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史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2、置于座右用以自警之铭文。
3、泛指可作为格言以自励的文辞
4、座右铭就是始终给与你精神上的极大力量的一句话,也许是鼓舞也许是激励抑或警告,也许在你灰心丧气的时候,也许在你踌躇满志的时候,也许在你人生得意的时候……以它为人生信条,完成你的每件事,助你成功。
5、以前古人在自己座位右边刻的字,一般是警示自己的警句格言。我们现在最为熟悉的座右铭可能就是鲁迅先生的“早”字。
6、座右铭简单的说就是可以提醒自己的目标的话~
7、座右铭可以时刻激励自己!
8、座右铭是放置座位右边的手写短文,大多是语言精炼、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有自题、别人题和笔录经典等几种。最早的座右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座右铭一词,始见于《昭明文选》中崔瑗的《座右铭》一文。说的是东汉人崔瑗,因兄弟被人害死,他刀杀仇人后逃离,多年后幸逢大赦才得回故乡,人已老矣。他自悔鲁莽,吃足苦头,误了一生,便写下一段短文,置之座右引以为戒,命名为“座右铭”。
《宋史·吴王介传》记载:“王介善读史,凡往事之可师者,均录置座右”。这些就是座右铭的来历。现在,人们多把座右铭写在书籍和笔记本的扉页上,或制成条幅挂在墙上。也有些年青人把师长、同学在毕业册上的留言保存下来作为座右铭。
座右铭字虽不多,但蕴藏着深邃的哲理,能给人以启迪和激励,它是修身的宝典,言行的规范,做事的准则,遵循的方针,约束的律条,攀登的动力,前进的灯塔,奋斗的方向,人生的目标,成功的要诀,铭心刻骨、终生受惠。纵观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人士,都曾有过自己的座右铭。
相关区别
铭
(就其名词的属性而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两种解释:
(1)在器物、碑碣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 (2)警惕自己的文字。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第一层含义的铭,如唐代大文豪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宋代文学大师苏轼的《三槐堂铭》以及王安石的《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军墓志铭》……等等,都属于此类范畴,这些精典的铭文,不仅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为中国古代的散文增添了魅力,更以其朴实的语言、深沉的情感,感动无数后人。
而第二层含义的铭,既:“警惕自己的文字”的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座右铭”,其体裁或文或联,其文字有长有短,大都是起着
然而,作为铭的一钟,最早的座右铭并非文字,而是一种物品,既“物铭”:相传,在春秋时,齐人为死去的齐桓公修了一座庙。里面摆放一个装酒的器皿,叫欹器。一次,孔子与学生拜庙时,对学生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到一半的时候,就直立起来;欹器装满,还会倾斜。所以,过去齐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右边,用来警示自己不可骄傲自满。”——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最早的座右铭,就是这种叫 “欹器”的酒器。
座右铭(motto)
铭文样式之一。铭原指镂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以记功颂德传扬于后世。《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座右铭由来于此。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座右铭是恪守这一原则的较常见的形式。座右铭 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座右铭是铭的一种。
名人座右铭:
世界著名传染病学家巴斯德的座右铭——意志、工作、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
近代电磁学的奠基者法拉第的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加拿大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班廷的座右铭——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座右铭——谁要干白纸上写黑字这一行,别人说他笨拙,就不应该惊讶或者动气。
法国著名作家左拉的座右铭——没有一天不写一行。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座右铭——切勿飘飘然。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军事家叶挺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座右铭——恒、恬、诚、勇。
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座右铭——见面少叙寒暄话,多把艺术谈几声。
中国当代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座右铭——勤能补拙,勤俭立业。
学者章乃器曾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他写了两句话作为座右铭,贴于墙上:“实践检查真理,时间解决问题。”这是实话实说,后来他得到了平反。
著名画家关山月的座右铭是:“着笔不宜一味熟,称心还常三分生。”他还将这两句话篆刻在自己的印章上。
革命烈士吉鸿昌的父亲曾教导他说:“作官即不许发财。”吉鸿昌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他还向瓷厂订做了几百个饭碗,将这句话刻印在碗上,发给全体士兵。
诗人、作家乔羽的座右铭是:“不为时尚所惑,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浮名所累。”这个“三不主义”,做起来不容易啊。
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骆玉笙的座右铭是:“自得其乐,善于娱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
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
原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含义:如果书读得多了非常多的话,那么写文章就像有神帮助你一样,写文章写的飞快。
原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含义:书像药一样,好好读书可以医治愚蠢。
原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含义: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他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
原文: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含义:读书要持之以恒,一天也不能间断。
原文: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含义: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有如神助。
原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含义:读书可以使人聪明。
原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含义:要珍惜时间。
原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含义: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
原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含义: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懂得更多。书能教给我们许多我们原先并不知道的东西,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也就掌握了一些叫做知识的东西,获得一些能量,自己也就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
原文:我扑在书上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含义: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爱读书的人总会找书读,因为人不仅要解决自身的生理饥饱问题,还要有精神上的追求。
原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含义:书籍之余人类,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们从书籍里得到的东西,远远超过文字本身。书籍提供给人们的知识是很丰富的,人看书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可以直接学得他人的经验,学到知识。
原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含义:读书,要在自己年轻时,生命力旺盛时多读,多学习。
原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含义:读书时不仅要多读书,而且要会积累从书上学得的知识,要把学到的知识准确地运用于实践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格言名言精选含解释,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格言名言精选含解释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吃一堑,长一智。”这是第11册“基础训练5”里学习的句子。这些语言脍炙人口,在世间广为流传,常常被人们在文章里引用。它们语句精练,而道理深刻。像这样含有教育意义的语句,我们称之为格言。我国古代的诗文里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以下推荐一些给少年朋友们赏阅。
1、劝诫人们虚心好学,进取向上,才能不断进步。
满招损,谦受益。
出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意思是说,几个人共同行走,其中必定有的可以作我的老师。要学习他的长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要检查自己有没有,加以改正。它说明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雕刻出玉器。这句话现在用来比喻借别人、别地、别国的先进事物或经验,来搞好自己的工作。
百尺竿头须进步。
出自北宋《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说,僧道修行的功夫即使已达到百尺竿头的'顶端,也还要继续深造,以达到充满宇宙的最高境界。
“百尺竿头须进步”现在也说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来说明即使取得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2.教导人们坚韧有拔、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锲而不舍。
出自《苟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骏马。驽马:跑不快的马。锲、镂:雕刻。意思是说,良马跳跃一下,达不到十步远;劣马拉十天车却能走很远的路程,这是不停地走的结果。雕刻一样东西,用刀子刻几下就停止,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也能将金石雕刻成器。这句话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绠:绳子。意思是说,泰山上流下的水溜能穿透岩石,很细的绳索能磨断树干。水并不是钻石头的钻,绳索也不是锯木头的锯,但是一点一点地磨擦,就使得石穿木断了。它告诉人们,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事情一定会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
出自《后汉书?耿弈传》。耿弈收复齐地,立下大功,光武帝刘秀赞扬他说:“……有志者事竟成也。”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事情终究能够成功。这句话说明,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
3.教育人们从点滴做起,注意积累。
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出自《荀子?劝学篇》。跬:一举足的距离,半步。意思是说,走路不一步一步地积累,就不能达到千里之远;不汇集细小的水流,就不能成为江海。说明学习必须一点一点地积累,也说明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4.包含辩证法,富于哲理性,给人深刻启迪。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出自《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意思是说,千丈长的河堤,可能因为蝼蛄、蚂蚁一类的小虫钻洞而被大水冲破;百尺高的房屋可能因为烟筒缝里冒出的一点烟火而烧毁。它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不能忽视小的漏洞和差错,以免造成大祸。
欲速则不达。
出自《论语?子路》。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官,有一天回来向孔子请教,孔子对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说明做事不能只图快不求好,急于求成反而干不好事。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出自汉代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故事说,边塞上有个老头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却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后来那匹丢失的马回来了。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用来说明事物一分为二的道理,坏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