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特别不理解抑郁症患者,尤其是明星得抑郁症的我就更不理解了,有那么好的生活,那么好的前景,为什么还那么想不开得抑郁症呢?更有甚者,因为抑郁症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我就更不理解了。
直到后来,当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恋爱的压力,学业的压力悉数如枷锁般束缚在我的身上时,突然有一天,我变得夜不能寐,思想不受自己控制,满脑子都是特别无助的事情,当时特别特别地害怕,接连几晚都是如此,而且还很轻易就能想到自杀,于是,我特地去医院做了检查,没错,医生确诊我得的就是抑郁症,庆幸的是,并不是特别严重的抑郁症。
从未想到,我也会得抑郁症,以前我认为抑郁症都是大明星才会得的病,没想到我这种贫民百姓也会得,但我并不认为得抑郁症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既然得了就应该正面对待它。
抑郁症是一个强大又可怕的对手,我们很难想象抑郁症患者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恐惧,突然之间,我便理解那种感觉,真的是感同身受。
从表面上看,他们是非常快乐和充满激情的,所到之处有如阳光,让周围的人灿烂快乐。但当他们一个人的时候,却有着突然收敛的笑容和心中刹那的隐痛。这就是阳光忧郁症,即把郁闷、委屈、愤怒等情绪掩藏起来,表面上给人阳光、快乐、充满激情的感觉,把长期得不到宣泄的负面情绪积累下来,形成巨大压力,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很清晰地记得,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我就特别地难受,一直失眠,到了凌晨3点多,实在困得不行了,眼睛都睁不开了但就是睡不着觉,一闭上眼睛思想就不受自己的控制,老是想一些特别无助,特别崩溃的事情,我想让自己尽量想一些好的'事情,但是没过几秒钟,便又开始想一些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只有睁开眼睛的时候才会好一些,最起码思想可以受自己控制,但是你知道的,那时困意已经到了极限,眼睛是睁不开的,睁一下就又闭上了,闭上了眼思想就又不受自己控制了,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一遍遍,一天天地折磨着自己的神经大条,时间一长,便很轻易地就想到了自杀。
我也曾用过一些解决方法,自己感觉还是可以的,读一些正能量的文章,读一些开悟心灵的文章,读一些优美的诗歌,没有机会去想一些无助的事情,尤其是前段时间偶然看到癫狂人生APP,里面有个看人生的栏目,看了里面的文章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平时也应该多出去走走,去你想去的地方,见你想见的人,做你想做的事情,然后感觉生活的美好,活着多好,心态也会随之改变。
谁说得抑郁症一定是坏事呢,闹不巧因祸得福也不一定呢。
纵然人都有好奇心,但很多人也都有另一面。你也许并不明白抑郁的人对世界的绝望,人前欢笑的人未必关起门也快乐。珍惜你爱的和爱你的,理解你不理解的和不理解你的。我觉得写得特别好,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让更多的人了解抑郁症患者的状态,他们不是神经病也不是心理不健康,他们与平常人一样,在为这个社会辛勤地付出着,请不要用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们,也不要把他们的遭遇当成一种玩笑进行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备受煎熬还在努力的活着,努力地为这个社会做着贡献,不是更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吗?
既然活着那么好,那些没有得抑郁症的朋友不是更应该好好活着吗?我感到最悲哀的,就是那些因为高考失利选择自杀的人,那么好的年龄,心理承受能力怎么如此薄弱。如今每年高考完都会有几个自杀的,我觉得他们都好伟大呀,我要有这魄力的话,肯定能成就一番事业,死都敢,你们害怕今后有什么做不成的呢?就像崔永元说的一样,活着多好,我们得了抑郁症还不轻易选择死亡呢!我从小就怕死,所以,我的梦想就是好好活着,看着那些希望我***的人先死。并且我觉得,高考根本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别把它看得太重,像我这种高中毕业证都得找熟人办的货色,现在不是也没饿死嘛,而且还在减肥……
最后,希望那些得抑郁症的朋友都能渡过难关,重新走向正常的人生之路,那些有抑郁症倾向的朋友,早日发现,早日治疗,早日摆脱困境,更希望社会的人们多关心一下身边的朋友,好好珍惜,我们一起健康快乐地走向美好的未来。
1、 接近那一点心距,成就那一份健康。
2、 阳光总在风雨后,快乐总在倾诉中。
3、 心与心的交流,让生命更加平等。
4、 打开心锁,解开心结。
5、 揭开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
6、 聆听心灵声音,放飞快乐心情。
7、 让每个生命在心理教育中熠熠生辉。
8、 爱心恒心自信心,心心相映;亲情友情同事情,情情关怀。
9、 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10、 让心灵沐浴阳光,让快乐充溢胸膛。
11、 与心灵相约,与健康同行。
12、 挂上迷人的微笑,洗礼昨天的.阴霾。
13、 健康的心灵是幸福的源泉。
14、 微笑的曲线可以抚平所有的困难。
15、 健康的心灵,为你添上飞翔的翅膀。
16、 倡导和谐心态,成就健康心理。
17、 敞开心中一片天,放飞心理健康梦。
18、 打开心灵的窗户,让阳光进入;敞开心扉,缔造美丽人生。
19、 悲观者横向比人生,乐观者纵向攀人生。
20、 关注心灵,点燃激情,增强自信。
21、 悦纳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自我、做快乐健康的人。
22、 实现心理健康,获得幸福绿光。
23、 普及知识,调适心情,健康人生。
24、 与压力“和解”,和乐观“牵手”。
25、 透彻的心灵让我们更快乐。
26、 快乐每一天、自信每一天、充实每一天。
27、 构建和谐校园,让心灵充满阳光。
28、 给心灵沐浴,美丽人生从“心”开始。
29、 为心灵打开一扇窗,给自己多一些阳光。
30、 心灵约定与你您牵手,敞开心怀,拥抱快乐。
我的观察,其中很多患者已经是非常顽固的了,但是居然得到彻底的康复。
而其中多数人诵的,都是《金刚经》!
这不但奇怪,而且令人震惊。其中原理何在?
我们是医学工作者,我们的习惯是,看到了现象,不会去断然说不合理,而是要问:为何会如此?里面有合理的成分吗?
五、从中医角度分析金刚经可治疗抑郁症的原理
我们从中医的理论来分析一下吧:
中医自古就重视情绪的调理,认为不良情绪导致身体出问题,这叫七情内伤。所谓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会伤五脏,会令气机紊乱。
那么,什么能化解这七情呢?我认为是慈悲心。为什么呢?因为七情,都是为自己而起,因为我自己的心的患得患失而来,比如我获得某物会喜,别人侵犯我的利益我会怒,我为了获取某物会忧思,我失去某物会悲,我要受到伤害会恐惊。
归根到底,七情致病,都是围绕着一个“我”字放不下。
而慈悲心,是放下自己,看到众生的痛苦,愿意为解除这种痛苦去努力。此时,把“小我”放下了,于是,七情无处落脚,烟消云散。
那么,抑郁症和这个有关系吗?其实,我们只要研究抑郁症的症状,我们就会发现,患者多数的反应,是在“我”的价值定位上出了问题,“我到底重不重要?”“我活着有价值吗?”“如果我死了,大家就都轻松了吧?”这都是陷在“小我”里面的表现。在评价“我”的价值的时候,出现了偏差,引起了心理失调,而他们身体的症状,多是因为这种心理失调而来,然后再反过来影响心理。
所以,如果他们懂得了“放下自我”,不再纠结,而是坦然地去利益众生,这样会更加快乐,这个道理如果明白了,则心理压力会减少很多。
而《金刚经》正是讲述“慈悲”、“放下”的`道理的经典。
所以,我观察到,这些痊愈的患者,并不是单纯地诵读《金刚经》,而是一边诵经,一边学习理解,有个患者说:看了好几本注解的书。
我的那个朋友,也看的是南怀瑾先生写的《金刚经说什么》一书的。
理解了其中的思想,才能彻底提升境界,摆脱阴郁的心理状态的。
而《金刚经》的说法模式,也是非常特殊的,很可能正好切合了抑郁症患者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更容易接受。
《金刚经》里面先是破除了对于自我的执迷,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没有那么重要,布施不要想回报,要放下“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等于是在告诉我们,“我”终究也是虚妄的,也会消失,不必执着,“我”并没有那么重要。
而抑郁症患者,恰恰是表现为对我的评价出现了问题,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了,拖累了大家,对自我的评价极低,此时,《金刚经》恰好与患者这样的思维模式取得了某种角度的“共同点”。大家一起“归零”。
然后,从这个起点出发,《金刚经》告诉大家,虽然“我”没有什么价值,都是“虚妄”的,终究也会失去。但是,我们依然要好好度过此生,这是修行。我们虽然渺小,但是,当我们看到了众生的痛苦,我们依然可以发出极大的愿力,发出无量无边的力量,去利益众生。
而这种不计回报,不考虑自我的布施,不但我们每个人是可以做到的,而且,这竟然才是真正的最高境界的布施!每一个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人,居然都可以做到的!
所以,这是一种思维上的逆转,这种从“无”,再到“有”的过程,给了很多认为自己很渺小的人,无边的力量,原来我们可以这样过一生的啊。
所以,我觉得可能是这种说法的模式,启动了抑郁症患者的生机,令他们的内心,发生了改变。
了解了这个道理,我想,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金刚经》会治疗抑郁症了吧?或许,类似的思路,都会有此效果,只不过,是《金刚经》讲得实在太经典了,如果心理学者能够借鉴这样的模式,相信会有研究成果出现的。
我想,这个方法,值得推荐给大家。
六、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先解除心理障碍
有人会问:罗博士,你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不从开方子的方面提高自己,介绍这样虚幻的方法,这科学吗?
我觉得,存在的,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这个方法既然有效,可以救人,我们就要研究其中的道理,这是对生命负责。
所以,我知道我介绍这样的方法,会有人攻击我,但是我觉得攻击就攻击吧,我的名誉地位,没有什么价值,如果这个方法确实可以救人,哪怕有朋友看到了,心中有所感悟,认真去做了,从此获救,我觉得就是值得的。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事情一点都不玄妙,我们所见到的身体的疾病,有几个不是和心理状态相关呢?两者互为因果,会陷入恶性循环,越来越重。
那么,无论您从哪头先下手,无论您是先从心理,还是身体,哪个方面下手先解除障碍,截断这种恶性循环,不都是合理的吗?
我认为用一种思想体系,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这是属于医学领域的事情。如果患者因此而获得痊愈,这也属于治疗方法。而只要有被治愈的患者,这个方法就有研究的价值。
所以,无论别人会怎么说,我还是会向大众介绍这个方法的。
朋友们,此法了解的人很少,希望大家也转发介绍一下,我们一生,做的好事是有限的,可是,如果,但有一人,因此而得到痊愈,不至于走上悲惨的轻生之路,那将会多么令人欣慰!
拓展阅读:为什么中国人特别看重《金刚经》
一、殊胜地位
因为该经直指宇宙真相“空性”,而大乘佛教最后的归宿都要证悟空性,所以这是所有大乘佛教宗派都会涉及的一部佛典,尤其是禅宗的必读经典。禅宗六祖慧能据传也是因为出家前偶闻其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语句而当下顿悟出家,毛泽东讲话和文章中也曾借用其中“如来说……即非……是名……”句式。由于其关涉智慧,所以不管在家出家、学不学佛、修不修行,很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特别看重该经典。
二、说法缘起
公元前494年间,佛陀释迦牟尼在古印度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应弟子须菩提长老的请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开示的对话纪录。
三、核心内容
属于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金刚经》自东晋传入中国后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后秦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鸠摩罗什译本,共一卷、三十二分。般若,梵语音译,意为“智慧”;波罗蜜,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光明、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主张离一切诸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空性的境地。