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释义] 师:借鉴。不要忘记过去的
[语出]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近义]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奢淫谄慢,鲜不夷戮,~也。”
[成语故事]
鲍元前379年,齐国公子因齐即位,自称为王,他就是齐威王。
齐威王,刚临政那几年,不问国事,饮酒作乐,国家日渐衰败,人民生活困难。
有一天,一位姓邹名忌的人前来叩门,自称懂得弹琴,知道威王爱好音乐,特来拜见。
威王召他进来,取琴给他。邹忌只是抚摸着琴弦,并不弹奏。威王问:“先生为何只是抚摸而不弹,是琴不好么?”
邹忌放开琴,严肃地说:“小臣懂得琴理,至于弹琴,那是乐工们的.事。”于是邹忌大谈了一通琴理。威王听得不耐烦,打断他的话,说:“先生既懂得琴理,必定善于演奏,愿先生试弹一曲听听。”
邹忌(zōu jì)回答说:“小臣以研究琴理为业,当然善于演奏;大王的职责是治理国家,岂不善于国事么?今大王身居王位而不治理国家,与小臣抚摸琴弦而不弹奏有什么不同?小臣只抚弦而不弹奏,不能满足大王的意愿,大王身居王位而不问政事,恐怕不能满足百姓们的意愿吧!”
威王大为震惊,说:“先生用弹琴的道理劝说我,我懂得先生的用意了!”于是将邹忌留下和他谈论国家大事。
邹忌劝威王节制饮酒,远离女色,讲求实际,区别忠奸,爱护人民,整顿军备,经营霸王的事业。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威王心悦诚服,立即拜邹忌为相国。
【成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hu shì zhī shī
【简拼】:qsbwhszs
【解释】: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示例】:~,我们要记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争取下次实验成功。
【近义词】: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反义词】:掉了疮疤忘了痛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顺接】:师不宿饱 师严道尊 师克在和 师出无名 师出有名 师友渊源 师友祭酒 师心自任
【顺接】:拜赐之师 百万雄师 百世之师 不耻相师 蹙国丧师 多口阿师 狗头军师 好为人师
【逆接】:百战无前 车在马前 踟蹰不前 踟躇不前 踌躇不前 大敌当前 毒手尊前 顿足不前
【逆接】:前一阵子 前三后四 前亲晚后 前仆后继 前仆后起 前仆后踣 前仰后合 前俯后仰
战国初,晋国的卿大夫(国王及诸侯分封的臣属,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知伯,在率领韩、赵、魏三卿灭掉晋卿中行氏之后。向韩、赵、魏三家索取疆土。韩、魏两家因害怕知伯,都给了他土地,但赵襄子不肯给予。于是,知伯又会合韩氏和魏氏的军队攻赵。
赵襄子采用大夫张孟谈的计谋,暗中与韩、魏两国联络,说如果赵国被攻灭,对他们是不利的'。最后,韩、魏与赵的军队秘密联合起来,偷袭知伯的军队,把知伯活捉了。
在这场争斗中。张孟谈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是事成之后,他却向赵襄子提出辞呈,不再为赵襄子干下去了。
赵襄子觉得很奇怪。问张孟谈为什么要功成身退。
张孟谈回答说:“从前有人说,春秋五个霸主所以能很好地治理天下,那是因为国君都能驾驭臣子。而绝不为臣子所驾驭。如今我作为臣子,名声显达。地位高尊,权力重大,信服的人太多了,所以应该放弃功名,削掉权势。”
赵襄子不高兴地说:“我听说凡是能辅佐国君的,名声才能显达;功劳大的,地位才能高贵;对国家能负责任的,才能委以重任;只要自己忠诚,众人便会信服。先圣所以能安邦定国,就因为这样做的缘故。你为什么要辞离呢?”
张孟谈说:“大王所说的是成功所必须的东西,而我说的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道理。我听说,从前君臣一起打天下。最后取得成功,这是常有的事。但成功之后君臣权力平等,臣子的结局美好,那是没有的。不忘记以前的事,以后的事也就好办了。大王即使不同意我辞离,我也没有力量来帮助您做事了。”
赵襄子见他说到如此程度,知道无法挽留,只好同意他辞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