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诸子治家格言正楷 正文

诸子治家格言正楷

时间:2025-05-14 13:39:11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3、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4、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5、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7、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0、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杂感》

11、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2、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13、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1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1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7、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1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19、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0、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21、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2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23、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24、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25、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26、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27、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28、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2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0、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3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3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3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36、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7、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3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39、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40、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4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42、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4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4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45、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47、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

48、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49、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5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51、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5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53、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5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5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56、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杜甫《夏夜叹》

57、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5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59、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6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6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6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6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64、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举成名。——司马迁

6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66、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67、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68、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69、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7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71、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72、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73、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74、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75、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论第九》

76、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

77、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7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79、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

8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老舍撰写的对联有哪些呢?是怎么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老舍(1899——1966)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语言通俗精炼,诙谐幽默,富有民族色彩,被誉为“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他不但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一大批足以彪炳文学史的杰出作品,而且还撰作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对联作品,对弘扬中华民族特有的对联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老舍出生于北京市一个贫民家庭。他从小就怀着一颗“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燃烧之心”。他在踏上文学道路之初,曾写下了一副自勉联,表达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艺术追求:“报国文章尊李杜;攘夷大义著春秋。”

“素园陈瘦竹;老舍谢冰心。”此联撰于抗战期间,联语全用人名,未加任何词语。巧思精构,叹为观止。

“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联如白话,绝无雕琢,既是老舍赠子女联,亦是治家格言。

“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几乎。”《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此联是题赠在《龙须沟》剧中成功扮演程疯子的演员于是之的。对联的意思是说象这样努力的人(“是”当“这”讲),才有成功的希望!这副对联巧妙地运用了文言虚字,耐人寻味。同时,这还是副嵌字联,里边嵌上的“是之”俩字,说的就是于是之。

军旅作家曲波的名著《林海雪原》上世纪50年代末问世,读者好评如潮。老舍为曲波题赠一联:“曲高和众;波远泽长。”联语窍嵌“曲波”二字,颇具匠心,并活剥成语“曲高和寡”和“波远流长”,言简而情深。

老舍为女作家赵清阁题赠的嵌名联是:“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以形象的比喻概括了作家作品的风格,又颂扬了她矢志不渝的精神。

1962年,电影表演艺术家崔嵬在《红旗谱》中成功地塑造了朱老忠的形象,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老舍撰联相赠:“贞如翠竹明于雪;静似苍松矫若龙。”

老舍提倡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刻苦精神,一向主张:“做文章最忌七拼八凑,欲免此弊,必须卖尽力气。”他在1962年曾作这样一副春联:“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拼八凑文。”联为心声,此联正是对这种主张的凝练概括。

“壮丽关山迎晓日;风流人物在中华。”老舍题赠于志恭联,作于1966年春节,当年8月老舍即含冤去世。

此外, 老舍流传联林、为人称道的对联还有:“学知不足;文如其人。”(赠臧克家)“析证诸子;衡量百家。”(赠刘子衡)“誓扫倭寇;还我河山。”(1939年自撰春联)“人民要好戏;艺术登高峰。”(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云水巴山雨;文章金石声。”(赠巴金)“吟酒辞旧岁;举杯贺新年。”(自撰春联)“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题蒲松龄故居 )“桃李满天下;梨园老寿星。”(赠萧长华 )“鸡声茅屋听风雨;戈盾文章起斗争。”(贺茅盾50寿) “破浪乘风,前途无量;降龙伏虎,干劲冲天。”(题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等。

拓展:

老舍 - 创作风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 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合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赵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老舍生前没有随时将作品结集出版。散佚的篇章为数较多。30、40年代,出现过不少未经作家本人同意的盗版书,内中错误颇多,间或夹杂别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对有些作品(如《骆驼祥子》、《离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从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陆续出版了《老舍诗选》 (1980)、 《老舍小说集外集》 (1982)、 《老舍论创作》 (1980)、 《老舍论剧》 (1981)、 《老舍曲艺文选》 (1982)以及《老舍文艺评论集》 (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见于报刊的篇什。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的《老舍文集》,收录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学著述,按文学体裁分类和写作年代编次,并且根据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简单的注释,是迄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渐增多,到了50至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以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了综合的探讨。 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

一、治国篇

1.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苏轼)

2.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房玄龄)

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4.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5.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6.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

7.其身正,不令虽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

8.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王充·《论衡》)

9.公正是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也是提高人民满意度的一杆秤,政府理应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xx)

10.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xx)

二、清廉篇

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2.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xx)

3.为政清廉应该先从自己做起,己正,才能正人,这是古训,也是真理。(xx)

4.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xx)

三、民生篇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2.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苏辙)

3.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欧阳修)

4.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5.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xx)

6.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xx)

四、文化篇

1.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经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垢政治和经济。(毛泽东)

2.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

3.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xx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说到文化的多样性时引用此句)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xx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对文化多样性的理想状态的描述)

5.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xx)

五、生态篇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4.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