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并非单单由于光的照射作用或占据了某个时空后才存在的,而应是透过由发自它本心温暖的生命力及灵气而后显现其存在。—— 莫兰迪
闲谈:莫兰迪画中淡淡的灰调、色块之间的节奏、静物之间的呼应带出了物体本身存在的温暖、静谧之感。如果这些你都感受不到,而且认为他的画丑、没色彩、连形体都不完整,那还是......求.....不要再折磨加糟蹋绘画这件事了...
我不喜欢当代绘画。我不得不创造一种可以传递事物之神并表现我所见到的现实之美的绘画;而时下的画家作画,是要表现他们那个'个性',却忘记了共性才重要.....我恳求我的中国朋友,不要受现在西方的影响,而今此地只是一片极度可怕的混乱!请你们惠顾我的衷曲,因为这是力图走出20世纪末大混乱的人所创作的作品。—— 巴尔蒂斯
闲谈:知道老爷子跑大老远在瑞士买个小木屋与世隔绝的原因吗,或许是真心受不了你们这些玩"当代"艺术的人。看看老爷子的绘画,再看看楼上莫兰迪的画,有哪幅不是只是通过绘画语言在画布上呈现了一刻永恒。画者用个性技法将当时感受反应在画布上的同时却强调了共性的感受,而不是像当代画家那样,需要通过画者和艺评家一大堆的语言、文字去呈现其作品内涵。
"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没有见过他。"—— 库尔贝
闲谈:要问库尔贝为什么是现实主义的领头羊,一句"我没看过所以不画"足以体现"现实"二字,真正的现实主义必须是事实存在的事物并且与它之间有感觉互动,不是天使、不是耶稣,不是那些大得让人崇敬但又不客观存在的题材,更不是一些哗众取宠的事物。
"绘画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构成画家","拿调色板的不一定是画家,拿调色板的手必须服从头脑"。—— 达维特
闲谈:不要以为拿起画笔就是画家,材质技巧用得多天马行空就能做出艺术作品。真正的艺术最后呈现的效果虽然是感性的,但在创作中需理性处理。绘画过程中常常是将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转化成感性的习惯。看看人家新古典画作《荷拉斯兄弟之誓》,在构图上的安排、画面场景节奏上的控制是否会让你觉得如同一部正在演出的舞台剧?
"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后来我花费了很多年来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画画。"—— 毕加索
闲谈:都说看不懂毕加索,说他在瞎画;没错,就是瞎画,难道你能从小朋友的画中解读到什么主义、哲学、银河系观。晚年时期,毕加索的作品没理论、也没任何技法,对于绘画的态度唯一追求的就是自己能像小孩一样自由,去弥补童年时期绘画的遗憾。
"我与疯子唯一的区别就是,我并没有疯"—— 达利
闲谈:如今的艺术家会说"我与正常人唯一的区别就是,我并不正常"。现在太多的艺术家反而想把自己弄成"疯子",无论是外表还是思想,无时无刻不突出自己的"个性"。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愿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梵高
闲谈:梵高《星空》在内的几幅传世之作,完全是用生命的代价所换回来的,在饱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时,才看见了事物最为华丽的部分。对于绘画他甘心以身冒险,在经过血淋淋的伤痛后才能将痛苦悲哀转化为动人的画面。试问,现在又有哪位画家甘愿作此牺牲。
艺术可遇不可求,它不会因为你是平民而对你视若无睹,也不会因为你是王公而对你青眼有加。天时未到,即使是最睿智的人也不能使艺术品诞生。—— 惠斯勒
闲谈:如果你是做艺术的,常常做出一幅盛气凌人的气势,去显示自己多么的有内涵,多么的才华横溢,那你顶多是在做术,无艺可言。如果你是搞收藏的,以为以天价买来的作品就是艺术品,自己就和艺术沾点边,那买回的顶多是件皇帝的新衣。
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蒙克
闲谈:如今的艺术中,有多少作品里有呼吸、痛苦和爱,蒙克所说的呼吸、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指的其实是有生命状态的事物,蒙克希望艺术家能多多关心、感受事物本身原始情感,不要只进行表象创作,更不要为创作而艺术。
"我从来不急于画细节,我首先注意一幅画的大体和特征....."—— 柯罗
闲谈:如果说一幅画的大体特征是带出观者第一感觉的主要因素,细节只是去升华那感觉:"将这一逻辑运用的当代绘画的观赏角度里,那你还能在当代绘画中看到什么——微闭上眼睛去看大体,或许全是白"。
笨拙的艺术家永远载着别人的眼镜。—— 罗丹
闲谈:"我这作品里有某某大师的特色,我这作品是承载了某某大师的精神哲学",说白了,其实就是盗用,顶多算是学习,哪能叫作品,只是加个好听的名字——致敬。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齐白石
闲谈:上面才说了学习是怎样,现在白石老先生就发话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多么痛的领悟,有些人画了一辈子才蓦然回首发现。白石老先生一辈子也只是在画身边的一些花花草草、蔬食牲畜的生活细节,因为那些都是最贴他生活的事物,如果脱离了这些农家小题材他就不是齐白石。好比豆腐再如何翘焯加工,也变不了脑花,如果执着,会让豆腐本身的气息失去。
"科技不能等同于科学,好比‘画技’不能等同‘艺术’。高明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不应是一个匠人,而是一个去发现自然的美,一个去再现自然的美。"—— 吴冠中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2、 学习本文以山水设喻说理的形象化议论的技法。
3、 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说明:
本文选取了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等六位先哲们有关“为人”、“为事”的议论材料,这些材料是独立的,但也有某种联系。在说理方法上,把抽象转化为形象,他们都是以山水的物态、物性为依托,把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责任感的探索形象地呈现出来,这种灵动的思维形式,无疑构成了教材教学的亮点;在内容方面,这几则材料具有互阐性和互补性。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化繁为简,避免交叉内容的重复教学,又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得“为人”、 “为事”的道理,较好地完成人文性教学目标。诸子文章,作为刚跨入高二的学生来说,文字仍然是一大障碍。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完成本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积累,仍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领会各则材料中寓含的道理。
2、 难点:学习本文形象化议论的方法。
说明:
本文节选诸子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文学内涵,教师设计教学要考虑基础性课程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求广求深和面面俱到,对诸子材料中的哲理研讨,可以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而又能自圆其说的多元解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对于难点的突破,力求做到教师“举一”而学生“返三”,增加课堂的思维容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同学们,相信你们大多数同学都有旅游的经历,请大家交流一下,到过哪些名山大川,有什么感受?
2、大自然中的山水,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感也给我们带来灵感,今天让我们从诸子大家对山水的'体悟中,学习为人为事的道理。 1、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点拨。
要求:既要有具体的旅游景点,又要阐发自己的感受。如果感受仅停留在山奇水异的美感上,教师可适当的引导,最好是从山水中感悟到一些“为人”、“为事”的道理。为解读文章铺垫。 从学生亲身经历的、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跟上教学节奏,也可以减少解读哲理性文章常出现的沉闷气氛。有助于学生走入文本。
从作品入手走进作者 《诸子喻山水》中的十一则材料分别选自哪六部哲学著作?请同学对作品及相关作者的情况作简要介绍。 对作者作品的简介,教师要适当的指导。
要求:作品基本情况及核心内容;作者的基本情况:(名、字、号;生活时代,人生经历,职业等。) 积累文化、文学知识,同时为阅读文本作必要的准备。
从词句入手走进文本 1、请大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对个别有疑问的词作好标识
2、指定学生对句子文意疏通,标识有疑问的句子,课堂上交流解决。
1、提示学生注意的字词:读音:乐(yào)、闻(wèn);通假字:必、厌、知、混混、尔、科、正;多义字:厌、覆、舍、尤、因、之等;活用词:圣、乐、耻、小等。
2、对文意的疏通应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口译,教师作适当的点评。 进行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古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而疏通文意是文本研读的必经之路,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到实处,方法上可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
从技法入手揭示寓意 本文的主要写法在“喻”,从技法入手,抓住本、喻体的相似点,逐步揭示文章寓意,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对于文本的研读,以孔子《论语雍也》作为切入口来设计教学,主要围绕两个大问题展开:
1、孔子说“知者乐水”;智者为什么乐水?指导学生品读文本,分三个层次进行:
(1)水有怎样的物态物性?(2)这些物态物性会引起你哪些生活联想?(注意与水的物态物性相似点)
(3)智者为什么乐水?
2、子曰:“仁者乐山”,指导学生整体品读文本,分三个层次进行:(1)诸子抓住山的哪些方面设喻?(2)联系生活实际你会有哪些思考?(注意与本体山的相似点)
(3)“仁者”为何“乐山”? 1、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来探讨这些问题:
(1)水的常态是“动”, “不舍昼夜”的动力来自于有“本”,方式是“避高趋下”“因地制流”“盈科而后进”;秉性为“利物不争”、“柔之克刚”;水的终极目标是海,能成海是因为“善下”“不择小助”等等。
(2)生活联想:时光易逝,往事不再;“为事”要务本求实,循序而进,随机应变;为人应该心胸宽阔,名实相符,甘居人下,柔中有刚……
(3)智者达于事理、周流无滞,其核心在“动”与水的物态物性相通,因而乐水。
2、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来探讨这些问题:
(1)诸子以“为山”、“成其高”设喻。“为山”的成败在“吾往”、“吾止”;“成其高”的原因在“不立好恶”、“不辞土石”。
(2)联系生活的思考:“为事”成败责任在己,要坚持不懈、自强不息;“为人”要反省自己宽容别人……
(3)仁者安于义理厚重不迁,核心在“静”,与山的物性相融,因而乐山长寿。 这样的教学设计涉及的本文内容虽然并不周全,但是从各自独立的章节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来组织教学,也许更符合编者的意愿。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由山水生发的联想和思考,能提高学生进行多元化思维德兴趣。
从主旨入手作适当拓展 1、文中借助哪些特定的“人、事”来完成寓意的呈现的?
2、从主旨方面作适当的拓展:此处提供两个方向:
(1)诸子“为人、为事”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诸子“为人、为事”的现实意义。 1、文章主要选取了“为山”止、进,为君治国,为士治学,为兵形势等特设情境,来完成“为人、为事”的道理呈现,启示我们“为人”要省察自己,宽容别人,有为而不争;“为事”要务本求实,循序而进,坚持不懈,适时变通……
2、思路参考:
(1)可以从后世名人的作品及“为人、为事”的典型事件上找依据。
(2)可以从当今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角度去评判其意义。 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为了发挥好例子的效果,必须作适当的拓展,或许有助于激活学生陈积的知识、情感,或许有助于赋予传统文化知识新的活力。
布置作业 1、节选诸子文章,让学生课外阅读。
2、写一篇500字短文,记叙一次旅游经历,重点写出感悟。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业。 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思路点拨
此文还可以采用比较法组织教学,选择两则喻山(或喻水)章节,从山(或水)的形象、寓意、说理特点上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的层面研读。
练习举隅
1、 请从文中选出最喜欢的章节,列举你喜欢的理由(三点以上)。
2、查阅相关
3、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山水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人称作哲理山水、诗情山水等。请任选几篇诗情山水的作品进行阅读,并与《诸子喻山水》比较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3、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葛洪
5、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仪
1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1、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朱舜水
12、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3、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4、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李光庭
15、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是为治。——苏轼
16、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
17、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泰戈尔
18、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归庄
19、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20、开卷有益。——赵光义
21、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3、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4、读书,人才更加像人。——严文井
25、书,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知识、力量,它指导我怎样去生活和斗争。——吴运铎
26、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陈伯吹
27、要到书林中徜徉。中外古今的文明成果,我们都应有分析、有鉴别、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刘心武
28、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别林斯基
29、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是深刻的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的知识贫乏。——马克思
30、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马克思
31、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3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3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3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3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3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7、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38、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歌德
39、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华罗庚
40、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暗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李大钊
41、挥汗读书不已,人皆怪我何求。我岂更求荣达,日长聊以销忧。读书,为明理也;明理,为做人也.——彭兆荪
42、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左拉
43、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高尔基
44、不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柏拉图
45、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
46、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巴尔扎克
47、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48、谚日:“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使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劳馔,欲暖而惰裁衣也。——颜之推
49、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卢梭
50、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炎武治学原文
作者:全祖望
凡先生之游(1),以(2)二马三骡载(3)书自随。所至厄塞(4),即呼老兵退卒询(5)其曲折(6);或(7)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8)坊肆中发(9)书而对勘之。或(10)径行(11)平原大野,无足(12)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13);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14)书而熟(15)复之。[3](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注释
(1)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出外游历。先生,指顾炎武。
(2)以:用
(3)载:驮,运载
(4)厄塞:险要的关口。
(5)询:询问
(6)曲折:详细情况。
(7)或:有时。
(8)即:靠近,引申为走向。坊肆:街市中的客店。对勘:核对校正。
(9)发:打开
(10)或:有时
(11)径行:直接行走。
(12)无足:没有值得。足:足以,值得
(13)诸经注疏:各种儒家经典著作及注释疏证。
(14)发:打开
(15)熟:仔细认真。
译文
凡是顾炎武出外游历,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时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到店铺中打开书,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走在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记诵各种经典的注解疏证;有时有所遗忘,就到店铺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看它。
启示
1、学习要重视实地考察,尊重有实践经验的下层人士,不要迷信书本。
2、学习要认真严谨,要温故知新。
3、学习要一心一意,主要是态度。
4、研究学问,态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