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提醒闲人说是非的格言 正文

提醒闲人说是非的格言

时间:2025-05-10 16:54:57

学会做人的名人名言

1.为别人尽最大的力量,最后就是为自己尽最大的力量。——(英)罗斯金

2.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3.为自己找借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4.谄媚讨好别人,其实是缺乏自信。

5.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让大多数人喜欢就是成功的表现。

6.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

7.受人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

8.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9.真诚和理解是人与人交往中最珍贵的赠品。

10.藏巧于拙,用悔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不要抱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而应把这当成磨练自己的机会。

11.睁着双眼,不等于正视现实。

12.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13.一个人如果抛弃他忠实的朋友,就等于抛弃他最珍贵的生命。

14.只有把目光对准地平线的人才能找到自己的正确道路。

15.生活的美,来源于你对生活的热爱;友情的纯真,来源于你对朋友真诚的相待。

16.人们常常慨叹生活中缺少美,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17.心中常存:善解,包容,感恩,知足,惜福。

18.为人处事要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19.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在。

20.长相不令人讨厌,如果长得不好,就让自己有才气;如果才气也没有,那就总是微笑。

21.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22.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淡者,未必尽忘名利子情。

23.一个年轻时只顾自己的人,将会变成一个非常吝啬的人,老来便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守财奴。

24.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三毛

25.轻财足以聚人,律已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

26.不急于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纠正旁人,再听一听,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

27.友谊编制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但只要抽出一根主线,友谊之墙就会坍塌,这跟主线就是——“信任”!

28.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29.镜子只能照出你的外貌,而生活却能洞照你的心灵。

30.摆脱浅薄和低俗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

31.不怕事多,就怕多事。

32.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激人之语,多不顾其利害。

33.闲人无乐趣,赞美做警惕。

34.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念一些选择一些是非。

35.清清楚楚看昨天,扎扎实实抓今天,高高兴兴看明天。向昨天要经验,向今天要成果,向明天要动力。

36.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坏事不能多我一人。

37.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交友之道也。

38.一切的狡辩都源于我们内心的虚伪。

39.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40.对己忘功不忘过,对人忘怨不忘恩。

41.生活是一面镜子,乐观的人看到的是自己的微笑;悲观的人看到的则是自己的苦笔。

42.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

43.永远不与任何人包括对你最不友好的人纠缠。你搞你的人际纠纷,我忙我的业务工作。

44.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

45.暗中劝戒你的朋友,一定要在大庭广众中称赞你的朋友。

46.在最悲伤的时候,不能失去信念;在最幸福的时候,不能忘记挫折。

47.自己开小车,不要特地停下来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同事打招呼。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

48.怀疑别人排斥,其实是不能接纳自己。

49.没有任何一个有钱人,可伟大到不需要朋友。

50.贪得者身富而心贪,知足者身贫而心富;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51.贪士能济人,才是天性中惠泽;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工夫。

1、清平调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

算来何必奔忙。

人生碌碌,竞短论长,

却不道、荣枯有数,

得失难量。

看那秋风金谷,夜月鸟江;

阿房宫冷,铜雀台荒;

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

机关参透,万虑皆忘。

夸甚么龙楼凤阁?说甚么利锁名缰?

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

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

逢时遇景,舍翠寻芳;

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傍;

或琴棋释兴,或曲水流觞;

或说些善淫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

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

一任他人情反覆,世态炎凉,

优游延岁月,潇洒度时光。

2、苏东坡行香子词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休去劳神!

似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取天真。

几时归去做个闲人,

背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3、邵康节养心歌

得岁月,延岁月;得欢悦,且欢悦;

万事乘除总在天,何必愁肠千万结。

放心宽,莫量窄,古今兴废如眉列。

金谷繁华眼底尘,淮阴事业锋头血;

陶潜篱畔菊花黄,范蠡湖边芦絮白;

临潼会上胆气雄,丹阳县里箫声绝;

时来顽铁有光辉,运退黄金无颜色;

逍遥且学圣贤心,到此方知滋味别;

粗衣淡饭足家常,养得浮生一世拙。

4、醒迷歌

醒迷人,甘淡泊,茅屋布衣多快活;

布衣不破胜绮罗,茅屋不漏如瓦房。

不求荣,不近辱,平心静气随时俗;

了却人间闲是非,逢场作戏相欢逐。

也若毅,也若朴,一心正直无私曲;

终朝睡到日三竿,起来几碗黄虀粥。

吃一碗,唱一曲,自歌自在无拘束;

客来相欢奉清茶,客去还将猿马缚。

弹丝竹,品茗乐,总笑他人空忙碌;

南北奔驰为名利,未老先已白头秃。

夫妻缘,儿女欲,雨里鲜花风里烛;

多少白头送黑头,多少老人为少哭。

满壅金,满堂玉,何曾买得时常喜;

临危终觉一场空,只有孤身无伴束。

张门田,李家屋,今日钱家明日陆;

桑田变海海为田,从来如此多翻覆。

识得破,万事足,惟有修行不为禄;

吃喝玩乐终成空,无忧无虑方是福。

时未到,眉莫蹙,八字亨通有迟速;

甘罗十二受秦恩,太公八十食周禄。

5、半半诗

看破浮生半百,半生受用无边;

半残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开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寒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食棠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子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一半让将人间;

半思后代与桑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自来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6、治家格言

财也大,产也大,后代子孙祸也大;

借问此理是若何?儿孙钱多胆也大,

天般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少,产也少,后来子孙祸也少;

若问此理是如何?子孙钱少胆子小,

些微产业知自保,省吃俭用也过了!

7、陈眉公警世通言

一生都是命安排,求甚么?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甚么?

不礼爹娘礼鬼神,敬甚么?

弟兄姊妹皆同气,争甚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甚么?

奴仆也是爹娘生,凌甚么?

当官若不行方便,做甚么?

公门里面好修行,凶甚么?

刀笔杀人终自杀,刁甚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欺甚么?

文章自古无凭据,夸甚么?

荣华富贵眼前花,傲甚么?

他家富贵前生定,妒甚么?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甚么?

岂可人无得运时,急甚么?

人世难逢开口笑,苦甚么?

补破遮寒暖即休,摆甚么?

才过三寸成何物,馋甚么?

死后一文带不去,怪甚么?

前人田地后人收,占甚么?

得便宜处失便宜,贪甚么?

聪明反被聪明误,巧甚么?

虚言折尽平生福,谎甚么?

是非到底自分明,辩甚么?

暗里催君骨髓枯,淫甚么?

嫖赌之人无下梢,耍甚么?

治家勤俭胜求人,奢甚么?

人争闲气一场空,恼甚么?

恶人自有恶人磨,憎甚么?

怨怨相报几时休,结甚么?

人生何处不相逢,狠甚么?

世事真如一局棋,算甚么?

谁人保得常无事,诮甚么?

穴在人心不在山,谋甚么?

欺人是祸饶人福,强甚么?

一旦无常万事休,忙甚么?

8、立地成佛(无相颂)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

自从接触语文,苏轼这个名字就在小学课本中屡次出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书、画在宋代登峰造极,但仕途上却屡遭迫害贬官。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与常州,享年65岁。

但是仅课本对苏轼的介绍,往往不多。于是,我翻开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认真读起来。

这本书介绍了苏轼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和蔼可亲的一代文豪形象。

读罢此书,我对苏轼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点

苏轼从小刻苦努力学习,不断攀登艺术顶峰,取得巨大成就,这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苏轼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六岁入学后,每天回家,都要把课本上的古诗词抄在笔记本上。这不仅让他记得更加牢固,还可以练习书法,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苏轼那样从小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第二点

苏轼在人生遭遇重大转折时,依然乐观面对。

在苏轼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这样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宋哲宗听信小人谗言,将苏轼一贬再贬,不断流放。仕途上接连挫折,使他生活极其艰苦。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依然乐观如故。因为乐观,他纵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经》《尚书》《论语》的注解,写出至今脍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苏轼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从前,我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对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欢失望,丧失坚定的信念。所以从现在起,我向苏轼学习,像他那样做个乐观向上的人!

第三点

苏轼始终做到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

苏轼担任杭州太守时,他发现,杭州人口虽多,却无一家公立医院,导致一些病人还没来得及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苏轼为了让跟多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后改为安济坊)。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我最喜爱的苏东坡的一首词——《定风波》。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的人生品格。以前知道苏东坡是因为他的词,而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之后,才真正认识苏东坡。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才有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成尖酸刻薄。”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政治上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所带来的,然而,这正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未曾泯灭!

苏东坡为官时,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处处为百姓着想,颇受百姓爱戴。他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修研佛道。“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为艺妓题诗,与和尚趣谈,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进可朝堂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即使是泥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在被贬黄州的时候,为了生计开荒种地,将当时“贱如泥”的猪肉烹制出美味无比、流传至今的“东坡肉”。苏东坡的诗词里,既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作为诗人,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书法家,他自评“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不拘小节、天真烂漫;作为官吏,他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他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与潇洒。我喜欢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有时比较冲动、做事不经“大脑”,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所以我们会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用林语堂做结语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有人说,人生低谷时,建议读一些名人传记,看看别人在顺境或逆境中是怎样生存的,所以我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3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当我们学苏东坡他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东坡后来归隐于田园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所以我们才会叫他苏东坡。他变成了普通的农夫,真正开始务农了。

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他真的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我要向苏东坡学习,他心静如水、胸无尘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闲适,而且拥有乐观豁达的胸怀,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实的上帝的最美花儿,没有缺点,如此灿烂的屹立在文学史上的高峰!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4

有无数笔者写过苏东坡,但也仅仅是写过,东坡只是在他们笔下一闪而过,却从未活过。

而林语堂先生喜欢苏东坡,到了迷恋的程度,他在这本书里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所以,东坡先生,在他笔下活着。

有谁会不喜欢苏东坡呢,除非他的内心盛不下这么纯粹的人。苏东坡身上有着人们一生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语堂先生执着地喜欢着东坡,以致他笔下的东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们同样热情、幽默、豁达、真诚,也难免天真,并会为此遭受磨难。

虽时隔千年,林语堂在写这本传记时,仍无法冷静,他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苏东坡的身上,牵动自己的悲喜,也让这本书里的苏东坡活得更生动、立体。在这本书里,林语堂是冲动的,富于想象的,他眼里的东坡是一个神奇的综合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整本书里,林语堂先生勾摹出一个看似熟悉又有很多独特细节的苏东坡,官方简介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慢慢隐去,从林语堂这里复活的是一个“造酒师、人道主义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诙谐者”。这是密友嘴里的苏轼,是老友重逢。

林语堂和他的这本书,想要描述的是一个优雅智慧而又有趣的人,他活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但葆有着几近完美的人生。苦难没有让他生活沉重,反倒拓展了他人生的边界,这是林语堂渴望但无法企及的人生。

苏东坡有一种自然的魅力,让旁人无法抗拒,在平步青云时,他心无旁骛,绝极诗、文、书、画、词的造诣。纵使后来身处海南的瘴雨蛮烟中,他仍能胸中自有一片心安故乡。这又是他更大的魅力。当年面对乌台诗案,东坡被泼了一身的脏水,携带了二十多口家人来到黄州,生活从花团锦簇变成屋漏夜雨,凄凄惨惨戚戚。可他芒鞋短褂,亲自动手开鱼池、找菜种,经营苦难的生活,那些背后设计他的人,期待他落魄,希望他悲悲切切,他端出的却是一碗“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面对苦难,苏轼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生活赐我以苦难,我报之以哂笑,面对人生低谷时的样子,展示的就是自己的格局。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5

拜四处奔波所赐,在机场、机上以及高铁上,最近读了不少,慢慢记录如下吧。

说实话,林语堂这本书读来大失所望,想象中东坡居士的传记也当风流潇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才适宜,但此书中规中矩,乏善可陈,还夹带着翻译腔,治政以及与临川先生的篇幅又太多,读完跟读了一本《王安石传》似的。还别说,如果是王安石这种别扭的个性,倒挺适合这么书信训诂的写法。

哦,对了,也有可能我的胃口已经被各种东坡的轶事带偏了,我宁愿看东坡先生嘴炮全集,跟苏小妹(呜呜,貌似是虚构的人物、也没嫁给秦观)、跟佛印,甚至跟王安石都有好多有趣的调侃和插科打诨,茶余饭后一乐,倒是比综艺节目更有营养。

比如苏小妹三难新郎,简直是民间故事智慧的结晶,就拿苏小妹新婚夜给秦观出的对子来说吧,简直一绝。小妹存心刁难,写的是“闭门推出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不雨既指不行云雨之事,又谐音不语,而秦少游也才思敏捷,作答道“投石击破水底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霜谐音双,即是成双。多么有趣,我宁愿这是真的。

又比如东坡与小妹互相嘲笑相貌,居士笑妹纸凸额凹眼,作诗道“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小妹听完反唇相讥,“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亦笑话其兄眼距宽脸颊长,诗毕两人哈哈大笑,不以为忤。因为是民间故事,记忆中貌似两首诗作者也有可能反过来,但也不重要了。

当然不能忘了佛印。大部分故事都是居士调侃和尚的,但偶有和尚也欺负居士。话说,苏轼作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觉得写得特别好,于是传信给佛印鉴赏。和尚读毕,写了两个字“放屁”还给了他。得信后居士大怒,时值瓜州任职,特意亲自坐船过江到金山寺找佛印理论。佛印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好吧,居士也有吃瘪的时候呀。

哦,宿敌王安石也不能少。小时候去泰山玩,买了本泰山神话传说,大部分都是讲碧霞元君娘娘跟兄长黄飞虎之间的轶事,没想到中间还有段讲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小故事。传说,苏东坡与王安石一同去泰山游玩,看到一块奇石朝东面倾斜,东坡有意吟道“恨当年安石不正”,安石知道东坡在暗讽其贬谪之事,便也回道“到如今仍向东坡”,众人大笑。然而我觉得这回复还是略逊一筹,比不得居士牙尖嘴利。

以上,该书一概没有。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6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7

《苏东坡传》里提到过曾有一天饭后,苏东坡捧腹踱步,问道:“我肚子里是些什么?”侍者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识见。而他的侍妾朝云却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就是苏东坡独有个性。

苏东坡一生几乎从没做过大官,这绝不是他的才华不够,而是灵感来的总是不合时宜。在宋朝那个做任何事都需要小心翼翼的时代,像苏东坡那样,显然是不明智的。他也不是不明白,只是生性豪爽的他怎么能忍住自己的心里话呢?明明有能力却不被重用反而被一贬再贬,纵然是苏东坡也会对这个社会无奈吧?太多人的眼里容不下他啊!即使是他随手送给朋友的诗词也会遭到别人的舆论。

“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隋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苏东坡这样说过。

“新进”一词,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在朝为官的却误认为是苏东坡不信任他们,认为他们必会在朝廷造反。(虽然是事实,但被人一语道破也没面子。)于是,众怒难犯,就是皇帝也不能放着那么多人的抗议。苏东坡的“不合时宜”终究还是害了他,自己被官兵追捕,朋友们被牵连。对那些酒肉朋友,他表示后悔,但对他的知心朋友,他却表示绝不后悔。对社会现状作出正确评论的苏东坡,有什么理由要后悔?好在后来有两首送给子由的诗传到了了皇上手上,他见子瞻措辞悲惨,这才使苏东坡的案子虽有御史强大的压力,但是最后却判得很轻。这也许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苏东坡的“不合时宜”帮了他。

苏东坡总是受到历代皇后的庇护。元佑年间,朝廷在短时间内使苏东坡升至第三级翰林。不过苏东坡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大官——元柏四年三月十一日,在苏东坡恳请之下,朝廷终于降了他的职位,让他出任杭州太守。

苏东坡的不合时宜大概是他唯一的缺点了吧。在元佑八年的秋天,苏东坡的两个守护神相继离世,自那以后苏东坡的倒霉日子又开始了。直到他六十四岁去世的时候,一切才全部结束。

终了。世上再没有第二个像苏东坡这样不合时宜的伟人了。再没有了……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8

正值双节,却逢雨声潺潺。懒惰如我,不愿冒雨远行,只得在家翻几页书,清闲无忧,这感觉倒像是“住在水边”。

随手翻开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本就喜欢这位元气淋漓又富有生机的东坡居士。从书中的描写对他更是钦佩,作者写到: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听到作者这样的总结不免激动附和,只叹自己笔力不足。

专业使然,我总是对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与童年经历关注多一些。性格所有的线索、长大后的行为轨迹都能追溯到童年。

本书的第二章《眉山》中介绍了东坡先生的童年,眉州眉山镇是苏家的故乡。眉山镇干净整洁,夏季荷花盛开、香气袭人,东坡小时候在这里过得自由而快乐。东坡的祖父就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年轻时他们正住在乡间,自己广有田地。他祖父不像别家那样储存食米,却以米换谷,随后荒年歉收,他祖父乃开仓散粮、广播善行,全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东坡的叔父赶考高中正欲庆祝,祖父却在熏熏大醉,手里还攥着牛肉吃。读到这里我不免想到苏轼在任杭州知府时,疏淤泥、修堤坝之余,用以“东坡肉”招待工人,还要自制年夜菜与朋友把酒言欢,这不正是继承了祖父的胸怀和酒趣吗?

苏父虽然沉默寡言,终生难实现政治抱负,但有两个孩子之后还未放弃勤勉奋发,和后生之辈一起历经科举,名不被儿子所掩,可谓是后人学习的榜样。苏家各种图书插列满架,长辈不因一次落第嗟叹连连,晚辈高声朗读经典,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才造就了腹有诗书的东坡居士。而且苏父一直坚持做文章应舍弃华美靡丽、苏轼也受其影响。所以他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令人回望千年、一句“明月几时有”让人把酒问了千年。

东坡的母亲出身官宦之家,却勤俭节约,乐得做个“豪门贫小姐”。闲暇之余教儿子读《范滂传》,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正是母亲的鼓励,才让小东坡立志成为刚正坦荡的人。幼年的东坡和其他顽皮的孩童一样,喜欢掏鸟巢,但母亲却严厉告诫他们不得捕捉鸟雀。鸟雀得以在自家低矮的树枝上做巢,孩童的欢笑伴随鸟的鸣叫回荡在庭院。善良是一个人最好的品性,而有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正是苏轼胸怀天下的奠基石吧。

千年之后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依旧恓恓惶惶,莫不知苏家早已给出了答案。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9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0

看《苏东坡传》看到一半,忍不住要吐槽了。林语堂写东坡写到一半突然搁笔了,花了大量的笔墨,费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王安石及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直到把王安石贬得一无是处,终于倒台,对政治和人生同感失望,这才罢休。林先生笔下的王安石与学生时代历史书上介绍的王安石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历史书上的王安石只不过是个悲剧的改革者,他推行的变法也是有利有弊的,可是在林语堂的笔下,王安石的变法不但百害而无一利,连王安石本人人品也极其低下,几乎等同于一个千古罪人了。林因为崇拜东坡,极力为东坡辩护,连东坡的家人,他也一并使用的褒词,极具性格。

林语堂是名人,跟林语堂同时代的名人也不少,梁启超就为王安石写了一本35万字的传记,当然是对王安石倍加尊崇了。在中学时代的历史教材中,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也是较为客观的。

有资料说,林语堂本身是一个具有商业性质的作家,他知道写什么样的文字容易吸引读者,加上写名人传记,而且是为自己非常崇拜的名人写传记,很容易带上个人情感,所以,林把东坡写成神一样的人物倒也不奇怪。而王安石与东坡是政敌,要捧其中一个,势必要踩另外一个了。

但是,作为读者,我们读到这样的文字就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没有哪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哪个人是十恶不赦的,尤其是一个千百年来为人们广为熟知的名人。就是林语堂本人,后人对他的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

所以,读书令人思考,说得一点都没错,没事还是要多看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