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丑陋的中国人名言 正文

丑陋的中国人名言

时间:2025-04-30 12:41:03

【篇一:走近鲁迅】

一直觉得雨天是适合看书的。

谢绝鸟语花香的繁华,一片书香细雨落在干涸的渴望里。在巴金老人的《秋夜》里走近了先生您,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您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这就是您了,先生。

不由自主的,身体好像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推入另一个空间,苍狗白云,从脚边飞去了,泡沫散尽。远处蹲伏着黑暗,乌鸦在天空歌唱,尘埃裹在风中到处乱撞,空气迅速下沉与泥土重叠,挨挨挤挤的洋屋浸在风雨中。走近一个屋子,一种简朴的味道迎迓,仅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身影,混沌之后这才恍然是先生,我打量了他,瘦得叫人担心,头发还是精神抖擞。

我敬畏地垂立在一旁,先生转过身来,抬起眼睛,融化了我的不安,他招我坐近前来。“您的《狂人

先生的脸显得安静,分明道:“但愿我的文章能像一束春光穿透被黑暗束缚的人们,寄予他们丝丝光明罢……”我

他恳切的目光炯炯有神,我好像看见了岩浆自地底泛滥涌出。我还想聆听先生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便急切问道:“先生作为大夫,怀着一颗慈悲之心,解救病魔困绕的难民岂不可乎?”

他摇了摇头,沉痛叹息着:“身为大夫徒增国民的体质,却无措于他们思想的草莽,行医焉有大益?以为当今济世良药莫若从文化入手。”由此先生成了寂寞中奔驰的勇士,把责任写在生命线上,用无形却犀利的匕首刺入敌人的心脏,“鲜血”是他的伴侣了。倏然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辞别先生,起身而去。想着虽然社会明亮成为主色,但其中也不乏黑暗,有时注入清泉都会浊色。前路注定坎坷。可是无法冷眼旁观,叹息肠内热。希望像先生那样把文字墨化为武器揭开社会的不足,为的是唤醒和净化。

一个激灵,回过神来,俯下眼来,依然是巴金老人的《秋夜》: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走近先生,温暖和力量自心底升起。

【篇二:走近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了子,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

我们首先来到了鲁迅家门口的百草园。这儿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地方,百草园的一边十分长,种了许许多多的植物,植物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绿油油的一片,有许多我叫不出名的植物呢!这些植物的外侧是由篱笆围起来的,在百草园的右边的地方,便是一大片菜地,这菜地的菜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在烈日下做运动。哦!对了,在百草园里还有两样原物还在,一样是菜地前的一口井,以前鲁迅他们家就在这口井里取水用的;第二样是草后面的一堵矮墙,这是鲁迅和邻居家的分隔,在矮墙的后面有一棵高大的树,这是邻居家的,大树的后面又有一大堵墙,这墙原来是没有的,人们为了纪念鲁迅所建造的。从讲解员口中得知这百草园原来更长,我们走的路也全是杂草,有许多小昆虫在这儿爬,我仿佛听到了蟋蟀在弹琴。百草园百草园,就是有很多种类的草组成的园子。

接下来,我们又去参观了鲁迅的住处,了解了鲁迅童年的生活:封建时期官僚家庭一步步败落,从小就承担起生活的重任,只有忧伤和孤独陪伴着他。然后,我们又通过一道石桥,来到了鲁迅的私塾的家。第三个房间的角落位置便是鲁迅读书的地方。在屋子的正中有一块匾,上面写着“三味书屋”,下面挂有一大幅画,画中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只肥胖的梅花鹿躺在那儿,每次鲁迅上学都要对画行礼。有一次,鲁迅因为去给爸爸换钱买药,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他便在纸上写了个“早”字,之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仅管事情越来越多了。在三味书屋的后面有一个小院子,虽然比百草园小得多,但那儿是同学们下课嬉戏的好地方。有那儿有一棵高大的梅树,一直活到了现在哦!鲁迅到17岁离开了私塾,开始了他的写作救国。

鲁迅在学习上做到了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他读了一辈子书,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临死之前还在艰难的写作。他唤醒了沉睡的人们,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他是绍兴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我们要学习他努力学习坚持写作的好精神。

【篇三:走近鲁迅】

鲁迅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他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深切真实的感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他所生活的年代里,弥漫着封建黑暗的气息,那个污浊的社会,不但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普通的“受众”,反而成为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作家,就像高尔基的作品《童年》之中的阿廖沙一样。

起初,面对日益衰微的旧中国,鲁迅先生和孙中山一样在学医,就在快学成时,鲁迅先生才真正意识到:想要救国,光凭身体上的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思想上唤醒民众,自由的'束缚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束缚。从那以后,鲁迅先生便弃医从文,真正开始从思想上让民众觉醒。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有无数的人因鲁迅的文章而彻底醒悟,可也有人企图让鲁迅先生“碰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依然拿起笔,坚定不移的写着,即使前方有无数的暴风雨,他也会说“:我所走的路,为的是全中国的人民,他们不了解我,我没有怨言,我坚信,我所走的路,一定是对的。”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在为革命做出伟大贡献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狂人日记》,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在现我的眼中,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我欣赏他的作品,对他的作品,无论何时,我都是满怀期望地去阅读,在他的作品中,我时刻感受到那一种对于文学的热爱。如果说文学创作是鲁迅的生命,那么他的对于文学的热爱,就是控制它整个生命的灵魂,假如当初鲁迅没有放弃学医,可能到现在,我们都还没有觉醒!

在若干年后的今天,在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今天,我们记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他们都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伟大贡献。但是别忘了,还有一个人;还有一个以笔为武器的普通作家;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革命家,鲁迅。

鲁迅是一个普通的人。

是一个站在我们中间的人。

是一个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人。

我听见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篇四:走近鲁迅】

在我,一个十六岁的高一学生看来:鲁迅,是永远也不可走近的。

鲁迅,是不可走近的,因为他是寂寞的:从小康家庭而坠入困顿,在每天店铺和药店的循环往复之间看清世态炎凉;从绍兴到南京学洋务,在奚落和排斥中与亲人分离;从中国到日本致力医术,在外人的歧视中发现国人的麻木不仁;从彷徨到呐喊,在万难被毁的铁屋中大嚷挽救将从昏睡入死的民族……谁能在如此特殊的年代有着如此特殊的经历?在我认识的人中想来也只有鲁迅了吧。

鲁迅,是不可走近的,因为他是寂寞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政府的“围剿”和迫害,面对“御用文人”的诽谤和风刺,面对广大人民的的麻木愚昧,“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是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对敌人顺手一击的讽刺,现在看来更像是驱除寂寞的苦药。

鲁迅,是不可走近的,因为他是寂寞的:生在近代,却无时无刻不警示着一代一代的后人。读过鲁迅的作品,个个丑陋的中国人: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麻木、卑劣、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都揭露无遗,即便是现在,我们的身上仍残留着它们的种子,行走在社会上仍处处可见。鲁迅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审视着当时甚至现今的社会,对丑恶,陋习,弊病进行着无情的揭露批判,多么深刻,却又多么寂寞。

在我,一个十六岁的高一学生看来,鲁迅,是永远也不可走近却又必须走近的。鲁迅把自己投入到了黑暗窒息的深渊中,发出刺眼的光亮,为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走近鲁迅,便是走进他内心深处的寂寞——包含着勇气、热忱、客观、严谨的寂寞。

阅读《家丑不怕外扬》。(13分)

⑴家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人们都爱自己的家,因为爱就产生了护短之心,于是“家丑不可外扬”。

⑵然而,如果爱,请真爱,真正的爱,不是隐瞒丑恶,佯装美好。“家丑”始终是“家丑”,不会因为不扬而消失,更不可能变为“家美”。所以,家丑不怕外扬。

⑶传奇作家柏杨曾说过:“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他的《丑陋的中国人》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代中国人,也刺痛了一代中国人。所谓爱之深,痛之切,面对隐疾,唯有直面,方能解决。

⑷家丑不怕外扬,是勇于自省,敢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⑸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全世界的注目下,跪倒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下了。

⑹他这一跪,让德意志站了起来。

⑺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陆续向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遗属支付巨额赔款,教育部门则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要“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

⑻于是,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回到了欧洲的怀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⑼说到底,家丑不怕外扬,是对真理的坚持。

⑽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并不因为柏拉图是他的老师,而不去批评柏拉图的缺点和错误。有的人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⑾没有家丑不怕外扬的勇气,没有追求进步的坚持,亚里士多德早已“泯然众人矣”。而从整个哲学史来看,人类精神探索的脚步,或许要放慢很多年了。

⑿那么,对那些溺爱、盲爱、滥爱家的人,我们也要勇于说一句:“吾爱吾家,吾更爱真理!”如果我们坚持真理,不惧自省,我们就能拥有更美好的“家”。

⒀那么,家丑何必怕外扬?

小题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小题2:通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的。(3分)

小题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并说出其作用。(4分)

小题4: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第⑹自然段“他这一跪,让德意志站了起来。”句中“站”的具体内涵。(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家丑不怕外扬

小题2:(3分)“面对隐疾,唯有直面,方能解决”的求实态度;勇于自省,敢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是对真理的坚持。

小题3:(4分)举例论证(1分)列举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跪倒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的事例,(1分,其他两例亦可)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家丑不怕外扬,是勇于自省,敢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的观点。

小题4:(3分)德国回到了欧洲的怀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小题1:

试题分析: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标题就是论点。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抓住作者有提领性、总结性的议论的句子,从求实、担当、坚持真理三个方面来概括。

小题3: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议

小题4:

试题分析:结合历史和时事知识,了解事件的背景,从一个人的行为让一个国家得到全世界的承认这方面来概括。

读书的好处

读书的好处有很多.我给你介绍以下几点:

1.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

2.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

4.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

5.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读书的名人故事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日常读书的方法

1、读书不二法

专心致志,一段时间内,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决不读第二本书。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著名学者梁实秋曾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2、波浪渐进法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过一段时间再读,原来读来无味的地方可能就读出感觉来了。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一种sq3r读书法,强调循序渐进,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段。一部《红楼梦》,少年读来,只看到“爱在缠绵中,情的悱恻里”。老年读来,便能读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自己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也有些人一读书就就犯困,精力不能集中,那就分段来读,一般人在半小时之内注意力最集中,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半小时,大约每次可以读一万多字左右。

3、比较品读法

一次读几本书,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不怕不识书,就怕书比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侯谌自视甚高,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再三,这才知道《三国志》确比自己的《魏书》好,当即烧掉自己的书稿。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比较品读可以是横向的,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怎么样?对比《丑陋的日本人》就会读出奥妙;也可以纵向比较,读不懂奥巴*,可以读一读罗斯福,就恍然大悟。搞研究或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4.垂直阅读法

看书一目十行,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文学家高尔基就是这样。因为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须浏览;有些书包罗万象,无法精读,比如《四库全书》,平均一天读3万字,也要用72年,才能读完。几乎无人能够精读;有些书不知优劣,则应先速览而后决定是否需要精读。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读”,就是抓住文章梗概、主要事件或中心论点,剪除枝叶,补叙、背景、引文等内容,跳过去不读。垂直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用于读一般小说或快速浏览资料都相当不错。

5、字斟句酌法

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如同上好的牛肉干,极少水份,句句精髓,大段速读,难免会消化不良。所以必须边读加以思考。孔子就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散文大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吃草“

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我的体会是:用眼睛来读书者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的方法适合特别读经典。比如读《论语》、《道德经》、《沉思录》等等,嚼得愈久,愈有滋味。还可以用于加深理解书中的核心内容和精彩片断。

6、精华提炼法

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我国三十年代涌现的一大批学术大师都是这样:“不动笔墨不看书”。每阅读一本书,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并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历史学家吴晗,特别擅长于做读书卡片。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就抄在一张卡片上。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语言学家王力就说:“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是没有好好看。”美学大家朱光潜特别推崇写读书笔记:“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我的体会是,“读破书万卷,真传一句话”。读一本书,真能够提炼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

7、高山仰止法

以欣赏的眼光去读书。读出美味,读出乐趣。正如宋代诗人尤袤所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我的体会,越浮躁的人,越是目空一切,越深沉的人,越是对真理怀有敬畏之心。读一本高尚的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士对话,你的态度越虔诚,你的收获就越大。这种方法最适合读宗教与哲学与军事经典,如《圣经》、《易经》、《孙子兵法》。

8、居高临下法

站高一层,像老师审查学生作业一样去读书。我认识的几位编辑,通常都是用这种方法读哪些热门“畅销书”。确实,如果被那些“乱花迷人眼”的书“雷倒”,不加批判地去接受,就会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思想被别人用襟带牵着走。”经常对读过的文章审视可以不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我的体会:一本书,以粉丝的姿态去“仰读”,和以批判的态度去“俯读”。感觉大不相同。我在读德鲁克的时候,先用高山仰止法去拜读,然后用居高临下法去审读,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发现了大师存在的问题。要做到赏析结合,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才能让读书人的水准高过书的水准。

9、多维研读法

从多个角度去读一本书,比如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读,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读,还可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读。读来意境会大不相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数学家华罗庚则发明了“猜读法”,从猜谜的角度去读书。看了书名后先闭目静思,猜想书中的结构与内容,然后再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他就可以速读。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还培养了他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10、求医问药法

汉代经学家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求医问药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因病求医,对症下药。 作家王蒙就有体会:有“躁郁症”要读《老子》。我体会:“读书破万卷”,这个“破”字,功夫不是下在将书读“破”上,而是要破解问题。用药当用良药。《孙子兵法》云:“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则得其下下。千万不能吃错了药。读一本坏书或庸书,就等于和一位庸人或坏人对话。 如何做一个善问者?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做法是问三个问题:a、“是什么”(what?);b、“怎样办”(how?);c、“为什么”(why?)。如果这三问之后还有疑问,那我再补充一条:“扪心自问”,往往会一通百通。

11、营养搭配法

读书如进食,少读书则营养不足,从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看:以色列约64 本;俄罗斯约55 本;美国约50 本;而中国约是 5 本。显然总是就少。另一方面,有许多人只读一类书,知识偏食,也会营养不良。理论工作者,读点文学书,文艺工作者,读点哲学书,成年人读点童话,《哈里波特》,同时吃法也有不同,培根讲“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我经常与企业家接触,发现他们走得不高不远,一定读书太浅;走得又高又远,一定读书不浅。预知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看一个人阅读的书目,绝对比看手相星相更准确。

12、病毒预防法

不读书的人,往往死于精神饥渴;乱读书的人,大半死于思想中毒。有一些书,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可以理解人性,但容易中毒,有些书成分复杂,正如林语堂所言:“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比如读希特勒《我的奋斗》,对二战历史一无所知,像一张白纸,很可能读来先入为主,成了纳粹的信徒。最好能够先读下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戴高乐《战争回忆录》,读书如交友,带着疑问去切磋。什么人交什么朋友,多交益友、诤友、挚友,少交损友、佞友、恶友。伟人与常人的差别也许就在一本书。

13、同频共振法

读书与交友都是讲缘分的,所谓一见倾心。有些书虽然好,我们读了没有感觉,那就是无缘,勉强

去读,那是在在糟蹋自己,更是糟蹋书。交友求知音,读书求会心。正如钱钟书所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也许要在百年后、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在时空的彼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读书人的初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苦,如战国时苏秦 “头悬梁,锥刺股”;这种“苦学”。比较适合考学、考研、考托福;读书人的中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人的上乘境界,是品味读书之乐,读得欣喜若狂,读得泪流满面,读得茅塞顿开。我自己深有体会:阅读者,悦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