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十年坚守岗位的人生格言 正文

十年坚守岗位的人生格言

时间:2025-05-10 20:46:59

《最美铁路人》观后感1

“最美铁路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持了几十年;他们深入一线开展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日日夜夜奔波,与家人聚少离多;他们全心全意服务老百姓,保证安全与护送回家,他们用行动说话,他们用时间证明,他们以真情打动,他们是最美的铁路人。美在内心。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完美时光,而他们却放弃享受,奉献自我大半辈子的时间在铁路上,与铁路相依相伴。他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讲道德、有素质、有善心、进取向上、热爱祖国。

美在奉献。人们常说,现今社会,人情冷漠,人间关系惨淡,两邻互不相识。可总有那么一群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做着你想也不敢想的事,坚持着你想也不敢想的坚持,奉献自我,服务他人,他们是最美的铁路人。

美在坚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讲究安全,敬畏科学;坚持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美丽。他们在铁路事业上坚持十年、二十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中国铁路事业添砖加瓦,保证安全。

美在奋斗。爱国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美德,是推动铁路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必须武装知识,强健身体,克服困难,用青春,用奋斗书写铁路发展的美丽篇章。建设交通强国,像他们这样默默付出的人还有许许多多,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践行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展示了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

他们是最美的人,他们有最暖的情。

《最美铁路人》观后感2

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我们观看了最美铁路人专题片,我感受颇深,这些人都是在一些普普通通的岗位上,但是他们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我们都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好好做好本职工作,为祖国、为人民安心服务。

<>系列专题片播放了10位“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从不同侧面展示了铁路人刻苦钻研、热心服务、坚持标准作业、保障人民出行温馨和安全的“最美”精神和意志。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当好先行,作为新一代的铁路人,我们应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坚守岗位,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奉献铁路事业。

在节目中,有几位工作突出的铁路榜样呈现在我们眼前,他们是我们一线工人工作现状的缩影,更是我们工作中学习的榜样。如: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接触网工代云华,他把“工作标准放心中”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做到工作认真,细心,平时工作的我们更要学习这种认真的`态度。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唐云鹏,第一代动车的检修人,因生活中喝茶发现杯子会因温度变色而联想到检修动车也可以利用其特点,并申请专利,使得检修时动车颜色变化而更加便捷,这种工作处处能专研的态度让人钦佩。

这些“最美铁路人”期待的不是鲜花和掌声,他们更多生活在镜头之后,生活在容易忽视的一线岗位。他们的美,是平凡、朴实、执着的美。但是,他们用挥洒的汗水见证了最美付出,体现最美担当。而他们也有如铁路线上一个个细小的零件,用一个个“钉子精神”串连起了新时代的“中国梦精神”。

每一位坚守岗位的劳动者都是美的使者,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一幕幕春运感动的瞬间,都是一个个平凡铁路人的故事,我们不应止于感动,这些最美的人,是所有铁路人。这种最美的情怀和奉献,应赢得所有人的理解和尊重。

进入新时代,铁路密布,高铁飞驰,中国铁路领跑世界,我们倍感自豪。各铁路职工都需以“最美铁路人”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工作理念和行业追求,努力奔跑追梦,为新时代铁路改革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美铁路人》观后感3

我永远都会记得2019年5月8日那个晚上,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了《最美铁路人》系列专题片,了解到救人英雄徐前凯的故事,深深被他的勇敢精神打动,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17年的一天,徐前凯进行卸车作业,一如往常的站在车列前端进行瞭望,突然一位老人从旁边的小路出现并顺着铁路道心行走;因为老人耳背,任凭徐前凯大声呼叫和吹口笛都没有作用,而车列虽然已经开始刹车,可是惯性作用使车列一步步逼近老人;危急时刻徐前凯纵身跃下及时抱住老人脱离铁路,却没来得及抽离自我的右腿,从而被火车无情碾轧。

在危急时刻能够奋不顾身去保护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样的奉献精神让我动容,也不禁让我思考:自我能够为铁路带来什么?之后我想明白了,自我能够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加强学习、做好每一件小事、注意每一个细节;因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尽职尽责的去工作,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而遇到这样的不可控突发性事故时,我们也要像徐前凯一样敢于奉献。

期望所有的人,尤其是我们年轻的一代,都能够踏实工作,并且学习英雄前辈的奉献精神,为铁路事业贡献自我的力量!

《最美铁路人》观后感4

近日在段党委的组织下,我观看了总公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最美铁路人》系列专题片,作为一名铁路工人,我感同身受。

最美铁路人中的先进典型,都是来自基层,他们为中国铁路事业默默奉献,以自身的技艺推动着铁路行业的进步,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态度为中国铁路事业保驾护航,他们以自身的行动来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号召,以自身的行动来传承中国铁路不畏艰难的精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总理年少时说过的话,中华崛起需要年轻一代接过前辈们的薪火,用自身的智慧将其发扬光大,然后带领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走向富强。作为一名青工,我们应当发扬铁路人的`优秀传统,向铁路榜样学习。“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这是“毛泽东号”机车长对机车组的要求,也应该是我们一线铁路工人对自身岗位的要求,将每件小事做到极致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应该以此为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工作技能,这样,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要求,才能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普通基层工人,可能自身是渺小的,但是我们对待本职工作应该有高标准,只要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应该以《最美铁路人》中的优秀职工为榜样,立足岗位、奋勇争先,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作出贡献。

《最美铁路人》观后感5

在观看了中央宣传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10位“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后,我深受感动。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强不息、打造国之重器的美丽故事更是激发了千千万个在基层一线奋斗者的爱国之心。

这些“最美铁路人”都是普普通通爱岗敬业的铁路职工,事迹都是点点滴滴勤劳奉献的日常工作;他们也有过曲折彷徨和苦辣心酸,还有勤学苦练和持之以恒,更有播撒爱心和敬业奉献。他们以自我清晰而踏实的人生轨迹,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拼搏路上的创业者树立了榜样,榜样给人以方向,榜样给人以形象,榜样给人以力量。

10位“最美铁路人”他们从长期的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传播开来,将会启发更多的发明创造,启动更多的安全保障,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更多的社会正能量,为铁路又好又快发展汇聚起无穷的力量。他们只是200万铁路人的优秀代表,还有更多的铁路人长年累月坚守在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是他们以日常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他们的先进事迹,指引着人们努力的方向,对社会、对组织、对单位、对家庭都具有导向意义。

中国铁路发展建设几十年,已然建成速度最快、自动化程度最高、运输最繁忙的铁路运输体系,取得成就令世人瞩目。这其中不断涌现的行业榜样涵盖了科研、建设、服务的方方面面,都在激励着铁路人不断前进。这同时也在激励着我们在日常的思想、日常的语言、日常的行动表达出对家人、对同事、对世人的进取向上的乐观态度,感染着、感动着、感化着周围人,从而示范和带动周围人共同前进。

工作是美丽的,劳动是光荣的,创造是幸福的!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征途上,“最美铁路人”将会影响越来越多的奋斗者构成磅礴之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写大国工匠精神的作文 篇1

“工匠精神”是怎样的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笨”精神。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难得“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所谓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

有人问德国的菲仕乐锅具负责人:“你们德国人造的锅说要用100年,卖出一口锅,也就失去了一位顾客。因为没多少人能活100年。你看别人造的锅,10年20年就足够了,这样一来,顾客就得经常来买。你们把产品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不是可以赚更多钱吗?”

听听很有道理,“菲仕乐”似乎有点笨。事实也是如此,甚至国内外很多好的产品,都预设了一定的使用期限,也吸引了回头客,扩大了产品销量。

这位菲仕乐锅具负责人却这样回答:“正因为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所以产品质量才有口碑,才会吸引更多人来买。”

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西门子公司总裁维尔纳·冯·西门子说:“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

“工匠精神”是一种“轴”精神。

北京人形容一个人“轴”,说的就是他钻牛角尖,不懂变通。用浙江人的话来说,就是脑子“一根筋”,不会转弯。

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在日本被称为“寿司之神”。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饕客慕名而来,只为品尝“寿司第一人”超过50年的精湛技艺。让人惊讶的是,他的餐厅只有10个座位,小小的店面也从来没有扩张过,坚持“一根筋”半个多世纪。

“轴”不“轴”?可是,慕名而来的顾客都得提前几个月预定。但凡吃过的人都会感叹,这是“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

所谓的“轴”,就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专业专注的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珍视“身后名”,不贪“眼前利”。“工匠精神”是一种“苦”精神。

在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看来,工作是修行,产品是修炼,不浮不殆,不急不躁,筚路蓝缕,久久为功。

在最珍视“工匠精神”的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的。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极少有“差公司”,更没有“假公司”。

尤其是如今日新月异的世界,每天都有众多企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更有一夜爆红的互联网神话。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定力,用“苦行僧”一样的意志和信念办企业、做产品,坚持“工匠精神”,殊为不易。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难得“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所谓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

写大国工匠精神的作文 篇2

今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读了本报7月16日刊登的陈小城先生的《重塑“工匠精神》”,觉得深受启发,亦想一吐为快。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但是,纵观当今世界,一年出版百篇著作的大有人在,半年打造某某名城的比比皆是,更有百日桥、十天房等。这些问题不禁让人想起过去“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时代“的闹剧。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工匠精神是对科学精神的回归,是对浮夸、浮躁风气的当头棒喝。马克思告诉我们,“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在陡峭的山路上不畏劳苦、奋力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我国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一,但引用率却只有千分之几。曹雪芹一生就写了一本《红楼梦》,却能传诵千古。何解?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有浮夸的风气,我国不是没有工匠,说起工匠,我国的工匠也不在少数。

世人皆知赵州桥,它由隋朝匠师李春设计建造,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经历过无数次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以及八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我国古代出色的建筑家、土木工匠们的祖师鲁班。当今土木匠们用的手工工具,都是他发明的。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

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工匠,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工匠前辈们为榜样,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

再者,我们放眼世界,来看看德国的制造业。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欧洲各国经济哀鸿遍野,唯有德国一家风景独好,成为欧元区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为何“德国模式”能够胜出?究其根本,除了德国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外,牛气十足的制造业是其抵御欧债危机的铜墙铁壁。无论是帐篷、钟表、桥梁,还是汽车、火车、轮船,“德国制造“处处蕴含工匠的精益求精之处,让产品大致具备了五个基本特征: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

由此可见,“德国制造”的光环并非与生俱来,“德国制造”之所以强大,与德国政府的“工匠战略”密不可分。正是有了政府政策的支持,促进了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保障了德国的大量就业,使德国形成了庞大的社会中产阶层,有效缩小了贫富差距,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吝惜地说,“德国工匠”们的努力帮助国家很好地抵御了欧债危机。

回归当下,工匠精神对现实社会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工匠精神,能唤醒民众,注重从小事做起,踏石有印、抓铁有痕,形成讲实效、务实不浮夸的社会氛围。即使在平凡的岗位,只要有工匠精神的存在,也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在当今这样一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这种完全不惜时间与精力,也一定要把工作做好做专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实为难得,应予弘扬。

写大国工匠精神的作文 篇3

当前,“工匠精神”重新回归我们的视野,成为各行各业追求卓越的代名词,彰显出了独特的时代价值。在文艺界,工匠精神也被关注和热议,人们都在呼唤文艺百花园中的“大国工匠”。笔者认为,在文艺创作中要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须锤炼好禀性、耐性、韧性、心性这“四性”。

锤炼精益求精的禀性。文艺创作如同耕耘,容不得半分懈怠,唯有满怀敬畏之情,躬耕其中,秉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有好的“收成”。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精耕细作、厚积薄发的结晶。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就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鸿篇巨制《红楼梦》。今天有一位编剧叫高满堂,为了创作《老农民》,花了5年时间,走访6个省,采访了200多人,才成就了这部史诗般的作品。《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离开了切磋琢磨的细功夫,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粗制滥造,只能徒增文化垃圾。

锤炼甘于寂寞的耐性。文艺创作是一场苦旅,静不下心来,耐不住寂寞,就不可能有所建树。作家严歌苓说她写作是“自讨苦吃”,“一直到现在一天不吃点苦,给自己没法交代”。也许有人会不理解甚至嘲笑作家的这份痴迷、傻气,殊不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虔诚的热爱,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其间的孤独与寂寞便不再沉重,反而化作了一种云淡风轻。在这样的精神境界下,才会有尘世喧嚣中的默默耕耘,才会有众声喧哗中的清净自守,才会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问世。

锤炼锲而不舍的韧性。艺术创作要经历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摸索。面对创作过程中的各种瓶颈、挫折,没有直面失败的勇气、没有锲而不舍的坚持、没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就不可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境界。自媒体人罗振宇非常形象地用“死磕”二字来定义互联网时代的工匠精神,在艺术创作中,又何尝不需要“死磕”精神呢?有了“死磕”精神,才会几十年如一日钻研、深挖,才会有技艺上的日臻完美、纯熟后的推陈出新。

锤炼淡泊名利的心性。“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文艺工作者不能简单地把文艺创作视为赖以谋生的手段,更不能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当前我国的文艺创作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沛期,但量的增长并不代表质的提高,真正有情怀、打动人心的作品还不多。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感慨:“在相当多的剧作中,我们看不到艺术家的个人冲动,却可以一眼看出遵命之作、受命之作的明显痕迹,看到赚钱捞钱的强烈欲望和非审美的功利欲望冲动。”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文艺工作者不能随波逐流,而应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把浮躁的心静下来,认真严肃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这才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有的使命和担当。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创作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艺品如人品,如果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都能够锤炼“四性”,塑工匠精神、讲责任担当,我们的文艺百花园何愁不能繁花似锦。

写大国工匠精神的作文 篇4

今年五一期间,央视推出《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介绍了一批国宝级的顶级技工,在社会上引发了热烈的反响。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对国家作出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巨大贡献。他们和我们一样岗位平凡,都有着相似的舞台;他们和我们一样每天操作机械设备、挥舞榔头、手握焊枪……,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孜孜以求,技能超群,跻身于“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现代文明之所以伟大,在于工业之神奇,工业之神奇,在于一双双灵巧的手,正是这一双双灵巧的手,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大国工匠”的辉煌无疑唤醒我们,我们的制造型企业,一定要大力提倡“工匠精神”、深入深度继承中国源远流长的工匠精神。

作为制造业的小康工业,29年来,我们在集团董事会英明的战略决策下产业不断升级,我们用辛勤劳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时期,但又不得不承认,我们还缺少“工匠精神”,我们需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这种工匠精神,让我们在岗位技能上发挥极致,成为生产技术上不可或缺的高级人才,成为小康工业的脊梁。

小康集团旗下产业众多,各个领域里施展才能的机会不少,又至集团转型升级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发挥才能,在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释放自己的光彩。我们每天坚守在自己岗位上,每天都应该有新的进步:握产品的手更加灵巧了,组装零部件更加熟练了,下线的产品也更加精美了,这些技术都是我们自己能够锻炼出来的,熟能生巧,巧能生妙。那些大国工匠哪位又不是从平时工作中练就出来的?他们之所以出类拔萃、不可替代,他们有着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只有敬业才会让自己出类拔萃,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得最好,才能成为公司里不可或缺的人物,成为岗位上一道靓丽的风景。超越平庸,选择完善,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这是对工作的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催人奋进助人成长,直至造就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每一个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

我们的个人发展与小康愿景密不可分,小康的强大和我们员工幸福紧紧相连,我们必须要以主人翁的精神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高素质的劳动者,正是人格化的“第一生产力”。今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亟须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精英。而于个人而言,在技术技能领域发展,用技术技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也会如鱼得水,也是重要人才、也是前途无量。即使我们有些岗位不是从事技工行业,也要发扬“工匠精神”,坚持在本职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为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小康美好愿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写大国工匠精神的作文 篇5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也许正是因为走得太快,我们没有时间冷静下来思考和沉淀,社会渐渐变得浮躁。当人们急功近利,习惯于挣快钱,企业一心逐利,只注重效益和产出时,产品自身遭到忽略,工匠精神也逐渐被冷落淡忘。

工匠精神,不同时代可能有不同的解读,但其核心是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是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国是制造大国,但非强国,我国的制造业在规模上堪称大国,但产品质量却往往逊色于发达国家。我们的企业,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却造不出一流的产品,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工匠精神,缺少打磨产品质量的耐心。因此,只有积极培养工匠精神才能使我国成为制造强国,撑起“大国制造”。

工匠精神是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也是实现我国产业转型的精神动力。当下,我们提倡创新,鼓励创造,却很少强调“精工制造”,工艺和质量往往不被重视。诚然,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由之路。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制造是创新的基础,创造是更高一层的制造,如果没有过硬的制造水准,再好的创新也无用。创新与工匠精神并不矛盾,真正的“工匠”,不仅是追求完美,视技术为艺术,而且愿意追求极致,既专注又专业,所以能够不断的发挥创造力,打造出“精工产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创造而是“精工制造”。瑞士手表之所以能够畅销世界、成为经典,是因为制表者能够凭着工匠精神对每一零件、每一工序精心打磨、专心雕琢。而中国制造的产品虽遍布全世界,却仍被贴以“廉价粗糙”的形象标签,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缺少这种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德国和日本的工业产品被世界公认为质量过硬,正是因为他们的企业始终传承着这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令其生产的产品在世界上拥有美誉。

实施“中国制造2025”,撑起大国制造,需要我们的企业拥有“工匠精神”。打造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因为,只有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能够坚持、专注、专一,才能打造出最优质、最卓越的产品,使中国制造跻身世界一流。

写大国工匠精神的作文 篇6

说起工匠精神,我就想起在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这是一部令人肃然起敬并且有教育意义的节目,向我们介绍了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做贡献却不求回报的工匠们,他们就具有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他们虽不都是出身名牌大学,有着耀眼的文凭,但都是在默默坚守着自己所热爱的岗位,他们的工作虽然很平凡,但是他们那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令人敬佩。

马荣,我国钞票凹版雕刻师,第五版人民币毛主席肖像就是出自她的手笔。她认为只要有一个点没刻好,就是失败品,所以她每天都在反反复复地练习着。别人刻一幅作品,而她要却在和别人相同的时间内花费比别人多一倍的精力去雕刻两幅作品,再从中选出令她满意的作品,她的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品质,和不惜花费精力时间,孜孜不倦,反复改进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吗?可能很多人拿到一张人民币都只是看看数字,从来没有注意到上面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这些都是工匠们用他们的汗水和心血换来的。可自从看了对马荣的采访我才知道原来一张人民币要花这么多心思。这让我开始反省,开始深思。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虽在提高,科技慢慢发展了起来,很多时候我们不用出门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也开始发生改变。就拿现在的学生来说吧,在做题目时,遇到比较长,字比较多的题目时,往往会放弃。

那是因为他们缺乏耐心,沉不住气;再比如说,有的同学考试时写的非常快,但是在写完之后没有检查,却趴在桌上睡觉,等到成绩出来了,才发现自己很多简单的题目都错了,内心很懊恼。那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就是不严谨。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后悔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一个强盛的大国,正是需要那些向马荣一样的工匠,他们秉持着将中华传统文化伴随着人民币传承到世界让世界更多人知道我们不只是“人口多”,我们还是个制造大国!

像马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我们新生一代的榜样。但是,还是有人之对工匠心存偏见,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重复性的,没有创造性可言。实际上,工匠在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一切有关生产的设计、蓝图、标准,都依靠工匠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来实现。换句话说,没有技艺精湛工匠的企业,企业发展的目标无从实现。能做到一直坚守在这样不让世人所待见的岗位已经很不容易,但是他们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社会,工匠已经越来越少,许多企业也都在为优秀的技工而烦恼。有的企业甚至花大价钱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产品质量就是上不去。而这根本原因不是设备与技术不行,而是工人技术不行。一流工匠的短缺严重影响着产品与企业的前途,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是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与积累,才让我们每个人成长道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前途充满荆棘。所以我们要重新传承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最后,我想向那些至今仍坚守岗位的劳动者致敬,工匠精神让中国梦更精彩。

写大国工匠精神的作文 篇7

我中华古国泱泱大地,五千年,悠久历史,无数灿烂文化,这壮观的景象是何人所创?是从古至今的劳动人民所创,劳动人民中的主力军是谁?乃是一大批的“大国工匠”。

工匠自顾不暇,见然技艺出众者鲜见矣,据说古时的班超发明了一种木筝,飞行与空中三日而不落,其异和神哉;三国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据说可自动移动,其艺何精哉;东汉时的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可测出地震,其艺何湛哉;同是东汉时的蔡伦发明的纸,其艺何简哉;唐朝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其亦何易哉;他们的每一项成就,无一不是刻苦钻研的结果,无疑不是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巨大的贡献,无一不是给中国的灿烂文化添砖加瓦,他们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国工匠”。

在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工匠似乎已是可有可无了,但冷冰冰的机械如何代替得了人手的娴熟,况且有许多精细的工作由笨重的机器无法完成。

有许多平凡的人刻苦练习,数十年如一日,人数的精确度居然超过了机器,多么不可思议。同仁堂的一名中医主职就是捏药丸,药丸的标准质量为三克,允许有少许误差,但他几乎丸丸都是三克。试想一下,这倘若不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娴熟,努力的结果,又能是因为什么呢?

我国航天人所表现出来的工匠精神便是不可而遇,他们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对飞船的每一个小零件都不放过,他们为了神舟系列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呕心沥血,毕发早生,甚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许多人在母亲去世,女儿结婚了这样重大日子里,都没有回去,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于工作中,才有了东方红一号,才有了神舟系列飞船。又如我国开国初期的,原子弹的研究过程,亦是如此,科研人员们在茫茫大漠中,忍受着科研条件的简陋与苏联专家的撤离,让这项工作,更加困难,而他们毫无怨言,对待工作一丝不苟。

有这样一件事例:“苏联专家撤走时,曾留下一个关于原子弹的数据,中国科研人员为了验证这个数据是否正确,用落后的手摇计算机甚至算盘,几十个人一起算,必须算的都一样,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验证了苏联专家留下的数据,这个数据是错误的。虽然这个数据是错误的,但从这个可以看出来,他们对工作的精细度到了如此程度,怎么能不为之震撼!”他们凭借着坚忍不拔的精神,终于让蘑菇云在大漠中腾空而起,两年后,我国又成功制造了氢弹。

我国是世界上有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研究成功最快的国家,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伟大的科研人员,他们是工“工匠精神”的楷模,他们无愧于“大国工匠”的称号。“工匠精神”其实也是一种创新,我国的农民科学家,袁隆平所研究的杂交水稻就是一种创新。

七看到絮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是对他最好的写照。我国的金怡濂教授为了使我国摆脱计算机需要依靠外国技术的局面,刻苦钻研,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五代计算机。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他们也是“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工匠精神就是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就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努力奋进,就是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在本职工作上干得出色,干得出彩,就是用知识武装头脑,拥有创新精神,就是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干着不平凡的事。所具有的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写大国工匠精神的作文 篇8

昨天晚上,班主任组织我们全班同学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系列片《大国工匠》,看后感触颇深。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高超的艺术创造着中国史上的一个个奇迹,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对专业执着,甚至是痴迷。

大国工匠中各个岗位上的高级技工,生产的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质量要求非常高的产品。如果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会坠落;高铁可能会脱轨;轮船可能会沉没。这些100%的保证质量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习从为常。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质量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世界第二。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现在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我不是制造业专业,而是烹饪专业学生,我们需要不断的接受烹饪艺术的学习。烹饪不难,但做好不易,烹饪操作技巧确实很难掌握,专业老师对我也非常的关心重视。学习虽然是辛苦的,环境也热,但苦中有乐,每当我学会了一道菜肴,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便会非常的开心与自豪,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不足,很多的细节是需要装饰的。不能安于现状,要越来越精,掌握更多的技巧,突破一个个难点,用时间用心去练习。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今社会高手如云,而我,也要确立自己的目标,我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进步,更上一层楼!

在这里,这篇观后感也差不多落入尾声了,然而,我的真正行动才仅仅开始。现在我要做的是,迈出艰难的一步,朝着技能竞赛的目标前进,要以满腔的热情去获取最后的胜利。

写大国工匠精神的作文 篇9

今天,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5.1特别节目《大国工匠》。一边看,我的脑海中一边想象着自己的未来。

大国工匠,讲述了一群从没有上过名牌大学,但却对专业技术充满着执着与热情的国家一线一级技工!他们钟爱自己的技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着骄傲与自豪,在他们各自从事的职业领域里,也绝对是国家级的瑰宝,行业里的翘楚。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焊接工——高凤林,从事35年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我想到自己今年刚满20岁,我的心里也是一阵震惊,从事工作35年,这得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与坚持不懈啊!但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峰,他那精巧的錾刻技术,不仅继承了老一辈和古时候的扎实基础,而且还在现代科学技术下的今天,不断创新改造。在北京APEC会议上,他所打造的“和美”纯银丝巾果盘,着实让外国友人看到中国传承已久的高超技艺。另外,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研究所的顾秋亮对仪器组装“丝”的境界也着实让我惊叹,在中国,目前来说也只有顾秋亮能做到这一点。中华造船集团技术保障焊工--张冬伟,焊接技术达到一百分之一百。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中国研磨技术的鼻祖,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钳工----胡双线,30年,打造零件,达到百分之百的惊人记录。中国宣纸高级技师---周东红,30年来,每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自学成才,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创造自己的价值呢?从《大国工匠》中,我获得的是一种对职业,对技术的一份坚持与热爱,唯有对自己所干的,所从事的职业保持着一颗不懈努力,永不言弃的心,才能对得起自己的未来,才能更好的回馈整个社会!

写大国工匠精神的作文 篇10

央视大国工匠观后感汇编书籍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说读后感-教师读后感等-中小学生读后感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的焊接技术,不由人折服。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在节目里,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广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件,那是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铁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最美铁路人观后感1

“最美铁路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持了几十年;他们深入一线开展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日日夜夜奔波,与家人聚少离多;他们全心全意服务老百姓,保证安全与护送回家,他们用行动说话,他们用时间证明,他们以真情打动,他们是最美的铁路人。美在内心。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完美时光,而他们却放弃享受,奉献自我大半辈子的时间在铁路上,与铁路相依相伴。他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讲道德、有素质、有善心、进取向上、热爱祖国。

美在奉献。人们常说,现今社会,人情冷漠,人间关系惨淡,两邻互不相识。可总有那么一群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做着你想也不敢想的事,坚持着你想也不敢想的坚持,奉献自我,服务他人,他们是最美的铁路人。

美在坚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讲究安全,敬畏科学;坚持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美丽。他们在铁路事业上坚持十年、二十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中国铁路事业添砖加瓦,保证安全。

美在奋斗。爱国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美德,是推动铁路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必须武装知识,强健身体,克服困难,用青春,用奋斗书写铁路发展的美丽篇章。建设交通强国,像他们这样默默付出的人还有许许多多,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践行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展示了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

他们是最美的人,他们有最暖的情。

最美铁路人观后感2

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我们观看了最美铁路人专题片,我感受颇深,这些人都是在一些普普通通的岗位上,但是他们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我们都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好好做好本职工作,为祖国、为人民安心服务。

<>系列专题片播放了10位“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从不同侧面展示了铁路人刻苦钻研、热心服务、坚持标准作业、保障人民出行温馨和安全的“最美”精神和意志。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当好先行,作为新一代的铁路人,我们应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坚守岗位,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奉献铁路事业。

在节目中,有几位工作突出的铁路榜样呈现在我们眼前,他们是我们一线工人工作现状的缩影,更是我们工作中学习的榜样。如: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接触网工代云华,他把“工作标准放心中”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做到工作认真,细心,平时工作的我们更要学习这种认真的态度。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唐云鹏,第一代动车的检修人,因生活中喝茶发现杯子会因温度变色而联想到检修动车也可以利用其特点,并申请专利,使得检修时动车颜色变化而更加便捷,这种工作处处能专研的态度让人钦佩。

这些“最美铁路人”期待的不是鲜花和掌声,他们更多生活在镜头之后,生活在容易忽视的一线岗位。他们的美,是平凡、朴实、执着的美。但是,他们用挥洒的汗水见证了最美付出,体现最美担当。而他们也有如铁路线上一个个细小的零件,用一个个“钉子精神”串连起了新时代的“中国梦精神”。

每一位坚守岗位的劳动者都是美的使者,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一幕幕春运感动的瞬间,都是一个个平凡铁路人的故事,我们不应止于感动,这些最美的人,是所有铁路人。这种最美的情怀和奉献,应赢得所有人的.理解和尊重。

进入新时代,铁路密布,高铁飞驰,中国铁路领跑世界,我们倍感自豪。各铁路职工都需以“最美铁路人”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工作理念和行业追求,努力奔跑追梦,为新时代铁路改革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美铁路人观后感3

2020年“最美铁路人”节目,发布仪式现场展示了十位“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十位模范的先进事迹从各个方面展示了铁路人的刻苦钻研、热心服务、坚持按标作业、保障人民出行温馨和安全的“最美”精神和意志。发布仪式旨在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当好先行。榜样们的事迹即非凡又动人。

虽说每一名铁路职工都仅是中国铁路上的一点微小力量,而正是这股股力量将安全与效率深深扎入中国铁路的根基之中。无数个他们沿着铁路站成一排排,立在原地守望着列车疾驰而过,他们用自己的辛劳铸就了铁路的速度与安全,在他们心中不仅仅是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还有正如他们脚下坚实道床般的坚守与奉献。我们应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坚守岗位,干一行,爱一行,将自己对事业对国家的热爱化做铁路工作上的火花。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当好先行,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铁人精神,用工作来磨练自己的毅力,将自己的热情倾注于眼下的事业当中,以个人的绵薄之力来支持国家宏大的铁路建设蓝图

作为工务段的一员,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我都能见到铁路工人的身影。职工们始终如一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坚守着,认真地把控作业质量,提防安全隐患。也许每天的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也许繁重的作业后还紧跟着各种出巡,但是他们始终用认真的态度、严谨的方式做好每一项工作,确保铁路设备的良好状态。没有正常的节假日,没有正常的工作时间,他们用自己的身躯驻守在铁路安全的第一线,保障着铁路设备的正常运转。作为刚入路的青工作者,我们应该抓住当下在一线努力学习现场技术,积累经验,应当不怕苦不怕累,从最小的事情做起,从最繁琐的事情做起,将基础扎牢,对自己负责,对铁路建设事业负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自己应有的价值。

最美铁路人观后感4

我永远都会记得2019年5月8日那个晚上,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了《最美铁路人》系列专题片,了解到救人英雄徐前凯的故事,深深被他的勇敢精神打动,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17年的一天,徐前凯进行卸车作业,一如往常的站在车列前端进行瞭望,突然一位老人从旁边的小路出现并顺着铁路道心行走;因为老人耳背,任凭徐前凯大声呼叫和吹口笛都没有作用,而车列虽然已经开始刹车,可是惯性作用使车列一步步逼近老人;危急时刻徐前凯纵身跃下及时抱住老人脱离铁路,却没来得及抽离自我的右腿,从而被火车无情碾轧。

在危急时刻能够奋不顾身去保护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样的奉献精神让我动容,也不禁让我思考:自我能够为铁路带来什么?之后我想明白了,自我能够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加强学习、做好每一件小事、注意每一个细节;因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尽职尽责的去工作,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而遇到这样的不可控突发性事故时,我们也要像徐前凯一样敢于奉献。

期望所有的人,尤其是我们年轻的一代,都能够踏实工作,并且学习英雄前辈的奉献精神,为铁路事业贡献自我的力量!

最美铁路人观后感5

近日在段党委的组织下,我观看了总公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最美铁路人》系列专题片,作为一名铁路工人,我感同身受。

最美铁路人中的先进典型,都是来自基层,他们为中国铁路事业默默奉献,以自身的技艺推动着铁路行业的进步,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态度为中国铁路事业保驾护航,他们以自身的行动来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号召,以自身的行动来传承中国铁路不畏艰难的精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总理年少时说过的话,中华崛起需要年轻一代接过前辈们的薪火,用自身的智慧将其发扬光大,然后带领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走向富强。作为一名青工,我们应当发扬铁路人的优秀传统,向铁路榜样学习。“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这是“毛泽东号”机车长对机车组的要求,也应该是我们一线铁路工人对自身岗位的要求,将每件小事做到极致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应该以此为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工作技能,这样,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要求,才能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普通基层工人,可能自身是渺小的,但是我们对待本职工作应该有高标准,只要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应该以《最美铁路人》中的优秀职工为榜样,立足岗位、奋勇争先,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作出贡献。

最美铁路人观后感6

在观看了中央宣传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10位“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后,我深受感动。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强不息、打造国之重器的美丽故事更是激发了千千万个在基层一线奋斗者的爱国之心。

这些“最美铁路人”都是普普通通爱岗敬业的铁路职工,事迹都是点点滴滴勤劳奉献的日常工作;他们也有过曲折彷徨和苦辣心酸,还有勤学苦练和持之以恒,更有播撒爱心和敬业奉献。他们以自我清晰而踏实的人生轨迹,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拼搏路上的创业者树立了榜样,榜样给人以方向,榜样给人以形象,榜样给人以力量。

10位“最美铁路人”他们从长期的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传播开来,将会启发更多的发明创造,启动更多的安全保障,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更多的社会正能量,为铁路又好又快发展汇聚起无穷的力量。他们只是200万铁路人的优秀代表,还有更多的铁路人长年累月坚守在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是他们以日常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他们的先进事迹,指引着人们努力的方向,对社会、对组织、对单位、对家庭都具有导向意义。

中国铁路发展建设几十年,已然建成速度最快、自动化程度最高、运输最繁忙的铁路运输体系,取得成就令世人瞩目。这其中不断涌现的行业榜样涵盖了科研、建设、服务的方方面面,都在激励着铁路人不断前进。这同时也在激励着我们在日常的思想、日常的语言、日常的行动表达出对家人、对同事、对世人的进取向上的乐观态度,感染着、感动着、感化着周围人,从而示范和带动周围人共同前进。

工作是美丽的,劳动是光荣的,创造是幸福的!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征途上,“最美铁路人”将会影响越来越多的奋斗者构成磅礴之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