21、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22、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23、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24、 习勤忘劳,习逸成惰。
25、 做人诚为本,做事实为基。
26、 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的的的真理的殿堂。——布鲁诺
27、 每个人都活着,但有的人活在过去的记忆中,有的人活在对未来的痴想中,只有活在今天的人,是把自己的一生掌握在手中。
28、 学校仅仅是一段经历,并不决定你的一生,决定你一生的是自己的努力程度。
29、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30、 真正的友情就像良好的健康一样,不到丧失不会明暸它的价值。
31、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萧楚女
32、 真心的对别人产生点兴趣,是推销员最重要的品格。
33、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34、 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应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35、 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36、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37、 人生能有几回搏,今日不搏何时搏。
38、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9、 绿色,亮丽,如画,育人。
40、 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41、 工作每天都是正式演出,不能是彩排。
42、 我是独一无二的,我与众不同。
43、 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成功之路也。
44、 要争就能赢,要拼才能赢。
45、 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请安静的且愉快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卢森堡
46、 一步二步三步步步高升,一天两天三天天天向上。
47、 灵感+珍惜时间+少说空话+埋头苦干=成功。
48、 不要让昨天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
49、 我喜欢读母校的书,更喜欢读母校的人。
50、走近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一、爱国的
1.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2.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5.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6.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候。(岑参)
7. 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江晖)
8.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9.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0.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1.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抗战口号)
12.一身救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13.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李清照)
1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
15.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
16.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周小平)
17.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
18.你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崔伟平)
二、爱国的典例
1.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604年,顾宪成重建东林学院并在此聚众讲学。他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读书人的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他所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有口皆碑,激励了无数知识分子心系天下,以身许国。
2.共同体红利
股神巴菲特说,没有一个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而成功。这话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在分享一个共同体的红利。巴菲特采用稳健的价值投资策略,能够大获成功,其实也是乘上了国家发展的东风。要知道,祖国发展变好了,每个人都会从中受益,这也是我们需要祝福祖国并让她变得变好的`重要缘由。
3.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巴斯德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因微生物学方面的卓越成就而闻名欧洲。德国的波恩大学曾想邀请这位学者去执教。当时德国通过普法战争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拒绝了波恩大学的邀请,他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掷地作响的话语,表达了高尚的爱国情怀。
4.琉球使者
甲午战争时,有人上奏说有外国奸细住在北京城。朝廷下令缉拿。官差调查后发现,所谓的奸细,原来是琉球被日本吞并时派到中国来求救的使者。这位使者已经在北京滞留了十二年,每年都会向总理衙门提交求救的奏章,但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他的旅费早就耗光了,如今处境艰难,极其可怜,但依然怀着一腔对故国的赤诚,希望从清廷借兵,光复琉球。
好的高考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出炉,各种题目难易不同,角度不同,趣味各异,引发网友评头论足,也激发网友创作激情。新浪教育第一时间针对全国各地作文题目,设置了一组“最作文”调查问卷,广东作文《胶片与数码时代》荣登“最想写”的作文排名首位,安徽卷作文《剧本修改谁说了算》被列为“最奇葩”“最难写”题目。
《胶片与数码时代》荣登“最想写”作文似在情理之中,胶片与数码尽管属于不同时代的影像留存技术,然而它们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有几个不爱“臭美”、不喜欢于镜头前摆酷摆拍,留下青春年少的倩影?不管学生喜不喜欢写作文、也无论作文水平高低,这个话题足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有话可说。而且,此题凸显历史沧桑感,在用胶片留影的时代,一卷胶片至少需要一二十元钱,只能拍摄三十多张相片;而数码相机无疑开启了“科技改变生活”的新时代,只要相机在手,愿意拍多少就拍多少,使得留下闪光瞬间如同家常便饭般唾手可得。
安徽卷作文《剧本修改谁说了算》被列为“最奇葩”“最难写”题目,丝毫不为奇怪。话题语境毕竟离学子生活现实太远,对于剧本修改的程序不够了解,更为关键是学生阅历有限,很难把握一部影视剧中导演、编剧以及演员各种角色在剧本修改中处于何种地位、发挥什么作用。其实,演员在角色表演中修改剧本内容,不仅涉及到对编剧以及导演劳动的尊重问题,更是牵涉到合作效率问题,除非演员与编剧、导演达成事前协商或者高度默契,一般不主张演员在演戏过程中擅自修改剧本,否则拍戏过程就会给导演造成困难,也给同台其他演员带来障碍,演员拍戏“戴着镣铐跳舞”有其合理性。
部分省份作文题也各有特色。新课标全国一卷《山羊过独木桥》富有时代气息,这个时代既体现拼搏竞争,亦呼唤包容合作,唯竞争才有活力、因合作而实现共赢。新课标全国二卷《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颇有象征与启示意义,很容易引起学生对于少年当自立自强的联想。北京卷《老规矩》学生可从移风易俗、老规矩与新习俗等方面展开思考。上海卷《穿越沙漠和自由》具有一种思辨色彩,“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它仿佛给人以暗示,人生中有些目标你需要抵达,这是不自由;然而抵达方式与路径可以有不同选择,这是你的自由。人既需以方式选择彰显自由自主权利,也需要以“不自由”来完成背负的各种使命。四川卷《人只有站起来后世界才能属于他》,身体站起来可以看到远处,思想站起来才能透过表象发现背后的真实。湖南卷《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就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翻版,只要用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风景。其他省市高考题目不再一一列举,总之都有一个共性特征,无论是直接切入生活现象,还是都极富思辨与探求特征,当代学子应该学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思考中明理、在思考中成熟、在思考中发现真相。
好的高考作文题目,表情达意应该具有天然亲和力,不宜曲高和寡绕弯子,应该离生活很近,不宜搞世外桃源,它理当像一个自来水开关,轻轻一旋转,不竭的思想之水就能哗哗流淌……
高考作文,很多时候蕴含了对考生历史素质的考量。综观历年高考佳作,无不具有较为丰厚的历史底蕴,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和理性思维的色彩,这就是最好的明证。我认为应当重视
历史知识——高考作文的一个制高点
培根的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地成了匆匆的历史过客。任何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任何现象又都是历史的。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河,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相似社会现象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叩问历史,掩卷太息!历史消失的是时间,永不消失的是后人对千秋功业的缅怀。作为文化精粹的智慧言论和行事,运筹帷幄的大智大勇,辚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已拉长了我们与传统的距离,然而永不衰竭的历史长流又无处不在地滋养我们的生活。历史知识愈丰厚,散乱的知识愈容易结成四通八达的网络,使原本某些模糊的印象明朗化,形成清晰的逻辑。如果把一经感悟到的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契机,锲而不舍地多方探究,那又何愁不能在见解上胜人一筹?因为,历史给了你一个观察的制高点,可谓“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所以,历史知识是高考作文的一个制高点。
历史典籍——高考作文的主题话语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所谓文以载史,史以文传。一些史学名著,同时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史记》就被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与时俱进,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命题作文、供料作文到近年的
史事名人——高考作文的论据素材
2001年,一篇《赤兔之死》炒热了一位作文特长生,同时也使人们开始关注高考优秀作文选材的一些共性。既然话题作文不易走题,选材便成为关键。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笔者浏览过2002年“心灵的选择”、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和2004、2005年获得高考命题权十余省市的一批满分、高分作文,发现其中不少都是汲取中外历史文化的养分,以历史事件和名人为题材,围绕试题给出的话题,以青春的心怀去阐述、感知。2002年山东考生的一篇《刺秦》,浓缩了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通过壮士的内心独白,凸显决斗前夜心灵的痛苦挣扎和艰难抉择。荆轲最终放弃刺秦,甘愿捐躯:“图穷匕现,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的,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的那颗英雄泪。”这样的结局,与张艺谋大片《英雄》的架构不谋而合。既不违背史实主线,又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荆轲心系天下苍生的胸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江苏考生的一篇《历史,从那一夜开始》,聚焦的是司马迁受刑前的那个“暮秋之夜”。是“用高贵的头颅证明历史的.清白”,还是“为了成就一部属于大汉的史书,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司马迁必须在日出之前做出选择。文末“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把读者的视线拉回现实的时空,点明“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的主旨。2003年广东一考生的《勿为情所障目》:“……君不见,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的三百里烽火,不仅烧出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凭着‘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妹妹,杨国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青云,扬眉吐气,唐王朝的衰败也由此而起;而吴三桂情动之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劣迹,千百年来仍然令人发指。而愤激至死的屈原,惨死风波亭的岳飞之所以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王疏远的原因吗?只因君王之目为情所障,看不到有幸埋葬忠骨的青山,只瞥见白铁无
独辟蹊径——高考作文的得分亮点
俗话说,“文无定法”,但经典自有经典的共性。对传世佳作的反复解读会为高考作文提供体裁选择、构架设计等方面的借鉴,经典美文是高考作文的写作范例。近年来,不少优秀的议论文如2000年的《诚信归去来兮》《回答》等,就是以陶渊明、鲁迅等大家名作为范,融入当代学子的理性思考,谈古论今,信马由缰,已具备了杂文和哲理性散文风格。还有一些考生从四大名著中寻找创作灵感,或反弹琵琶,或旧说新解,像2003年的《孙悟空下岗记》《宝钗鸣冤》等,同样搅动阅卷老师和读者的眼光。事实上,现场完成的800字作文,如果没有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难以在数以百万计的考卷中脱颖而出。2001年有江苏考生蒋昕捷以纯熟的文言文(古白话)写成的《赤兔之死》一纸风行;2003年北京一考生的《转折》,更是以通篇文言,从鹰鹫之辨说到转折之义,激起一片叫好声。当然,文言文高考作文也引起争辩,从教改导向上并不提倡写文言作文,但对于那些具备相当的历史学识和古文功底的考生来说,为什么不允许扬其所长,凸现其特色?既然高考文体不限,就应最大限度地开禁。2003年广东一考生的满分作文《甲三儿开讲》,通篇采用罕见的说书体,以一个说书人的口吻,将三个故事娓娓道来,说明感情的亲疏和对认识程度没有绝对因果关系的主旨,全新的体裁让人眼前一亮。陕西一考生另辟蹊径,写出一首现代诗《无题》,这篇仅有209个字(含标题题记)的
人文精神——高考作文的主题依托
高考作文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龙头作用。回首十年,高考作文经历了从命题、供料到话题作文的转变,这其间变化中也有不变。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考测同学们的思想修养,这是不变的。不管今后作文题怎么变,这一“主旋律”不会变。2001年的“诚信”,触及了中华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道德中最核心的规范——诚实守信;2002年“心灵的选择”则要求同学们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义与利等层面作出正确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实际是要求同学们“捕捉理性的灵光”(一满分作文题目)。连续几年的高考题都与道德情操紧密相连,说明个体的分析判断能力与人的思想素质有密切联系,素质教育要引导同学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分析身边发生的事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因此,我认为,在高中作文训练中,除了加强同学们写作技艺的锤炼,更重要的是主题的提炼升华。同学们可以对世相时弊作一定程度的抨击,但灰暗的色调应当不出现或少出现在作文中;中外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如民族大义、传统道德、人间真情等等,应当是一根红线,贯穿写作训练的始终。
以外行人的眼光看高考作文,未免“班门弄斧”,但弄斧必须到班门,否则难以提高。许多同学对文史交融、相得益彰的认识不清,认为只需“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呼吁同学们,不要漠视历史,注意文史知识与各个学科的配合渗透,毕竟“读史使人明智”,喜欢历史的好处不仅仅在高考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是一位理科同学,2002年北京理科高考状元曾把《中国通史》读了几遍,这似乎是再有力不过的例证。
文史交融——
中学历史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从
2001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9题以“公开信”的形式出现,从文句上看,丰富了试题的表达形式;从内涵来看,体现了惩恶扬善、经世致用等历史古训和褒扬正义、捍卫真理的历史责任感;从
历史学习不渗透
“文史不分家”,就不应该各自为政。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的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渗透是大趋势。所以,文史交融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才能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