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孔子治家格言原文 正文

孔子治家格言原文

时间:2025-07-12 11:43:17

一封家书说家风家训作文【1】

【原文】

字谕纪鸿儿:

前闻尔县试幸列首选,为之欣慰。所寄各场文章,亦皆清润大方。昨接易芝生先生十三日信,知尔已到省。城市繁华之地,尔宜在寓中静坐,不可出外游戏征逐。

兹余函商郭意城先生,在于东征局兑银四百两,交尔在省为进学之用。如郭不在省,尔将此信至易芝生先生处借银亦可。印卷之费,向例两学及学书共三分,尔每分宜送钱百千。邓寅师处谢礼百两,邓十世兄处送银十两,助渠买书之资。余银数十两,为尔零用及略添衣物之需。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其照例应用之钱,不宜过啬(谢廪保二十千,赏号亦略丰)。谒圣后,拜客数家,即行归里。今年不必乡试,一则尔工夫尚早,二则恐体弱难耐劳也。此谕。

涤生手示再,尔县考诗有错平仄者。头场(末句移),二场(三句禁,仄声用者禁止禁戒也,平声用者犹云受不住也,谚云禁不起),三场(四句节俭仁惠崇系倒写否?十句逸仄声),五场(九、十句失粘)。过院考时,务将平仄一一检点,如有记不真者,则另换一字。抬头处亦宜细心。

再谕。

同治元年五月廿七日

【译文】

字谕纪鸿儿:

前几天听说你参加了县试,而且有幸名列榜首,我为你感到十分欣慰。你随信寄来的各场

我已经写信给郭意城先生,在东征局那里兑换四百两银子交给你,作为你在省城进学的费用。如果郭先生不在,你就拿这封信到易芝生先生那里借钱也可以。印卷的费用,按惯例是两学和学书一共三份,你每份应送钱一百千。邓寅师那里送一百两银子作为谢礼,邓十世兄那里送十两银子,资助他多买点书。剩下的几十两银子,作为你的零用和略微添加点衣服的费用。

凡是世家子弟,饮食起居,没有一样不与寒士相同的,才有可能成大器。如果沾染上富贵习气,就很难希望他有所成就。我虽然惭愧地位居将相,但所有衣服合计不值三百金,希望你们常恪守俭朴的家风,也是珍惜福分之道。照例应用的银钱,也不要太过于吝啬(谢廪保二十千,赏号也可稍微多一点)。谒见圣人孔子后,你参拜几家,就回家乡去。今年不要参加乡试了,一是因为你下的功夫还早,二是恐怕你体质虚弱经不住劳苦。此谕。涤生手示。

还有,你在参加科考时候所作的诗,有很多地方出现了平仄的错误。头场(末句的“移”字);二场(第三句的“禁”字,作为仄声使用时是禁止禁戒的意思,作为平声使用时才是受不住的意思,俗话说的禁不起);三场(第四句的“节俭仁惠崇”,是不是写倒了?第十句“逸”仄声);第五场(第九、十句失粘)。在院试时,你一定要对平仄一一进行检查,如有记不准确的地方,就另外换上一个字。最应该注意的地方就是开头,要仔细留意。

再谕。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

【解读】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阐述了凡是世家子弟,饮食起居,没有一样不与寒士相同的,才有可能成大器。如果沾染上富贵习气,就很难希望他有所成就。这是告诫儿子要做贫寒而有骨气的读书人。此外,他还说自己多年为官,从没有因为自己的显达,而忘记恪守简朴的家风,这也是他能够长保平安的惜福之道。但他主张该用的银钱,一定要用,而不要过于吝啬。

这正如《三国志·魏志·王肃德评》曰:“吝惜财物,而治身不秽。”其意是说珍惜财物,不铺张浪费,是一种好品德。对此,古代圣贤也有深刻的见解。孔子说:“奢侈就会骄纵无礼,省俭就会显得寒碜,与其骄纵无礼,宁可寒碜。”又说:“假如有周公那样的杰出才能,只要骄纵而且吝啬,别的方面也就不值一看了。”其意思是告诫我们,做人应该省俭但不是吝啬。省俭是指节约用度而又符合礼节;吝啬则是指对穷困急难的人置之不理,不关照救济。而有的人施舍时过于奢侈,节省时又过于吝啬。如果能作到施舍而不奢侈,节省而不吝啬,那才是治家的根本。

《三国志·魏志·曹x传》曰:“始洪家富而性吝啬。”《颜氏家训治家》曰:“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这都说明了吝啬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者帮助他人而不肯付出行动的行为。如果人一旦有了这种行为,那么就会让人变得十分贪心而又自私。

这种吝啬的人常常会与人计较得失,总怕自己吃亏。偶尔一次慷慨帮助别人,就要从中得到回报,一旦得不到,就会翻脸不认人,甚至痛骂对方;还有的人在利益面前,同别人大打出手,毫不退让,甚至不择手段;更有一些人看重自己的财富,连自己的亲情都不顾及,六亲不认,冷酷无情,落井下石。

譬如古代有个名叫王戎的人,生性比较吝啬,他的侄子结婚,作为伯父的他免不了要送去一份贺礼,于是他思前想后,决定只送一件单衣。可是回来后,他又觉得很心疼,后来竟然跑到了侄子家,将单衣要了回来。就连对自己的女儿,他也是如此。他的女儿嫁给了裴家的公子,结婚的时候从他那借了一些银子。在女儿回家的`时候,忘了还他,结果让他非常不高兴,吓得女儿立刻将钱还上了。可见,这样吝啬的人又如何有亲情可言,一生注定孤独寂寞。

与此类似的还有五代时期名满天下的大词人韦庄。他的吝啬同他的诗词一样著名。韦庄每次做饭的时候,下米都要有固定的分量,做饭烧的柴火也要预先称好,如果吃烤肉,多少片他都清晰记得。他不仅生活如此吝啬,对待妻儿也是如此。他有个儿子,八岁的时候不幸夭折,入葬的时候,妻子为孩子穿上生前的衣服,却被他硬脱了下来,而是用原来孩子睡的旧草席将孩子包了起来,将他掩埋。而且掩埋后,又将草席带了回来。

由此可见,像韦庄这样的人吝啬得如此不近人情,实在令人厌恶至极。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做人不应太过于吝啬的道理。太吝啬,就会让人丧失本性,而失去人之常情,处于可悲、可恨的地步。曾国藩告诉我们治家要俭朴不要过于吝啬,也正是这个道理。这种俭朴是对所有财物,包括个人与公家的都十分珍惜,不浪费,不大手大脚。它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行为。

2017年一封家书说家风家训作文【2】

亲爱的妈妈:

你好!

人言道近乡情怯,愈是盈满的情感愈是难将其倾洒,十多年来你带给我点点滴滴的感动与感恩能垒起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但却湮没在饭菜带起的浓浓油烟和偶尔的冲突争执中,令那些深情的话无论如何斟酌措辞都难以开口诉说。但我心知岁月如流沙,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如今,我将这些一直不曾开口说的话语折成一只只小小的船儿,放在这封家书的长河上,求它们载着我对你所有的爱和感动,随着这封家书的长河漂漂荡荡,漂到你心里去。

从我能清晰地记事开始,爸爸就因为工作原因漂洋过海离开我们身边,于是你独自一人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的一片天空。爸爸的关心问候于你面对的一个个或繁杂或细碎的困难来说实在鞭长莫及,你失去了能为你遮风挡雨的靠山,又得用羽翼护着一个幼小的我。

生活是长满荆棘的道路,你不得不穿上战士们的盔甲,执矛持盾,披荆斩棘,毫无畏惧,勇往直前。我从前不懂,人们说父亲是家里保驾护航的勇士,我便也点头称是。但谁又能记得起你背负起无数个生活搁给你的重担时流出的汗水呢?你又哪里担不起勇士的头衔呢?艰辛难熬的岁月早早吹白你的发丝,熄灭你眼中的明亮,在你脸上折起皱纹,使你脚步沉重不再轻盈。世界以痛吻你,但你却报之以歌。你极少在我面前怨天尤人,你乐观阔达,做刚强的护盾让我能够毫无忧虑地成长起来。

但即便日子将人打磨地如何强大,人也永远无法所向披靡,总会遇到许许多多力不从心的事情,你不过是一个普通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又哪里能例外呢。所以纵使你有着咬牙血吞的坚韧,也会面临难以度过的难关,也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也会有丢盔弃甲的时候。难捱而漫长的日子是一根根刺入骨髓的寒针,即便是千帆过尽后的今天,回想起你当时那些抑制不住的唉声叹气或是低声的抽噎,也能隐约感受到绵长而尖锐的痛楚。

彼时我尚年幼,懵懂无知,你见识过世界的刀光剑影,深知立足之不易。于是你对我淳淳教导,面命耳提,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要如何做人,要勤于学业等等,事无巨细,都一一提点,并且翻来覆去地讲,好似要把我耳朵念出茧子才罢休。奈何我不知你用心良苦,很多话都当作耳边风,不知它们其中浅显却又重若千钧的道理,以致于我活了十多年,却无一样能拿地出手的成绩,平平庸庸,碌碌无为。

幼时你常将别家孩子的好挂在嘴边,望我能向其学习,如今你明白我已经长大,晓得道理了,就极少拿我和别人对比。每每听到别人如何优秀,你也不会有埋怨我不争气的情绪,因你生性旷达,凡事不会太过于强求,懂得释怀,也因你爱我,觉得纵然别人家的孩子千般万般好,也抵不过家里一事无成的我。但每每听到这些,我便难以抑制地对你心生愧疚。你一直以来对我就不算严苛,我却屡屡无法达到你的要求,让你失望。你苦口婆心引导我,我刚对你保证下次绝不再犯,一转身就抛掷脑后。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你对我总有用不完的耐心,屡次原谅我,总是信我的信誓旦旦,对我的信任多地像是撒哈拉的沙子,而我却是个狡猾的骗子,总是辜负你的信任,还不以为然。现在想起,真是羞愧不已。我何德何能得你毫无保留的信任呢?

我是道边苦李,未能做成一件令你骄傲的事情,让你焦头烂额的事情倒是不胜枚举。但你却从不对我的毫无成绩有过半分的数落,反而是在我难过落魄时给予我安慰鼓励,告诉我我也是很努力很优秀的人,不会逊色于人。我心存感激,心知自己百无一用,在我各方面都最不尽人意,惨淡潦倒时,你却没有放弃过我。如今我能成为一个不是十分坏的人,全是依仗你含辛茹苦地日日悉心教导,血汗灌养。

如今我已长大成人,就算还思想幼稚冲动,但我也懂得了该听话孝顺,让你不要再为我日思夜忧的道理。纵使我羽翼尚未丰满,我却明白了要成长起来,自己独当一面才能反哺。话语终究敌不过行动有力,我又文辞粗浅,表达出的情感仅是浩瀚星河中的一星半点。但来日方长,我的所有感激和爱都将渗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行动中来回报你。

敬礼!

【原文】

人生小幼,精神专得,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反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曹操)、袁遗老而弥笃。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馀,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于暝目而无见者也。(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翻译】

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大以后,思虑分散,所以须要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多年温习一次,还不会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如果人因困顿不得志而在壮年失去机会学习,在晚年还应该学习,不可以自己放弃。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到了老年却更专心致志;曾参七十岁才学习,仍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游历学习,仍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幼年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

【感悟】

我们不论多大了,都要学习,不能不学。

人总是需要学习的。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太愚蠢了。幼年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所以说活到老学到老,晚学不如早学,不学不如晚学。

附:《颜氏家训·勉学》原文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颜氏家训解读

这种从魏晋挖掘出的历史文化遗产,享有“古今家训之祖”的盛誉。这部典籍并非圣贤之书的复制,循规蹈矩显得有些多余。也不是对做人与处世的行为加以规范,而是为了整顿家风,教育后代,主张摒弃生搬硬套的教育方式,推行理性的教育理念,注重以言训、心育并用,恩威并施,将事理与情感融合,将浓郁、细致、深远的人文关怀,孕育在严肃的道德传承和尊长的期待之中,并让这浩荡长风吹遍中华大地……

教子立规矩

这里的教子,是一种药剂,具备良方的效力。教子,并非咒骂和训斥,让孩子肌肤疼痛,神色沮丧,达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目的,也绝非以汤药、针艾来医治,让孩子深感畏惧。教子,不可袒护孩子的种种恶习,也不为培育孩子的才华横溢,作为晋升的梯子。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教育不仅要讲慈爱,重在用“仁、义、礼、智、信”进行引导,以训诫、格物、规矩加以管理。

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怠慢。怠慢了就使慈爱不够,轻忽了便会怠慢,从而产生了距离。教子,是一种习惯,需要从启蒙时期开始……

兄弟现影形

兄弟,好比影与形,美丽了形象,美丽身影,也美丽了自己。兄弟又像声和响,宇宙交融着彼此的气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双亲故去,兄弟面面相觑,除了爱护先人的遗体,还要共同迎接岁月的风雨。

兄弟,好似亲密的手足,从来都没有过背离;兄弟,如影随形,阳光明媚的日子,紧紧跟随着自己,风雨飘摇,虽不见形影,却也心有灵犀,牵肠挂肚,暗地给力。兄弟,如同一对纽扣,冷的时候拥抱在一起,有时候也会陷入纠结的僵局。但是,当遇到严冬和酷暑,艰难和困苦,它们会肝胆相照,团结一致,克服种种险阻,避免发生惨痛的悲剧。

决不能让一堵高墙,阻挡了阳光的闪动,决不要让漏洞出现在举止言行,如此亲戚才不会疏远,阳光下面处处可见美丽的形与影……

治家承善行

治家,是智慧的法宝,《颜氏家训治家》着重引经据典,论证了勤俭持家的观点。告诫人们,教育感化要从上向下推行,上行下效,父母率先垂范,使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父亲不慈爱,孩子就会不孝;兄长如果不友爱,其弟就会受到影响,而不恭敬;夫不仁义则妇不温顺。在互敬互爱的基础上,治家要追求俭省,既要合乎礼仪节约,又不能与吝啬混为一谈。因为吝啬,是对困难危急不体恤。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是最好的治家方略。

治家,还端正了借阅的态度,告诉人们,借别人的书籍,必须爱护,原先有缺失损坏卷页,要给修补完好,像士大夫那样以善先行。且要求自己家人,不要把精力花费在巫妖虚妄的迷信上。

这种治家观念,会让我们从智慧的祖先身上,获得全新的发现。

风操扬正气

《颜氏家训风操》,弘扬了一种正气,着重对风操进行了诠释。风操是指士大夫一样的门风和节操,以理论联系实际,对名讳、结交等流行风尚,提出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古时候,名用来表明本身,字用来表示德行,名在死后就要避讳,字就可以作为孙辈的姓氏。风操,又对旁门左道进行了鞭挞,对迷信恶俗,加以弹劾检举。风操,是要求对父母的遗物,妥善保管,好好珍惜,决不可遗失。风操,借传统“抓周”之习俗,试儿是贪还是廉,是愚还是智,以便及时加以矫正和教育。

风操强调,网罗五湖四海之人,一定要与志同道合、始终如一的朋友谈论结拜之事,不可以随便结义拜为兄弟。若委派儿子出面拜见之人,更要深表敬意,施以敬礼。这传统的风操,对教育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慕贤正视听

慕贤是一种品质,慕贤是一种明智,慕贤就是汲取君子身上的能量和德行。

慕贤要具备通透的格局,还要有慧眼把事物洞悉。不可重视所说的而轻视看见的,重视远处的而轻视身边的,盲目崇拜,混淆了视听,使真伪难明晰。

切莫像虞国的'宫之奇,从小生长在虞君身边,虞君对他很随便,因此听不进劝谏,最终步入亡国的结局。

慕贤,不能采纳他人的话,却把他人忽视;不能欣赏他人的书画、文章,却把他人贬低;盗取了他人的才艺,还把功劳归于自己。所以,“任何照搬照抄、剽窃抄袭、鹦鹉学舌,都是耻辱和卑鄙。”

慕贤,要从滴滴优点学起,学习身边人的优异,从平凡中发现善良和美丽,不可被生活的假象所蒙蔽。

勉学唤觉悟

勉学,是一种呼吁,勉学,参照了圣贤读书的事例:勉学,是提醒孩子,学做士大夫的弟子,从记事起,就要精读《诗经》《尚书》《礼记》《左传》《论语》,耳濡目染,加强教育,确定志向,磨炼意志。

勉学,还要养成自勉的良习,不能让自己步入“梁朝士族子弟”的后尘,落入愚昧无知的境地。勉学,不以晋爵、封侯为动机;勉学,如同打磨一件玉器,终能铸造不同寻常的价值。同时,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勉学,呼唤人们不能只学习新知,而忘记历史,古人的智慧更是一部秘籍。勉学,是一面鲜明旗帜,它让世界看到一个国家的精神境界,和一个民族精神的发展历史。

省事求精湛

省事,本意是指轻松,不费劲的意思。省事,即会减少麻烦,免于陷入尴尬的境地。铭刻在金人身上的文字写道:“不要多话,多话会多败;不要多事,多事会多祸患。”可谓所言极是。省事告诫人们“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

省事,是一种训诫,也是一种教育。“大凡会走的不让它生翅膀,善飞的减少其指头,长了双角的缺掉上齿,后部丰硕的没有前足,大概是天道不让生物兼具这些东西吧!”可见,做事过多,而做好就少,倒不如专一做一件事情,所以,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能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省事,切中时弊,孩子们穿梭在五花八门的培训和补习,却扼杀了个性潜能的发挥,且忽视了正规化教育,必然难以历练精湛的技艺。

止足定限度

止足,是适可而止,止足,是要做事有限制,止足,是获得财物,不能以不正当的手段夺取。

《礼记》上曰:“欲不可以放纵,志不可以满盈。”宏大的宇宙还有边际,人的性情若没了限度,就违背了自然规律,与快乐背道而驰。所以,要少欲知止,立个限度。为官不可贪婪,婚姻不可攀龙附凤,以此教诫子女。

古训说:“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地道酬实,实能补弱;人道酬德,德能补寡。天道渺茫,地道无尽,人道苍穹。天道阴阳转换,不生不灭;地道盛衰循环,相王相克;人道祸福相依,有得有失。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所以,不知止足,贪得无厌,是人生的最大祸端,一味贪婪,必然落入自取灭亡的境地。

《朱子家训》原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子家训》翻译/译文

作为国君,最重要的是怀有仁慈的心。作为臣子,最重要的则是忠诚。为人父,最重要的是慈爱;为人子,最要紧的则是孝道。作人的兄长,最要紧的是友爱弟妹;作为弟妹,则要恭敬兄长。作丈夫的,最重要的是态度平和,作妻子的,则必须重视温柔的作用。与师长相处,最重要的是合乎礼;与朋友相交,最重要的则是讲信用。遇见老者,当有尊敬之心;看见幼者,当有慈爱之心。对品德高尚的人,虽然年纪比我小,我也应当尊敬他;对那些素行不端者,虽年纪比我大,我们也该离他远点。

千万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更不可以仗侍著自己的长处而自以为了不起。对人有恨意,化解之道就在于检查自己是否站在合于道义的一方;对于那些自己所怨恨的人,则应以平直的心态,正常地对待他们。随便遇到什么样的环境,都当心平气和地接受。别人有小过错,则应有包容之心;别人犯了较大的过错,则应将正确合理的作法明白告诉他。不要以为只是一件小小的善事而不去做,更不可以认为是小小的坏事而大胆地去做。别人的缺点,(面对他人时)我们应帮他稍加掩盖;别人的优点,则应该帮他宣扬。处世不应为了私事而与人结仇;治家更要注意不可因为私心而有不公平的作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有妒贤嫉能的心态。遇到不顺的事情,切勿因气愤而求一时之快;不要违背正常的行为规范而去伤害别的物体。遇有不合正义的发财机会,则应该放弃;遇到合情合理的事情,则不妨从事。

古圣先贤所流传下来的经典,不可以不读;待人的合理规范与处世的`正当态度,则不可不知。对后代子孙,不能不重视教育;对仆人帮佣,则必须能体谅关怀。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不可不尊敬;遇到灾变打击,则不可不相互扶持。谨守本分,必须有赖于了解做人的基本规范;而我们一生的命运,则是由老天来决定。一个人能做到以上各点,则老天必定会来相助的。这些基本的道理,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做的。就像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是每天都不可离开,每天都不可缺少的。我们对这些基本的生活道理,怎可不重视呢?

《朱子家训》注释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原文):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原文):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流连忘返。

(原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注释):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原文):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原文):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译文):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仍要虔诚;子孙即使愚笨,教育也是不容怠慢的。

(原文):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注释):义方:做人的正道。

(译文):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原文):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译文):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原文):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原文):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注释):乖舛(chuǎn):违背。

(译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绝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原文):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译文):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原文):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译文):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为人子女的道理。

(原文):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注释):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译文):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原文):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译文):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

(原文):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译文):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评说):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

(原文):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译文):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原文):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译文):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

(原文):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注释):狎昵(xiánì):过分亲近。

(译文):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原文):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注释):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译文):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原文):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原文):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译文):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原文):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译文):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原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译文):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原文):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注释):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译文):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注释):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国课:国家的赋税。囊(náng)橐(tuó):口袋。

(译文):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原文):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原文):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译文):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原文):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译文):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作者朱熹简介

朱熹,中国古代先哲,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双重遗产源于朱子,朱子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