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接受世界多样化格言 正文

接受世界多样化格言

时间:2025-05-20 06:30:01

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异彩纷呈,交相辉映”、“透视文化的多样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三个小标题,文化生活第三课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明确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知道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明确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2、能力目标: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2、教学难点尊重文化多样性必要性。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需要”是本课时教学内容中的难点。

【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有一定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能力。能自主搜集材料、加工,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趣,使他们有浓厚的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

谈话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2010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已经有2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定参加,到时世博会将会成为一场世界文化的盛宴,充分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

这节课学习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探究:看课本28—29页三个镜头。三个镜头共同说明了什么?

提示:同样是体育运动项目,欧美国家流行击剑,韩国盛行跆拳道,中国人爱好武术,说明了什么?

提示:同样是建筑,中国的故宫、印度的泰姬陵、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说明了什么?

学生: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不一样的,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老师: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课本上举了两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节日老师: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民族节日是不一样的。

问题: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西方欧美国家的节日有哪些?

学生: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学生:圣诞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等。

问题: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是圣诞节,这两个节日有什么不同?(由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从时间、由来、习俗三方面比较)

学生:时间:春节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圣诞节从阳历12月24日开始到第二年1月6日。起源: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了一个全民性的节日。风俗:春节:办年货、贴春联、放鞭炮、放烟花、吃水饺、除夕守岁、拜年磕头、压岁钱、上坟拜祖宗、逛庙会、赶年集等。圣诞节:装饰圣诞树,点燃圣诞蜡烛,唱圣诞歌,吃圣诞大餐,送圣诞礼物。

老师: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的哪些文化因素?

学生: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教案《文化生活第三课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案》。

老师:中秋节就要到了,我们为什么要过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有什么意义?

学生: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探究:看课本30页虚线框材料。

问题: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各有什么特点?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丽江古城:古朴的风貌、淳朴的民风;复活节岛巨石人像:奇特、神秘;阿布辛拜勒神庙:雄伟、神奇。

老师: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问题: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学生:长城、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布达拉宫等老师:国家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思考:为什么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它们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学生:(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意义)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老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遗产名录》的方式保护世界的文化遗产。学生阅读课本30页“相关链接”。了解世界遗产分哪三类。透视文化多样性过渡:上面我们列举了很多事例,了解了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下面大家阅读课本31页,思考三个问题:1、什么是文化多样性?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3、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学生:含义: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意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老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共同点,世界文化是相通的。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举例,美国电影带有美利坚民族的文化特征,但我们中国人能够看懂,并且看的津津有味。(文化是相通的)中国的民歌《茉莉花》带有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外国人也能听懂,听的时候也感觉非常优美动听。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所特有的,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老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尊重文化多样性探究:课本32页虚线框,思考以下问题。

(1)三届奥运会会徽是不同的,你能解释一下它们的象征意义吗?(会徽中的图案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27届奥运会会徽采用了大海的蓝色、澳洲大陆的红色、阳光的黄色和空气的白色作为基调。运动员手中燃烧的圣火,由悉尼歌剧院经典的屋顶造型演化而成。澳洲土著人文化在会徽设计上得到了空前的尊重,三支土著人狩猎用的回力标组成了一个奔跑的运动员形象,土著人的图腾“蛇”则装饰在构成运动员双腿的回力标上。

学生:28届,在古代奥运会上,橄榄花环是颁发给冠军的奖品。橄榄树还是雅典市的市树。而会徽所使用的蓝、白两种颜色在拥有蓝色大海,白色建筑在希腊是最常见的颜色。学生:29届,印章和书法的组合体现了中国特色。主体图案基准颜色选择红色,代表了中国文化喜庆、热烈的气氛。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2)三届奥运会会徽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世界文化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和宣传,北京奥运会会徽被世界各国人民认识、理解和接受,这有什么意义?(对发展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学生:有利于弘扬本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丰富了世界文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学生阅读课本32-33页,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2、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学生:(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国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老师:解释费孝通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板书设计】

一 异彩纷呈 交相辉映

1、民族节日2、文化遗产

二 透视文化多样性

1、含义2、意义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三 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2、怎样备课

比较熟悉和应当知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民间文学: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刘三姐歌谣、阿诗玛、江格尔、格萨尔等;2、民间音乐:兴国山歌、花儿、聊斋俚曲、川江号子、古琴艺术、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唢呐艺术、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江南丝竹、五台山佛乐、武当山宫观道乐等;3、民间舞蹈:京西太平鼓、秧歌、龙舞、狮舞、高跷、安塞腰鼓、苗族芦笙舞、彝族葫芦笙舞、傣族孔雀舞等;4、传统戏剧:昆曲、川剧、湘剧、秦腔、晋剧、上党梆子、河北梆子、豫剧、越调、京剧、徽剧、汉剧、粤剧、桂剧、石家庄丝弦、闽剧、评剧、武安平调落子、越剧、沪剧、苏剧、扬剧、楚剧、黄梅戏、曲剧、藏戏、壮剧、皮影戏、木偶戏等;5、曲艺: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京东大鼓、陕北说书、河南坠子、绍兴莲花落、东北二人转、凤阳花鼓、山东快书等;6、杂技与竞技:吴桥杂技、聊城杂技、天桥中幡、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邢台梅花拳、蒙古族搏克、蹴鞠等;7、民间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武强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衡水内画、剪纸、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象牙雕刻、夜光杯雕。

尊敬的各位领导:

文化多样性与和谐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自然结果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类文化良性成长的自身要求,也是将当今世界建设为和谐世界的文化基石。

保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首先要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给当今世界带来的深刻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有可能更大程度地使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渐趋一致;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并不仅仅局限于贸易或单纯的物质技术层面,也触及到生产体系、管理体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及其文化而言,都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冲击。如何在适应经济全球化、享用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因势利导,借经济的发展而转化为多元文化的自强,从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便成为当前最亟需应对的世界性课题。这一课题一方面要求正视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将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这当今世界的两大潮流置于简单绝对的对立之中,因为人类即使是被“判入”现代化进程,这个现代化进程也是一个历史趋势,无回头路可走。

同时,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必须力避文化发展的中心模式论或文化上的单边主义。诚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若干影响广泛的文化圈,但从古至今从未出现过一花独放的文化垄断景象。近代以来,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中心论曾经长期固存于西方思想界,成为西方世界一种有代表性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模式。这不仅是有害的,事实证明也脱离和有悖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实际和根本趋势。近年来,一种文化上的单边主义思潮在西方世界时有抬头,表现为西方世界在推销传播其物质、技术的同时,也在努力推销和传播其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甚至制度模式。可以说,文化发展的中心模式论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对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都是有害无益的,其对于诸多第三世界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族文化而言,威胁尤其明显。

再者,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还应避免另一种形式的威胁,即从文化发展的中心模式论走向文化“彻底的特殊性”,极端化地强调文化的差异性和孤立特征,这不仅有走向狭隘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的危险,而且还可能破坏甚至对抗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事实上,这种交流在多元文化的共处发展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视文化差异为绝对,更不意味着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难以共处的排他关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多元文化之间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精神、价值取向乃至文化习俗等复杂因素的作用,有时还会表现出多种形式的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在特定条件下还可能相当尖锐激烈。但历史地看,这些都是多元文化之间文化接触的常态范式之一,既不能成为文化隔绝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文化排斥的当然依据。释解文化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大力增进异质文化间的沟通交流。

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要求既充分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多元文化的历史传统、文化精神、价值取向和现实形貌,同时又能够宽容不同,并与异质文化容纳共处,从而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良性关系状况。无论是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还是多元文化的自身发展,都要求现代条件下的多元文化在保持其文化精神的前提下,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采借吸纳异质文化的优质要素,从而也与时俱进地实现自身的文化变迁,这不仅是多元文化间的一种有效的文化调适,更是多元文化应对现代化进程、实现多元文化自主发展的有效方式和必然路径。

“和谐世界”这一理念既蕴涵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又契合和昭示了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历史大势和根本要求,引起世界政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博大精深,对自然与社会各种事物的复杂性、差异性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互补、和谐统一,作出了精当的归纳与概括。无论是“和”还是“合”,都不是强调绝对的“同一”,而是“和而不同”,即指有差异、有特性的事物和谐共处。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历史发展到了21世纪,无论是在物质技术还是在人文社会的各个范畴维度,都空前地呈现了一种斑驳陆离、错综复杂、多姿多彩的景象。“和谐世界”的理念汲取中国文化之精髓,洞察世界发展之现状,契合人类历史之大势,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性的当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深刻思想和重要理念。

显然,在建立和谐世界的人类实践中,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即使是在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的物质生活甚至生活的方式载体出现了空前程度的类同趋向,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基因无法改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原则和要求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不可动摇和不可怀疑的。在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尊重差异性,发展互补性,拓展普适性,加强沟通交流借鉴,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和谐世界的根本保证。

中华礼制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注重道德因素,强调社会和谐,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有学者认为:文明社会首先应该是道德化的社会,礼即道德,因此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帮助,互利互惠而形成和谐社会。

应该强调的是:中华礼仪传统的精华至今仍在传递不息,如父母慈爱之情、子女孝顺之行、邻里关爱之举、敬业奉献之为、慈善大爱之心等等传统美德懿行常见诸报端,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然而无须讳言,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之间形成的冲突乃至一定程度的对抗也难以回避;在国内,礼义之邦正遭遇着道德考问,礼仪缺失、道德失范也是不争之事实,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还表现得甚为突出,其不良影响有损于中华民族的形象。有人认为:现在的礼仪缺失与道德失范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有人自怨自艾,十分纠结,以为当今道德缺失是中国自古而来的专制体制的“本性”导致的,是娘胎里带来的,很难改变,只有完全抛弃、彻底脱胎换骨才行。这些观点都反映出对中华礼制价值认识不清,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自信心不足。

笔者以为,将中华礼制蕴涵的中华先民之生命经验和生活智慧挖掘出来,从学理层面获得支撑,作为构建新时期的礼仪体系的必备基石,从而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冲撞中使中华民族能够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国人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冲突中成长:中华礼制发展的历史轨迹

悲观与纠结是没有必要的。历史的事实是:中华礼制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受到过许多不同文化的冲击,是在不断吸收与融合其他文化的过程中成长与壮大起来的。且不说中华礼制诞生地原在中原地区,它就是在不断吸收周边各族礼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成中华一体的礼制,而且在与诸国交往中也不停地吸纳诸国文化因素而自立,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这一历史事实有目共睹,不容否定。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影响下,能够立足于自身的特质而不放弃,不但没有遗失“本真”,反而日益丰富与发展。

尽管汤因比研讨的26种文明的兴衰存在疏漏,不尽准确,但至少给我们一个重要启迪,即世界上确实存在着不同“质”的文明形态(或说文化形态),这些异质文明(文化)之间会产生文化冲突,有时甚至异常激烈,这不仅是历史事实,而且也是历史经验。由此看来,异质文明(文化)交往之际确实会产生冲突、也会出现一定的对抗,如果能够理解、包容,海纳百川,那么只会使自己更加强盛;反之,如果一味排斥、拒绝乃至“赶尽杀绝”,只会导致激烈冲突而产生灾难性后果。

我国古代历史就有这样的例证:正确对待异质文明(文化)的输入,吸纳其中有益于中华民族成长的因素,那么中华文明(文化)便会发展;反之,歧视乃至拒绝外来文化,那么不但不利中华文明(文化)的发展,反而会导致中华文明(文化)的衰落。唐代与清代正是一正一反的经验教训。唐太宗对待异族文化的开放政策,吸纳异族文化,使他深受诸族爱戴而被称之“天可汗”,唐代强盛肇基于此。而在清朝,即使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也往往自以为是天朝上国,以西方使节不行跪拜之礼而大怒,指责 他们不懂礼仪,视他们为“异教徒”,甚至不允许“洋人”“洋教”进入,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拒绝异质文明的同时也把西方一些优秀文化因素拒之国门之外,顽固地守旧,最终导致自身日益衰落而受到列强们坚船利炮的羞辱。

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既要正确应对异质文明(文化)对中华文明(文化)的冲击,也要踏实地继承和继续发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便是中华礼制,因而,继承与发扬中华礼制中对当今社会有价值有作用的因素便是当务之急。

二、内涵与价值:中华礼义是中华民族之根

问题在于,中华礼制在当今社会有没有价值与作用?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判断它的价值与作用?其实非常明确:即能否正确判断中华礼制中哪些是适应当代社会的因素,哪些是可以改换、变异后适应当代社会的因素,而哪些则确实是落后于时代而应该被淘汰的因素。如果没有这样的判断能力,抱残守缺,良莠不辨,那么就有可能把落后的因素当作先进的因素来“发扬”,就难以避免偏失,从而导致中华礼制乃至中华文化的衰落。笔者以为,现在社会上某些打着恢复中华礼仪传统旗号的“礼仪”活动,其实质是复古倒退的做法,不必予以宣传、鼓励与支持。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展现中华礼制的优良价值,不应是展示那些奇习异俗,而应该展示其内涵与实质。那么,中华礼制的内涵与实质究竟是什么?答案是非常明显的,即中华礼制的内在精神实质——礼义,而不仅仅是“进退周旋,威仪抑抑”之礼仪。礼义与礼仪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礼义是礼制内在的精神实质,礼仪则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因而仅仅强调礼仪是很不够的,因为即使完全恢复古代礼制也不会对社会进步起到什么作用,也不会获得世界诸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吸纳,只有阐扬古代礼制中内在的实质——礼义,那么中华礼制才能对现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在世界文化中保有一席之地。其实,在中国古代,礼制不仅仅是一种国家法律、社会规范、道德修养,最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文化软实力,起到了凝聚人心、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无须讳言,中华礼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是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其基本准则的,所有的礼仪都在“等级”的约束下展示与践履,因而当今社会必须冲破这一樊篱,打破封建等级制度的约束,在扬弃过程中吸纳其尊重人格平等、展示礼制对个人道德升华的内在价值,发掘它对建设和谐社会秩序和安宁环境的.功效,探讨其对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如此,中华礼制才会在现代条件下得以涅槃,重新展示古已有之的风采与魅力,使自己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不迷失方向,而最终赢得世界各国、各民族对它的认同与尊崇。否则,只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反面作用。

实际上,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建设获得快速发展,但同时世界各国、各个民族、各种文化都会遭遇道德的考问,这是世界经济高度发展下各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例如化学垃圾处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网络安全与社会安宁的关系,保持民族特色与世界文化潮流的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军力发展的关系等等,这都涉及道德问题。因而,我们不必担心中华礼制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下的交融问题,无须惊惶悲观或自怨自艾,更不可自残民族文化之根!

三、自立于世界:中华礼制的三大特质

实际上,中华礼制有能力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这与中华礼制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三大特质密切相关。中华礼制的三大特质是道德实践性、异质包容性和体系开放性。

道德实践性指中华礼制在道德层面上具有可操作性,在古代便称为“践履”,是一种道德修炼。这种道德修炼是培养君子人格,是一种提高人们道德情操的重要门径。孔子与孟子都强调人格修炼,他们的理想人格就是“君子”,如此才能抵御外来的不良风气的侵扰。打铁还须自身硬,古代如此,现代亦当如此。例如目前有些地方加强家风宣传和评选道德模范,重视人的道德修炼,这是坚持中华礼制传统的有效途径。因而,即使有不良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自然能够稳定脚跟,不会随波逐流而丧失自我。

异质包容性指中华礼制能够主动吸收异质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从而使自身获得提升。中华礼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便是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因素而成长起来的。如南北朝时期,王肃自南朝北奔,刘芳和崔光被北军俘虏,然北魏孝文帝改制时,他们对北魏的礼制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少数民族政权北魏最终实施的礼制是以南方汉族礼制为主的五礼,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唐代的宫廷乐舞,大量吸纳周边国家与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精华,史称“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从而使施行礼仪时声形更加完美。如此例证甚多,不遑枚举。中华礼制自古以来具有异质包容性,它在当今社会中也一定能够吸纳其他文化中的合理因素而使自己与时俱进,绝对不会也不可能落伍。

体系开放性指中华礼制不是一个封闭的、排他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先秦是中华礼制萌芽与草创时期。中华礼制从原始的风俗、习俗或说习惯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国家层面上的一种礼仪规范。史传“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但从《仪礼》将礼分为“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八类,和《礼记·礼器》“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直到战国末年中华礼制仍属草创阶段。在先秦时期,尽管诸子思想对中国礼制起到过一定作用,但无须讳言,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华礼制主要的思想支撑,而且孔子所提出的“损益”,成为后世礼制变迁的理论基石。“五礼”是中国古代成熟的礼制,“五礼”一词虽始见于《周礼·地官》,但仅作为“六艺”之一,并未完全独立。古代典籍出现“吉、凶、宾、军、嘉”之五礼制度,则始见于《晋书·礼志》。随着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与汉族交往中,少数民族的礼俗也逐渐融入中华礼制这一体系中,作为封建国家礼制的“五礼”制度才渐趋成熟。《大唐开元礼》是古代五礼制度发展到完善时期的代表,它在吸纳周边诸民族文明的过程中,使五礼内容更为齐全,具体仪式详瞻,成为后世历代王朝制礼作乐的主要依据。宋代理学兴盛,宋人以礼为理,中华礼仪从理论上更趋于哲理化,也更加伦理化。同时,自唐代出现的私家之礼(家礼),到宋元明清也获得长足发展。司马光《家范》、朱熹《家礼》的修撰,在当时及对后世的私家礼仪产生极大的影响。国家层面上的礼制逐渐向民间扩散与普及,并且对民众的日常礼仪规范起到极大的作用。清末至民国初年,随着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社会,中华礼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西方礼仪,从而更加丰富了中华礼制的体系。显然,从中华礼制的变迁过程中,这一体系尽管与其他文明有过冲突,但其本质上并非是封闭、排他的体系,而是具有开放性特点,在与其他文明的交往中不断地吸纳它们的部分内容,调整自身体系结构,不断获得更新、充实与提升。

概而言之,中华礼制所具有的三大特质,使它能够海纳百川,在世界文明的交融中敞开怀抱,吸纳更多优秀的文明因素,发展自身,走出一条适应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独特之路,保护中华文明紧跟世界潮流而顺利发展,使中国的民族文化能够长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值得强调的是,不同文明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和谐共处,才会使世界文明多姿多彩,才会促进各种文明之间的友谊,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闭关锁国、排斥异己是没有出路的,清朝帝王将自己孤立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而最终受辱的前车之鉴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无论是抛弃中华文明,割裂文化传统,还是全盘西化,都意味着浪费了极有价值、最为可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意味着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这两种倾向都应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