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关于突破的古文格言 正文

关于突破的古文格言

时间:2025-05-04 10:30:38

文言文背诵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又是重点,没有一定量的读背,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很难提高。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文言文的背诵是令师生头疼的一大难关,要么知难而退干脆不要求,要么好事过多,效率低下。

那么,怎样突破背诵文言文这个难题呢,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认识到背诵的重要性

一些学生往往不认真读背,是因为他们认为:“背那干啥?理解了不就行了么?费那么多时间,考试反正出题几率很小。”所以,要让学生背诵,首先要树立思想观,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念口生”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到“读”是学习

二、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

班级里,如果大家都不喜欢文言文,都不读背,久而久之,这种厌恶感会越严重,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兴趣,首先要让他们亲近它,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每节课前三分钟,学生集体整齐地朗读、背诵学过的文言文(这不仅能起到记诵文言文的功效,而且能使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久而久之,经受感染与浸润,学生不仅会熟读成诵,而且会喜欢上文言文。另外,培养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比赛读背以激发兴趣,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比赛,男女生之间进行比赛等。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大脑处于竞赛时的效率比无竞赛时的效率要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竞赛中。我们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比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他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的检测竞赛等。

三、重点文章的背诵应小步骤、及时地进行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把课讲完,给学生布置“两周之内背过这一篇”或“期中考试前背过本单元”大块的“食物”,学生因无处下口、望而生畏而干脆放弃。另外拖的时间越久,学生感觉难度越大,效率越低。所以,文言文重要篇目的背诵,应该小步骤进行,课堂上进度慢些,内容少些,最好当堂讲解当堂背诵,趁热打铁。

四、课堂上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

高效课堂一再强调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特别是经典文言文教学,重在让学生自己诵读、自己感悟,逐渐积累语感、提高能力。所以,课堂教学中应避免教师讲解过多,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应该是学生朗读贯穿始终――先由生疏到读得正确、熟练;再疏通字词,理解翻译;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感悟文法。整体上教师一定要少讲、少讲、再少讲,把读的时间、读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如果每节课都这样做了,那么不怕文言文最后背不过。

五、教给学生一些背诵方法

除了以上几点,背诵方法的指导同样不可缺少。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背诵才会更高效。比如:(1)按修辞规律来背诵。许多经典文言文中有大量的骈句,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比如《陋室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让学生先找出这些工整的句子,根据修辞特点进行背诵,背过了这些骈句,再与少量的散句进行串联,整篇课文就背过了。(2)按作者的写作思路背诵。许多文章思路缜密,环节紧凑又琐细,这样可以让学生抓住作者的思路记忆。比如《醉翁亭记》第一段,按照这样的`思路描述:环滁皆山――琅琊――酿泉――醉翁亭――做亭者――名之者――太守。在背诵时让学生按照这条思路背,效果会好得多。(3)抓住关键词来串联背诵。例如《小石潭记》第一段第一层,可以把这些关键词书写下来:西行――隔――闻――如――乐――伐――见――水,让学生看着这些关键字背诵,不仅有助于记忆,而且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词。(4)试背法。这种方法要和诵读法结合使用,因为考虑到单纯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应指导学生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

另外,从背诵的形式看,有个人背和集体背诵;对背,即两人对面同时背诵,因有对方干扰,可锻炼学生记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提背,即打哪提,从哪背,提到哪,背到哪,可增强学生记忆的准确性。默写法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

六、多样的检查考评方法

做到了以上几点,老师的指导到位了,关键是让学生行动起来,促使学生真正落实任务的强力措施就是检查考评,如果不把检查落到实处,那么一切都是空谈。关于背诵任务的检查,常见的方法是教师或组长逐个检查过关。除此以外,还应该运用多样的检测办法,比如:(1)以组为单位进行检测,这样虽不免有滥竽充数之嫌,但有助于学生互相督促,共同进步。(2)一人一句接力背诵。(3)试卷检测法等。

总之,背诵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同时又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面对文言文背诵这个大难题,教师只要肯想办法,愿意尝试,就能够激发兴趣、方法导引恰当并检查落实到位,相信这一难题将不再是难题。

关键词一

推断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于是,在做文言翻译题时,就要有语词对应推断的意识。

例1 翻译画线句。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解析:翻译这句话的关键是理解“与民由之”的意思。我们可从“得志”与“不得志”中推断,同时“与民由之”与“独行其道”(独自行走自己的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前后句综合考虑,我们就可推断出“与民由之”意为:和百姓一起走自己理想之路(和天下百姓一起实现自己的抱负)。

例2 翻译画线句。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论语·公冶长》)

解析:与划线句对应的句子是: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仕(出仕)”与“已”对应,因此,可推测出“已”是“罢免”之意;“喜”,与“愠”对应,可知“愠”为“不高兴,恼怒”之意。此句译为:三次被罢免官职,也没有恼怒的脸色。

关键词二

语境

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具有多义性,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和功能却是单一、确定的。这在《论语》《孟子》《庄子》等春秋战国的文章中更为明显。同学们在做翻译题时,要紧扣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词语意义。

例3 翻译画线句。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

解析:此中“豫色”何解?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态度是有保留的。由此可知这“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此句翻译为:先生你好像看起来有点不高兴。

例4 翻译画线句。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

注:①古代注视人,目光不可低于对方的腰带。文中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解析:“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近”与“远”是何意?文章下面有一句话: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意思为君子言语,语言浅近,道理却有。所以“言近而指远者”的“近”也就是“浅近”之意,此句译文则为:话语浅近而其意深远的,是善言。

关键词三

活用

古文的语言比较对称和凝练,常出现词类活用现象,于是,在翻译时,同学们就要有关注词类活用的意识,把握词类性质的变化,以准确领悟语句意义,高考辅导《文言文突破:经典译释五个关键词》。

例5 翻译划线句。

子曰:“衣敝缊袍(注:破旧絮的大袍;好丝叫绵,败絮称缊),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嫉恨)不求(贪得),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篇》)

解析:上句中的“衣”与“耻”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衣”是“穿”之意;“耻”是“感到可耻、丢脸”之意,于是,这句话的翻译就是:穿着破旧絮的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丢脸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

例6 翻译画线句。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1)。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2);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庄子·山木》)

解析:(1)此句中“贵”与“贱”采用了意动用法,翻译为:把……看成尊贵,意译为:看中、喜欢。“贱”翻译为:把……看成低贱,意译为:轻视。于是这句话就翻译为:(但是)主人却看中丑陋的,轻视美丽的。

(2)“其美者自美”,“美”是形容词作动词用。此句话翻译为:那个美丽的自以为美丽(而骄傲),所以我不认为她美。

关键词四

变序

古文中常见有语序倒置的现象,有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等情况,阅读经典古籍,做文言翻译题时也就要有变序意识。

例7 翻译画线句。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1)”子闻之,与门弟子曰:“吾何执?(2)执射乎?执御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

解析:(1)“大哉孔子”是主谓倒置句,于是翻译时就要变成常见语序,译为:孔子真伟大啊!学识渊博竟至于没有哪一方面使他成名。

(2)为宾语前置句,翻译为:我该专学哪一项技艺呢?

例8 翻译画线句。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3)” (《论语·季氏篇》)

解析:(1)是介词结果后置句,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季氏将对颛臾有军事行动。

(2)(3)是宾语前置句,分别译为:恐怕我要责备你了;凭什么(理由)讨伐他呢?

关键词五

省略

古文的省略句常见有主语、谓语、宾语与介词的省略,此之省略,语意跳跃,直接影响着对句子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成分的省略与跳转,使语意清晰了然。

例9 翻译画线句:

定公问:“一言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1)”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2)’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篇》)

解析:这两句由于语句的省略,语意跳转,不连贯了,翻译时我们要补上。(1)句翻译为:如果知道作国君的难处(而尽力做好),那不就是接近说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

(2)我当国君没什么快乐的。(如果有的话),那就只是没有人敢违背我的话。

例10 翻译画线句: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1)”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2)” (《论语·宪问》)

解析:(1)句,“不能死,又相之”按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为承前省略主语“桓公”,但看后面就知道这主语应是“管仲”,此句就要翻译为: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却又辅佐桓公。(2)句主语是谁呢?因为文章是对管仲的评价,所以这句主语就是“管仲”:难道(管仲)要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论语》《孟子》《庄子》为文化经典,许多省份将之列入高考文言文考查内容。在此以《论语》等文化经典为例来讲解文言阅读译释的五个关键词,让同学们更快、更准地诠释之,领悟之。

关键词一 >>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于是,在做文言翻译题时,就要有语词对应推断的意识。

例1 翻译画线句。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解析:翻译这句话的关键是理解与民由之的意思。我们可从得志与不得志中推断,同时与民由之与独行其道(独自行走自己的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前后句综合考虑,我们就可推断出与民由之意为:和百姓一起走自己理想之路(和天下百姓一起实现自己的抱负)。

例2 翻译画线句。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论语·公冶长》)

解析:与划线句对应的句子是: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仕(出仕)与已对应,因此,可推测出已是罢免之意;喜,与愠对应,可知愠为不高兴,恼怒之意。此句译为:三次被罢免官职,也没有恼怒的脸色。

关键词二 >>

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具有多义性,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和功能却是单一、确定的。这在《论语》《孟子》《庄子》等春秋战国的文章中更为明显。同学们在做翻译题时,要紧扣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词语意义。

例3 翻译画线句。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

解析:此中豫色何解?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态度是有保留的。由此可知这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此句翻译为:先生你好像看起来有点不高兴。

例4 翻译画线句。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

注:①古代注视人,目光不可低于对方的腰带。文中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解析: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近与远是何意?文章下面有一句话: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意思为君子言语,语言浅近,道理却有。所以言近而指远者的近也就是浅近之意,此句译文则为:话语浅近而其意深远的,是善言。

关键词三 >>

古文的语言比较对称和凝练,常出现词类活用现象,于是,在翻译时,同学们就要有关注词类活用的意识,把握词类性质的变化,以准确领悟语句意义。

例5 翻译划线句。

子曰:衣敝缊袍(注:破旧絮的大袍;好丝叫绵,败絮称缊),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嫉恨)不求(贪得),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篇》)

解析:上句中的衣与耻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衣是穿之意;耻是感到可耻、丢脸之意,于是,这句话的翻译就是:穿着破旧絮的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丢脸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

例6 翻译画线句。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1)。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2);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庄子·山木》)

解析:(1)此句中贵与贱采用了意动用法,翻译为:把看成尊贵,意译为:看中、喜欢。贱翻译为:把看成低贱,意译为:轻视。于是这句话就翻译为:(但是)主人却看中丑陋的,轻视美丽的。

(2)其美者自美,美是形容词作动词用。此句话翻译为:那个美丽的自以为美丽(而骄傲),所以我不认为她美。

关键词四 >>

古文中常见有语序倒置的现象,有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等情况,阅读经典古籍,做文言翻译题时也就要有变序意识。

例7 翻译画线句。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1)子闻之,与门弟子曰:吾何执?(2)执射乎?执御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

解析:(1)大哉孔子是主谓倒置句,于是翻译时就要变成常见语序,译为:孔子真伟大啊!学识渊博竟至于没有哪一方面使他成名。

(2)为宾语前置句,翻译为:我该专学哪一项技艺呢?

例8 翻译画线句。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3) (《论语·季氏篇》)

解析:(1)是介词结果后置句,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季氏将对颛臾有军事行动。

(2)(3)是宾语前置句,分别译为:恐怕我要责备你了;凭什么(理由)讨伐他呢?

关键词五 >>

古文的省略句常见有主语、谓语、宾语与介词的省略,此之省略,语意跳跃,直接影响着对句子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成分的省略与跳转,使语意清晰了然。

例9 翻译画线句:

定公问:一言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1)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2)’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篇》)

解析:这两句由于语句的省略,语意跳转,不连贯了,翻译时我们要补上。(1)句翻译为:如果知道作国君的难处(而尽力做好),那不就是接近说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

(2)我当国君没什么快乐的。(如果有的话),那就只是没有人敢违背我的话。

例10 翻译画线句: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1)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2) (《论语·宪问》)

解析:(1)句,不能死,又相之按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为承前省略主语桓公,但看后面就知道这主语应是管仲,此句就要翻译为: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却又辅佐桓公。(2)句主语是谁呢?因为文章是对管仲的评价,所以这句主语就是管仲:难道(管仲)要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