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格言联璧学问篇读后感 正文

格言联璧学问篇读后感

时间:2025-05-16 05:40:38

《传习录》读后感1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传习录》

王阳明对“持志”的比喻简单、直接、有意思。简单是因为他并没有把持志说的多高大上,没因为它是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把它说的与现实脱离。直接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感受到疼痛的时候,最常见的胃疼,牙疼。疼起来的时候哪有心思想别的事情。有意思是因为他举了心痛的例子,牙疼和胃疼威胁不了生命,只有心痛的时候才能威胁到生命。牙疼的时候可以忍,忍一忍就疼痛就过去了。心痛的时候怎么忍,忍一忍可能生命就过去了。疼痛本身固然可以让我们专注,但疼痛背后能带来的后果更让我们谨慎。

我就在想,我对于自己的志向有没有像对待心痛那样时刻警惕。答案是没有。我依旧有闲暇时间去忙一些跟志向没有关系的事情,甚至是浪费时间的事情。说明我对自己志向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绝对强烈的意愿。

说闲话,管闲事,后面就是置闲气。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没有用的事情上,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修行。持志做到了,如心痛没做到,说明我专注不够。还是没把自己想明白,从认识自己开始。

《传习录》读后感2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传习录》

我曾经想过,修行到最高的层次就是圣人吗?那圣人之上还有没有?看王阳明的答案肯定是有的。我也曾经向往过,修行到像王阳明那样的阶段,就已经很幸福了,再往上没敢想。

世界太大,高手太多,谁知道哪个是头呢?就像我们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如果到达尽头,尽头之外又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尽头就应该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我们只要摸清楚这个规律,就好比是王阳明将圣人比作金子一样,我们就已经到达了另外的一个很高的层次了。

我现在也只是在瞎猜,王阳明并没有肯定,只是告诉他的弟子,用的功夫越久,越会感觉到不同。

就像我经常问师父开悟是什么感觉,师父说只要你开悟了你就知道是什么感觉了。

我们总是幻想更高的层次是什么样,却忘了自己现在处在的层级。

修行这件事情不能好高骛远,要一步一个脚印,修到哪算哪。但还是要给自己一个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成为圣人。

《传习录》读后感3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功夫说闲语、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工夫上又发病。”——《传习录》

这一段先告诉了我们修行初级阶段怎么去修行,就是你有多渴望去改变自己。儒家讲为己之心真切,真是想明白,切是迫切。那你修行之心真了吗?切了吗?如果修行真的像心脏疼一样关注在心脏上,那么我们修行的速度就会一日千里。最开始这样对我们的修行是有巨大帮助的,因为我们的心外放太久了。

所以《格言联璧》才讲“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无事的时候,心是安在自己的腔子里的,有事的时候,我们外放的时候,是需要去完成我们想要完成的事情。儒家是入世的学问,我们不可能离开世俗,到远离人类社会的地方去,少不了与人打交道。用心的去做每一件事,投入在当下。做完事情的时候把心收回来,就是修行,也是收放心。能收能放,才是自如。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因为心外放的太久了,所以要练习收心。初级阶段过后就练习收放心,如果这个时候还一直在收心上,就会从执着变成执拗。就做不到儒家说的允执厥中,反而会耽误修行。

《传习录》读后感4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长,仅仅是读过一遍的我是绝不敢说出完全领悟王阳明先生的思想这种话,但读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一丝自己的感悟。王阳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时光长河,确实值得人细细品味。

第一点,修心。王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良知在人,永远不会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点,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

第三点,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只读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就会变得自我。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知,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当人们漫无目的庸庸碌碌地四处奔走时,不妨读一下《传习录》,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5

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是未当理。”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传习录》

王阳明通过朱熹老师的一句话来阐释他的“心即理”学说,“当理”就是天理显现,要想天理显现,就要去掉后天的习染。私心就是后天习染的体现,去掉了就是无私心。无私心当然就是天理。反过来讲,如果你的天理没有显现,那是因为你的心受到了后天的蒙蔽,心有私欲就是有私心。简单的说当理等于无私心,它俩是一回事。要是把他俩分开说就是因果关系,这是朱熹的理论了,王阳明是不认同的。

有意思的是陆澄又问了佛家的无私心和当理的关系,他认为佛家的无私心是不当理,因为他抛弃了人伦,这个人必须得尽孝。在我们没尽完孝的时候出家,这首先就是违反人伦的。作为一个人,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养大,我们必须要尽孝。一个人可能没有伴侣,可能没有子女,但他一定有父母。看似把七情六欲抛去一边,四大皆空,那父母之情呢?在父母健在的时候,你去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这就是天理没有显现。你的心被你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蒙蔽了,说白了,你为了你的欲望抛弃了人伦,因为私心所以不当理。这是从反面论证王阳明心即理的一个体现。

《学与问》读后感1

《学与问》这篇课文让我受益匪浅。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并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只有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伴随成功的伴侣,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留心观察,要有好奇心,如果有什么问题不会,应去请教有学问的人,哥白尼就是从小喜欢问,所以才有了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好问,还要积极地去动脑,最好可以自己去寻找答案,就像沈括那样,从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寻找问题: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那么远呢?就是这个问题让他疑惑不解,他就是靠观察思考来解决了这个难题。生活中,离不开问,更离不开观察,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对于我们学习的知识很重要,有了这个好习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为将来打下基础。到那时。你就像一只小鸟,在知识的天空自由飞翔。

从《学与问》中,我知道到了:我们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去迈向成功的大门,去获取知识殿堂里的宝藏。只有学好文化,才能报效祖国。

《学与问》读后感2

今天我们学习了《学与问》这一课,这是一篇守明事理的文章。全文围绕着“勤奋学习观察思考”这一方面来写的。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的真知。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这篇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问的重要性。我们完全可以遇到不会的题就像别人请教,要学会拜能者为师。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要对一个问题去不懈探求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看,古人都知道勤奋好问。在学中文,在问中学,我们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加油,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与问》读后感3

我通过学习《学与问》这一课程,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我感悟到了许多。

在这次课程当中,我觉得对我们小学生最有益的是一句话:我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我能从这句话当中感受到学习和提问是密不可分的,和对生活以及学习当中所起到的重要性。在这里有个小故事:从前有一家兄弟,父亲去世了,留下了一块牌匾,上边有学问二字。兄弟两人一人拿到了一个字,都分别按照上面的意思去做。结果很多年后,两人依旧一贫如洗,原来老大只一个劲的埋头苦学,遇到问题了从不提问,老二却从不学习,天天问别人问题。后来兄弟二人将牌匾合在了一起,很快就发家致富了。

大家在生活当中,只像故事中的老大一样埋头苦学不好,像老二一样一个劲的提问也不好。我们应该把学习当中的问题提问出来,直到找到了答案再去学习。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计其数。而我们都一扫而过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法。从学习当中找到问题,首先就应该自己思考,思考不出来什么头绪再去问别人。

学与问这一课为了更加帮助我们理解学习与提问当中密不可分的关系,给我们举了很恰当的两个例子: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提问父母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哥白尼的父母只能简略的说说,但是很含糊。小哥白尼就是在这样子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当中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天文学家的;

我国古代的大学问家沈括,他小的时候学习白居易的古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沈括对于这个有关于桃花的问题很感兴趣,就跑去问妈妈。妈妈说:“可能是一个开花早,一个开花晚的问题吧。”沈括对于妈妈的回答很不满意,于是就自己探索其中的奥妙。一次,大人们带沈括到山上去玩耍,沈括发现山上的温度比山下的温度低得多,这才明白其中的奥妙。他就是在探索一个个问题的答案成长着,最终成为我们受敬仰的人。

从这些故事当中,能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习与提问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只有巧妙利用其中的微妙关系,最终才能成为像沈括一样的大学问家。

《学与问》读后感4

我们做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在广阔的海洋中畅游,我要成为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

在这一我要讲的是我们要克服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如何去问。

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题,比如:学习没有耐心,有始无终,学习不精细,泛泛而学,学习态度浮躁,不踏实。

大家对小猫钓鱼都不陌生吧!小猫就是不专心,无发抗拒外来的诱惑,所以钓鱼以失败告终。

你会问问题吗?有些人是在问问题,但是他们不会问。在我看,会问是一种能力,是可以同过后天训练得来的。再问之前我们要确定问题或方向,由此确定问谁能都解决,而且,问之前想好大概,语言要简洁,精干,不要吐字不清楚。

就向记者向新闻发言人提问问题,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有记纲要的小本。如果我们做到像他们那样,一针见血的问题,这样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在这里,我强调的是在做学问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算是一种鞭策,一种提醒吧,还算是一种方法一种捷径。

这篇文中所讲的是学与问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做学问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要边学边问边思考。

《学与问》读后感5

学与问,就是边学边问。怎样才能学好呢?只要做到这一点,你便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非常喜欢提问题,他经常问父母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为什么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哥白尼能成为天文学家,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我们这个世界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应该像哥白尼那样,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北宋有个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读完前两句他想:为什么全是桃花,时间却相差那么远?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沈括觉得不满意,一直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去寺庙,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读了短文,我明白了: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踏上成功的彼岸。

《学与问》读后感6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而今天,汪老师就带我们学习了第23课《学与问》。

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说了学与问的观点。这篇课文是由提出观点、证实观点、举例论证、得出结果所组成的。

首先,课文提出观点。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举例证实。说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就对世界充满的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小时候就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为什么”,而哥白尼就是通过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才得到真知与无穷奥秘的知识的。还有就是说北宋的大科学家沈括也是通过“问”与自己的实践才知道了其中的奥秘的。他还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证实了上面的观点。

最后,课文总结了: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得出了最终的结果。

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受益匪浅,是的,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必定有学与问,正如那一句俗语: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学与问就像打开知识海洋的金钥匙,让我们尽情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这个星期二,老师讲了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让我深有感触。

文章主要讲了美国作家巴迪童年时的一件事。巴迪小时候写过一首诗,而父母却对这首诗有不同的评价:母亲是“精彩极了”而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这两个评价一直在巴迪的耳际响起,直到他长大,也真正明白了父母的做法。

看到这,我不禁想起我的父母。我的父母也是如此,母亲每次都会换着法鼓励我,让我有信心。而父亲却很严厉,父亲从小对我的要求很高,他希望我将来有个好出息。我也是能理解,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呢?在上这堂课时,老师曾提问过我们:你们是比较赞同父亲的做法还是母亲的做法呢?“对这个问题的话,我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如果像妈妈那样的话,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但如果像爸爸那样的话,孩子会不会反而没有信心呢?所以,我赞同巴迪的那一句话:无论是”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种极端的断言都有同一个出发点,那就是爱。”

《格言联璧》写到“为你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是来自父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