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篇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着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篇子不孝;兄不友篇弟不恭;夫不义篇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
扶老养老传家久,尊老敬老世泽长。
孝敬父母以情为上。
尊生老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
尊敬老人就是尊敬自己,老人今天就是自己明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敬奉公婆,如同生身父母;友爱姑叔,胜似手足同胞。
太阳光大,父母恩大。
尊敬老人,不仅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老人精神上的关照。
对父母最大的爱,莫过于管好自己。
姜老辣味大,人老经验多。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敬老爱老,永远记牢。
在家敬父母,何须远烧香;老人开心笑,胜似灵丹药。
自己如何对待父母,儿女就如何对待自己。
今天为人子媳,明天为人父母。
今日孝人,明天人孝。
百善德为本,敬老孝当先。
尊老爱幼喜笑颜开,知足常乐永葆青春。
敬田得谷,尊老得福。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扶老携幼扬美德,尊老爱少讲文明。
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才知父母恩。
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帮助老人。
给老人一份幸福,就是给自己一份快乐;给老人一片天空,就是给自己一片绿地。
每个人都要走向衰老,每个人都要尊重老人。
少年莫笑白头翁,人人都有夕阳红。
年少时懂得尊敬他人,年老时才受他人尊敬。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类别:修养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类别:学习为政行权真事业;禁贪节欲大丈夫。
类别:事业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类别:修养人身之所重者元气;国家之所重者人才。
类别:国家读经传则根底厚,看史鉴则议论伟。观云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类别:修养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类别:修养只字必惜,贵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谨,福之基也;微命必护,寿之本也。
类别:修养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
类别:修养博弈之交不终日,饮食之交不终月,势力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类别:友情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
类别:友谊博弈之交不终日,饮食之交不终月,势力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类别:友谊柔能制刚,遇赤子而贲、育失其勇。讷能屈辩,逢喑者而仪、秦拙于词。
类别:修养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类别:修养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
类别:修养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类别:修养子弟有才,制其爱毋弛其诲,故不以骄败。子弟不肖,严其诲毋薄其爱,故不以怨离。
类别:教育问祖宗之泽,吾享者是,当念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吾贻者是,要思倾覆之易。
类别:教育丈夫之高华,只在于功名气节。鄙夫只炫耀,但求诸服饰起居。
类别:修养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
类别:读书敬为千圣授受真源;慎乃百年提撕紧钥。
类别:修养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类别:修养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类别:修养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类别:修养人身之所重者元气;国家之所重者人才。
类别:人才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祝
类别:修养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类别:读书
《格言联璧》是古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通过格言的方式流传给后人,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经典格言。
1、经济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心性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
2、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人中常有余忙。
3、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4、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5、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6、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妄。
7、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8、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9、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不然耳边口头尔。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
10、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11、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12、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13、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不体认。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14、祭虽有仪。而诚为本。丧虽有礼。而哀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15、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16、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欧人。醉时勇。醒来退消。无分毫气力。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17、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18、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19、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20、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主中馈。词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21、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
22、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23、心一模糊。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24、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固甲。不能御也。
25、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观云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26、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27、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桢干。以学问为灾畲。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结实。以书史为园林。以歌咏为鼓吹。以义理为膏梁。以着述为文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28、竭忠尽孝。谓之心。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经天纬地。谓之文。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
29、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30、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31、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32、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33、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烈。是错到底。
34、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35、心慎杂欲。则有余灵。目慎杂观。则有余明。
36、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37、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天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38、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39、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40、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
41、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42、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43、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44、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
45、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46、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
47、口里伊周。心中盗跖。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独凛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48、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
49、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50、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51、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52、静能制动。沈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53、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54、喜怒哀乐而曰未发。是从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养。未发而曰喜怒哀乐。是从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55、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56、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天。
57、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58、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59、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60、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勿取勿忘。为学当如流水。
61、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
62、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63、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
64、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
65、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直俭约。四者。切己良箴。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66、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灭。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67、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68、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69、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70、人心如谷种。满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然而生意未尝不在也。疏之而已耳。人心如明镜。全体浑是光明。习染熏之而暗矣。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71、古之学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72、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73、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
74、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学之。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
75、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就气质上销镕。则曰克治。
76、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道通。
77、颜子四勿。要收入来。闲存工夫。制外以养中也。孟子四端。要扩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远也。
78、一庭之内。自有至乐。六经以外。别无奇书。
79、万理澄彻。则一心愈精而愈谨。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80、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神则疲而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