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鬼谷子的名言经典 正文

鬼谷子的名言经典

时间:2025-08-10 06:55:38

1、悬梁刺股

悬梁的故事发生在楚国一位名叫孙敬的贤士,到洛阳求学,为了勤於学习, 怕受睡眠困扰,因而把头发绑住悬於梁上,如果读书疲累,眼睛一合上,头低下 来,那悬在梁上的头发一拉,必定痛得醒过来,而后他苦读有成。 刺股的故事发生在战国苏秦身上。他在鬼谷子那儿学合纵连横之术,学成后 到秦国游说,不被采用。旅费用完只好回家,但家人皆不理他,他很羞愧难过, 於是发愤苦读。读累了打瞌睡,就拿一把锥子在腿上戳,把睡意赶跑,又继续苦 读。

后来,再出发游说诸侯时,无不成功,身挂六国相印,好不威风。

2、囊萤读书

车胤,晋代南平人,年轻时就爱读书,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苦,没钱买油 点灯。日子久了, 车胤觉得长久下去,将不知浪费多少宝贵时光,一定要想办法 解决才行。一晚,他见一群萤火虫, 一闪一闪的飞来飞去,立刻想到,如果捉十 几只萤火虫放在袋中,不就可以藉它们所发出的光来读书吗?

此后,他就每晚靠 著萤火虫的光来读书,有时甚至看到天明。

3、映雪读书

古时有一读书人名叫孙康,也因家贫,冬夜经常在雪地借助雪光返照来读书。 随月读书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作工,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 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 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

有时 ,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 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4、牛角挂书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 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 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

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

勤学专注之功 令人敬佩。

5、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6、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7、凿壁偷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设法坚持学习的精神。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作为中国纵横家鼻祖的张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学习权谋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自叹才能在张仪之下。张仪曾两次为秦相,前后共11年,亦曾两次为魏国国相,第一次4年,第二次仅一年余即卒于任上,死后葬开封市东郊宴台河村。

1、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出处】《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译文】兵力没有对手强大,不要去挑战,粮食不如对手多,不要打持久战。

2、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出处】《史记张仪列传》

【译文】羽毛虽轻,集聚多了,可以使船沉没;货物虽轻,但装载多了也可以折断车轴;众口所毁,就是金石也可以销熔;谗言诽、谤多了,即使是骨肉之亲也会消灭。

3、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于上。

【出处】《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译文】进攻强大的敌人就容易遭到危险;人民疲惫穷困,则容易抱怨君主。

4、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出处】《战国策张仪说秦王曰》

【译文】以治理混乱之国去攻打治理有序之国必遭败亡,以邪恶之国去攻打正义之国必遭败亡,以背逆天道之国去攻打顺应天道之国必遭败亡。

5、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

【出处】《战国策张仪说秦王曰》

【译文】假如谨慎做事,依道而行,可以占有天下。

莎士比亚说:你的舌头就像一匹快马,它奔得太快,会把力气都奔完了。发自内心的话,通常能深入人心。关于言语的经典名言警句,与您分享!

言辞是行动的影子。——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思考是我无限的国度,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德·席勒

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温·卡维林

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本·琼森

有多少话人们不得不说,只是为了打破沉默。——伊莱亚斯·卡内蒂

有一种人,他为了摆脱内心的激动状态,自己常常需要说话和爱听别人说话。—苏·西蒙诺夫

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莎士比亚

发自内心的话,就能深入人心。—尼扎米

语言属于一个时代,思想属于许多时代。—卡拉姆辛

争论是思想的最好触媒。—巴甫洛夫

言语本来应当是思想的仆人,但却往往变成思想的主人。—克鲁劳

舌头表露出的心境况,不下于表露出的身体状况。—科尔顿

说话周到比雄辨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培根

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莫里斯

人有两耳双目,只有一舌,因此应多听多看少说。—苏格拉底

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要。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但丁

言语是心灵的图画。—雷

言辞是行动的影子。—德谟克利特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契诃夫

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战国·鬼谷子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战国鲁·穀梁赤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聃经典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曾参

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司马迁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子

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战国策·秦策一》

高议而不可及,不如卑论之有功也。—汉·刘向

无验而言之谓妄。—汉·扬雄

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宋·魏了翁

修辞立其诚。—《周易·乾》

德进则言自简。—明·薛瑄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战国·孟轲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战国·荀况

言语须是含蓄而有余意。—程颢、程颐

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当则文。—程颢、程颐

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与己也。—程颢、程颐

理直而出之以婉,善言也,善道也。—明·吕坤

厚时说尽知心,提防薄后发泄;恼时说尽伤心,再好有甚颜色——明·吕坤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明·钱琦

誉人之言太滥不可,责人之言太尽不可,一事虽不畅意,日后亦无悔心。含蓄之妙不可不知。—清·石成金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发言须句句有着落方好。人于忙处,言或妄发,所以有悔。—明·薛瑄

君子之精神命脉存乎言,考言而责实存乎德。故言也者,德之华也,不可伪也。—明·王崇庆

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当从心,巧言由来当禁。—太平天国《戒浮文巧言谕》

“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鲁迅

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