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三段节选自《荀子?劝学》的文字,按要求完成6~9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微动。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6.给[甲]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加上标点。
小 人 之 学 也 入 乎 耳 出 乎 口 口 耳 之 间 则 四 寸 耳 曷 足 以 美 七 尺 之 躯 哉?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乎动静 形:形状,形体。
B.其渐之滫? 渐:浸泡。
C.游必就士? 就:接近。
D.长而异俗? 长:长大成人。
8.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1)[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面句子。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6.参考答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解析:理解了文意,加标点并不难,而理解文意的前提是正确断句。所以,这道题既是考查标点,更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7.A 解析:“形”应为动词“表现”。
8.参考答案:(1)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2)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3)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
解析:这里的几段文字与课文部分保持着基本相同的行文风格,即通过大量比喻和具体事例来论证观点。概括这几段文字的观点,务必要联系对课文部分的理解。
9.(1)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2)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参考译文:[甲]君子做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做学问,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美德得到修养而完美?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君子做学问,为的是使自身完美;小人做学问,把学问当做和别人相见的小礼物。
[乙]蓬草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是一样的颜色了。兰槐的根就是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会佩带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因为浸在臭水里的缘故。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
[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学习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皇甫谧耽学
皇甫谧字士安,安定朝那人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事务繁杂),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柳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昔孟母三徙以成仁(迁移)
B.或有箴其过笃(劝诫)
C.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命运)
D.辞切言至,遂见听许(看见)
11.比较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修”字不同,两个“过”字相同。
B.两个“修”字相同,两个“过”字不同。
C.两个“修”字不同,两个“过”字不同。
D.两个“修”字相同,两个“过”字相同。
1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皇甫谧是安定朝那人,后随父亲迁居新安。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
B.皇甫谧能够听从教导,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好学不怠。
C.皇甫谧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耽玩典籍,终身不仕。
D.皇甫谧待人诚恳,始终如一,不以穷达而有所不同。
13.翻译句子。
(1)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2)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3)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
答案:10.D 解析:“见”表示被动的意义。
11.C 解析:第(1)组“修”前句应为“修饰”,后句应为“长”;第(2)组“过”前句应为“拜访”,后句应为“超过”。
12.A 解析:原文中“(皇甫谧)出后叔父”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
13.参考答案:(1)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2)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3)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好名声呢?
解析:(1)句“修”(修身立德)、“笃”(专心致志)、“何”(什么),要注意特殊句式“何有”(有什么呢)是宾语前置句。(2)句“躬”(亲自)、“农”(活用为动词“干农活”)。(3)句注意固定句式“何必……乎?”(何必……呢?)、“崇接”(向上攀附)、“事”(为……从事、忙碌)。
参考译文:
皇甫谧,字士安,是安定朝那人。皇甫谧出生后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人以为他呆傻。曾经得到一些瓜果,即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所以你才会如此鲁莽愚蠢吗!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于是面对皇甫谧涕泪交流。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于是广泛地阅读了国家的重要文献和诸子百家学说。他性格沉静,很少欲念,开始有崇高的志向,就以写作为事业。后来得了风痹症,仍不停地阅读和写作。
有人劝皇甫谧多和达官贵人交往,以博得好名声。皇甫谧认为隐居田里也可以享有尧舜之道的美名,又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名声呢?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他潜心玩味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城阳太守梁柳是皇甫谧父亲堂姊妹的儿子。当梁柳要去城阳赴任时,有人劝皇甫谧为他饯行。皇甫谧说:“梁柳未做官时探望过我,我都不出门迎送,吃饭也不过盐菜之类。贫穷的人不以酒肉来招待。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难道这符合古人的为人之道吗?那样做我的心会不安的。”
当时魏郡守曾召他充任上计掾,也曾举荐他为孝廉。景元初,相国也曾征召他,但皇甫谧都不赴任。从那以后魏武帝屡次下诏敦促逼迫出仕朝廷,皇甫谧上书陈述,皇甫谧的恳切言词,终于获得了准许。自己上书给皇上要求借书,皇帝送他一车书。太康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岁。皇甫谧著诗文甚多,皆为世人所重视。
三、语言表达
14.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1)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古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句古训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自己不愿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3)这句古训利于克服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4)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解析:本题比较简单。根据题目中的提示,首先要找一句古训(如:题干中“学不可以已”),古训实质上就是古代格言、俗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指出这则古训的含意(如:题干中“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实质上就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指出它的字面意思,再联系个人及现实阐明喜欢的原因,最后指出它的教育意义(如:题干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5.联系《劝学》一文,给下面的对联写出下联。
上联:孔子论语,勤学必温故知新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
解析:解答此题,应首先分析上联的特点:“论语”既指孔子谈论学习之语录,又指孔子的著作,同时“温故知新”的名言又是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这样,结合题目要求,就能对出下联。另外注意下联主要从内容上与上联对应即可。
有了上文为大家推荐的劝学课后习题,是不是助力不少呢?祝您学习愉快。
《劝学》是高中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非生异也
B.木直中绳, 以为轮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答案:C 解析:A项,“生”通“性”;B项,“ ”通“煣”;D项,“有”通“又”。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答案:B 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A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为动词活用作名词;D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C 解析:“黄泉”古义为泉水;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C 解析:①连词,表修饰关系;②连词,表并列关系。③介词,从;④介词,比。
5.下列各句在句式方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B.冰,水为之。(判断句)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宾语前置)
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省略句)
答案:C 解析:C项为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三段节选自《荀子劝学》的文字,按要求完成6~9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微动。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6.给[甲]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加上标点。
小 人 之 学 也 入 乎 耳 出 乎 口 口 耳 之 间 则 四 寸 耳 曷 足 以 美 七 尺 之 躯 哉?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乎动静 形:形状,形体。
B.其渐之滫 渐:浸泡。
C.游必就士 就:接近。
D.长而异俗 长:长大成人。
8.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1)[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面句子。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6.参考答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解析:理解了文意,加标点并不难,而理解文意的前提是正确断句。所以,这道题既是考查标点,更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7.A 解析:“形”应为动词“表现”。
8.参考答案:(1)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2)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3)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
解析:这里的几段文字与课文部分保持着基本相同的行文风格,即通过大量比喻和具体事例来论证观点。概括这几段文字的观点,务必要联系对课文部分的理解。
9.(1)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2)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参考译文:[甲]君子做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做学问,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美德得到修养而完美?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君子做学问,为的是使自身完美;小人做学问,把学问当做和别人相见的小礼物。
[乙]蓬草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是一样的颜色了。兰槐的根就是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会佩带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因为浸在臭水里的缘故。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
[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学习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皇甫谧耽学
皇甫谧字士安,安定朝那人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事务繁杂),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柳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昔孟母三徙以成仁(迁移)
B.或有箴其过笃(劝诫)
C.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命运)
D.辞切言至,遂见听许(看见)
11.比较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修”字不同,两个“过”字相同。
B.两个“修”字相同,两个“过”字不同。
C.两个“修”字不同,两个“过”字不同。
D.两个“修”字相同,两个“过”字相同。
1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皇甫谧是安定朝那人,后随父亲迁居新安。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
B.皇甫谧能够听从教导,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好学不怠。
C.皇甫谧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耽玩典籍,终身不仕。
D.皇甫谧待人诚恳,始终如一,不以穷达而有所不同。
13.翻译句子。
(1)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2)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3)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
答案:10.D 解析:“见”表示被动的意义。
11.C 解析:第(1)组“修”前句应为“修饰”,后句应为“长”;第(2)组“过”前句应为“拜访”,后句应为“超过”。
12.A 解析:原文中“(皇甫谧)出后叔父”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
13.参考答案:(1)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2)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3)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好名声呢?
解析:(1)句“修”(修身立德)、“笃”(专心致志)、“何”(什么),要注意特殊句式“何有”(有什么呢)是宾语前置句。(2)句“躬”(亲自)、“农”(活用为动词“干农活”)。(3)句注意固定句式“何必……乎?”(何必……呢?)、“崇接”(向上攀附)、“事”(为……从事、忙碌)。
参考译文:皇甫谧,字士安,是安定朝那人。皇甫谧出生后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人以为他呆傻。曾经得到一些瓜果,即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所以你才会如此鲁莽愚蠢吗!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于是面对皇甫谧涕泪交流。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于是广泛地阅读了国家的重要文献和诸子百家学说。他性格沉静,很少欲念,开始有崇高的志向,就以写作为事业。后来得了风痹症,仍不停地阅读和写作。
有人劝皇甫谧多和达官贵人交往,以博得好名声。皇甫谧认为隐居田里也可以享有尧舜之道的美名,又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名声呢?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他潜心玩味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城阳太守梁柳是皇甫谧父亲堂姊妹的儿子。当梁柳要去城阳赴任时,有人劝皇甫谧为他饯行。皇甫谧说:“梁柳未做官时探望过我,我都不出门迎送,吃饭也不过盐菜之类。贫穷的人不以酒肉来招待。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难道这符合古人的为人之道吗?那样做我的心会不安的。”
当时魏郡守曾召他充任上计掾,也曾举荐他为孝廉。景元初,相国也曾征召他,但皇甫谧都不赴任。从那以后魏武帝屡次下诏敦促逼迫出仕朝廷,皇甫谧上书陈述,皇甫谧的恳切言词,终于获得了准许。自己上书给皇上要求借书,皇帝送他一车书。太康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岁。皇甫谧著诗文甚多,皆为世人所重视。
三、语言表达
14.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1)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古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句古训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自己不愿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3)这句古训利于克服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4)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解析:本题比较简单。根据题目中的提示,首先要找一句古训(如:题干中“学不可以已”),古训实质上就是古代格言、俗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指出这则古训的含意(如:题干中“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实质上就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指出它的字面意思,再联系个人及现实阐明喜欢的原因,最后指出它的教育意义(如:题干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5.联系《劝学》一文,给下面的
上联:孔子论语,勤学必温故知新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
解析:解答此题,应首先分析上联的特点:“论语”既指孔子谈论学习之
基础识记
一、选择题
1.下面有关“诸子百家”的说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学派
C.由于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各执一词,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子百家”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学派的创世人是()
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
3.孔子既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一书,书名是()
A.《诗》B.《书》C.《春秋》D.《论语》
4.孟子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下列历史名言中哪一名话出自他所言?()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学而时习之”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A.墨子B.韩非子C.孙武D.孙膑
6.法家创始人韩非提出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被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所采用?()
A.商纣王B.周文王C.秦始皇D.周幽王
7.材料解析
阅读材料: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请回答:
①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道理?
②有人认为,在推行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今天,应该多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彻底抛弃孔子的教育思想民,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活动探究
8.请你就“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这个问题,找四位同学扮演儒、墨、道、法、兵五家角色,进行陈述。
开阔视野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太上老君——对老子的'神化
作者:佚名转贴自:中华五千年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道教则奉他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老子其人在民间被神化了,关于他的神话传说也很多。《混元皇帝圣纪》中说:"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也。"于是,老子在道教中便被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老子是"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种之帝君"。
长大以后的老子一副神仙异相,《抱扑子内篇杂应篇》描述老君的真形,"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封,以神龟为床,住金楼玉堂,白银为
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挺之剑,从黄黄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晃晃,此事出于仙泾也"。老子由神仙再到教主,长得奇形怪状,却也威风凛凛。
后汉边韶撰《老子铭》,曾说老子自从羲农以来,历代"为圣者作师"。到晋葛洪写《神仙传老子传》的时候,已有种种传说,或云老子在"伏羲时为郁毕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倾项时为赤精子,帝眷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户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等等。葛洪是信奉道教的学问家,对当时关于老子的种种传说进行辩驳,他用道教阵形、长生可学观点评价道:"若谓老子是得道者,则人必勉力竞慕。若谓是神灵异类,则非可学也。"但是当时学道的人们,把所有修炼度世的方法,都托之于老子:"是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次存玄素守一,思神历藏,行气炼刑,消灾辟恶,治鬼养性,绝谷变化,厌胜教戒,役使鬼魁之法,几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记者也。自有目录?"
于是,民间传记中,在天上己列仙班的老子整天就忙着炼所谓的长生不老之丹。《西游记》中就有生动的描述。《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中大圣所偷之丹就是太上老君炼制的神丹。书中描述,大圣到了太上老君的兜率天宫之后,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当他闯进去之后,未发现老君。
原来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大圣直至丹房,丹灶旁边的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孙悟空知道,丹乃仙家之至宝,于是他就把葫芦里的丹郡倒出来像吃豆似的全都吃了。吃完以后他反应过来了,"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孙悟空为何如此惊慌?可见这丹珍贵得很,只有天上的神仙首领可以食用,旁人是碰不得的。
关于炼丹,其实我国先秦时期即有。老子炼丹虽无史载,但老子崇尚养生之道是确实有记载的。在《老子》第五十章里,老子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先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咒虎,入军不被甲兵。咒天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段话大意是:长寿的、短命的各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为什么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讲,善于养护自己
生命的人,不会受到伤害,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归根到底,老子是想告诉人们要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真自然。
老子对养生之道推崇有加,提倡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老子》第六十七章中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取为天下先"的记载。但是老子的养生之道,到了神话里,便是甘露、仙丹,所谓的修行一律变为炼丹,或是吸取采纳容天地之灵气的奇珍异宝,如踏桃、人参果等。《西游记》?"偷吃人参果"一回中,人参果被喧染得是那么不可思议,可以治病,可以长生,而这人参果的拥有者便是三清观的当家道长——个得道的道人。道教是对道家养生思想的继承还是变异就不言自明了。
仅以《西游记》一书为例,太上老君的炼丹就衍生出很多故事,大圣偷丹不算,还有太上老君将孙悟空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出了个火眼金睛的"人丹"。等到孙悟空一气之下踢倒了炼丹炉之后,便有了火焰山的干旱似火。就连兜率天宫太上老君平时乘的青牛,也因为整天闻着丹味,渐渐得道,来到人间兴
风作怪。看来这个太上老君,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炼的丹居然可以扭转乾坤。
太上老君真的被封建统治阶级捧到颠峰地位,应该是始于唐朝。唐帝室姓李,太宗李世民自认为是老子李耳之后。唐高宗乾封元年,帝至毫州老君庙祭拜,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旧唐书高宗记下》)。高宗仪凤三年,诏《道德经》为上经。天宝元年,诏《史记古今人表》玄元皇帝太上圣(《旧唐书礼仪志四》)。在唐代,老子和道教的盛行达到最高峰。到了南宋,据《太上老君金书内序》称,太上老君"从开辟至虞舜间,世为师不绝,经二百七十五万八千四百余。
1.C2.A3.D4.D5.C6.C7.①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习要经常性地复习和巩固。②不对。因为孔了的思想尽管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民,但是对我们今天来说,其教育思想的很多方面并没有过时,所以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中的有用成分,而不是将它完全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