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为下列事物写一句咏物格言 正文

为下列事物写一句咏物格言

时间:2025-05-04 09:27:55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岳阳楼记》

一、生字注音

谪(zhé)守/朝晖(huī)夕阴/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淫(yín)雨/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宠辱偕(xié)忘/潜行(qián)/浩浩汤汤(shāng)/潇(xiāo)湘/属( 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之阅读阶段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 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总结: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初中语文学习的几点建议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无所不包。因此,语文“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重点突出“趣”“积”“记”“练”四个要点。

一、趣——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求知的向导。其实语文知识本身就具有无穷的趣味,那奥妙无比的表意文字,形象生动的修辞方法,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无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只要老是引导到位是会让学生领略到语文的美的。

二、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就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你坚持下去,你的语文知识定会取之不竭。

三、记——掌握适用的学习方法

识记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只有识记,方能积累;只有积累,方能丰富。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都需要你熟记在心,这样,答起卷来,才能挥洒自如。

四、练——提高语文的基本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项基本功,必须苦练,方能提高。所以平时我们既要重视课堂上的语文学习,还要注重平时的基本训练,听说读写都要勤加练习,坚持不懈,考试的时候才会稳操胜券。

中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触类旁通。初中阶段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然后才是理解和运用。

1、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

2、词语、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的积累。

3、名著积累。

4、语文常识积累等。

(二)重视阅读能力的训练

阅读能力的考查始终是中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的部分。因此在复习阶段,要归纳出阅读的规律和技巧。

(三)重视写作能力的训练

1、要求学生求真务实。

2、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张扬个性。

3、提高审题能力。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怀古诗

【—初一语文总结之怀古诗】,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总结: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诗歌起源

【—初三语文总结之诗歌起源】,古时候,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依照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亦可将诗歌划分为“哲理诗”与“抒情诗”。(本节来源于黄沙先生的《诗剖面》)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初中英语,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总结: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古典诗歌史的虚与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

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实景,但这景中却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也就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在此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实写了雄伟壮观、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表现了作者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以高翔的豪情壮志,这是虚写,作者主观上的情志,都依托在了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达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

三、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正、侧面描写是诗词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多数情况下.诗人都在正面描绘景物特征。有时诗人为了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常采用侧面描写的,化实为虚,以虚写实,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这在诗词鉴赏中也可以看作是虚实结合。

例如自居易在《琵琶行》中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其目的都是为了烘托人的情感。“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反映了当时诗人与友人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的空间;“绕船月明江水寒”渲染了琵琶女被商人抛弃后的孤独悲伤的心境。这里正面写景为实,侧面烘托出的情则为虚。

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开了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中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

四、当前之景为实,已逝、设想之景为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往往去描述此时不在眼前,却是自己曾经经历过或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用已逝之景与当前的实景构成对比,来表达自己

内心复杂的情怀。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诗句,这是作者遥望南国时发出的慨叹,“雕栏”、&ldquo 初中地理;玉砌”也许还在,但此时不在眼前,作者通过这已逝之景,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再如他的《望江南》“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再现了往日热闹繁华的景象,反托出今日处境的凄凉。

有时,诗人为描写自己思乡怀人之情,不从自己入手,而是设想对方可能有的情形,以写对方而写自己,这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写法。例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天宝十五年被叛军抓住被困长安,望月思家而写下的千古名篇。诗中流露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但诗人并未从自己方面落墨,而是想象妻子在月夜之中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担心丈夫的情形。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字里行间使妻子“独看”福州之月而“忆长安”,与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福州的思念之情得到双向交流,使得感情更加深沉,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总之,实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是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初中语文中考的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1、巩固、扩大并活用词汇(包括词组、短语和构词法),夯实语法知识。

随着社会要求和教学要求的提高,生词和结构较为复杂的长句、难句在短文中和题目中经常出现,没有过关的语言知识,学生很难领会文章,审清题意。因此,扎实的、善于处理词汇、牢固掌握教学考纲中要求的各个语法项目、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辨别意群及正确理解结构复杂的长句均是做好阅读理解的要素。

2、弄清原文、题干、正确答案项和干扰项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处理原文、题干、正确答案项和干扰项之间的关系,能使自己的思路和文章作者思路相一致,才能较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结构脉络、作者的语气态度,人物的性格特征、事情的来龙去脉,使顺利解题水到渠成。

3、注意积累生活素材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人情风俗、生活方式知识。

当前的阅读理解选材越来越注重现代化、多样化、知识化和生活化,内容贴近生活,蕴涵着丰富的世界各国文化背景知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交际性,常常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前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情趣和对人、对自然的态度及与世界的交流,就体裁而言,也涉及到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等多种文体。只有通过大量阅读不同题材和体裁的短文,才能不断增强快速捕捉、掌握信息的准确度,也能提高面对较长篇幅阅读材料的心理承受能力。

4、重视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加强锻炼跳读、略读、扫读等阅读技巧。

比较好的阅读理解方法是:初读文章——看题目——查读文章找依据——初定答案——三看文章找细节——推敲答案——四读文章——终定答案,其中综合了略读、跳读和查读等阅读技巧。

在第一遍阅读时,可用略读或跳读的方式阅读全文,不必注意细节或具体事实,只求对文章有一个总体印象,了解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基本观点,记住文中的信息方位。

接着,浏览题目再读文章,可以带着题目有的放矢地在文中圈圈划划、做标记,查找解答题目的依据,避免毫无目的地通读文章,许多局部性题目都可以通过原文中的一两句话直接找到答案。第三、第四次阅读主要是定度答案。

5、若是做回答问题时,先须把握全文整体意思,弄清文中的人物、发生的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前后逻辑关系及过程,然后再落笔定答案,有些文章的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得分。

此外,在书写答案时,还要注意题目要求的限制(如:最多不超过5个词),也须正确书写单词的大小写、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人称、时态、语态等。

此类题目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文章要整体理解,另一方面问题和答句中已给的词语要领会。问题一般不会过于机械简单,答题的已给词语也一般不会和短文相关词语相同,这是为了考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组织、文章的理解及多种表达形式的掌握程度。

总之,要做好阅读理解题,除了要花大量精力提高自己的语言基本功。

篇一:古诗词鉴赏个人总结(适用新课标)

古诗词鉴赏

一. 鉴赏形象

1.人物形象

(1) 一句概括,形象特点+社会属性(…的隐士;…的底层劳动妇女;…的书生)

(2) 结合全诗的句子进行分析,有描写手法的要鉴赏所用的描写手法(侧面,正面)

(3) 概括出形象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

2.事物形象(咏物诗中)

(1) 一句概括,所描写事物的形象特点

(2) 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哪句怎样表现了哪个特点)

(3) 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写出所咏之物中的所托之情(托物言志)

3.景物形象

(1) 一句概括,诗句描写了一幅+(季节、地点、事件)+(什么样氛围特点的,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等)的图景

(2) 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所写之景用生动形象

的语言描述出来

(3)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 鉴赏语言

1.炼字、词、句

(1) 释义,“…”字在句中的含义是…;或“…”字的特殊语法现象(名词动用之类的`)、修辞手法(拟人,通感,化无情为有情,化静为动等)

(2) 把该字放回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所烘托出的意境

(3)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鉴赏语言风格

(1) 点明语言特色(沉郁顿挫[常见杜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浑奔放、悲慨凄凉)

(2) 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3) 表达了人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 鉴赏表达技巧

1.抒情方法

(1)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前人语句]、借事抒情)

2.描写方法

(1)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 实写和虚写(虚写:神仙鬼怪世界、梦境、已逝之情景、设想想象未来之情景)

(3) 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4) 色彩变换描写(异色相衬,在答描写的景象时要注意)

(5) 视角变换描写(可设题如:全诗怎样体现“望”字的;描写景物很有层次,请分析)

(6) 白描(一般不着抒情和议论,常和简练、质朴的语言风格相联系)

(7) 细节描写(常是动作描写,小的场景化描写)

(8) 通过不同感官描写(嗅、视[注意颜色词]、声[注意拟声词]、触[注意动作词]、味)

3.修辞方法

(1) 比喻(要注意暗喻,说清本体和喻体,注意它能化具体为抽象,化无形为有形,突出事物特点)

(2) 比拟(注意拟人,拟物[人拟物,A物拟B物])

(3) 对比(把…和…作对比,更加突出了…,表达了作者…)

(4)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永恒衬无常[常见咏史诗],以无情衬有情[注意托物言志诗],虚实相衬,异色相衬)

(5) 象征(咏物诗中)

(6) 借代(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人)

(7) 设问(片头设问,引起全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更加强烈的感情)

4.构思方法

(1) 欲扬先抑,铺垫,照应,以小见大,以景结情,卒章显志。

四.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咏史怀古诗(多写古人往事,游览古迹,古今对比) 主要思想感情:

(1) 对历史冷静的思考(多用用典抒情)

(2) 抒发昔盛今衰之慨(多用反衬,对比)

(3) 抒发沧桑之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多用大自然的有常衬人事的无常[多在对古迹的景物描写中])

(4) 借古讽今[或劝诫],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抨击,或感慨个人遭遇

2.山水田园(隐逸)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多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渲染气氛;多有描述画面的题) 主要思想感情:

(1) 表达了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逸生活的思想感情

(2) 厌恶和鄙视黑暗的社会现实,想要远离尘世的思想感情

(3) 表达了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

(4) 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3.送别诗(多临山傍水,也称山水送别诗;常寓情于景,渲染烘托,以乐景衬哀情)

主要思想感情:

(1) 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表

现出内心的愁苦、迷恋和伤感

(2) 表达了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友人的赞

篇二:古诗工作总结

建工师一中小学部学生古诗词记诵比赛工作小结

中华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这些经典的古诗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精神文明最可贵的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国学经典——古诗词的兴趣。也为了检查落实开学初教研室布置的古诗记诵工作,特举行此次比赛。

此次古诗记诵大赛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1月3日—11月7日 由各班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动员工作,鼓励孩子们多记诵古诗;第二阶段:11月10日—11月14日 各班学生做准备工作、古诗强化训练;第三阶段:11月17日—11月21日 班级古诗词记诵比赛,各班评选出优秀生2名,参加年级比赛,这一阶段由班主任或语文教师组织。经过各班比赛每个班选出一名诵读之星:一(1)班 曾欣宜;一(2)班 李馨悦;一(3)班 曹明炜;二(1)班 杜润杰;二(2)班 朱晨玮;二(3)班 华泽峰;三(1)班 吴晨鸣;三(2)班 秦馨元;三(3)班 楚默蕾;四(1)班 李洪斌;四(2)班 孙世玉;四(3)班 石梓萌;五(1)班 王馨雨;五(2)班 刘洪迪;六(1)班 尹梦岩;六(2)班 于梓娟; 第四阶段:11月24日—11月28日 年级古诗词记诵比赛,评选出年级名次,这一阶段的评委:一年级由马静和周婷担任,二年级由杨波和候敏担任,三年级由黄淑梅和姬江萍担任,四年级由王莉和姚紫薇担任,五年级由陈霞和陆小蓉担任,六年级由陆丽和李檀担任。经过各年级比赛评选出年级一等奖1人:一年级 曾欣宜;二年级 周子康;三年级 秦馨元;

四年级 李洪斌;五年级 刘洪迪;六年级 尹梦岩。年级二等奖2人:一年级 刘思畅、王浩翔;二年级 杜润杰、华泽峰;三年级 吴晨鸣、石鹏;四年级 孙世玉、王思博;五年级 刘甜;六年级 朱丽婷。年级三等奖3人:一年级 李馨月、黑红亮、杜函瑜;二年级 许晓彤、朱晨玮、韩慧文;三年级 白谨华、桑萌萌、楚默蕾;四年级 王锦琦、石梓萌;五年级 王馨雨、于梓娟。年级团体优胜奖:一(1)班、二

(1)班、三(1)班、四(3)班、五(2)班、六(1)班。

在这次的活动中,相信会有更多的同学能踏上“经典诵读”之旅,“与圣贤为伍,与真理同行”促使学生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在学校形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诵读经典,构建和谐书香校园的浓郁文化氛围。

篇三:古诗文活动总结

古诗文诵读活动总结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让经典诗文浸染孩子们的生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学校开展了中华古诗文诵读活动,我们五(4)班的学生积极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班级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开展这个活动每个学生都有不小的收获。具体做法如下:

一、诵读形式多种多样。

在学生背诵时,利用电教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如情入境。将经典诵读与图画有机融合,孩子们欣赏着一幅幅优美画面,诵读着一首首经典古诗,别有一番韵味。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背诵边配上乐曲表演,会增进对诗的理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还采用:同桌赛读,小组赛诗,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灵活而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古诗词的积极性,学生掌握了背诵古诗词的方法,就有了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

二、环境布置引入诗境

开展任何活动都需要用环境来烘托渲染,特别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直接的感官刺激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就从黑板报上作文章,开辟了一块“古诗角“栏目。

三、“课前一吟”紧扣主题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古诗,我校要求每节课上课之前在班长的带领下背诵一首诗,增添了学校和班级的文化氛围,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常规。

四、首首有评价。

有检查才会落实,有评价才会促进。我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背诵的诗文内容。这样既能检查背诵情况、巩固背诵成果,又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使之持久深入地坚持下去。

五、建立古诗文诵读卡

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也便于对诵读过的古诗进行记录,避免学生混记、遗忘等现象,我指导家长做“古诗文诵读书签卡”,写上诗名、作者、朝代等内容。学生在家每诵读一首古诗,家长就会记录下背过的诗名并做成书签卡,插在教室文化墙上的成长袋里。这样,学生背得明明白白,不致再出现背混等现象,再加上教师的不定时抽查,使学生的诗文背诵得到了有效的巩固。这样也给学生提供了的展示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六、家校联系共同积累

在学校里,由于孩子之间差别较大,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诵读,不规定篇幅,不作硬性要求,避免过重负担。学校和老师的作用是引导、激励和帮助,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除了利用好校内资源,我们还利用家长会等机会与家长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尽量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鼓励家长参与其中,让书香弥漫家庭。

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文,才能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文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我相信:

持之以恒地让学生诵读古诗文,一定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

篇一:比喻雪的诗句

沁圆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汉,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柳絮因风起(谢道蕴)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在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的具体贴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篇二:描写雪景的句子【比喻】

描写雪景的句子

1、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美呀!

2、那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

3、雪让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冷。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柳絮,如棉花,如鹅毛从天空飘飘洒洒。

4、初下雪时,往往雪片并不大,也不太密,如柳絮随风轻飘,随着风越吹越猛,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像织成了一面白网,丈把远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5、雪下起来了。多么美丽的雪花呀。在初冬刚来到的时候,雪花就及时地报告了冬天的来临。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跑到操场上,有的在欢呼,有的在跳跃,有的张开双手去接那飞舞的雪花。看哪,快看哪,雪把大地盖上了。天上,地上,到处是雪。白色的大地,白色的房屋,白色的树林。

6、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7、哇,只见天地间下着细小而密集的雪花,并且越下越大,越下越密,好像无数的仙女向人间播撒花儿,传达着春天的祝福。过了半晌,雪慢慢的停了,只见平台和长廊的栏杆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花盆里花的枝干和叶子上都托着一团团的雪,晒衣架上的雪像一条弯曲的小路,红瓦屋顶上的雪像一排排钢琴键,一排红瓦一层雪,排列得那么整齐,令人赞叹不绝。

8.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象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还有一丝揭开藏头露尾般的裸露感。雪花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好象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万家清景,普绽琼花鲜丽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

篇三: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亚里斯多德, 修辞手法, 古希腊, 生命力, 哲学家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陈友冰

什么是比喻?朱熹说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诗集传》),俗话说就是打比方。作家在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就叫做比喻。

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甚至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

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在陆游诗中不但有长度:“十丈愁城要解围”(《山园》),还有体积:“闲愁万斛酒不敌”(《草书歌》);甚至还有范围:“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作》);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到处移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李煜词中,愁像春天的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离恨恰

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贺铸《青玉案》则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来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成一种复合比喻。

再如音乐,是种作用于听觉的声音,不可视也不可触,但如何让它可视可可感、可触可摸,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做到了这一点。诗人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音乐轻音和重音的交错弹奏,就不只是听觉,也有视觉;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乐境中流畅和冷涩两种境界,不止是听觉,也有触觉。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夸张李凭弹奏箜篌的感人力量几乎都是采用视觉,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这中间又夹入触觉、

想象和夸张。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也是如此,不止有大量的听觉比喻,也有视觉和触觉,如开篇的一连串比喻就是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2、使具体的形象的变得优美动人

如咏雪,唐朝张打油有首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颇有幽默感,不愧称为“张打油”,此诗的比喻虽然准确,但形象却不够优美,而优美则是比喻的一个要素,例如我们形容夫妻恩爱、朝夕相伴,可将他们比喻成鸳鸯鸟,连理枝,从未有人将他们比喻成血吸虫,因为其形象丑陋又有害人体,但如仅从准确性来说,血吸虫倒是雌雄同体,从不分离的。《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似’;兄女曰‘未若柳絮

因风起。’公大笑乐”。这位得到谢安称赞的兄女即是著名才女谢道蕴。比起谢朗(小名胡儿)的比喻“盐撒空中”,谢道蕴的“柳絮因风起”确实高明得多。试想一下,无数盐粒从空中落下,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而柳絮迎风起舞,则妙曼而美好。岑参的《白雪歌》形容飞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徐陵“三晨喜盈尺,六出儛崇花”,骆宾王《咏雪》:“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张元“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等,这些关于“雪”的比喻除了准确外,或是优美,或是雄奇,都给人美的享受。

3、使情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

诗歌最重要的特征是抒情,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叙事诗也不例外,因此,对诗中吟咏的事物必须动之以情,运用比喻就是使诗歌

篇四: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比喻俗称打比方。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系二者的词叫比喻词。比喻在现代汉语里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在诗词中不必纠缠分类,如果要分的话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两类。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有“似”、“是”、“成”、“如”一类的喻词。暗喻只能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没有喻词。

例一: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生烟。

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

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 (明·钱福)

例一中第二联有两个明喻,略去喻词。其它像“婵娟”、“玉笋”、“金莲”均为暗喻。 例二: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例二中首联为明喻,有喻词“如”;其余像“西江梦”、“凤”、“乌哺”、“桂枝”等均为暗喻。

例三: 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袁忠民《鹧鸪天·庐山会议五十周年感赋》)

例三中的“书”、“道”是本体,“千秋药”、“一座山”为喻体,“是”、“成”为比喻词。

一、诗词中用比的主要形式

(一)单喻式。单喻式就是用单一的喻体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这种比喻多数为一句一喻,或者两句一喻。一句一喻的,往往七言前四字为本体,后三字为喻体(见例一第二联);两句一喻的,也往往上句为本体,下句为喻体。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并非绝对如此。有些比喻句为了突出强调喻体,也常常把喻体提到前面。上述是单喻句的常见形式。此外,单喻还有几种变化的形式,主要讲三点:其一是较喻。较喻是用比较的方式构成的比喻。喻体和本体之间是差比关系。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较喻有的不言超过或不及,让读者思而得之,心领神会,例如: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把李白与金陵友人之间的友谊,用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进行形象化的比较,却不言谁长谁短,让读者去体会。其二是曲喻。所谓曲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不是直接相比,其间拐了个弯弯。例如:“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李商隐·《日日》)诗中由心绪到丝绪(弯弯)再到游丝。从而用“游丝百尺长”来比喻“心绪浑无事”的思想境界。其三是互喻。所谓互喻,是回

环往复的连续设喻。使得甲、乙两物缠绕联系互为本、喻体。这种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间必须有一点或数点相似,这相似点在两者之间架起了桥梁,是互喻的客观基础。例如:“雪似古人人似雪”(苏轼·《江神子》)其中“人”和“雪”互为本喻体。古人和雪之间的相似点:高洁而凛然。作者不特意写雪,也不特意写古人,而是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以揭露社会风气的庸俗,从而表现其握瑾怀玉者的孤独感。在新诗中,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街灯和星星相似点是:晶莹、明亮,从而架起了互喻的桥梁。诗人便运用丰富的想象,以互喻为基础,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美的意境。

(二)博喻式。所谓博喻,即喻体不止一个,而是用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侧面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递进。这种比喻可以细致全面地说明本体的各个特点。例如苏轼的七言古诗《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飞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作者用动物、器物虚实相间地七个比喻,描写了百步洪的气势、迅疾以及急流从石缝里迸出来的无数水珠的形象。这是绘景方面的博喻。其二是抒情方面的博喻。例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连用几个比喻,来比譬“与君绝”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不变。其三是状物方面的博喻,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乐曲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描写乐声的清脆圆润和激越高昂,使无形的音乐不仅能闻其声,而且能见其形。此外,有的博喻把壮物和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喻中有喻。例如傅天琳的《我是苹果》:

我是苹果,我是小小的苹果。

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我是叶子和花合唱的歌/我是可以摘来的月亮和星星/我是可以拾得的珍珠和贝壳/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

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这首诗从一个大比喻中化出一连串的比喻,形成博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哺育自己成长的人民的深情。博喻从本质上说是艺术的强调,是为了突出强调艺术形象,使其更能抓住读者的心灵。

(三)全喻式。所谓全喻,就是从全诗的美学结构出发来构建整体意象,借以比喻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全喻诗中的比喻,不是单纯的修辞方式,而是一种写作手法。全喻诗词大多为暗喻,往往表面写的是一种意思,暗含的是另一种意思,而重点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种表现手法,就喻体的对象来看,我试分为四类:

1、以人设喻。用人作为喻体,以对人和事的叙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秦韬玉的《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个未嫁贫女的抑郁惆怅心情,实际是借贫女来喻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此外,象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是写闺意,实际是借以试探征求张水部的意见。无独有偶,张籍以同样的手法写了《酬朱庆余》来答复他: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朱庆余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很美,歌喉又好,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以物设喻。以物设喻就是用某种物体作为喻体。这种比喻或以物喻物,或以物喻人;或以一物设喻,或以数物连类设喻。其中以一物设喻的,例如:

瓶始开时满屋香,盛君坊里尽琼浆。

沾唇几滴心神振,入肚三杯兴趣长。

半世无缘滋肺腑,余生有幸润肝肠。

刘伶一品当深恋,不再频频梦杜康。

(刘广裕·《品<无射斋吟稿>》)

刘老这首诗以酒味的醇厚纯正芳香比喻盛老诗集的韵味悠长,是恰到好处的。以刘伶自喻,用典不露痕迹,耐人寻味。

咏物诗也往往是以一物设喻的,例如《吟筷子》(今人):

苗条淑女自成双,骨健身长素秀妆。

相伴终生甘苦共,贫豪从不怨炎凉。

这首诗就是以筷子的形象美和内在美来比喻某些人的外貌美和品德美。比譬恰切,意味深长。这种咏物诗常常把比和拟揉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此外,有些诗是以数物连类或物物相关设喻。例如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诗中的“碧桃”、“红杏”喻指身处上层,有所凭倚,特承恩宠的人,他们春风得意,平步青云。“芙蓉”属诗人自比,是由“碧桃”、“红杏”连类引发出来。由于芙蓉生在秋江之上,地位低下,“下第”当属必然。诗人虽满腔愤懑,却写得婉转含蓄,应视为比喻的妙用。

3、以境(景)设喻。作者先描写景物作为背景,把人物置于背景之中,构成一种特定的意境作为喻体,借以抒发作者的情志。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图景,以隐喻“永贞改革”失败后的政治气候的恶劣,以及遭贬谪后的境遇。后两句诗人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意志,都寄托在这孤舟独钓的'形象里了。此外,毛泽东的《为李进同志题所摄仙人洞照》,更是一首寄情于景,造境寓理,以诗言志的力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中的“暮色”、“劲松”、“乱云”、“险峰”诸意象,既是写景,又是明显的暗喻。“无限风光在险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坚定和自信。

4、以典设喻。用典则是引用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暗喻诗人的某种情意。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借古喻今的范例。词的上片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苟安江南南宋统治者的指责,也寄托了作者想如孙权、刘裕一样挥戈北伐的救国心情。下片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企图轻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也喻示了作者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以廉颇自比,抒发了未能实现抱负的感慨。全词都是借用历史典故来说明现实问题的。

应当说明的,并非所有的全喻诗都有言外之意,有的则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不是构建别有寓意的整体意象,而是借助比喻论事、绘物、评人,直抒胸臆。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句句用比,也可看作全喻诗,但它只是通过垂柳这个特征性的景物,来描绘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赞美大自然的工巧,并无别的寓意。在用比上,有些全喻诗既用暗喻,也有明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如文前例2)。

二、诗词用比的意义和作用

诗论家沈德潜曾说:“事难显陈,理难显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所谓“托物”,就是形象化;“连类”就是比喻。“善用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古今中外的诗人无不是比喻的高手。没有奇妙的比喻,诗歌园圃必然荒芜”(丁芒语)何以言之?

(一)比喻是诗词语言的基础,它跟多种修辞或表现手法是相近、相似甚至是融为一体的。例如,比兴与比喻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很多起兴句可称为“兴而比也”。如“关关睢睢,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比拟是拟中有比,我认为比拟句多为比喻喻体物性人格化或人性物格化。下面试举一个物性人格化的例子: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情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唐·钱玥《未展芭蕉>》) “冷烛”、“绿蜡”、“一缄书札”从外形上比喻“未展芭蕉”;“情”、“藏”、“拆”又把“未展芭蕉”和“东风”拟人化了。这个在春寒料峭中卷缩未展的芭蕉,又暗喻了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环境的束缚,她只能将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内心。因此,这首诗既用了拟人手法,又是一首暗喻诗。

双关中的意义双关和比喻中的暗喻,都是一箭双雕,有的甚至很难区分。表面看来,比喻与夸张毫无联系,实际上两者常常结合运用,融为一体。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李瑛·《一

月的哀思》)就是比喻与夸张的完美结合。综上所述,可见熟练巧妙地运用比喻,往往能成为善于驾驭诗词语言的高手。

(二)诗词用比也是继承和发扬诗词写作的优良传统。众所周知,《诗经》是诗的源头。《诗经》里大量用比,获得显著的艺术效果。如《魏风·硕鼠》比剥削者为鼠。《卫风·硕人》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诗中描写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比喻集中描写了她的美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诗经》大量用比,《楚辞》亦然。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可见《楚辞》吸收了《诗经》的营养,也成为用此创意的典范。它们对历代诗歌创作,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后来的作品,如鲍照《赠傅都曹别》,用“轻鸿”喻傅,“孤雁”自喻,表现他们之间离别思念之情;苏轼的《鹤叹》写鹤之不受呼唤,耻作玩物,其品格之高尚来引以自喻,叹已之不及。这类作品,受《诗经》用比的影响比较明显。至于那些游仙之作,以列仙比世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洞天”的描写:“??云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借以反衬讽喻社会世俗之黑暗,这类作品,受《楚辞》的影响就更直接了。此外,屈原的《橘颂》则开了用比咏物诗的先河。

(三)巧妙用比,有助于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使其更富于艺术感染力。关于这一点,前文已有所涉及,这里再强调几点:

(1)比喻能赋予抽象事物和道理以生动的形象美。关于赋予抽象事物的形象美,前面多有涉及,这里略而不谈。至于用比说理,《伟人毛泽东》是个以比明理的生动例子:

咏雪诗魂耀宇寰,拨开云雾见青天。

珠峰纵使削千尺,仍是中华第一山。

这首诗后两句别出心裁的比喻,生动确切地说明了毛泽东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仍是主要的、第一位的。诚可谓一比胜千言。另外,有些饱含哲理的诗句,诸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都是分别对某种哲理形象化的比譬。

(2)比喻能赋予诗词内容以丰富的意蕴美。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曾说过:“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这里的“隐”,即意蕴,也就是说有丰富的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而有些深层次意蕴的构建,常常借助于比喻的手法,前文中讲全喻式所举诸例均可说明。这里再补充一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片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面看来,作者是借明月自喻清高,表现作者浪漫而豁达的胸怀。但联系作者的历史背景,细品其喻意,则有深层次的意蕴。“琼楼玉宇”的月宫喻指皇宫。作者此时被排挤出京,想寻找机会重新回京任职,却又担心受不住皇宫中政治斗争的袭击。转而思之,回到皇宫,倒不如在地方自在开心。欲罢不忍,欲进不能,这种矛盾心情,正是借助比喻产生的弦外之音。

篇五:关于形容美好事物的诗句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邯郸驿里逢冬至,报膝灯前影伴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红旗渠水进田间,禾苗长的绿艳艳。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儿童冬雪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3lian.com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坟头岭修个发电站,家家都把电灯安。

关于事理哲理的诗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8.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3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3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36.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3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3lian.com

38.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形容女子美丽的诗句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密态随羞脸,娇歌逐软声。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梨花一枝春带雨。

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 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 水下看妆影,眉头画月新。 寄言曹子建,个是洛川神。

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3lian.com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疑是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形容女人忧伤的诗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关于愁恨悲欢的诗句

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琵琶行》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3.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

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同上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遣怀》

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1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1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1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1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1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9.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20.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2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

2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2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

2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