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古代监察格言警句 正文

古代监察格言警句

时间:2025-05-06 21:48:05

一、从政格言

【原典】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战国《孟子滕文公下》

【注译】枉:使弯曲。直:使正直。自己不正直的人,不可能让别人正直。

【解读】孟子的这句话和孔子的“己不正,焉能正人”同一个意思。儒家向来重视自律正己,以身作则。现在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十分强调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领导干部只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廉政教育才能有说服力。

【原典】得民心者可名为官,失民心者何足道哉?——明汪天赐《官箴集要》

【注译】得民心的官员可以称为官,那些失民心的官员哪里值得一提呢?

【解读】民心历来为执政治国者所重视。从大处来说,民心向背是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兴亡的关键因素。从为官者个人来说,它可以决定一个官员的事业、前途和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发展。执政的根基在人民群众,事业发展的血脉在人民群众。赢得了民心,就赢得了根基,赢得了事业。

【原典】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离俗》

【注译】布衣:平民百姓;绳:规矩。全句译意为:百姓人臣行事,行为规矩,洁白清廉,则愈穷愈荣耀。

【解读】为官不以权谋私,不侵占百姓利益,两袖清风,这种穷是愈穷愈能显示其公正廉洁,所以愈穷愈荣耀。相反,身居官位而以权谋私,

【原典】有实必有名,虚誉暴集,则毁言随至矣。——宋陈襄

【注译】有了确实的功绩必然就会有好的名声,当不实荣誉大量降临时,诋毁言论也会随之而来。

【解读】政绩是干出来的,不是靠“吹”出来的。靠“吹”出来的政绩,必定“毁言随至”。这是因为,不干实事,只图“虚誉”,对老百姓没有一丝一毫的'实惠。对老百姓毫无实惠的“虚誉”,怎能不引来“毁言”呢?

【原典】货财行于国,则法令毁于官;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春秋《管子八观》

【注译】贿赂财货风行于国内,法律政令就坏在官府;请托办事之风在上面通行,结党营私之事就在下面泛滥。

【解读】管子的《八观》意思是说,到一个国家从八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就可知道这个国家的治乱和风尚。“货财行于国”和“请谒得于上”是败坏法令、结党营私的根源,也是导致官场腐败、国家败亡的祸根。这一点,管子在《八观》中就明确指出:“此亡国弑君之所自生也。”这种观点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不无警示意义。

【原典】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注译】从前,古代贤明的君王治理天下,一定会首先做到大公无私,只要大公无私了,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是因为大公无私而得到的。

【解读】吕不韦的这个结论,是从历史的

【原典】大抵宪长得人,则司官不敢恣——元张养浩《权力忠告》

【注译】一般说来,如果监察官员廉洁自守,则执行官员不敢放纵;执行官员不敢放纵,则书吏不敢放纵。

【解读】“欲影正者端其形”。肩负“风宪”的监察官员在端正官风、政风和民风中起到表率作用极为重要。但是,历朝历代,由于各种原因,监察官员顶不住权力、金钱、女色的诱惑,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并非鲜见,这对在职官员和社会风气的影响非同小可。因此,担负监察职责的官员一定要自重、自省、自律。

【原典】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西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列传》

【注释】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

【解读】汉景帝在位期间,公孙诡、羊胜图谋不轨,游说梁孝王(汉景帝母弟),并派人行刺朝廷谋臣。事情败露后,汉景帝下令搜捕公孙诡、羊胜。由于这两人藏匿在梁孝王家,没有抓到。内史韩安国去规劝梁孝王交出公孙诡、羊胜两人。梁孝王听了韩安国“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的一番话后,交出了公孙诡、羊胜。韩安国的“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虽有其历史背景,但这句话的内涵在今天还是不失其借鉴意义。

二、修身格言

【原典】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译】孙:通“逊”,谦逊;固:固陋,寒酸。全句译意为:一个人奢侈了就显得不谦逊,太节俭朴素就显得寒酸。与其显得不谦逊,不如宁可显得寒酸。

【解读】孔子主张发扬俭德,为政清廉。他对当时社会权贵们豪华奢侈、铺张浪费、财大气粗、气势逼人深为不满,对子路“车马轻裘,与朋友共”的德行极为赞扬。他主张过一种勤俭朴素的生活。在他看来,勤俭朴素能看出一个人的志向和操守,也能看出其为官之德。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

【原典】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东汉荀悦《申鉴政体》

【注译】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必然自己首先按禁令要求自己,然后才去要求别人。不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首先要求别人按照禁令去做,然后才去要求自己。

【解读】这段话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为官者要带头用纪律和法律来约束自己,做遵纪守法的表率。这既是一种领导方法,更是一种为官之德。

【原典】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九章》

【注译】遗:遗留;咎:祸咎。满屋子的金玉财宝,并不能长久保持。由富贵而生骄纵之心,是自己给自己遗留祸殃。

【解读】盛极而衰,满必招损。老子看到了物极必反的规律——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同样,老子以一双饱经风霜的慧眼,看到了“金玉”、“富贵”中包含着的短命和灾祸。古往今来,有哪一个攫取利益的成功者能够把他所得的利益,如金玉、珠宝、财富、名声、门第等,传之无穷呢?没有人能做到。不仅如此,个人占的财富过多,就会骄奢淫逸。而骄奢淫逸,往往会为自己招来灾难。

【原典】礼义,治人之大法。——清顾炎武《廉耻》

【注译】礼义是社会管理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

【解读】做人有大节、小节之分,知道什么是廉洁和羞耻是做人的大节。加强自我修养,筑好思想道德的堤坝,要从守廉和知耻做起。不讲廉耻,则无所不为;无所不为,则无祸不招。这句话对我们的干部修身立德、加强自我修养具有启示意义。

【原典】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论语季氏》

【注译】乐:快乐;节:调节;道:称颂,宣扬;佚游:浪游不归;晏乐:饮食铺张。全句译意为: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交了一些有益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傲放肆为快乐,以游荡忘返为快乐,以饮食为快乐,是有损害的。”

【解读】一个人的娱乐爱好,即现在所说的工作圈之外的生活圈、娱乐圈,对人的品德修养、对官员的廉洁从政至关重要。虽然今天我们的生活和娱乐内容和孔子的那个时代大不相同,但孔子总结的娱乐爱好的原则,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原典】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战国《荀子正名》

【注译】欲望虽然没有尽头,不可以满足,却可接近于满足;欲望虽然不可去掉,但却可以对它加以节制。

【解读】人的欲望是一个无底洞,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放纵欲望,贪婪无度,就会祸国殃民,身败名裂。这句话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具有警醒意义:节制欲望,廉洁自律,才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原典】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

【注释】仗义疏财能够团结人,严于律己能够使人信服,宽以待人能够得到人心,身先士卒能够领导众人。

【解读】“聚人”、“服人”、“得人”、“率人”,归根到底是得人心,而得人心的前提是“其身正”。身为领导干部,只有不偏爱钱财,清廉自律,才能一身正气。宽以待人,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人心。而能得人心者,便可成就事业。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民国时期“史学四大家”之一,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 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1.“天下只有天良发现之个人,无有天良发现之阶级;只有自行觉悟之个人,无有自行觉悟之阶级”

2.讲史学的人,总说历史有裨于修养,我说历史的有裨于修养,无过于看王荆公这一种人物的传记了。

3.其实中国历代的百姓,和官府都没甚关系,何况朝廷?只要当“士大夫”的少造几句谣言,就皇帝病一百年,秩序也不会乱的。

4.原来研究学问,有两种法子,其一是胪列了许多证据,以主观判断其真伪。其二是不以主观下判断,而先审查这证据的孰为可信。譬如东门失火,咱们人在西门:听得人述失火的原因和情形,各各不同。拣其最近情理的一种信他,是前一种法子。且不管他所说的话,谁近情,谁不近情,先去审查各个传说的人,谁是在东门眼见的,谁的说话,是素来诚实的条件,以为去取的标准,是后一种法子,把这两种法子比较起来,当然后一种更为谨严。

5.原来古代的治法,是从极少的地方做起的。所谓国家,起初都是个小部落。君主和人民,本不十分悬隔;而政治上的机关,却极完备,所以一切事务易于推行,而且易于监察,难于有弊。到后世,就大然了,一县的地方,甚或大于古代的一国,何况天子。而所设的机关,却极其疏阔。就有良法美意,也无从推行。而且专制政体的官吏,都是对于君主一个人而负责任的;君主监察所不及,就无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固然也有好的官吏,然而政治上不能只凭希望)。那么,更有什么事情能办得好;不但办不好,而且总是有弊,倒不如一事不做,还好苟且偷安(所以中国一切事情的停滞不进,和君主专制政体, 是有很深的关系的。)

6.“以先富带动后富,吾决不信也”

7.6 .外戚是一种“特殊阶级”。凡是一种特殊阶级,不到它应当灭亡的无论他怎样作恶,人家总只怪着阶级里的人,并不怪着阶级的本身,这是社会的觉悟,有一定的限度,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8.制度是一层层的,不管理论堆积起来的;所以愈到后世,愈不切于事实,俞不合于理论。

9.从秦汉以后,中国历史上,有一公例:“承平了数十百年,生齿渐渐地繁起来;一部分人的生活,渐渐地奢侈起来;那贫富也就渐渐地不均起来,这种现象,一天甚似一天就要酿成大乱为止。大乱过后,可以平定数十百年,往后就又是如此了。”(这是由于生产方法和生产社会的组织,始终没有变更的.缘故)

10.原来把科学家的眼光看起来,人是差不多的——在科学上,是不承认有什么非常之人,也不承认有什么太善极恶之人的。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古今的事情互相比较,而观其会通。就是要把许多事情,归纳起来,得一个公例。若把儒家改制所托的话,通统认作实在,在后世,都是“欺人孤儿寡母”的操、莽,而古代忽然有个“天下为公”的尧舜,在后世,都是“彼可取而代也”的项羽,“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汉高,而在古代,忽然有个“非富天下”的汤,“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武王。那就人的相异“如金石卉木之不同类”,就无从互相比较,无从把许多事情,归纳了而得其公例,科学的研究,根本取消了。所以这些“偶像”,不能不打破他,并不是要跟死人为难.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1、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2、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3、独坐幽笙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5、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6、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7、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8、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9、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10、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11、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12、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13、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14、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1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6、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17、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18、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19、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20、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21、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2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3、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24、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25、请留磐石上,垂钩将已矣。

26、观君更进一杯酒,西山阳关无故人。

27、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28、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29、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30、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31、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32、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33、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34、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3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3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37、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38、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39、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40、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1、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42、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4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44、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45、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46、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47、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48、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9、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鹏。

50、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51、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52、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53、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54、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55、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56、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57、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

58、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59、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60、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61、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62、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63、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64、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

65、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