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中国古代治世格言 正文

中国古代治世格言

时间:2025-05-18 01:32:55

中国古人名言1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2.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名人语录赏析

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9.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1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12.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伤感的句子

14.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15.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1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17.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18.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1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2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2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26.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27.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28.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2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30.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31.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3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3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几米经典语录

3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3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36.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37.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3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39.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4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4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4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4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4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4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原创语录

48.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49.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5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5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5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中国古人名言2

1、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

2、好读书非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也?

3、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为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

4、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5、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6、看书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

7、有书癖而无剪裁,徒号书厨。

8、读诸葛武侯《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9、心无机事,案有好书,饱食晏眠,时清体健,此是上界真人。读《春秋》在人事上见天理;读《周易》在天理上见人事。

10、辞娴美,《西厢》以后,无如《玉合》、《紫钗》、《牡丹亭》三传,置之案头,可以挽文思之枯涩,收神情之懒散。

11、要治世,半部《论语》;要出世,一卷《南华》。

12、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13、惟书不问贵贱贫富多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14、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也。

15、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

16、《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17、读书最乐。若读史书,则喜少怒多,究之怒处亦乐处也。

18、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

19、阅《水浒》至鲁达打镇关西,武松打虎,因思人生必有一桩极快意事,方不枉在生一场,即不能有其事,亦须著得一种得意之书,庶几无憾耳。

20、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21、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好饮者不以寒暑改量,喜读书者不以忙闲作辍。

22、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前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定义:这里说的评语,其实是指对一个人或多个人的评价。由于中国古代文学深受以《左传》、《史记》为代表的史传文学的影响,对于人物刻画多以事件描写和当世之人的评语为主,其中大都是简洁而精辟的语言。因此对一个人的评价,评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大家欣赏古典小说时所要注意的一点。《三国演义》作为古典小说的代表,其人物众多,个性张扬,性情迥异,因此上它的评语都是极其精彩的,有的已融入现代生活中的口头语。

第一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的人。精辟指数:10

第二位:“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个人认为,在曹操说过的'所有的话里面,这句话是最精辟的。难怪刘备会吓掉勺子,连苍天也打了个冷战,以为泄露了天机。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一说,试探一下而已,后来又被刘备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正确的一句话。精辟指数:9.5

第三位:“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精辟指数:9

第四位:“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精辟指数:8.5

第五位:“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精辟指数:8

第六位:“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精辟指数:8

第七位:“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精辟指数:7.5

第八位:“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精辟指数:7

第九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精辟指数:6.5

第十位:“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精辟指数:6

1、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 ——《宋史·卷三三四·徐禧传》

意译:治理天下的办法,有继承有变革,但都是为了能符合时代需要,达到治理的目的。

2、革弊,须从源头理会。

——[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意译:变革弊端,要从源头开始。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先秦]《商君书·更法》

意译:治理国家不要拘泥于一种办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意译:喻指旧事物必然灭亡,新事物不断成长。

5、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

意译:句意谓人世间各种事情不断地变化,古往今来形成了历史。

6、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先秦]《周易·乾·文言》

意译:每天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7、正统不必常相继。

——[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答郭长官书》

意译:正统的东西也没有死守不变的必要。

8、事异则备变。

——[先秦]《韩非子·五蠹》

意译:政事不一样了,原来的举措也要随之变化。

9、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秦]《吕氏春秋·卷一五·察今》

意译:放弃先王已制定好的制度,学习先王如何去制定制度。

1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先秦]《周易·系辞下》

意译: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变化了就能通达,通达之后才会长久。指的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发展到衰落的过程,只有寻求变化才能继续发展。

11、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

意译:老的陈旧的事物不尽早去掉,它的影响就会涉及到新的`美好的事物。

12、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意译:任何人在无路可走时都想改变现状。这是人之常情。

13、变者,天道也。

——[近]康有为《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

意译:变革是天经地义的事。

1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汉]戴圣《礼记·大学》引《盘铭》

意译:如果一天内能更新自己,就应该日日更新,每天都不间断。

15、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先秦]《管子·正世》

意译:不崇拜古时,也不完全停止在今天,一切依据时代变化而变,随风俗变化而变。

16、必先知致弊之因,方可言变法之利。

——[宋]欧阳修《论更改贡举事件札子》

意译:要先知道造成弊端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改变法令。

17、法若有弊,不可不变。

——《宋史·卷三五一·赵挺之列传》

意译:法规要是有了弊处,不可不变。

18、日新之谓盛德。

——[先秦]《周易·系辞上》

意译: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叫大德。

19、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先秦]《吕氏春秋·察今》

意译:世道时间都变了,法也要相应改变才行得通。

20、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意译: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的舆论也不要害怕。

2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先秦]《荀子·劝学》

意译:青色染料是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蓝草更深。

22、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

——[清]石涛《苦瓜和尚画

意译:任何事都是只要有一定的规则,就可以变化,法令也如此。

2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意译: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站得更高。

24、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

——[先秦]《商君书·更法》

意译:变法是为治理,变更礼仪是为教化百姓。

25、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先秦]《庄子·天运》

意译:礼义法度都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26、惟进取也故日新。

——[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意译:只有不断地进取,才会有不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