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释迦牟尼佛的哲理名言 正文

释迦牟尼佛的哲理名言

时间:2025-05-11 01:17:51

【释迦牟尼佛经典语录】

1、真正止灭欲望后,生死束缚解开,随之而来的才是真正的平和。

2、在外面与朋友嬉游的时候,不要忘记家中孤独的老人。

3、中规中矩,赢得尊重。赢得尊重,也赢得了信赖。

4、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得到快乐和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忏悔的人。

5、忍一时,争千秋。忍也是一种学习和磨练。

6、守护自己的人,也守护别人眼中的自己。

7、走路时,每跨一步,就如同把脚带到地面,我们要把快乐、祥和、宁静带到地面。

8、安静的心是最高的品质,它是没有分界的,是完整的、纯洁无染的。它就是全神贯注、觉察力、爱和最高的智慧。

9、放下爱恨,一切顺其自然。

10、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11、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从现在起如何自新,才真正要紧。

12、为他人尽力,即为自己尽力;不帮助他人的人,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13、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14、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15、含蓄是一种美,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16、我们为了控制执著,必须观照好感觉的大门。

17、所有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的失败。

18、无聊的时候,最好到户外走一走,最糟糕的是一直看电视。

19、向不同行业的人吸收新知。记住,要用请教的`态度。

20、勿满足于眼前的小小成就。你要问自己,我这辈子只有这样吗?

21、人的智慧并非来自研究伟大的学说,而是来自对平凡事物的观察。

22、我们不小心跌倒时,不要急著爬起来,既然已经摔倒了,就在原地享受一下摔倒的滋味。

23、由于助人而受亲爱,由于柔和而有魅力,由于温和而为人所偏爱,由于有一切德而受尊重。

24、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25、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26、感觉寂寞,只是因为你无所关注,无处付出。

27、漂亮的脸孔是给别人看的,而有智慧的头脑才是给自己利用的。

28、不知道自己缺点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想要改善。

29、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30、你若流泪,先湿的是我的心。

31、家庭是实现慈悲最基本的人伦组织。

32、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拓展:佛教经典静心语录(经典篇)】

1) 择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

2)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3)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4)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5) 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6) 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7)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8)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9)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10) 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11)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荆

12) 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3)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14) 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15) 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16) 世事茫茫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17) “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18) 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

19)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20) 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21) 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2)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23) 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24) 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25)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26)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27) 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28)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29)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30)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31)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32) 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33)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34) 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35) 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人生哲理的佛语语录一】

1、 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 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 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 谁,携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谁,扶我之肩,驱我一世沉寂。 谁,唤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轹。 谁,弃我而去,留我一世独殇; 谁,可明我意,使我此生无憾; 谁,可助我臂,纵横万载无双; 谁,可倾我心,寸土恰似虚弥; 谁,可葬吾怆,笑天地虚妄,吾心狂。 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离; 伊,揽我之怀,除我前世轻浮。 执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 深吻子眸,伴你万世轮回。 执子之手,共你一世风霜; 吻子之眸,赠你一世深情。 我, 牵尔玉手

2、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 ——释迦牟尼佛 《增一阿含经》

3、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4、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坛经》

5、 《般若》扫迷妄;《法华》示究竟。 ——蒋维乔 《中国佛教史》

6、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心柔顺了,一切就完美了,心清净了,处境就美好了,心快乐了,人生就幸福了。 人这一辈子,不管活成什么样子,都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一切喜怒哀乐都是自己造成。 人,要有一颗干净的心。无论相貌,无论着装,心的通透是最美的;不分贫富,不分高低,心的善良是最贵的。身处俗世,却不被俗世所染;对人几分真便会换取几分心;用情几多诚就会收获几多永恒。眼睛纯净,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心灵干净,才能拥有纯粹的感情。一个人的心就是一个人的世界。

7、 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维摩诘经》

8、 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维摩诘经》

9、 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维摩诘经》

10、 少年问智者:“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智者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11、 妙有(圆觉妙心) 《圆觉经》

12、 心净则佛土净 亦入世亦出世 在入世中出世 不二法门 《维摩诘经》

13、 外境非有 三界唯心 万法为识 《解深密经》

14、 《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愣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愣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是为“佛教十三经”。

15、 过去泥于“心注眼,眼注空”之说,务求定睛于空际,而睛不能定,又深以“观鼻前四指空,折回观心”为难。今忽悟“观空”、“观心”是同时一件事,“折回”不免是多余之言,且以观心之故,不求定睛于空际,而睛自定,又以观心而心空、空不起念,亦易于无念。 ——梁漱溟

16、 修密,只是为了调心养心,以改去其“心不能闲”之病。 ——梁漱溟

17、 “不除妄想不求真” ——永嘉 《证道歌》

18、 “灿烂的太阳普照万物——那是白天。它让人迎接黑暗的夜! 黑暗的夜空,笼罩着痛苦众生的心。 众生啊,这无边的黑暗,就是那虚妄的无明心。它让人们在轮回中永续。 佛心漂入大海,反映在无垠的天空。这就是甘露的源起。 虔诚者们,让甘露沐浴苦难的心, 唤醒沉睡的佛性——那是过去善缘种子的秧苗, 尤需甘露滋润。” ——仲巴仁波切 《瑜伽士之歌》

19、 “灿烂的太阳普照万物——那是白天。它让人迎接黑暗的夜! ——仲巴仁波切 《瑜伽士之歌》

20、 其功德为: 一、净除烦恼显俱生智 二、调柔气脉证无死果 三、降伏魔仇摄十法界 ——金刚亥母

21、 咒 语 : 嗡 班杂 贝若渣尼也 哈哩尼萨 吽吽 呸 梭哈 ——金刚亥母

22、 一念真实一切是,一念不真实一切不是。 ——梁漱溟

23、 “若离执计是见王,若无散乱是修王,若无作求是行王” ——贡噶上师 《恒河大手印偈颂》

24、 天未明,念习静当在后半夜,睡醒时试为之。又念每晚将睡前,宜清净其心,俾梦中少杂乱念头,庶可睡安稳,而醒时精神较好 ——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

25、 一日间当有一时间习静。 ——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

26、 “发愿”与“见体”是吾人一生最要紧的事。愚当下甚有警省。吾人一生若于此二者皆无有,则只有下堕,一生不如一生。因而时时念及之。 ——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

27、 脚踏实地在此岸,精神探险达彼岸。

28、 “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如来所说十二因缘分,皆依一心”。 《十地经论》

29、 人无所舍,必无所成。心无所依,必无所获。自己的路只有自己去走,自己的心还须自己去度。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自己的也只有自己。能怨恨嫉妒的是自己,能智慧温暖的还是自己。心中有岸,才会有渡口,心有所持,才能行之安然。

30、 一切事物皆因缘所生,成为假有;虚妄不实,故为真空;空、假不可分离,非空非假即是中道。于一心同时观悟此三者,称“一心三观”。 ——慧文

31、 “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

32、 “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 ——慧远 《法性论》

33、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慧能 《坛经》

34、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 ——智觊 《摩诃止观》

35、 “心和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马鸣 《大乘起信论》

36、 “三界虚伪,唯心所作”。 ——马鸣 《大乘起信论》

37、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惠能 《坛经·机缘品》

38、 古语云:福尽灾来,禄尽人亡。世人皆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殊不知,世人之福,皆有定数;福报享尽,灾到人亡。古圣先贤告诉后人,少年培福,中年积福,老年享福。如此一来,则人之福报则绵长不尽矣。 《每日一禅》

39、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希迁 《参同契》

40、 在四大菩萨当中,观音主悲,是大悲的象征;文殊主智,是大智的化身;地藏主愿,是大愿的典型;普贤主行,是大行的代表。 《中国宗教》

【人生哲理的佛语语录二】

1: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2: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4: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悦。

5: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6: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7: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8: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9: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10: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11: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12: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13: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14: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15: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16: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于平凡,却享受平凡。

17: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18: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19: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20: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21:赞叹别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22: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23:真正的看破是提起,积极地为大众服务。

24: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25: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1、刹那便是永恒。

2、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

3、以深净心,入菩提舍。

4、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5、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

6、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大妄语。

7、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8、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

9、入佛种性,到于彼岸。

10、立志如大山,积德若深海。

11、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12、为欲利世间,专意求菩提。

13、时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14、住一切世界,心无所著。

15、心如灵空,无所分别。

16、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17、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18、如实观法,出生妙慧。

19、专念于佛法,未尝有散动;而以悲愿心,方便行于世。

20、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21、菩萨离迷倒,心净常相续。

22、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23、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24、行如来行,住如来道。

25、无我心调柔,能得如来道。

26、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27、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28、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做佛。

29、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30、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所见不同,见性不变。

31、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32、正念观察,调伏己情。

33、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34、不取为实,不着为净。

35、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6、永离诸相,心无所住。

37、狂性顿歇,歇即菩提。

38、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

39、于诸众生,恒起大悲。

40、心常寂静,知足少事。

41、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4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43、我当于一切众生犹如慈母,生长一切善根大愿。

44、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

45、于佛境界起信心,得佛灌顶心无着。

46、普为诸世间,修行菩萨行。

47、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槊无上道。

48、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49、若无我相,则无增减。

50、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