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古无不效之方,而世医不识之病。——孙一奎《赤水玄珠序》
2.名相治国,名医活人,人贵于人有济耳。——郭霭春
3.医之临病,胜于临敌。——怀远《医彻卷四医箴疗医》
4.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5.学到知羞,方知艺不精。——张景岳《类经论治类四失》
6.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7.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眩晕》
8.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二攻里发表寒热殊涂笺》
9.痛夭枉之幽厄,惜坠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10.医书不熟则医理不明,医理不明则医识不精,医识不精则临证游移。——赵雄驹《伤寒论旁训·序》
11.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过,亦不能全信。须对症细参,斟酌尽善。——吴瑭《医医病书》
12.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13.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孙思邈《千金翼方万病》
14.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聂尚恒《活幼心法卷一》
15.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
16.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杨泉《物理论》
17.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18.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19.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褚澄《褚氏遗书》
20.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陈梦雷
21.学者非读万卷书,未可轻言医。——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五》
22.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孔穴主对法》
23.医虽小道,而性命攸关,敢不知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之三传中录京师水火说》
24.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徐廷祚《医粹精言卷一胞以为怀》
25.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程国彭《医学心悟》
26.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病机赋》
27.病不可不察隐情,药不可徒拘成法。——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28.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29.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
30.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机《伤寒论原序》
31.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
32.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
33.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王叔和《脉经序》
34.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
35.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贯众》
36.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37.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
38.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39.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篇》
40.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41.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
42.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王叔和《脉经序》
43.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李梃
44.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45.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
46.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
47.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赵宜真《秘传外科方总论》
48.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陈士铎《洞天奥旨卷十六劝医六则》
49.一人生死,关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吴尚先《理渝骈文续增略言》
50.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张畹香《张畹香医案卷上》
51.寸尺弱,勿汗,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程钟龄
52.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徐灵胎《医贯砭卷上伤寒论》
53.学医业者,心要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始晓天时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吴谦等《医宗金鉴运气要诀》
54.疾有误凉而得冷,证有是非而实非。差之毫厘,损其寿命。——褚澄《褚氏遗书》
55.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56.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序》
57.医以济世,术贵乎精。——吴尚先《理渝外治方要略言》
58.术日以精,怀日以虚;名日以高,行日以谨。——吴尚先《理渝骈文》
59.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华佗《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
60.良医医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草本典卷二十二》
61.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李中梓《医宗必读用药须知内经之方法论》
62.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顾仪卿《医中一得》
63.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程国彭
64.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三》
65.今之医者,凡遇一证,便若观海望洋,茫无定见,则势有不得不为杂乱,而用广络原野之术。——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
66.古人以神圣工巧言医。又曰:医者,意也。以其传授虽的,造旨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无愧与医乎?——朱震亨《局方发挥》
67.人知君相不易为,不知医士不易为。盖君相之生杀人也,其道显而共闻;医士之生杀人也,其道微而难辨。——李中梓《诊家正眼尤序》
68.医本期于济世,能治则治之,不必存贪得之心。近率以医为行业,谓求富者莫如医之一途。于是朋党角立,趋利若骛。入主出奴,各成门户。——赵学敏《串雅内编》
1、如果说,读书是在奠定人生的基石,在梳理人生的羽毛,那么,实践,就是在构建人生的厅堂,历练人生的翅膀。是不是,人生经过了实践,才能真正矗立、飞翔在天地之间。
2、一生建树唯知识,百岁成功有辉煌。
3、有经验而无学问胜于有学问而无经验。
4、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
5、数学,科学的女皇;数论,数学的女皇。 ——C·F·高斯
6、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
7、袁枚自幼记性不佳,看书必加摘录,久之分门别类,积而成书,自备作诗文时掀翻獭祭,或谈论时作中郎枕秘欺人耳。此时,零星散记未分门类者,尚有三十余卷,皆视为糟粕,所好不存焉,家中藏书五万卷,初自以为多矣,近闻毕秋帆先生家藏书九十五万卷,以随园比之,如米粒入太仓,其所考据证引,敢自信哉?敢自足哉?——袁枚
8、至于青少年,我认为还是应引导他们博览群书——无论是中外名著,还是一般通俗小说。少不看《红楼梦》已是老话。从书中了解一些社会、人生、世态人情,对于青少年成人以后立身处世、竞争都会有好处。——朱虹
9、博览群书实属没有必要,应当找那些能消除你心中的疑团的书来读。
10、读书触类旁通博古通今,实践举一反三立异 标新。
11、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12、"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读书如同一位位先哲圣人促膝谈心。大义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畏的鲁迅说:"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更有那视死如归、凛然就义的君子谭嗣同,对你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3、以自己的辛勤的劳动所取得的成果,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14、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法国哲学家、文学家)
15、要记住,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一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就要如获至宝,准确地摘记下来。天才是就是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这样,卡片摘记积累的多了,功到自然成,你就可以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分析研究,综合利用,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吴晗
16、劳动教养了身体,学习教养了心灵。 作者:史密斯
17、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18、浓厚的智力、兴趣、气氛促使他们去阅读,而阅读是使他们学习得好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 [苏]苏霍姆林斯基
19、"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作者:陶行知
20、预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蒲松龄
21、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读。
22、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生命的事。
23、富兰克林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24、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25、好口才并非天生,后天训练更重要。——陈彬
26、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佚名
27、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佚名
28、有些书只需品尝,有些需要吞咽,还有少数的应该细嚼。——培根
29、简历是供人筛选给予你面试机会用的,所以不管写什么,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优点。在校的学习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有学习的能力。——唐骏
3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宋)郑耕老
31、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教材的兴趣。
32、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钱穆
33、人生是门大学问,有时"退步"反而更能进步。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当咱们应对难题不奏效时,不妨思考"退一步",思考思考再前行。
34、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作者:凯勒
35、书籍是岂立在时刻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36、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作者:德伯里
37、读书心细丝抽茧;练句功深石补天。作者:柯灵
38、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39、"不学诗,无以言。"
40、读书不是用来打发时间的,而是为了打开智慧大门。
41、读书就像打开一扇神奇的大门,让你走进无边的宝藏。——作者:冼奇琪
42、环境于人的影响极大,亲师取友,问道求学是创造环境改进自己的最好的方法,你们于潜心独研外更要注意这一点,万不要一事不管,一毫不动,专门只关门读死书。——向警予
43、念书谓已多,抚事知不敷。
44、奇文共浏览,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45、念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薛宣
46、用功进修不只有益于我的心灵,并且有益于我的身体。因为这样专心念书的自己对我就是一件乐事,我不再思量我的那些疾病,疾苦也因此减轻了。——卢梭
47、学问不都是在书本上得来的,在事实上得的履历,也就是学问。 —— 陈毅安
48、念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
49、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50、念书如行路,历险毋惧怕。
1、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
2、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杨泉《物理论》
3、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4、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
5、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王叔和《脉经序》
6、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李梃
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8、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9、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10、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褚澄《褚氏遗书》
11、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陈梦雷
12、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13、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
1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机《伤寒论原序》
15、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
16、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
17、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王叔和《脉经序》
18、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
19、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贯众》
20、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21、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
22、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23、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篇》
24、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
25、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
26、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赵宜真《秘传外科方总论》
27、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陈士铎《洞天奥旨卷十六劝医六则》
28、一人生死,关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吴尚先《理渝骈文续增略言》
29、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张畹香《张畹香医案卷上》
30、寸尺弱,勿汗,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程钟龄
31、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徐灵胎《医贯砭卷上伤寒论》
32、学医业者,心要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始晓天时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吴谦等《医宗金鉴运气要诀》
33、疾有误凉而得冷,证有是非而实非。差之毫厘,损其寿命。褚澄《褚氏遗书》
34、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35、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序》
36、医以济世,术贵乎精。吴尚先《理渝外治方要略言》
37、术日以精,怀日以虚;名日以高,行日以谨。吴尚先《理渝骈文》
38、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华佗《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
39、良医医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草本典卷二十二》
40、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李中梓《医宗必读用药须知内经之方法论》
41、学者非读万卷书,未可轻言医。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五》
42、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孔穴主对法》
43、医虽小道,而性命攸关,敢不知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之三传中录京师水火说》
44、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徐廷祚《医粹精言卷一胞以为怀》
45、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程国彭《医学心悟》
46、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病机赋》
47、病不可不察隐情,药不可徒拘成法。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48、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顾仪卿《医中一得》
49、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程国彭
50、自古无不效之方,而世医不识之病。孙一奎《赤水玄珠序》
51、名相治国,名医活人,人贵于人有济耳。郭霭春
52、痛夭枉之幽厄,惜坠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53、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54、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聂尚恒《活幼心法卷一》
55、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眩晕》
56、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二攻里发表寒热殊涂笺》
57、医之临病,胜于临敌。怀远《医彻卷四医箴疗医》
58、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三》
59、今之医者,凡遇一证,便若观海望洋,茫无定见,则势有不得不为杂乱,而用广络原野之术。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
60、古人以神圣工巧言医。又曰:医者,意也。以其传授虽的,造旨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无愧与医乎?朱震亨《局方发挥》
61、医书不熟则医理不明,医理不明则医识不精,医识不精则临证游移。赵雄驹《伤寒论旁训序》
62、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过,亦不能全信。须对症细参,斟酌尽善。吴瑭《医医病书》
63、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64、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65、人知君相不易为,不知医士不易为。盖君相之生杀人也,其道显而共闻;医士之生杀人也,其道微而难辨。李中梓《诊家正眼尤序》
66、学到知羞,方知艺不精。张景岳《类经论治类四失》
67、医本期于济世,能治则治之,不必存贪得之心。近率以医为行业,谓求富者莫如医之一途。于是朋党角立,趋利若骛。入主出奴,各成门户。赵学敏《串雅内编》
68、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孙思邈《千金翼方万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