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元宵名言警句 正文

关于元宵名言警句

时间:2025-05-08 17:25:01

元宵节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的过法稍有不同的是,过元宵节被称作“闹元宵”。一个“闹”字把元宵节的狂欢气氛表达得极为生动。下面是关于元宵节的诗词名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元宵节的诗词名句

1、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3、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4、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5、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李梦阳《汴京元夕》

6、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7、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8、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宋)姜白石《诗曰》

9、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0、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1、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12、看灯记得年时节。——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13、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丘逢甲《元夕无月》

14、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5、群品欣欣增气色,太平依旧独闲身。——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6、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17、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8、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9、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0、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清)符曾《上元竹枝词》

21、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琴瑟伴歌舞,佳人摆细腰。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东方骏《庆元宵》

22、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杨璐《雨夜元宵》

23、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24、玉润珠圆春韵浓,听吟犹睹远方容。汤团蜜饯甜心里,网下难逢网上逢。——《元宵情》作者:江雪涛

25、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26、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27、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

28、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9、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30、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格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清)李调元《元宵》

元宵节的诗词

1、槟榔屿杂诗 (清·丘逢甲)

一轮月照万花娇,歌管声中长夜潮。

宝马香车春似海,打球场外看元宵。

2、鸳鸯湖棹歌 (清·朱彝尊)

曲律昆山最后时,海盐高调教坊知。

至今十棒元宵鼓,绝倒梨园弟子师。

3、昭君怨·元宵感事 (清·吴绮)

记得去年时节,烂醉红灯白雪。

今日又离家,见梅花。

无限西州旧事,独剩江山如是。

老却眼中人,奈何春。

4、一斛珠 怀故园(清·徐灿)

恁般便过元宵了。踏歌声杳。

二月燕台犹白草。风雨寒闺,何处邀春好。

吴侬只合江南老。雪里枝枝红意蚤。

窗俯碧河云半袅。绣幕才牵,一枕梅香绕。

5、江城子 元宵苦雨(清·黄永)

儿童铙鼓闹新年。正喧然。画屏前。

为甚和风和雨、晚廉纤。

遥想云中今夜月,人不见,暗团圆。

有人携手玉阑边。悄无言。恰凭肩。

且向红灯绿酒、共流连。

翠袖双擎私致语,君莫负,上元天。

6、点绛唇 竹洲仲诰集同人于涉园玉玲珑馆饯梅(清·黄燮清)

粉淡烟浓,半开半谢元宵节。

暗香谁惜。留在罗裙褶。

浅醉微吟,花外寒犹力。

春阴寂。画帘如月。添个人吹笛。

7、高阳台(清·龚自珍)

宫烛凄烟,庭梅妒月,扬州曾记元宵。

几度相逢,云萍依旧飘萧。

谢娘风格清寒甚,捧红丝、劝写无聊。

尽孤他,明月楼台,夜夜吹箫。

明知相约非相误,奈莺期不定,鸾镜终抛。

万一重逢,墨痕留认鲛绡。

青衫不渍清樽影,只模糊、红泪难销。

且禁他,今夜江风,明夜江潮。

正月十五夜灯

唐代: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赏析

本诗描写 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

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千门开锁万灯明:“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即人都出门了。

“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著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正月十五夜

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赏析

正月十五日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上元节。该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观灯的景象。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驰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况如许。“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洛阳城处处如此。唐代,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中说:“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可与此诗相印证,可见隋唐时代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是说原本黑洞洞的城门与黑沉沉的城河在节日的夜晚也点缀着无数的明灯,远远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桥银河了。

中间两联是节日欢乐气氛的具体写照:万家空巷,一起涌上街头;人人雀跃,不分富贵贫贱。上联写达官贵人,走马观花,马蹄溅起飞扬的尘土;明月当空,照耀着簇簇攒动的人群。下联写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游伎们艳装行歌,唱着“落梅”一类通俗流行的歌曲。“裱李”,是说游行的歌伎们浓装艳抹有如桃李。“行歌”是说她们边走边舞,边舞边唱。“落梅”,即“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的典调之一。这里泛指一般通俗歌曲而言。由这些描写不难想象,洛阳城里的元宵之夜,成了不眠之夜,不知不觉已至深更半夜,但欢腾的人群仍然乐而忘返,希望这一年一度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过去。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称“执金吾”,指京城里的禁卫军。据史记载唐代设左、右金吾卫,主管统率禁军。玉漏,指古时的计时器,用铜壶滴漏以记时。统观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十五夜观灯

唐代: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简析

新正元旦之后,人们忙着拜节、贺年,虽然新衣美食,娱乐游赏的活动却比较少;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把新正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 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靠楼的(灯光)似明月高悬。为这节日增光添彩的,当然还少不了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宋代以后,元宵节的热闹繁华更是盛况空前,人们不但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而且尽情歌舞游戏。更为浪漫的是,青年男女往往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较为自由地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泪湿 :一作:满)

赏析

明代徐士俊认为,元曲中“称绝”的作品,都是仿效此作而来,可见其对这首《生查子》的赞誉之高。此词言语浅近,情调哀婉,用“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两幅元夜图景,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仿佛影视中的蒙太奇效果,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写出一位女子悲戚的爱情故事。

上阌描绘“去年元夜时”女主人公与情郎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起首两句写去年元宵夜的`盛况美景,大街上热闹非凡,夜晚的花灯通明,仿佛白昼般明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女主人公追忆与情郎月下约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间互诉衷情的温馨幸福溢于纸上。从如昼灯市到月上柳梢,光线从明变暗,两人约定的时间又是“黄昏”这一落日西斜、素来惹人愁思的时刻,皆暗示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会朝着悲剧发展。

下阕写“今年元夜时”女主人公孤独一人面对圆月花灯的情景。“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一年过去,眼前的景象与去年没有两样,圆月仍然高挂夜空,花灯仍然明亮如昼,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时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无限相思之苦。之所以伤感,是因为“不见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恋人抛诸脑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头。令人肝肠寸断的相思化作行行清泪、浸湿衣衫。“泪满春衫袖”一句是点题句,将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宣泄出来,饱含辛酸蕴藏无奈,更有无边无际的苦痛。

此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全词在字句上讲求匀称一致,有意错综穿插,它用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上四句与下四句分别提供不同的意象以造成强烈的对比。上下阕的第一句“去年元夜时”与“今年元夜时”,第二句“花市灯如昼”与“月与灯依旧”,两两相对,把“元夜”“灯”作了强调;而“人约黄昏后”与“不见去年人”,则是上阕第四句与下阕第三句交叉相对,虽是重叠了“人”字,却从参差错落中显示了“人”的有无、去留的天差地别及感情上由欢愉转入忧伤的大起大落,从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起伏变化。

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词的语言通俗,构思巧妙,上片写去年,下片写今日,重叠对应,回旋咏叹,具有明快、自然的民歌风味。结尾“泪满春衫袖”一句,则通过描写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十分充分。全词以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今昔对比、抚今追昔的手法,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凹首之感。语言平淡,意味隽永,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和苦痛体验,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一。语短情长,形象生动,又适于记诵,因此流传限广。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地区和海外华人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诗词名句

【篇一:《元宵》】

唐寅(明)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篇二:《京都元夕》】

元好问(元)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篇三:《永遇乐》】

李清照(宋)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篇四:《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唐)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

【篇五:《生查子·元夕词》】

朱淑真(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篇六:《上元竹枝词》】

符曾(清)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宵节习俗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元宵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汉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1.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平平安安。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戏曲表演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元宵节是城乡重视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中国民众特有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共同精神兴趣,复杂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食俗。

2. [舞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龙头鸟身形象,其后又编排六条蛟龙互相穿插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龙舞,是汉代张衡《西京赋》,作者在百戏铺叙中对龙舞作生动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象征。

3.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4.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民间传统节目——舞狮子

5.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纪念治水有功大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6.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两种。祭祀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7.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粥,有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风俗。

8.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9.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10.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风俗,有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