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名句
(一)《论语》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4、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篇》)
孔子说:“至于仁人,自己要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要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6、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孔子说:“年轻人值得敬畏,怎么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8、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9、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颜渊篇》)
子夏说:“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
10、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说:“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1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1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篇》)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13、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篇》)
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15、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18、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
1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卫灵公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20、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周任有句话说:“能竭尽自己的力量就登上那官位,不能的就辞职。”
2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篇》)
过去的已经不能挽回,未来的还可去追求。
2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篇》)
子夏说:“广博的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2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2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011年1月南通市一模卷)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用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像北极星,自己居于一定方位,群星就环绕在它的周围。
(二)《孟子》
2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把老百姓的快乐当成自己快乐的,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乐;把百姓的.忧愁当成自己忧愁的,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
2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
28、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即使有离娄那样的眼力,公输子那样的巧技,不靠圆规和曲尺,也画不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
2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
30、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一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二乐;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三乐。
3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04重庆卷、08安徽卷、10浙江卷)
认真兴办教育,把对父母孝敬对兄长敬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头顶东西走了。
(三)《荀子》
3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和它们一起变黑了。
3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
34、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流动的弹丸在瓦器中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
35、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所以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事情没有礼义就不能办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得安宁。
(四)《老子》
3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37、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大事,必从细微处着手。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38、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天道公平,看似疏漏,但不会放过坏人。
3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五)《庄子》
40、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六)《礼记》
41、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就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独自学习,没有学习伙伴商量,就会孤陋寡闻。
42、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所谓教师,应当是帮助学生发挥长处纠正学生学习中偏差的人。善于唱歌的人,能够使听者随着歌声唱起来。善于教学的人,能够使学生随着他的意愿来学习。
43、君子慎始,差若豪蹜(sù),缪(同“谬”miù)以千里。
君子慎重于开始,开始时相差好像只有一小步,最后也会相差千里。
4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选拔贤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通“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46、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面临危难,不苟且偷生。
(七)《尚书》
47、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不注重小节,最终累及大德;譬如造山,已高至九仞,只是因为少一筐土,山就没有造成。
48、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以轻视。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基石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
49、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不被耳朵眼睛等感官欲望所役使,百事的处理就会适当。(一心)戏弄人就会丧失道德,(一心)玩弄器物就会丧失大志。
50、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在国邦中能够勤劳,在家庭里能够节俭。
51、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能看得长远就是眼明,能听进善言就是耳聪。
5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常问问题会变得学识渊博,自以为是就会使自己渺小。
53、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天降的灾害还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也不可能逃。
(八)《诗经》
54、高山仰止,景行(háng 道路)行止(止,句末语气词)。
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后用来形容崇高的德行。
5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如果没有过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九)《左传》
56、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不道义的事情做多了必然会自我跌倒,你暂且耐心等待结果吧。
57、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尚书》上说:“处于安全境地要想到危险。”想到危险就会有防备,有防备就没有祸患。
5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59、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们的大功劳。
60、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61、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
62、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为政好像务农,要日夜思考它,思考它的开始又思考怎样使它取得圆满的结果。
63、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左传》引逸周书)
谨慎地开始,不怠慢地终结,就不会有窘迫之患。
(十)《易经》
64、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因此居于上位而不骄傲,居于下位而不忧虑。
(十一)《楚辞》
65、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我,我正远走高飞不回头。
66、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假如我的心是正直的,即使是放逐到偏僻遥远的地方又能有什么伤害?
67、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我不能改变心志去顺从世俗啊,本来就该愁苦终身不得志。
68、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我要坚守正道毫不犹豫啊,本来就要身处重重昏暗直至终了。
69、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九章》)
鸟飞千里,最终会返回自己的老窝;狐狸将死时,头总朝向出生的小山头。
70、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
世道混浊不清:蝉翼变重,千钧变轻;黄钟被砸烂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山响。喜欢进谗言的人地位很高,贤德的人却默默无闻。
2、我并不在乎任何世俗的牵绊,我只希望,能够陪你走到生命的尽头。
3、有些梦想虽然遥不可及,但不是不可能实现。只要我足够的强。
4、剑与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随时都可能背叛,剑却永远忠于主人。
5、情由无生有,一旦有了,便万劫不复。
6、天下间,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段记忆,是他一生都不愿提及的伤。
7、这个世上,胜者生,而败者亡,在世事的胜负面前,生与死不过是必然的因果。
8、要想成为强者,就不要回避心里的恐惧,恐惧并不是弱点。强者,是要让你的敌人比你更恐惧。
9、手中有剑,便握剑前行;手中无剑,便忘剑前进。剑客本就是一柄出鞘利剑。
10、奇怪的人往往做一些奇怪的事,这一点也不奇怪。
11、失败,总在成功之前发生,成功路上,放弃就是失败。
12、这个由剑开始的故事,必将用剑来终结。
13、梦想会指引我们,从伤疤里绽放光芒,长出翅膀,即使流尽鲜血,也再所不惜。
14、如果你现在出手,你会比他们其中任何一个人,死得都快。
15、命运不允许我们做出其他的选择,我们只能勇往直前。
16、如果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那么答案又有什么用呢?
17、大哥说的那一天,我或许看不见了,但是我相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18、死了一个,救了一个。不过死的那个也该谢我,至少我为他报了仇。
19、杀戮,永远不是变强的理由。一个人,若以打败别人而证明自己,那他就已经输了。
20、命运如同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可以扭转它的,只有它自己。
21、在这个充满危险的乱世之中,只有学会烤鸡才能顽强的活下去。
22、这样的乱世中,只有最坚强的生命才能存活下去。
23、痛苦,是保持清醒的最好方式。
24、他在走一个圆圈,弧线是他的决心,没有终点。
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颜立于天下!
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方圆百里之内,无论妇幼老少,猪犬牛羊,杀而焚之,化作焦土,万年寸草不生。
庸夫之怒,以头抢地尔。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秦始皇的介绍
秦始皇,名赢政(前259~前210),秦庄襄王之子,庄襄王死后继秦王位,后灭六国,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在王位25年,帝位12年,病死,终年49岁。葬于郦邑(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25里处)。
秦始皇,嬴姓,名政。因出生于赵国,又称赵政,秦庄襄王之子(另一说为吕不韦之子)。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秦王位由丞相吕不韦和宣太后的男宠毒专权。公元前238年亲政,毒乘他外出之机,举兵叛乱,他一举粉碎叛乱,诛杀毒,幽禁太后。第二年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后逼杀吕不韦,任用了尉
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接著,嬴政采取李斯等人的策略,以重金收买关东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关系,远交近攻,从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的10年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赢政统一天下后,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幻想秦王朝的统治能延续千秋万代;国家的一切政务都由皇帝裁决,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随后,秦始皇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公元前213年,嬴政为了控制思想,采纳李斯的建议,将秦国的历史、医药、卜
公元前214年,嬴政派兵南定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今广西崇左县)四郡。同年又派大将蒙恬率兵北击匈奴,收复了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区,迁来内地人民,建筑城邑;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使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象郡。
赢政在位时期徭役繁重,刑罚苛严。人民除了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缴作赋税外,还得负担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他征发70多万人,在渭水南边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他又征发农民将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向东向西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
赢政又好大喜功、浪费无度,他在即帝位的12年间,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沿途刻石颂德,以表示他的不朽之功。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嬴政实行的暴政,使得秦朝一建立,阶级矛盾就开始激化,出现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10年,赢政进行最后一次巡游,随行的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掌管皇帝文书的宦官)赵高和他最喜欢的小儿子胡亥。他渡过钱塘江,一直到达会稽郡的吴中。返回途中,在平原津(今山东省平原县东南)病倒。到了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病势转危。他自知不行了,急忙命令李斯和赵高起草诏书,并将诏书和国玺递送给长子扶苏,催扶苏立即赶回咸阳,主持丧礼。当李斯草拟好诏书呈交嬴政审阅时,嬴政已经死去了。
扶苏因为劝阻嬴政坑儒,曾被秦始皇贬出京城,派往上郡蒙恬军中任监军。赵高历来与蒙恬一家有仇,担心扶苏继位,蒙恬得到重用,对自己不利,就扣住遗诏不发,与胡亥密谋篡夺帝位。他又威逼利诱,迫使李斯和他们合谋,假造遗诏,指责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命令他和蒙恬自杀。蒙恬怀疑,不肯自杀。扶苏忠厚,相信诏书是真的,便自杀而死。
赵高秘不发丧,将嬴政尸体放在车中,关上车门,拉上车帘,让百官以为秦始皇仍然活著,每天在车外奏本;一面带领大队拥著尸车匆忙赶回咸阳。因为天气炎热,尸体腐烂发臭。赵高派人弄来夭批鲍鱼,命令每辆车上装鲍鱼一石,以混淆尸臭。接著发丧,并拥立胡亥为帝。秦始皇为历史上对始皇帝嬴政的通称。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但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绩不可泯灭。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