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为母亲去世的格言 正文

为母亲去世的格言

时间:2025-04-30 17:07:54

没有您就没有我,没有您就没有我数十寒暑的悲伤,也没有我春夏秋冬的欢笑,谢谢您给了我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与成长。赞美母亲的词语有哪些?

赞扬母亲的词语

坚强、勤劳、朴实、慈祥、温柔、慈爱、祥和 关怀 关爱 抚养 爱抚 体贴 温情 温馨 温和 温柔 温厚 温暖 慈祥 和蔼 善良 淳朴 勤劳 节俭 贤惠

赞扬母亲的成语

含辛茹苦 断织之诫 三迁之教 徙宅之贤 和蔼可亲 画荻丸熊 凯风寒泉 曾母投杼

无微不至 昊天罔极 倚闾之思 舐犊情深 情意绵绵 兼爱无私 爷羹娘饭 父母恩勤

自我牺牲 老牛舐犊 寒泉之思 赤子之心 茹苦含辛 羊羔跪乳 衣食父母 罔极之恩

乌鸦反哺 爱非其道 顾复之恩 劬劳之恩 偎干就湿 语重心长 升堂拜母 春晖寸草

恩同父母 心肝宝贝 恩重如山

杯圈之思 :杯圈:古代指妇女所用的杯。指思念去世的母亲。

不忘母训 :指不忘记母亲的教诲。

曾母投杼 :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

椿庭萱堂 :椿庭:指父亲;萱堂:指母亲。指父母双亲。

恩逾慈母 :逾:超过。比慈爱的母亲给予的恩情还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儿大不由娘 :儿子长大了,由不得母亲作主。

儿行千里母担忧 :子女出远门在外,做母亲的心里总是牵挂不已。形容母爱真挚深厚。

父母之命 :父母亲的命令。指旧时儿女婚姻由父母一手包办。

父义母慈 :做父亲的要有仁义,做母亲的要很慈爱。

公公婆婆 :公公与婆婆,丈夫的'父亲和母亲。

寒泉之思 :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画荻和丸 :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同“画荻丸熊”。

画荻教子 :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画荻丸熊 :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回干就湿 :指母亲育儿时,让婴儿居干处,自己就湿处。

剪发待宾 :待:招待。原指晋代大诗人陶侃的母亲将头发剪下来卖掉,以招待客人。比喻真心实意地招待客人。

凯风寒泉 :凯风:和风,比喻母爱;寒泉:比喻劳苦、忧患。表示子女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孟母三迁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母慈子孝 :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母仪之德 :母仪:作为母亲的典范。母亲的品德。泛指妇女的品德。

母以子贵 :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

升堂拜母 :升:登上;堂:古代指宫室的前屋。拜见对方的母亲。指互相结拜为友好人家。

偎干就湿 :形容母亲抚育幼儿之辛苦。指幼儿溺床,母亲宁可以身就湿,使小儿卧处常干。

徙宅之贤 :相传孟轲的母亲为了教育好他,三次迁居,改变环境。形容母教贤明。

贤母良妻 :对丈夫是贤惠的妻子,对子女是慈善的母亲。

贤妻良母 :丈夫的好妻子,孩子的好母亲。

咽苦吐甘 :指母亲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婴儿。形容母爱之深。

严父慈母 :严:严格;慈:慈爱。严厉的父亲,慈祥的母亲。

赞美妈妈的名言妙语

世界上地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妈妈——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地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地声音,那里便是妈妈地呼唤——但丁;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地地方——英国

慈母地胳膊是慈爱构成地,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地嘴唇所能发出地最甜美地字眼,就是妈妈,最美好地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地力量——米尔;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地,空地,唯有妈妈才是真地,永恒地,不灭地——印度;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俺们整个心灵地感情——邓肯;

在孩子地嘴上和心中,妈妈就是上帝——英国;

全世界地妈妈多么地相象!他们地心始终一样。每一个妈妈都有一颗极为纯真地赤子之心——惠特曼;

女人固然是脆弱地,妈妈却是坚强地——法国);

没有无私地,自俺牺牲地母爱地帮助,孩子地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全世界地妈妈是多么地相像!她们地心始终一样,每一个妈妈都有一颗极为纯真地赤子之心 ——惠特曼 ;

俺给俺妈妈添了不少乱,但是俺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马克·吐温 ;

俺地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俺妈妈地面孔开始地 ——乔治·艾略特;

在你地生命中最荒谬地一天,就算你有一台电动地骗人机器,你也骗不过你地妈妈。 ——荷马·辛普森(风靡美国地卡通系列片《辛 普森一家》中地爸爸);

妈妈是俺最伟大地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地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里么俺地妈妈就是那里朵甜美地爱之花。 ——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妈妈对俺地爱之伟大让俺不得不用俺地努力工作去验证这种爱是值得地 ——夏加尔(法国绘画大师);

母性地力量胜过自然界地法则 ——芭芭拉·金索尔夫(美国当代著名作家);

妈妈们是天生地哲学家——斯托夫人(《汤姆叔叔地小屋》作者,美国女作家)。

地篇: 地,孕育万物,消耗着自己,我们应该加倍回报与她。

8三块大洋

在记忆中,我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母亲讲给我的。

母亲从小不记得自己的母亲,是我的姥爷(齐玉玺)把她拉扯大的,父女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就在母亲十五岁那年,她的父亲因为饥饿和劳累卧床不起了。因为家里穷,没钱买药治病,只能是“坐以待毙”了。

母亲不甘心她唯一的亲人离她而去,听人说,亲人之间的寿命是可以转借的。于是在低矮的土屋里,在昏暗的油灯下,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

土炕上面,姥爷奄奄一息,正在用他越来越微弱地喘息向人世作着最后的诀别;土炕下,母亲长跪不起,虔诚的祷告,要苍天保佑,愿意把自己的寿命缩短,以此来延长父亲的寿命。

这一场面算不上惊天地,泣鬼神,却引起深夜行军的一支八路军队伍的注意,他们要找水喝,又不便惊扰百姓,昏暗的灯光把这支队伍引来,他们目睹了屋内的一切,当然不相信这“借寿”的效力,只是从本来就不充裕的给养中拿出三块大洋,交给母亲,让她给姥爷看病。

姥爷的寿命没有因此延长,三块大洋的大部分成了他入土的费用,但母亲却因此对共产党有了认识。

9家的感觉

与父亲相同的是,母亲也有一绰号——“大脚省”,原因是与那个时代的妇女不同,母亲有一双缠过又放开的大脚。

不知是因为因为家境贫寒,需要保存双脚用于谋生?还是母亲思想解放,不愿受这一封建礼教的束缚?或许是姥爷爱女心切,于心不忍?这都无从考究了,每当看到与她同龄的妇女因为“三寸金莲”,而站立不稳,走三步退两步的可怜样子,我总是庆幸这一决策的英明。

就是靠这双“天然”的双足,母亲走完了她的人生道路。跑反,支前的路上,她肯定要比别人走得稳当。母亲从天津回家以后,独当一面,勤俭持家,拖儿带女,就是靠的这双脚。

母亲干练聪明,心灵手巧,裁裁剪剪,缝缝补补的活计经常有人求教与她;母亲心地善良,待人友善,家中经常是宾朋满门,大部分时间炕上炕下都坐满了人。

母亲衣服做得好,我们虽然没有值钱的衣服,但合体的裁剪,新颖的样式领导着乡亲们着装的潮流;母亲的饭做得好,就是家常便饭,她也做得有滋有味。记得小时候,我串门的时候,不吃别人家的干粮,不是因为不贪嘴,而是因为别人家的干粮不如母亲做的好吃。

“棒子干粮杂面汤”是我记忆中的佳肴,那就是家的味道。自从母亲去世以后,我再也没有品尝过那个味道。

自己过日子以后,我尝试着让妻子做过几次,总感到不是那个滋味。妻说我是犯了朱元璋皇帝“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毛病,这不无道理,但我内心深处还是存着深深的眷恋,觉得和“红米饭,南瓜汤”的感觉类似。

母亲持家的日子,虽然清苦,给我留下的是家的感觉,温馨的回忆。

10深刻记忆

与母亲相处最深刻的记忆,是1958年的大跃进,到处放卫星,创造万斤良田,深翻土地,大炼钢铁,把家家户户的铁门鼻和做饭锅都拿去,为了打井而拆房扒砖,多年以后,村里还留着被扒过砖的房屋,活像满目疮痍的伤兵。

大跃进更要人们的干劲,这就是让人们大干苦干,昼夜不停,超英赶美,要一天等于二十年。

有一件事,印在我的脑子里.

那时候我还没上学,大概是六七岁吧,我弟弟不到一岁的样子。母亲参加大跃进干活去了,留下我来照看弟弟。

时间长了,总也等不到母亲回家,弟弟饿的一直在哭,我没有办法,就抱着他坐在大门口的石头上等我母亲。

天都黑了,没有月亮,只看见满天的星星。黑暗中我瞪大眼睛,使劲盯着街上偶尔走过的人影,盼着母亲回来。

一次次的由希望变成失望……

弟弟再也没力气哭了,我也彻底失望,靠在墙根边抱着弟弟睡着了……

后来,听母亲说,她在工地干活,老是惦记在家的我哥俩,几次请假都没被允许。后来母亲偷跑回来,还有人跟回家来,说她逃避劳动,老人家还被不懂事的人踹了一脚。

当晚,母亲就带着我们兄弟两人,由姐姐护送,逃难似地上火车去了天津,找我父亲去了。

那一次,弟弟很长时间不睁眼睛,母亲则急得把眼睛都哭肿了。在天津的儿童医院里,我第一次见到一个大暖瓶样的东西连在弟弟的头上,把一大瓶水注入了他的脑袋。(现在知道,那是小孩子在打点滴。)

弟弟睡醒了,……

那个踹母亲一脚的人,后来与我相处过,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头,他对于自己在疯狂年代做的对不起乡亲们地事情,深感愧疚。特殊的环境,有时候真的能把人变成鬼。

11古道热肠

母亲没有文化,不懂得理论,没留下处世格言,但是,她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扶危济困,什么是古道热肠。乡亲们碰到难事找她,心里不痛快找她,就是没事也愿意和她聊天。好像她就是大家的主心骨和灵魂似的。什么婆媳关系,兄弟分家,就没有母亲不管的事,家里人来人往,都赶上老舍先生写的“茶馆”了。

我在这种环境里长大,耳濡目染,从母亲那里学到许多东西,受益匪浅。

大跃进过后不久,就是三年困难时期。我没有亲眼见过文学作品里描述的“饿殍遍野”的情况,但忍饥挨饿却是亲身经历的,偌大一个村庄,人们饿的抬不动饿死的乡亲而没法出殡,也是我亲眼见到的,以致后来在忆苦思甜时,有人错把它作为素材。

大黑奶奶,是我们家的一个邻居,八十多岁,是一个豁达乐观的老太太,小孩子有什么不舒服,经她的手一胡啦就好了。她的.儿子我称他为大亭爷爷,也有七十来岁,一缕长长的白山羊胡子,他每天端着一大一小两个碗到我们家吃饭,我则经常把他的头作为我的玩具。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给生产队放羊,他放的那一大群绵羊,干干净净,个个膘肥体壮。每到快中午的时候,三声清脆的鞭声告诉人们:“我放羊回来了,是你们做午饭的时候了。”

困难时期,身强力壮的人家都难以度日,更不用说这孤寡的母子两人了。我们两家住的很近,关系也很好,母亲始终把他们当亲人对待,因为我们家有父亲在外接济一点儿,日子相对好那么一点儿,只要我们有的,总忘不了给他们送去。

日子越过越难,粮食比什么都金贵,我们家也断炊了,大人尚可忍受,我和弟弟饿的经常吵闹,母亲使尽浑身解数,什么树叶,野菜,水草我们都吃完了,还是挡不住肚子的饥饿。母亲则是什么都舍不得吃,有时候我们问她,她总是说已经吃过。也就是在那时候,母亲饿出大病,这是后来我们才知道的。

尽管如此,对大黑奶奶一家的照顾,仍然继续着。有一次,母亲做了几个窝头,没让我们看见,给大黑奶奶送去。老人家已经饿的不会动了,见到母亲,她对母亲说:“五臣家的,我没有病,就是饿的。你的孩子还小,照顾他们要紧,我这么大年纪,咋着都行了。”她说着说着就哭了,母亲也哭了。这句话成了大黑奶奶的临终遗言。这一情景,母亲念叨了多年。

也是多年以后,我在电视里看到,当时的国家主席刘主席在他的故乡花明楼对乡亲们说“乡亲们挨饿,是我的工作没做好,向大家赔罪。”

有这一句话,乡亲们都释然了,何况是“七分天灾,三分人祸”方方面面的原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可见,这“载舟之水”,是多么的深明事理啊!

12刻骨铭心

我上初中的时候,已经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也仅仅是最低层次的温饱。供养一个孩子上学,已经是很大的开支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一年的学费是四元钱(分两次交,每学期两元),一个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六元钱,尽管不多,但到时候就得拿出来,母亲还是很吃力的。

为了供我上学,母亲有病舍不得看,省吃俭用,节省了一切开支,全力攒够我上学的费用。

有一天,刚刚上完第一节课,接到消息,母亲病重,让我回家。我预感大事不好,从县城到家二十里的路程,没有自行车,我好像被风吹着一般,一溜小跑就回来了。

还是晚了,这时母亲已经不会说话了,听到我的声音,她吃力地睁开已经失神的双眼,一只手颤巍巍的从怀中掏出几张纸币,挣扎着递到我的面前……

这是带有母亲体温的六元钱,正好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是老人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交到我手里的。双手接过它,我感到无比的沉重,它寄托着母亲对我的全部希望……

尔后,老人家阖然长逝 ……

说句不恭敬的话,这简直就是巴尔扎克笔下欧也妮.葛朗台的最后定格!其内涵又是截然不同,一个是冰冷的索取,一个是滚烫的奉献!

这一定格,给我终生记忆,使我灵魂震颤!事情过去五十多年,仍然是刻骨铭心的,为了她老人家的遗愿,我必须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母亲去世两年,我完成了中学学业,由于国家停止了高考招生,母亲对我的期望暂时是没法实现了。

适逢“珍宝岛”战事发生,我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巡逻站岗,军事训练,立功受奖,业余时间我一刻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紧张之余,虽然远隔千里,仍然割舍不断对母亲的缕缕思念之情,每次探亲,我都要到母亲坟前厮守一个时辰。

亲人们不放心,总是默默陪伴,其实,我心里明镜似的。按理说这是母子天性,我却认为,这是母亲的人格力量使然。

提笔书写此文,距母亲去世已经五十多年,但是,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依稀可见,件件往事历历在目。对母亲的回忆,使我再次领略了母爱的伟大与真挚。

它恰似一杯陈年的老酒,时间越长,愈加醇厚绵软,回味无穷。这么长的一段文字,竟然一气哈成。对于一向疏于动笔的我,算是一个奇迹,仔细想来,这里面又有必然性,这绝不是什么灵感,只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尾声:祈望绕梁三日,又盼落地无声

对于父母的期望,我始终铭记在心并把它付诸行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没有正式跨入大学之门,但是,通过艰苦的自学之路,我取得了大学文凭,成为一位合格的高中教师,看着自己的一批批学生进入大学之门,我或许能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

如今,我也已年近古稀,一双儿女早已大学毕业,现在在各自的岗位上做着自己的事情。与父母在世的时候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又逢祭日,我去祭扫父母的坟茔,突然想起一个故事:一个人说,他的一生一半是在还债,一半是在放债。

说他穷吧,有钱放债;说他富吧,有债要还。人们不能理解,请他解释:“受父母养育,需要报恩,这是还债;为人父母,要尽责任,这是放债。”

通俗,明了。称得上是哲人睿语。

人生天地之间,承前启后乃分内之事,要认真的从老一辈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并且要努力的把它传给下一代,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用咱们庄稼人的话,也可以说:一半是在收获;一半是在播种。这是我这个故事的理解。

一句名言的小启示

“百善孝为先”这句名言流传千古。它的意思是孝顺父母在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啊,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

自古以来,孝顺父母的人就大有人在。东晋,九岁的黄香,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黄香每天读完书都钻进父亲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体温焐热后,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当父母爱我们的时候,我们做到孝顺容易;当父母讨厌我们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做到孝顺,那才是难能可贵的`。晋朝的王祥为讨厌他的继母卧冰求鲤,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继母。由此可见,黄香、王祥小小年纪就知道孝顺父母,我们真应该向他们学习啊!我们不要再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了,每天要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沏杯茶……

我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是孝顺父母的典范。在母亲生病期间,他经常为母亲洗尿裤。试想想:大元帅陈毅都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为母亲洗尿裤,更何况我们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孝顺父母呢?我们每天都应该在学习之余帮助父母做家务:刷刷碗、擦擦地、洗洗衣服……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不孝之子。一次看电视,一条新闻让我大吃一惊,气愤不已。一位壮年男子向他八十多岁的老母要钱,老母亲不给,他就把老母亲打得鼻青脸肿,老母亲住进了医院。请问:你这个不孝之子啊!怎么忍心打生你养你的母亲呢?就连鸟鸦都知道反哺,羔羊都知道跪乳,你竟然连禽兽都不如啊!

父母的恩情,比天高,似海深。他们为我们费尽了心血,我们一生都报答不尽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用毕生的精力好好地孝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